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本研究编制的教师研究现状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教师研究的认知维度包括研究价值认识、研究动机、研究知识及方法、研究观念判断、研究评价认识。通过对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有:
1.小学教师研究的认知情况总体比较良好,但在个别维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对研究知识及方法的了解;研究动机的整体水平较低,且受外力驱使的作用较大。
2.小学教师对于研究的认知受个人的背景差异影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研究动机方面,不同教龄的教师研究动机水平各有不同。具体表现为教龄1-5 年的新教师研究的动机最大,其次为有经验的教师和熟练型教师,而专家型教师的动机水平最弱。
(2)不同性别、学科属性的教师在对研究价值认识方面,表现为较为鲜明的个体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性教师对于研究价值的认识优于男性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对研究价值的认识要优于数学、英语和其他学科教师;(3)研究评价的认识上,专业发展程度较高的教师和学历较高的教师对评价对象能够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全面的把握。具体表现为专家型教师的评价认识优于成熟型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对研究评价的认识要优于本科学科、专科及以下教师的认识。
(4)研究知识及方法维度上,小学教师缺乏对研究知识和方法的了解。通过对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方法意识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小学教师在问题与方法意识方面对于关联性问题更为感兴趣。但是在识别可研究问题,对研究课题关键词的划分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小学教师的表现普遍较差。
(5)教师对研究的认知与教师毕业院校的类型及其职称的高低并没有密切关系。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和职称高的教师并没有在研究认知上表现更为良好。在对小学教师在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小学教师的研究主题多与教学相关,特别是聚焦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在各科教学的研究中,以语文和数学科目的研究最多。
2.小学教师的文章以定性研究为主,虽然此类文章的数量很多,但类型相对单一,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小学教师研究的一大特点。
3.在文章中具体方法的使用上,小学教师研究方法的应用水平整体较低。观察法是小学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多以直观观察为主;经验总结法是小学教师最常用的分析资料的方法,但未将总结深入到解释层次。
结合调查结果,提出提高小学教师研究现状的对策与建议:认知为基础,提高研究认可度;方法为手段,挖掘研究深度;通力合作,保证研究持久性。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被试的数量较少,多数为无锡地区的小学教师,因此研究所调查的结论力度不够。
2.在关于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认知方面,问卷项目设置的维度不够全面,不能全面反映小学教师研究的情况。
3.在对小学教师研究提出的相关建议策略还略显单薄,还需深入思考,做更加系统、完善的梳理。
展望今后的研究,亟待解决的内容包括:
1.应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增加被试的数量,使调查数据更有说服力和代表性。
2.在参阅更多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教师研究认知的维度做进一步的思考,题目设置可以更加全面,更具有代表性。
3.对于教师研究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少,这个角度可以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如果能把小学教师的研究与中学教师的研究作对比,可以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研究希望能够继续改善的地方。
致 谢
三年了,研究生生活陡然飞逝。经过一年多的思考与研究,论文终于脱稿。掩卷长思,心中涌现无限谢意。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田良臣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三年的硕士学习阶段,导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为我树立了榜样,他为人宽厚,学识广博,治学严谨,思维敏捷。在学业上,导师给了我许多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在论文选题及撰写期间,导师的点拨常使我在困惑中看到新的希望。在此,我谨以最诚挚的心情对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三年时光如此短暂,感谢三年来给我无私教诲和帮助的陈明选老师、尧新瑜老师、郑友训老师、蒋明宏老师、王健老师、沈贵鹏老师、杨启光老师、周萍老师、刘径言老师、杜芳芳老师等;感谢接受我问卷调查的所有老师,没有他们的帮助,本论文的完成也是难以想象的;感谢 308 工作室的同学们,一起度过了许许多多为论文艰苦奋斗的日子;感谢 409 舍友的体贴与帮助;感谢男友在我调研、论文期间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谢少年队的小伙伴们,和你们一起旅行、欢笑的日子令我无限难忘;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对我成长之路的呵护。
再次,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深深祝福所有我爱的人们。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
2.杨小微,刘卫华。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9.
3.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浙江:浙江科学基础出版社,2000.12.
4.王工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9.
5.Lee S. Shulman. Designing for Learning: Six Elements in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M].Corwin Press,2001.127.
6.S·霍林斯沃斯。教师是研究者[M].郭华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4-107.
7.孙向阳。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34.
8.费斯勒·克里斯坦森。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黄耀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5.
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乘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4-177.
10.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6,257.
11.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8-79.
12.泰勒。教师在职教育的回顾与展望[M].瞿葆奎译。教育学文集·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68.
13.周南照。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14.E.希尔斯。论传统[M]. 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23.
15.谢地坤。走上精神科学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9.
16.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0-47.
17.杰克·R.弗林克尔,诺曼·E.瓦伦。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M].蔡永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9-40.
18.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600.
19.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8,196-197.
20.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4.
2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3.
22.全国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研大家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9-135.
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2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译,纪树立。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8.
25.李小波。教师的教育研究初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1.
26.舒志定。教师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6.
27.柳夕浪。教师研究的意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27-229.
28.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196-197.
29.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5.1-21.
30.林·兰克希尔,密歇尔·诺贝尔。教师研究:从设计到实施[M].刘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二、期刊类。
1.夏纪梅。论教师研究范式的多样性、适当性和长效性[J].外语界,2009(1):16-22.
2.曾天山。内容之马与方法之车--以方法创新提高教育研究质量[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78-85.
3.陈桂梅,南纪稳。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情况的实证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3):72-74.
4.李向辉,翟秀军。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现状及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2):58.
5.柳夕浪。教师研究的失范与规范[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20-23.
6.陈振华。教师研究与教育知识的发展[J].教育科学,2009(8):25.
7.郑金洲。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J].上海高教研究,1997 (1):23-27.
8.洪明。西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转向--行动研究探略[J].国外社会科学,1999(1):15.
9. S·凯米斯。行动研究法(上)[J].教育科学研究,1994(4):32-36.
10.孟卫青,邢强。西方教师研究的历史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1(5):61.
11.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1(5):53.
12.Keith Trigwell.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 Model[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2000(2):42.
13.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5(7):71-74.
14.潘学军。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J].教育探索,2006(1):123-124.
15.刘学惠,申继亮。教师认知研究的回溯与思考:对教师教育之意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46-49.
16.古立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6):43-47.
17.丁钢。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科学,2006(6):52-55.
18.刘正伟。教师专业日记与专业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5(3):20-23.
19.蔡春,易凌云。论教师生活体验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6(9):54-59.
20.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21.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40-44.
22.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学评论,2008(1):39-49.
23.钟启泉。从 SEC 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8(2):7.
24.王鉴,徐立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25-129.
25.张平,朱鹏。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9(2):56-60.
25.柳夕浪。建构积极的“教学自我”--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49.
27.张爱军。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0(3):54.
28.王加强。教师研究的现实困境及发展价值[J].当代教师教育,2009(4):10-13.
29.彭云。教师研究的专业发展价值与实施路径[J].教育导刊,2011(9):59.
30.李俊杰。关于教师研究内涵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5(7):25.
31.宋林飞。还教师应有的科研范式--兼论群众性教育科研的体制创新[J].上海教育科研,2003(5):6.
32.刘世瑞,李海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11(4):112.
33.古丽萍,李森。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乐山市中区小学教师为例[J].基础教育,2009(11):29-32.
34.曹璇。试析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行为[J].中国教育学刊,2001(5):24.
35.刘良华。行动研究--是与不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71.
36.彭云。教师研究的专业发展价值与实施路径[J].教育导刊,2011(9):6.
37.陈娟。中小学教师论文标题表述方法例谈[J].基础教育研究,2011(7):24.
38.李向辉,翟秀军。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现状及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2):58.
39.陈天洪,徐学福。教师研究的萌芽与花季--从教师研究看教师的专业化[J].当代教育科,2007(21)38-41.
40.陈振华。教师研究与教育知识的发展[J].教育科学,2009(4):49.
41.郑日昌,崔丽霞。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1(6):17-21.
42.汪涓。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退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22-24
43.梁齐。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的根源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16-18.
44.韦芳,罗之勇。教学共同体: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探索,2011(9): 111.
45.阳泽,杨润勇。自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J].教育研究,2013(10):99.
46.任其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10(8):64.
47.曾一果。“教学的闲暇”:现代语境中的大学教学反思[J].镇江高专学报,2006(10):17-20.
三、学术论文类。
1.高芳祎。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的研究观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方东欣。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现状与对策--基于上海六所学校的调研[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孙戌星。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以《美国教育研究杂志》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张庆。近三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分析--以高等教育主要核心期刊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5.卜静静。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历史演变[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四、电子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EB/OL].2001-06-08.
2.Randy Bass.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What' s the Problem? [EB/OL],2005-05-24.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