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措施探析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3 共450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引 言

  (一)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理想信念可以理解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聚凝,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源泉。理想信念是人们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指导着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方向,发挥着导向、激励、凝聚与评价的作用,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强大保障和精神源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这表明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同时强调指出有理想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1]江泽民同志指出,"为了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青年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大学生们要有理想。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前进动力。"[2]

  胡锦涛同志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都要坚持不懈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3]

  这充分说明了理想信念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改善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以实现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认识,强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认同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和开放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与挑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他们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关系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多种渠道尤其是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渗透,试图腐蚀我国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的信念与意志,动摇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妄图以此来达到扰乱、破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的。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逐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可靠的思想基础。

  2004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认识,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上。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并掌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方法,逐步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当前,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事业逐步推向前进,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人才群体,担负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担负着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正确,是否坚定,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保证大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指导自身实践,使他们牢固树立科学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其次,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发展意识,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不断攀升的要求。然而,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形式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尤其是那些消极腐朽的思想,它们对于大学生的自身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和阻碍作用。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和价值选择才是科学的、合理的、符合个人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这就需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给予他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各种负面影响时,用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辨别是非良莠,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地鞭策自己,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最后,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主要对象,其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素质的提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其中,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重中之重。高校是大学生成才的摇篮,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基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四有"新人,其中"有理想"是第一位的。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作和任务。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效果不佳,工作的针对性和方法的有效性有待提高,这也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应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育人育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避免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尴尬情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完成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的研究

  徐明生,蔡中宏在 2000 年第 2 期《兰州铁道学院学报》发表的论文"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中对理想信念与理论、理想信念与现实、理想信念与实践、理想信念与人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刘建军在 2004 年第 11 期《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论文"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中对理想信念的内涵、理想与信念的辩证关系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朱喜坤在 2006 年第 12 期《理论学刊》发表的论文"论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与地位"中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和地位进行了充分论述。她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具有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主观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等特点。

  (2) 关于理想信念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刘建军在 2005 年第 3 期《中国高教研究》发表的论文"试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途径整合"中提出,强化理论武装,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础;重视人文教育,启迪理想信念的智慧;批判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的方向;宣传现实成就,增强理想信念的信心;弘扬先进形象,增强理想信念的感染力。

  王玉兰,鲁芳在 2007 年第 6 期《教育探索》发表的论文"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几个问题的认识"中对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进行了表述,认为应明确目标,分层次强化教育;运用社会科学,不断优化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感悟教育。

  吴秋凤在 2008 年第 4 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中提出,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构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机制和大学生自我教育模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健康的网络新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有效载体。

  2. 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外尚未以"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提出。以美国为例,它重视对美国民众通行价值观念的灌输和培养,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信念。美国教育界十分重视在专业教学中将意识形态和价值选择渗透其中,注重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三)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归纳和总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经验教训,提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标准,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研究的难点在于抓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可控性因素,综合分析和研究各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加以合理的组合与使用,以此来实现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服务的目的。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对理论问题的分析和把握不够深入透彻,对问题的见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过程中将成为需要努力克服的难题。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评价标准,应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提出了可行性的教育对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靠路径。

  (四)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为指导,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以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为目的,探讨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新途径。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归纳总结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辩证分析和思考,并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可行性方法与途径。

  文献分析法,是指通过多种渠道对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汇总、整理、分析,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启示,取长补短,为研究提供广泛的理论科学依据。本文收集的文献主要涉及理想信念教育理念、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与途径等方面,对本文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理论支撑。

  综合分析法,是指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要素、各组成部分进行逐一分析,了解和把握各要素、各部分的基本规律,之后,综合考虑各部分之间如何整合,如何将各部分的作用合理运用,使得整体功能最大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同样是在分析各要素的基础上,把握各要素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再将整合各要素的积极作用,趋利避害,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传统理想信念教育与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异同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结合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加以吸收和借鉴,在比较分析中形成探索新的教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