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中国梦解读
中国梦是***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中国梦不是一个虚幻的梦,而是一个极具内涵的梦,国富民强就是其一个重要的维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现实的人"展开的,为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并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3.1 中国梦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3.1.1 中国梦的提出
"中国梦"是习总书记在 2012 年 11 月 29 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概念。从他的阐述中可以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梦想,是多少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在随后召开的会议中,***主席又多次谈到了中国梦,随后,有关"中国梦"的论述不仅得到了广大人民代表的关注,舆论媒体也开始争先报道中国梦的相关专题。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开始潜心发掘中国梦的各种学术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梦的这一词语深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得到了亿万民众的广泛关注。
自从***主席提出"中国梦"以来,它就成为了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亿万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美好夙愿。因此,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具有创造力的群众是中国梦的创造者,作为历史的主体的人民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
3.1.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国梦的实现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全国人民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国内学者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论述。综合研究学者的论述,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内涵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二是实现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近代以来由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经过几代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才建立了新中国,重新树立起了东方大国的形象。但现在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因而,中国梦最本质的内涵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但是在历史上中国人民却也受到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无情压迫,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一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景。但由于我们的社会还处在改革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也是矛盾的凸显期,人们的某些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社会矛盾也相对比较突出。此时,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指明了方向,人民的福祉是中国梦追求的根本。
3.2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中国梦实际上是把一种政治理论通俗地表达了出来,它同前几代中央领导提出的治国理政的理念一样,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梦实质上就是围绕人展开并最终落脚于人的。
3.2.1 现实的人是中国梦的出发点
中国梦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是"国家梦",是一个国家想要实现富强的愿望。
它是"民族梦",是一个民族渴望实现伟大复兴的追求。它是"政治梦",是国家领导人努力实现治国安邦的诉求。它是"家庭梦",是组成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亿万个家庭的梦想。它更是"人生梦",是全国 13 亿普通百姓美好愿望的表达。让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具备优越的生活条件,尽量满足个人成长成才的条件,帮助人们能够顺利地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远大崇高的人生理想,这些都是中国梦的真正内涵。中国梦归根结底是 4 亿个中国家庭的梦,是 13 亿普普通通中国人民的梦。
尽管学术界对中国梦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阐释,但笔者认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来理解中国梦,这些理解和阐释始终是围绕着人展开。具体来说就是围绕着三对关系展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因此,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中国梦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出发的根本指向。因此,如何实现这三对关系的和谐就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所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先肯定了人是自然存在物,在自然界中人得到了生存所必备的条件,人作为一个群体只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从这个意义而言,人与自然从其内在性来说是一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自然界在数以亿万的存在中所发生的改变都与人类的活动相关联,人类的实践活动改变了某些自然存在的物质、环境或者景观。二是人的各种感觉、需要以及诉求都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了变化,这些都是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发生的。这两个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所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各种社会关系就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另一方面,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简而言之,人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克难时期,贫富分化、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等现象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依然要坚持允许一部分人凭借正当的手段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提倡个人要有奉献精神,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这些都是人与社会关系之间出现的现实矛盾,只有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中国梦的实现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精神世界改造的问题,是除了人的自然素质、人的社会素质改造之外的更为重要也更为深层的问题。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满足,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精神方面的需要,只有二者都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社会才能和谐。全体社会成员应该有统一的价值目标的引导,并以此来指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及价值取向,使其有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3.2.2 人的主体性是中国梦的主题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因此,中国梦的实现也要紧紧依靠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发挥其主体作用,紧密地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向着共同梦想去努力,中国梦的实现就有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任何美好的愿望,当只停留在想象幻想之中时,都是一种设想,只有当付诸行动去努力追求的时候,它才有实现的可能。中国梦是当代中国领导人对这个时代发展前景的美好展望,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思想之中,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时代的主体,必须向着这一理想而努力,团结起可以团结的力量,孜孜不倦地追求梦想,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可能。
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是实现中国梦的智力支撑。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方针路线,是为了人民,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也能检验这些方针路线制定的是否合理。因此,党推进各项工作的力量源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文明水平和觉悟程度。因此,在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国情世情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的今天,非传统的安全事件、公共危机频频发生。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建设我们富强民主的国家,实现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的政策。
所有梦想的实现,不能只靠空想,脚踏实地地劳动创造,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每一次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用双手创造出来的。
因此,要实现中国梦,中国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须紧紧依靠掌握生产技术的人民群众,依靠他们的劳动创造,中国梦的实现才有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所以它的实现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参与。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中国梦的热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使全体人民能够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竞争、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成果,使每个中国人都拥有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机会。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心态来参与到中国梦的实践中,会激发人民创造的热情,主动地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因为社会发展进步了,个人的权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实现。
3.2.3 满足人的需要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人学十分重视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认为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才能存在并发展,同时人的需要体现了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定性。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来自于需要,人自身的发展是人的需要推动的结果,社会的发展也是人的需要推动下的产物。因此,人的需要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人的需要是丰富多彩、不断发展的,需要的多样性发展和多层次性发展是人的需要全面发展的表现形式。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需要的多样性表现为人在多个角度下的需要,比如人是自然存在的,在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中有着自然需要;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存的人有社会需要;为了使自身的生活水平有更大程度的改善,人们会有更高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为了生存发展人还会有交往需要、情感需要、工作需要等等。需要的多层次性表现为人的需要呈现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把人的需要分为基本的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以及发展创造的需要,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了之后,才能为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奠定基础并提供保证。无限的发展性是需要体系的一个特征,因为社会在发展,人的需要不会一直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又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也是人进行创造,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与社会都得到了发展。
因此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如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要致力于不断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努力使全体人民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社会中各方面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整个过程始终的,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现阶段人们的需要就是实现中国梦,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就要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去,因为需要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
3.2.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呢?在这里有其特定的涵义和指向,一般说来包括人的能力、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以社会的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实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前提,在整个理论论述中他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阐述人类发展的历程。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有人的发展来推动,二者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发展过程。
因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么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提出的实现中国梦根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做到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发展中通过不断地社会积累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到广大群众。只有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整个社会才能得到发展,中国梦才能够得以实现。
3.3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中国梦的理论构建目标
马克思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他目睹了存在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制度,并且看到了在现实社会中对人性的残害以及对于无产阶级的压榨,于是,他决心要改变这个现实世界。因此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目的,其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根本指向。中国梦的实现也与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不可分。具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之下,实现中国梦。
3.3.1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微观目标
中国梦具体的说,就是让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再提高一些。使需要接受教育的公民拥有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使普普通通的劳动阶层能够有更满意的收入,使不幸患病的人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全体国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进一步说,就是要让每个人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中国人民过上比现在更加富裕的生活,使每一人生活的有尊严。中国梦内涵的表达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是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无数中华儿女的诉求。中国梦的提出,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表达。其中人民幸福相对于国家富强来讲是中国梦的一个微观目标。
如何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指数是领导干部工作中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幸福指数的提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考虑吃穿住用行方面的问题。当前社会下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众多的隐患,从前几年的"染色馒头"、"注水猪肉"、"红心鸭蛋",到今年的"福喜事件"、沃尔玛超市使用过期油制作熟食等事件,无一不暴露出了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众多问题。还有当前存在的房价过高,导致很多年轻人成为"房奴"的现象。其次要考虑生存的环境、教育的公平、各种关系的协调和文化娱乐等,这些非物质方面的因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不惜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城市和乡村教育资源的不平均现象也确实存在。政府只有解决了这些真正关乎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时,人们的幸福感才能够得到提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取得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一些基本要求,如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等。其中,着力提高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只有将改善民生的举措,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描绘出更为清晰的蓝图,为中国梦增添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3.3.2 社会和谐是中国梦的中观目标
"和谐社会"是 2004 年 9 月 19 日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各种社会关系都能融洽存在的社会。在全国上下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宏伟目标。
我们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在社会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内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因素,因此,我们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观察分析,一个国家越是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社会问题就越为突出。国际学者普遍认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 000--3 000 美元的时侯,就表示这个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内,社会上也容易产生各种不和谐的现象,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因为发展中只注重效率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如环境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社会公平没有得以建立。
如今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发生了快速的转变,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消费结构产生了剧烈变动,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以及社会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同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多发的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家监管不力容易造成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导致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社会中突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得不到恰当的解决,就会阻碍社会发展。在社会压力极大的今天,个人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使个人的心理容易失衡。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内,各种社会矛盾都需要调节,社会关系需要重新梳理,社会伦理需要引导重建。如何引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此,中国梦的提出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当前我国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多重的挑战。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国情,以解决当前社会的矛盾为目标,时刻以保持社会和谐为尺度。在全国上下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现阶段,社会和谐依然是其中的价值目标之所在。
3.3.3 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宏观目标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同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幸福,保障社会和谐,因此,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中国梦的理论构建目标之一。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自 1840 年以来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于中国的腐败落后,相继受到了西方列强以及邻国的侵略,国家主权一度丧失,民族独立也不能得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也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地发展壮大,提高综合国力,拥有丰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免遭外来势力的侵略,才能保障国家享有独立的主权,才能保证人民群众过当家做主的生活。只有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话语权,才能正常地行使主权国家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因此,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到,全国各族人民要努力团结在一起,大力发展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这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证。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出了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四大发明、各种世界奇观无不印证着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以及西方国家建立起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还在封建社会徘徊的中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民族独立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但无数的中华儿女并没有放弃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机会,一次次的探索和努力,终于迎来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对于历史简单描摹,而是有着更加深远的价值内涵。
中国梦是历史的呼唤,是现实的诉求,是未来的向往,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描绘和表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民族梦,并付诸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百年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回应历史,提出中国梦,可以更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
从 1840 年到 2050 年,200 多年的时间路途遥远;建国 100 年的奋斗同样艰辛而漫长。但新中国建国 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已经看到实现中国梦曙光在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
中国梦唤起了人们美好的憧憬,激发起人民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民族的梦与个人的梦不仅相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且路径相同。只有以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的奋斗精神才能实现。中国梦事实上是一种深刻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是***同志提出的指导思想。
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系统深入地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梦的关系,从理论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明确中国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从而调动全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
3.4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论述中国梦的相关概念,找到了中国梦这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即都是围绕着"人"所展开的,从而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中国梦的理论构建目标。无论是微观目标,还是中观目标、抑或者是宏观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与解放。通过本章的叙述,可以更为清晰地把握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最新的成果,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中国梦作为一种深刻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它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梦,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等主要方面论述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各个方面。中国梦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并以它为指导的。在此基础上,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民族梦,更是人民的梦。
摘要外国人在华就业,主要是指取得在中国居留许可、就业许可的外国人,依据法律规定在我国工作并获得工作报酬的就业行为。根据我国《出入境管理法》规定,在源头上,我国对外国人在境内就业实行的是就业许可制度,外国人欲到中国就业应先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第四章完善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考在快递行业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美国、德国和英国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对新疆快递行业监管的启示。以下将从完善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
结束语对于社会稳定来说,基本要素就是婚姻家庭的稳定,而夫妻关系的基础为夫妻财产制度。所以,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妥帖的夫妻财产制度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对夫妻财产制在中国成立后的演变进行了回顾,对其有待健全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我国...
第3章在国际贸易支付法律关系中信用证开证行的法律地位3.1信用证业务下银行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与作用3.1.1银行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原因有形商品的国际贸易一般包括买卖、运输、保险、支付及争议解决五个环节(其中争议解决并非必经环节)。货物买卖是其他...
五、结语我们应当看到,新刑事诉讼法与原来相比确实对监视居住制度作出了重大的改变,但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论在定位上或者适用的细节上确实存在问题,新法实施以来,实践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仍然较少适用,即使适用了也大多按照以前的方式执行,正如96年刑...
结束语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近年来,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冲突也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司法界和新闻界的关注,因为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它的涉及面广,涉及范围大,因此对其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两者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舆论监督...
第四章儿童家庭权利保护的对策和法律路径对广大儿童的父母来说,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是抚养教育孩子的底线和基本内涵,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强化的新理念。一、儿童家庭权利保护的对策我国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但迄今为止我国并...
对司法规律的认识论思考导言一、问题的提出2016年,司法规律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向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当中。学界对这一官方用词的变化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司法规律?以及司法规律在司法改革中的基础作用究竟如何?所有这些问题...
引言一、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2010年冲突法领域产生诸多重大成果,其中之一就是美国俄勒州颁布并实施的《侵权及其他侵权及其他非合同请求法律选择法》(以下简称《侵权及其他非合同请求法律选择法》),另一个则是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2中国梦与理想教育的理论概述2.1基本概念的阐述2.1.1理想教育2007年,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教育学原理》指出: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有实现可能的人生奋斗目标。理想教育,是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理想教育。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