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1025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4 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人"是关键的要素,中国梦的实现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但同时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中国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民幸福,同时人民群众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

  4.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4.1.1 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观念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主席指出:应该动员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每一个人的劳动创造,为梦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由全体人民共建,那么,社会发展的成果也理应由全体人民共享。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自觉主动性的活动。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人民是主体,因此,作为主体的个人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作用,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指挥自己的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但社会现实与法律规定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理论上说来,国有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经济,那么国有资产就应该有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但事实上,国有资产却很少有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同时也存在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社会现象,因此,国家有必要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调节收入的差距,维护社会的公平,让人民群众感受得到社会是在为普通的老百姓谋福利,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从而树立起实践主体的意识。这样才能使他们自觉地的把热情全部投放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中去。如此一来,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坚强的生力军。

  只有彰显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才能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提供动力。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就是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在最大程度上来凝聚中国力量,而广大中国人民的力量就是强大的中国力量,所以要尽量保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正是因为中国梦符合每一个中国人的利益,人民才愿意为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梦的提出凝聚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力量。作为历史主人的人民,他们创造历史的过程也正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人民把实现自己的梦想融入到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的过程中去,二者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实践主体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这是由实践的目的性所规定的,人们进行艰苦的奋斗所要积极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人民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联系十分密切。个人的利益得到满足才能更好的投身于创造国家利益的实践中去,国家利益得到实现才能更好地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人民"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只是笼统地知道"人民"这一称谓,而没有关注到"人民"这一集合体中千千万万的个人。这是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点,不能以整体的人民来片面的代表每一个个体。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力度和强度的加大,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纵向的比较,如与建国之前、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相比较,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但通过横向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是极不相同的。普通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比较小,在各项开支之后略有结余,他们只能通过诚实的劳动,把结余的钱一点一点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是有一小部分的人,他们拥有着权力或者地位,凭借着这些资本,他们采用违法的手段让自己的财富大大的集中,他们可以过着奢侈的生活,水平完全超越了普通人民群众。十八大以来相继落马的高官都是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利的典型。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实践主体的社会感受。那些付出了最基本也最辛苦劳动的人民群体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缓慢,这自然而然就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心理。所以,这些辛勤劳动的劳动者就会感受到自己与自己的劳动成果相分离,那些既得利益者才是实践活动的价值主体,而自己的劳动只是在为他们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这样逐渐他们就没有了实践的价值主体的意识,也就会慢慢地丧失掉劳动创造的热情。因此,如何处理这种即作为价值的主体,又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民群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问题,这也就成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中国梦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突出人民实践主体的地位,还必须重视起价值主体的地位。要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国梦,就要在此过程中满足人民的价值要求,真正让人民意识到自己是中国梦的价值主体,从而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树立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这样,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起巨大的中国力量。

  4.1.2 客观评价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谁也不能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里所讲的英雄人物不是泛指所有的人,而是特指那些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人,他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对于历史活动留下了明显的历史印记。

  评价历史人物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性,一种是绝对化。不能片面地认为历史是由英雄人物自己创造的,由想象可以得知,只有英雄人物而没有普通群众,那么他们的决策就没有人去执行,他们的主张也不会有人去践行,所以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是片面的、绝对的。此外,由于有些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或者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但从另外的角度而言,却有可能是有害于人民。因此,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看其一生历史活动的主流,既不能过分拔高也不能过分贬低,要实事求是地看,如果观其一生来看做的贡献大于造成的危害,那么我们就说他是功大于过的。

  英雄人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但我们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英雄史观。对每个历史人物在详细了解其一生的经历之后才能做出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所以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先进的人物发挥带头的作用,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只依靠他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的,正是普普通通的数以万计的个人才汇成了实现中国梦的大流。因此,要正确评价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肯定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

  4.2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在其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历史,并且推动了社会变革。因而,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其基本精神。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社会主义的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告诉我们应该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不断展现出来,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因为坚持了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依旧要保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调动人民主动参与中国梦。

  4.2.1 激发人民群众追求中国梦的热情

  在中国梦所描绘的雄伟蓝图中,不仅有实现国家民族繁荣富强的图景,也有普通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画面,其中最令人振奋的主旋律始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经历数百年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这一目标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中国社会从在温饱线徘徊到解决温饱问题,再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逐步建立起了覆盖 13 亿人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国富才能够民强。如今动员亿万中国人为之而奋斗的中国梦,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广阔舞台。

  中国梦,说到底是由每一个个体的梦想汇集起来的。而每一个个体的梦想却又是鲜活的、具体的。教育条件差的地区希望拥有更加良好的教育、工作不满意的人们想要拥有稳定的工作和令人满意的的收入、全体社会成员都渴望拥有更为可靠的社会保障、生病的时候希望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以及生活环境也希望能够得到改善……这些都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有着憧憬和向往,对自己的人生能够成功有着急切的渴望。这一幕幕的场景表明中国梦是有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个人梦想构成的。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同时每个人又都是梦想的实现者。

  "大河没水小河干",为我们阐明的是中国梦与个人梦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小河有水大河满",则为我们揭示了个人梦的实现对于中国梦的实现的重大意义。个人梦想得到了实现,才能为国家梦想的实现创造前提和基础。所以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梦的热情。淮海战役的胜利见证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安徽凤阳小岗村是首个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庄,它一步步地富了起来,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改革精神。正是由于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我们才能在历史的征途中一路披荆斩棘,创造出非凡的硕果。正是由于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使经济增长的一步一个新台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每一个人都为梦想而努力奋斗,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大的活力、提供重要的保障。我国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最为关键的时刻,如果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民族复兴的实现就会指日可待。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最大程度动员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就不会遥远。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人的热情和创造力,就能在梦想实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中国梦的实现就会有不竭的动力。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人民群众中追梦的热情,汇聚起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力量支撑。

  4.2.2 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中国梦的实践

  既然中国梦的内涵概括起来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三个层面,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中国梦的实践中来就必须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自身的活动。就是普通人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首先,国家富强。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富"和"强".富就是要使国家的 GDP 有更大的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还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所以发展经济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从个人角度而言,要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做贡献,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每一个个体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职守,敬业奉献,才能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才能使国家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雄厚,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强"就是指综合国力强大,这样就可以不受其他民族的侵略和欺负,这在根本上还有赖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只有国防力量强大,才能抵御敌人的侵略,为国内的经济政治改革提供强大的保证。从个人角度来说,要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就应该积极主动的服兵役,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主动服兵役,为建设强大的国防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同样也是在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其次,民族复兴。中华民族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的文明深深影响并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在过去的几百年历史中,中华民族却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帝国主义列强的一次一次侵略使古老的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庆幸的是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倒下,而是在被侵略、被掠夺的屈辱中慢慢的觉醒,一步一步地探索,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并逐步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中国。中华民族向来都是勤劳智慧,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在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今天,要想实现中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炎黄子孙,都要背负起那份民族的使命感,维护民族尊严,这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努力。同时,作为中国公民,要勇于同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的不法分子作斗争,努力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每个公民只有做到了这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可能早日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才可能实现。

  再次,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从国家角度所树立的宏伟目标。要实现中国梦,从个人角度而言,就是要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俗话说的,"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和睦幸福,国家这个大家庭也才能和谐。幸福什么?幸福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感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用心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谐,这样才能为自己幸福感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公民要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所有的梦想才有可能实现。发展中遇到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够得到解决。诚实劳动是实现幸福目标的办法,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途径。每一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应该把劳动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道德规范。同时还要注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就是指知识水平高、技术含量大、社会效益好的高水平的劳动。全国道德模范都是创造性劳动的楷模,个人应该向他们学习。对于公民自身而言,要努力体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素质,才能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望添砖加瓦。

  4.2.3 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创新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改革开放的基础和动力。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尊重并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改革开放成功的事实,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有理论创新,这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它为党的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工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也是重要的动力和源泉。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因此,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党宗旨的体现。必须使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得到群众的拥护。无数实践的成果向我们证明,改革开放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进展,能够带给群众那么多的实惠,都是因为有党的正确领导,同时,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充分发挥也密不可分。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经济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步,都与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努力创造密不可分。

  群众的主体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彰显,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中,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与此同时,他们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自身活动影响了社会制度的变迁,实践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也得到了加强。

  袁隆平教授通过多年的辛勤研究发明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大大提升。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