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财产的种类不断推陈出新,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内涵、外延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格物是人格与财产在现代社会中完美的融合的产物。肯定物上含有的人格利益因素是对现代人权的全面保护。当富裕得只有财产时,其实人们只是一群精神空虚、人格渺茫的野性;但,当财产可以成为沟通心灵与现实的使者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人们是不需要担心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斥着物欲而毫无精神寄托的社会中从而使自己慢慢变成一具躯壳。现代社会的人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将属于自己的情感小心地保存起来。所以,我们会发现归属于人格物范畴的财产形式多样并随处可见。而这样的财产却又一直被误认为是一般财产。故无法保护其丰面的人格利益。因此,今天我们认为保护该类财产时,不仅是基于财产性质,更是由于对人权保护的重视而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该类财产上的人格利益的价值。事实也是如此,比起物质的价值,该类财产的人格利益价值往往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我国某些司法实践案例已经展现出了法官的突破性思维。而随着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该类财产从而得到某种程度的承认。但司法解释中规定的范围过于狭窄和模糊,亦缺乏具体的赔偿标准,在司法实务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完善立法是对人格物进行有效保护的有力措施和不二之选,尤其是构建人格物精神损害赔偿的独特标准更是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中文专着译着类:
[1][日]大村敦志:《民法总论》,江溯、张立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冷传莉:《论民法中的人格物》,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4]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5]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6]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7]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8]杨与龄:《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9]杨经纬:《民法总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0]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1]孙宪忠:《争议与思考--物权立法笔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2]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13][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4] 法国最高法院:《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15]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
[16][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89 年版。
[17]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18]孙宪忠主编:《中国民法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19]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0][美] 斯蒂芬·芒泽:《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1]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2]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23]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年版。
[24]张翔:《自然人人格的法律构造》,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
[25][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26][法]弗朗索瓦·泰雷、菲利普·森勒尔:《法国财产法》,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27][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28]《德国民法典》,陈卫佐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29]《拿破仑法典》,李浩培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3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3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侵权责任法及其相关规定对照手册》,法律出版社 2010 年版。
[32]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3]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1998 年第 4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 年版。
[34]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年版。
2.中文论文类:
[1]孔祥俊:《民法上的人·自然人·公民》,《法律科学》1995 年第 3 期。
[2]朱晓喆:《自然人的隐喻--对我国民法中“自然人”一词的语言研究》,《 北大法律评论》2001 年第 2 期。
[3]田韶华:《侵权责任法上的物之损害赔偿问题》,《法学》2013 年第 2 期。
[4]李明德:《美国形象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 2003 年第 4 期。
[5]吴汉东:《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法学》2004 年第 10 期。
[6]苏力:《“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6 期。
[7]徐国栋:《现代的新财产分类及其启示》,《广西大学学报》2005 年第 6 期。
[8]易继明、周琼:《论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法学研究》2008 年第 1 期。
[9]张德明:《论人格利益中物质利益的新发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期。
[10]奚懿:《人格财产法律问题研究》,南昌大学 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
[11]张晓明:《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及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贵州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12]王雅男:《人格财产及其法律保护》,西北师范大学 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
[13]刘彭城:《论侵害特定财产权之精神损害赔偿》,西南政法大学 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
[14]周琼:《论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华中科技大学 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
[15]史金旺:《“人--物”二元划分之反思》,《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 1 期。
[16]袁丽红:《论精神损害赔偿--兼评<侵权责任法>第 22 条》,《新余学院学报》2011 年第 4 期。
[17]张新宝:《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及其借鉴》,《法商研究》2007 年第 5期。
[18]宁红丽:《私法中“物”的概念的扩张》,《北方法学》2007 年第 3 期。
[19]李杰豪、周铭川:《论侵害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当代法学》2003 年第 6期。
[20]王长勇:《侵害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理论基础之修正》,《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 年第 6 期。
[21]常鹏翱:《论物的损坏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联--一种功能主义的诠释》,《法律科学》2005 年第 1 期。
[22]余延满、冉克平:《违约行为引起的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法学论坛》2005 年第 1 期。
[23]叶国平:《论侵害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企业导报》2011 年第 4 期。
[24]郑牧民、周铭川:《论侵害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25]杨洁:《试论侵害特定财产权引致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
[26]张呈:《人格财产及其法律效果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27]张威:《论人格财产的侵权行为法保护》,《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 年第 2期。
[28]李亚军:《再论对物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社科纵横》2010 年第 2 期。
[29]冷传莉:《论人格财产不适用善意取得》,《法学家》2009 第 5 期。
[30]付兴刚:《论“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的有关法律问题》,《学理论》2011 年第 2 期。
[31]李璐:《试论现代民法中的人》,《法学研究》2012 年第 5 期。
[32]董春凯:《论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受侵害的精神损害赔偿--兼评<侵权责任法>第 22 条的规定》,《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 年第 3 期。
[33]沈晓鸣:《完善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若干构想》,《法律适用》2004 年第 5 期。
[34]杜江涌:《现代民法中自然人制度的反思与重塑》,《当代法学》2004 年第 4期。
[35]曾颖:《论与家庭有关的人格物》,贵州大学 2008 年硕士学位论文。
[36]王宝琼:《论人格性财产》,西南政法大学 2008 年硕士学位论文。
[37]邹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安徽大学 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
3.外文文献:
[1] Margaret Jane Radin, Property and Personhood, in Stanford Law Review, vo.l 34, 1982. P966.
[2] Siehe Hattenhauer,Grundbegriffe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Verlag C. H. Beck,1982,S.3.
[3] Black's Law Dictionary , West Publishing Co. 1979 , p. 1095.
[4] B.S.Markesinis, The German Law of Torts: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3rd,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4.
[5] Jeffrey D.Jones, Property and Personhood Revisited, Lewis & Clark Law School LegalStudies Research Paper No.23, 2010.
[6] Betsy J. Grey, Neuroscience and Emotional Harm in Tort Law: Rethinking the AmericanApproach to Free-Standing Emotional Distress Claims, Current Legal Issues, 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11.
[7] Madhavi Sunder, Property in Personhood , School of La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No. 6 August 2004.
[8] John Cooke, Law of Tort, Law Press 2003.
[9] M.Scott Boone, Virtual Property and Personhood, Santa Clara Computer & HighTechnology Law Journal, Volume 24 ,Issue 4 ,2008.
[10] Holzschuhur, Theorie und Casuistik des gemeinen Civilrechts, ed.3 Leipzig 1864.
致 谢
走过当初选题时的迷茫纠结,进而确定方向、搜集文献资料,再理清思路,制定论文框架大纲,到现在基本完成定稿。回想起这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感慨良多,这一切离不开我最尊敬的导师郭站红郭老师的耐心指导。选题之时,郭老师用他广博的专业知识为我拨开迷雾,最终锁定了人格物这一新兴事物;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郭老师又为我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维,引导我对相关概念的关注,进而通过参考分析,逐步明晰论文的写作思路;在制定大纲时,郭老师又运用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帮助我完善一些基本概念。后来在完成初稿的基础上,郭老师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仔细地审阅论文,并耐心地指出论文写作中的不完善之处;最终在郭老师严谨负责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感召下,时至今日,我终于完成了本论文的写作。
伴随着毕业论文的收尾,接踵而至的便是离开,离开这生活了三年的校园和城市,心里难免有些不舍和留恋。而真正牵绊在心的是谆谆教诲的老师们和并肩奋斗的同学们,感谢你们三年来的陪伴,让我在学术上和心理上有了很大的成长,更感激你们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教导和鼓励,与你们的交流沟通,使我拓宽了写作思路,激发了写作灵感,最终使我能够顺利交上研究生生涯的答卷。
最后,鉴于我尚不成熟的写作表达能力以及有待增强的专业知识储备,本论文的写作不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提升学术水平。谢谢!
摘要外国人在华就业,主要是指取得在中国居留许可、就业许可的外国人,依据法律规定在我国工作并获得工作报酬的就业行为。根据我国《出入境管理法》规定,在源头上,我国对外国人在境内就业实行的是就业许可制度,外国人欲到中国就业应先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第四章完善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考在快递行业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美国、德国和英国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对新疆快递行业监管的启示。以下将从完善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
结束语对于社会稳定来说,基本要素就是婚姻家庭的稳定,而夫妻关系的基础为夫妻财产制度。所以,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妥帖的夫妻财产制度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对夫妻财产制在中国成立后的演变进行了回顾,对其有待健全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我国...
第3章在国际贸易支付法律关系中信用证开证行的法律地位3.1信用证业务下银行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与作用3.1.1银行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原因有形商品的国际贸易一般包括买卖、运输、保险、支付及争议解决五个环节(其中争议解决并非必经环节)。货物买卖是其他...
五、结语我们应当看到,新刑事诉讼法与原来相比确实对监视居住制度作出了重大的改变,但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论在定位上或者适用的细节上确实存在问题,新法实施以来,实践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仍然较少适用,即使适用了也大多按照以前的方式执行,正如96年刑...
结束语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近年来,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冲突也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司法界和新闻界的关注,因为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它的涉及面广,涉及范围大,因此对其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两者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舆论监督...
第四章儿童家庭权利保护的对策和法律路径对广大儿童的父母来说,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是抚养教育孩子的底线和基本内涵,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强化的新理念。一、儿童家庭权利保护的对策我国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但迄今为止我国并...
对司法规律的认识论思考导言一、问题的提出2016年,司法规律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向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当中。学界对这一官方用词的变化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司法规律?以及司法规律在司法改革中的基础作用究竟如何?所有这些问题...
引言一、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2010年冲突法领域产生诸多重大成果,其中之一就是美国俄勒州颁布并实施的《侵权及其他侵权及其他非合同请求法律选择法》(以下简称《侵权及其他非合同请求法律选择法》),另一个则是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2中国梦与理想教育的理论概述2.1基本概念的阐述2.1.1理想教育2007年,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教育学原理》指出: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有实现可能的人生奋斗目标。理想教育,是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理想教育。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