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法律中的亲密关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21 共284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语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而在法律框架内寻找解决亲密关系的途径与方法,面对的几乎就是无解之谜。所以,当文章按照预期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中却丝毫没有一点欣慰,相反,由于未能有效捕捉研究中稍纵即逝的那些灵感闪现和由于不断深究而深感研究能力的不足所带来的遗憾,始终萦绕心里。本文基于社会变迁的视角,力图适应亲密关系的变化,以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辩证分析亲密关系中的伦理道德和利益交换,讨论了亲密关系的变革及其法律意义、亲密关系和国家法的冲突。并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访谈和对比,在实然和应然的层面分析了法律中的亲密关系,主张在法律上从区分事实的角度,而不是从区分关系的性质角度来规制。

  虽然文章既概括地梳理了我国亲密关系的立法与司法现状,又为亲密关系的自治与法律干预的平衡揭示了方向,但接下来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的确很多。

  首先,在细分亲密关系不同类别的基础上,针对性的研究各类亲密关系变革的法律意义,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亲密关系在生活领域和法律领域的互动及其意义。

  其次,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展亲密关系的跨学科研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全面理解。

  再次,亲密关系关涉道德伦理,但是如果仅仅从道德场域来评判和研究,我们将难以应对亲密关系变革带来的挑战。事实上,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反观亲密关系既可以关注到了道德伦理性,还可以兼顾到亲密关系植根于期间的社会生活领域,而后者比前者要活跃、丰富多姿。

  此外,不同的法律学科对亲密关系的研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从私法或者民法的角度。总之,我们期待更多的实证研究而非哲学思辨,更多的分类研究而非概括性研究,更多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参与而非单一理论的关照。而这些正是本文力不从心的地方,也是作者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 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47-50.
  [2](美)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苏珊·坎贝尔。亲密关系(第3 版)[M]. 郭辉,肖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4、253-270.
  [3](美)薇薇安娜·A?泽利泽,亲密关系的购买[M]. 姚伟,刘永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297、6、7.
  [4]Karst,Kenneth L.1980. The Freedom of Intimate Association[J].89 Yale LawJournal624-692.
  [5](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M]. 陈永国、汪民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238、126.
  [6]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9、128-129.
  [7](英)伯特兰·罗素,性爱与婚姻[M]. 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01.
  [8](美)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亲密关系(第 5 版)[M]. 王伟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328-377.
  [9](英)安东尼·吉登斯 着,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99.
  [10](英)杰佛瑞·威克斯 着,宋文伟、候萍,译,20 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302.
  [11]韩长安,亲密关系的法社会学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2]韩长安,浅析亲密关系对国家法的消解[J].北方法学,2007(5):28-35.
  [13]韩长安,亲密关系对国家法消解的原因、机理和结果分析[J].比较法研究,2008(4):37-45.
  [14]王向贤,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以 1035 名大学生调查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15]平菁,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解读熟人强奸[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7-90.
  [16]胡俊琳,亲密关系暴力:一般家庭的发生率、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以兰州城乡家庭为例[D].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2009.
  [17]李样云,离婚诉讼话语中权力和亲密关系的性别解读[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8]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 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7.
  [19]邵道生,95%贪官有情妇,法律是否该管“性贿赂”[J].当代法学,2003(1):71.
  [20]郑永流,道德立场与法律技术--中德情妇遗嘱案的比较和评析[J].中国法学,2008(4):179-189.
  [21]朱春雨,情妇遗嘱案的法律思考[J].群文天地,2011(12):225.
  [22]安·赛德曼、罗伯特·B?赛德曼,法律秩序与社会改革[M].时宜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0.
  [23](澳门)冷铁动,立法应有适度超前理念[J].澳门月刊,2013(4)。
  [24](澳)唐·埃德加,海伦·格莱泽,家庭与亲密关系:家庭生活历程与私生活的再建[M]. 仕琦,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J].1995(1):133-156.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
  [26](美)安吉洛·M?科迪维拉,国家的性格--政治怎样制造和破坏繁荣、家庭和文明礼貌[M].张智仁,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1:41.
  [27](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M].汲喆、付德根、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95.
  [28](英)伯兰特·罗素,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110.
  [29](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M].张建国、李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389.
  [30]李清伟,法律职业化发展的法社会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5):1-10.
  [31](美)唐纳·J?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5.
  [32]高桂林,任艳辉,论离婚的法定标准--感情确已破裂之缺失[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4)。
  [33]钱聪,浙江省交通厅原厅长赵詹奇的情妇被起诉:“特定关系人”受贿难逃法律惩处[N],检察日报,2007-9-13-001.
  [34]邵道生,95%贪官有情妇 法律是否该管“性贿赂”[J],当代法学,2003(1):69.
  [35]吴晨光,周瑜,南京规定干部报告婚姻变化状况与包二奶无关[N].南方周末,2005-06-16.
  [36]饶晓曜,四川情妇遗嘱案之我见[J].法制与社会,2011(4):77-78.
  [37]陈颖婷,丈夫遗产赠情人 妻子没辙[N].上海法治报,2009-01-05-A05.
  [38]江水流,浏泓,结发妻追讨“二奶费”,共同财产成关键[J].现代妇女,2006(5):15-17.
  [39]刘亚林,张学英诉蒋伦芳交付遗赠财产案观点综述[J].人民司法,2002(7):60-62.
  [40]Clark,Homer,H,Jr.1968:261.The law of Domestic Relations in the UnitedStates.St.Paul,MN:West Publishing Co.
  [41]Margolick , David.1993 : 12.Undue Influence. New York : Morrow.
  [42]Goldsmith,Barbara.1987.Johnson v. Johnson. New York.Knopf.
  [43]邵建东,丁勇,情妇遗嘱是否违反善良风俗--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情妇遗嘱案”评析[J].中德法学论坛 2003:190-206.
  [44]鄢庆丰,试论西方婚姻家庭制度体系的双重属性[J].人口学刊,2002 (3)。
  [45](加)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M]. 余惠玲,张德芬,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3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