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探讨(3)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1421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应注重学习和实际训练,一般而言,学生刚到一个岗位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的操作,所以第一步新学员总是跟着老学员在学,主要是看老学员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当然还有听一些报告,还有实地演说,这个时候学员就要注意仔细听,还要做好重点笔记,以备复习所用。第二步对于学员而言,就是要实际操作某一个流程,自己动手去体会一些专业的技能,我们称之为实际操作训练。

  (二)从企业的角度看,他们主要负责的内容就是帮助新学员选好师傅,安排好顶岗实习的学习相关内容,并且督促企业员工带好这些新学生。真正起到实习锻炼的作用。

  (三)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应派出相关专业的老师到企业监督,必要的时候,可以在企业兼职。已达到全面的管理好实习的学生。而且最关键的是学生的实习效果的评定,学校的相关带队老师必须参与进来。

  三、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

  (一)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学生刚从大学校园出来,来到一个不同于大学校园的陌生环境,而且还要在岗位上做一些事情。这对于从没步入社会的学生而言,从思想上和心理上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都不是很长,而且很多岗位都是技术操作性强的岗位。很多学生在在操作上也会遇到很大的不适从。这是从环境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怎么吃苦,对于顶岗实习的劳动强度难以适应,就会出现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想认真去做,觉的没有意义,把实习当作一种形式,一种消遣的途径。这些势必导致学生和企业、学校间产生对立情绪。那么顶岗实习就没有起到实践的作用。

  (二)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由于是以盈利为目标的,而学生大多是刚来的新员工,对与企业的运作,各种技术操作的不熟练。企业其实在内心是不愿意接受这些大学生的,所以即使接纳学生实习,多数也是安排在一些可有可无的岗位,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由于企业担心学生完不成任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益。从这里看,顶岗实习是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实习学生是处在参观的状态,这说明没有配合意识,由于企业与学生接触时间非常短暂,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企业的信任也是很难的事,企业与学生之间存在不信任问题。

  (三)从学校角度看,学校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进行评定,这个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的实习岗位其实是有限的,所以同一个企业不可能提供很多岗位给一所学校的学生。就算是同一个企业,学生也分布的非常分散,在不同的岗位上,他们的存在很多时候是可有可无的,而学校带队老师却很缺乏,因为很多专业性很强的老师,他们在学校又很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带队的老师一是数量有限,二是在专业素养上没有那么强。由于学生的分散分布,导致老师不能一个个很好的进行专业指导,还有一方面就是学生的分散分布,使得学校和企业都不能很好的知道学生的实习情况,导致对他们的评价缺乏实效性。顶岗实习没有很好的锻炼学生。从而也导致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久而久之,影响到学校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提高。

  四、做好顶岗实习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学校课程结构,转变顶岗实习的教育观念

  顶岗实习的效果取决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作为学校来说,首先应该改革课程的设置,要使课程的设置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不能闭门办学。使得学非所用。那就是学校的缺失。学校要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设置优质核心课程。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在岗位上学到技能。在转变教育观念方面,三方都应重新认识顶岗实习对自己的有利作用。学校首先应树立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理念,服务社会的宗旨。让学生去企业正学到一技之长,而不是局于形式。另外学生应该做好职业规划,把顶岗实习当作职业规划的一部分,认真对待,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去克服各种困难,真正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企业应该转变用人观念,现在的竞争其实是人才和技术的较量。企业不要看不起刚到的大学生,其实他们就是企业进步的动力。企业要树立人才为上的理念,切实重视顶岗实习。

  (二)畅通渠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做好学生岗前培训,确保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前面我们讲到,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其实就是缺乏一种渠道去沟通,去了解,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能力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渠道去打通这层心里的隔阂。我认为就是建立实训基地,有学校出人才,企业出经费,还有科研人员。

  关于这个实训基地,可以有校内的实训基地,也可以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学完相应的理论课程后,由学校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进行实地训练。这些学生毕业后也可以留在基地上班,他们还可以教授后面的师妹师弟,形成良性人才互动机制。另外,学生在上岗前,学校有很大的责任对他们进行各种教育,我们说协同实践育人其实包括多方面的的教育。

  包括学校思想品德的教育,还包括与人相处,相关职业技能教育等等。学校要使通过培训,使学生对顶岗实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是告诉他们实习的目的,实习时应注意的安全,在企业要有主人翁的责任心。还有必要的心理疏导过程,因为学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另外学校要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动态,找到彼此的利益切合点,保证顶岗实习任务顺利完成。

  (三)构建顶岗实习质量考核体系

  要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刚靠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考核体系,这也是使学校和企业达到深度融合的举措。企业和学校要把顶岗实习落到实处。学校要派知道老师亲自指导,企业要监督指导老师的到位情况。并做好记录。考核总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学生自评、企业鉴定、学校评定。而其中应该以企业鉴定为主,学校评定为辅,学生自评作为参考。指导教师的任务应该在教学上进行量化,而学生则根据其实习表现进行学分评定。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和学校达到深度融合,较好的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完成协同实践育人。

  第三节 “知行合一”协同实践育人模式

  一、“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

  要了解“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思想的提出,最早1时候,首次提出“知行合一学说”.在王守仁的学说里,“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思想,“行”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行为。所以,在王守仁的学说里。知行关系,其实讲的就是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的关系。在《传习录》中,王守仁论述知行关系,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必须知行合一,才能“行的是”,“知的真”[12]其实王守仁的核心思想就是知和行事是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在王守仁看来,人的道德可以促使人对知识的探求,而知识的获得又可以影响人的行为。

  马克思的认识论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任何现今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前人的实践的积累。而知识反过来又可以知道人类的实践活动。其实这和王守仁的思想不谋而合。在我这篇研究中,我所要探讨的知行合一育人模式,其实还有另一个内涵,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主要是从道德层面来讲的。到了当代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来说,“知”可以延伸到理论知识,科学技术。“行”则可以理解为运用这些理论,技术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本研究中,所探讨的协同实践育人主要侧重后者的意思,但是道德层面的也有,因为任何的实践活动都是人来实施的,而人有意识的高级动物,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言行就会收到磨砺。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各种思想的碰撞,对任何个体的人的成长和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但是我想更多还是好的影响多。

  因为社会上好的人总是要多一些,一些正能量的东西的存在总是会多一些。所以学生在实践中,思想道德,专业技能都会相应得到提高。

  二、“知行合一”协同实践育人的要求
  
  (一)在“知”的方面,其实就是对高校的育人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要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高道德素养,还要学习当代先进的科技知识。

  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得到验证,人类自诞生到现在,社会生产力一步一步提高,其中就有科学技术的功劳。人类从农耕时代发展到蒸汽时代再到电气时代乃至于现在的信息时代,无不是科学技术的作用。所以科学技术一旦应用与生产中,它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既然知识如此重要,就要求当代学生一定努力学习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博学而笃行。各个高校,政府都要重视知识的作用。培根有一句名言,说知识就是力量。当然掌握了科技知识后,技术如何应用?这就涉及到道德的层面的问题。像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先例,科技不仅仅是征服,它还可以为人类自己造福。只有在这个道德的支持下,知识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二)在“行”的方面来说,就是当代大学生用掌握的知识去实践的问题。

  如何实践?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学校和企业要进行有效的协同。另一方面,大学生本人要重视实践。无论是实习还是顶岗,都要重视起来。

  (三)知行合一思想中其实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又用新的认识去指导实践,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形成新的知识。这就是知识的创新。所以当代提倡“知行合一”实践育人也有创新的含义。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