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

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开展调查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发布于:2016-04-28 共819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民俗体育建设选题依据与目的
  【第三章】有关民俗体育的文献综述
  【第四章】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研究方法
  【5.1】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优势项目
  【5.2】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开展调查
  【结论/参考文献】河东民俗体育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2 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开展调查
  
  5.2.1 参与人群的特征分析
  
  根据表 5-1 统计数据得出,参与河东地区民俗体育项目参与者的年龄在 18 岁以下的仅占 4.7%,其中 19 岁-29 岁的参与者比例 17.3%,29 岁-39岁的参与者比例为 16.0%,40 岁-64 岁的参与者比例为 42.0%,65 岁以上的参与者比例为 20.0%.40 岁以上的中老年参与者占较大比例为 62%,说明现在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参与者主要是以中老年人为主,访谈中也了解到参与民俗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健身和消遣娱乐。而比例仅有 38%的 40 岁以下的参与者在访谈中表示,其主要原因是:在外工作忙,缺少体育锻炼时间;对民俗体育项目兴趣较低,喜欢新兴的、潮流的体育项目;或者由于觉得从事民俗体育的前景不大而不想学习。
  
  在参与者的文化程度调查中:初中毕业的比例为 45.3%,高中或中专毕业的比例为 22.7%,小学以下的比例为 14.0%,本科以上的比例 9.3%,大专毕业的比例为 8.7%,表明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学历多集中于初中毕业,而高学历(大专以上)的比例仅为 18%,整体看来学历较低,低学历的参与者多在乡镇、农村居住,身份也多为农民,因为在忙完农活后闲暇时间比较多,能够积极参与;而高学历人群多忙于事业和科研,较少有时间参加民俗体育活动。这一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
  
  参与者的工作性质为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比例为 9.3%,是农民的比例为42.7%,是学生的比例为 11.3%,是企业职工的比例为 22.7%,其他类(多指现已退休、个体户等)比例为 14.0%.表明主要参与人群为农民,其次为企业职工,是因为时间和对节日的看重。学生参与是因为在学校有体育课,例如河东地区的高校---运城学院体育系就开展了毽球选修课程。
  
  参与者在城市区域的参与人群比例为 20.0%,县市区域的参与人群比例为 23.3%,乡镇区域的参与人群比例为 56.7%.乡镇的偏高,城市、县市、乡镇三个区域的差距主要是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生活方式不同引起的。县市以及乡镇地区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的原因,外来或热门的健身项目还没有引入其中,体育健身活动多以传承下来的民俗体育项目为主,而城市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相对而言较多,但具有地区特色的开展项目较少。河东地区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民俗体育发展中应加大宣传力度,应把财力、物力等资源投向多区域,改善民俗体育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化的加深。
  
  因此,可以看出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参与者年龄在 40-64 岁的比例较高,为 42%;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毕业,占 45.3%;其中工作性质为农民的比例较高,为 42.7%;居住在乡镇的参与者比例为 56.7%.说明参与者的年龄段较为集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群;同时,由于时代性和个人的能力需求,大部分中老年人也多为初中毕业;工作性质为农民和主要参与人群在乡镇这一发现,显示出民俗体育在民间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5.2.2 民俗体育的了解程度
  
  根据表 5-2 数据得知,河东地区参与者对民俗体育的非常不了解的比例为 9.3%,不了解程度比例为 38.0%;然而一般了解程度的比例为 37.4%,访谈中问他们对参与项目的历史起源、现在发展现状、参与人群,多数人给出“不知道”的回答,他们只了解这个是怎么玩的说法;非常了解、较了解的人群比例分别为 2.0%、13.3%,多数参与过社会培训,或与同伴在闲暇时间共同探讨,为追求刺激而有怎么样玩才能更好的创新型想法。
  
  5.2.3 民俗体育的喜欢程度
  
  参与者对民俗体育的喜欢程度是民俗体育开展的首要因素,只有其在人群中普及发展,河东地区的民俗体育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如表 5-3 所示,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参与者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一般喜欢、较喜欢、非常喜欢比例分别为 52.7%、30.0%、16.0%,不喜欢及非常不喜欢的比例之和仅为 1.3%,说明了参与者的喜欢意愿比较强烈,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表明了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前景良好。
  
  5.2.4 对当地的民俗体育开展的满意程度
  
  根据表 5-4 数据得知,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参与者对本地区民俗体育的开展感到非常满意的比例仅为 2.0%,较满意的比例为 20.7%,一般满意的比例26.7%,不满意的比例为 32.6%,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 18.0%,整体说明了本地区参与者对目前民俗体育的开展感到不甚满意。究其原因,进行访谈了解到,开展项目多为全国通用版,没有发挥到地方特色。
  
  5.2.5 对民俗体育健身价值的认识程度
  
  民俗体育是一项在余暇时间或特定时间进行的一种以娱悦身心为目的,进行适当的生理负荷的体育活动。同时也说明:体育的竞技属性表明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竞技特性和健身价值。从表 5-5 数据可以看出,50%的参与者认为民俗体育非常有健身价值,46.0%的参与者认为较有健身价值,认为有一般健身价值和没有健身价值的比例分别为 3.3%和 0.7%,没有人认为民俗体育非常没健身价值,总体来说河东地区 96.0%的参与者认可民俗体育有健身价值,3.3%的参与者对其健身价值还是不太清楚或者没有体会到,0.7%的参与者对民俗体育的健身功效缺乏认识,应加强其健身功能的宣传。
  
  5.2.6 是否有民俗体育项目的民间艺人或社会体育指导员
  
  根据表 5-6 数据得知,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参与者对自己所在居住区域认为有民俗体育项目的民间艺人或社会体育指导的人群比例为 24.7%,认为没有的人群比例为 13.3%,不清楚的参与者人群比例为 62.0%,可见本地区的体育活动站点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在访谈中也了解到:目前,体育社会指导员的配备依据先城市后农村的格局,说明了本地区的偏远落后乡镇、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极为较少,并且因文化素质较低影响着整体队伍的教学质量;在民俗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大部分地区参训人员在技巧、技术创新存在较大问题,且分布较为集中,不利于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
  
  通过网络资源查找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站,有关运城市部分上面没有任何信息,进而查找运城市体育局网站有关信息发现:2013 年 12 月运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成立,到目前为止,约每 1000 名群众中,就有一名社会指导员,该协会成员多为退休企业或事业单位人员、体育教师、体育协会成员、各县市的群体科推荐的优秀站点的热爱公益体育人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其指导项目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套广播体操、健身气功、健身秧歌规定套路、柔力球、太极拳(扇、剑等)、门球、毽球、花毽、体育舞蹈等。而有关体育的协会组织有老年体协、太极拳协会、体育舞蹈协会、太极柔力球协会、武术协会、市健美操协会、门球协会、健身指导协会、风筝协会、鞭陀协会等。地方组织有平陆车村女子锣鼓队、晴岚锣鼓队、降州锣鼓队等。
  
  河东地区有关民俗体育的传承人也较少,有新绛县“降州鼓乐”的传承人为高红旗、张新军,万荣县“丁樊锣鼓”的传承人为冯林虎,万荣县“鼓舞”的传承人为杨存满,万荣县“花鼓”的传承人为王企仁,稷山县“鼓舞”的传承人为苏天峰,盐湖区“盐湖龙舞”的传承人为陈立田,盐湖区“寨头背高” 的传承人为吉永仓、赵小平、郑永平,盐湖区“侯村花船” 的传承人为张保国、曲建省,稷山县“高跷走兽”的传承人为张英杰,永济市“心意拳”的传承人为南草,市直“陈氏太极拳”的传承人为李春娥,永济市“永济背冰” 的传承人为郑治勋。
  
  通过上述问题,应建议运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体育总会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培训等工作的同时,应多向基层人民群众知道其的存在和意义,不然该机构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相关站点的负责人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将自己所学的有关知识介绍给更多热爱体育健身的人们,为全民健身作出贡献;本地区有关体育舞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较多,选择项目时对民俗体育项目应多多关注,利于本地区民俗体育的开展。
  
  5.2.7 参与者对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的态度
  
  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非物质文花遗产的保护,民俗体育的作用和功能也发生了深刻性的变化,究其对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的态度,据表 5-7 数据表明河东地区参与者认为积极提倡的有 46.0%,大力开展的有 48.7%,保持现状的为 4.0%,没有人认为应稍降水平,认为无所谓的仅为 1.3%.可以看出参与者对河东地区的民俗体育的发展态度很乐观,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5.2.8 是否希望民俗体育得到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根据表 5-8 数据得知,河东地区参与者对民俗体育得到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非常希望的人群比例为 66.7%,较希望的人群比例为 30.0%,一般希望的人群比例为 2.0%,不希望的人群比例为 1.3%.可见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引起当地民俗体育有参与者的较高关注。
  
  5.2.9 本地区民众学习民俗体育技艺的途径
  
  据表 5-9 数据得出结论,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参与者学习技艺的渠道是多样性的,家族的传承比例为 5.3%,学校教育的比例为 6.0%,社会有关部门的培训比例为 44.0%,自己学习的比例为 38.7%,其他的比例为 6.0%,而社会有关部门的培训和自己学习的比例居高,表明政府等体育的宣传工作、支持力度比较到位,自己学习主要依赖电视广播媒体、报刊杂志、亲身体验、网络、书籍等。在自由练习的群体中以 64 岁以上老年人居多,他们因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动作、节奏跟不上,所以他们情愿按自己的速度进行不规范的动作的锻炼;家族传承的比例较少,意味着民俗体育项目的民间传承人逐渐淡出主演角色,也代表着本地区的特色优势项目也处于濒临状态;学校教育也仅从体育课的毽球等小项目教学,甚至多数是学生自学的,学校应该适当开展有关民俗体育项目,例如花鼓,腰鼓等,甚至做音体结合的教学。
  
  5.2.10 参加民俗体育的频度
  
  根据表 5-10 数据得知,参与者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频度比例分别为:25 次以上/月是 14.7%,17 次-25 次/月是 16.0%,9-16 次/月是 28.0%,5-8次/周是 20.0%,1-4 次/周是 21.3%.而选择 9-16 次/月的比例位居首位,说明目前多数参与者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频度较低,原因多为:参与民俗体育活动计划性不强,健身规律和健身意识薄弱;场地选择多为户外,很大程度上受到刮风下雨等、炎热等恶劣天气因素的影响;或还参与其他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如跑步等。
  
  访谈中了解到,河东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参与者参与活动的频度也与节庆假日有相关关系,为在节日参加社区或单位举办的体育活动,节日期间的参与民俗体育河东的频度会有很大的上升。
  
  5.2.11 每次参加民俗体育的时间
  
  根据表 5-11 数据得知,参与者每次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30 分钟以下是 12.7%,30 分钟至 60 分钟期间内是 30.0%,60 分钟至 90分钟内是 44.6%,90 分钟至 120 分钟内是 12.7%,两个小时以上没有人参加,表明多数参与者的健身时间较为合理,均在自己所能够承受的身体负荷极限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且多为中老年人,因为他们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或者有固定的健身时间。
  
  由此可见河东地区的民俗体育参与者的体育健身热情还是比较高涨,参与体育的意识较为强烈。
  
  5.2.12 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
  
  通过表 5-12 可知,参与者参加河东地区民俗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是政府、社区或村委组织的比例为 18.7%,企业组织的比例为 8.7%,自发组织的比例为 59.3%,单独练习的比例为 8.7%,其他为 4.6%.
  
  在访谈中了解到,多数是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较好的参与者自己通过网络视频、培训等学习后,经过单独练习后,在自发组织社区或朋友等一起共同参与。政府、社区或村委组织也是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如稷山县西社镇镇政府在乡镇广场举办“庆国庆”群众文化暨老年健身系列活动,项目有柔力球、锣鼓、秧歌等表演; 2012 年 09 月 04 日由山西省体育局、老龄委工作办公室、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办,运城市体育局、老年人体育协会承办的山西省第四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健身秧歌腰鼓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包括秧歌、腰鼓规定套路、腰鼓自选套路比赛。而一些企业部门也组织民俗体育活动,如永济市电机厂老年体协柔力球队;2012 年 8 月 8 日,在永济市舜都广场由永济市委、永济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文体广新局、市总工会承办“全民健身日”活动表演形意拳、太极拳等;2014 年 5 月由“全友家私城”冠名赞助的永济市第二届“全友杯”毽球友谊赛在永济市电机厂毽球场地成功举办。这说明河东地区民俗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主要依赖于自发组织和政府、社区或村委组织,而其他组织方式较少,组织机构需要进一步的管理与强化。而自发组织中大多数属于自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强,不能理解动作的真正路线和达到的效果,并且易在练习过程中受伤,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政府部门、文化系统和体育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系列、系统、有效的组织机构,合理利用多方面的组织方式,为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5.2.13 参加民俗体育是否可以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内容
  
  根据表 5-13 数据得知,参与者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可全部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内容的比例为 38.6%,可以部分选择学习项目内容的比例为 50.7%,不可以选择学习项目内容的比例为 10.7%,其中第二项选择的比例较高,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参与者不会民俗体育活动,需要能力较高的参与者进行指导和教学,然而教学者也由于自己的项目和专业水平问题,他们只能够选择部分项目,例如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不是所有项目都有,只是在现有项目中选择。或者通过视频、教材等资料自己观看和学习的参与者,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约束,可以全部选择学习项目内容。不可以选择的参与者多为单一的企业组织人群和学生,因为他们没有其他项目的学习内容。
  
  5.2.14 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动机
  
  从图 5-1 中可以看出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参与者主要是为了健身、消遣娱乐,也因有关组织的推广与宣传而参与的。发展业余兴趣爱好、促进人际交往、修身养性、缓解压力也作为主要动机。
  
  时下正盛行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旨在为了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重要保证。民俗体育活动是一项全身性的体育活动,动作的编排能够运用头部、腰部、脚部、上肢及下肢等诸多身体部位,使参与民俗体育项目活动者更多的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进而逐渐改善身体状态。因此,所以说民俗体育活动可作为防病的基本手段之一,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比如,在踩高跷项目中,参与者在出场的表演过程中展示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特色及高跷技巧(跑、跳、扭、闪等)。而这些要求参与者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爆发力等多项身体基本素质,较高的体能及艺术表现力等;在锣鼓项目中,多数动作靠臂力与腰腹力量完成的,其出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需要,锣鼓动作需要大幅度和大声呐喊,使参与者的相关肌肉群得到有效锻炼,并且也提高了心肺功能。
  
  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群在每一次活动后,除了感觉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增强了意志,培养了勇敢、果断的心理素质,精神需求也感到满足和慰藉。特别是在团体项目的训练或表演中,要求民俗体育活动参与者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无意识的提高了自身的自信心、凝聚力和综合心理素质,增进了人际交往关系,体现自我价值。
  
  同时,河东地区多在重大节日、庆典或祭祀活动举行民俗体育活动表演。乡里乡亲会相聚观看表演,参与者会着盛装进行游演,各种商贩也在叫卖,彼此间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氛围。通过民俗体育活动,辛勤工作的人们被其表演内容与形式吸引进而可以放松身心,除去平时日常的工作劳累,使人们获得愉悦的同时,感情也可以更亲近,还可以使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能够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民俗体育活动以简单、生动、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特色、活泼的组织方式,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激发人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进而达到娱乐的目的。
  
  可见,河东地区参与者参加民俗体育的动机不是单一的,是一种多因素组成、多元化结构的倾向;动机都是积极向上的,但人群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等差异,所诱发的动机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上班族多因工作压力较大,想通过此种方式宣泄情绪,缓解压力。通过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河东地区也出现了群众体育“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即青少年在校学生和退休的中老年人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高于在职的青年、中年人,青年、中年人相对较少参加群体活动主要由于工作压力、缺少锻炼时间。
  
  5.2.15 经常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
  
  根据表 5-14 表明,河东地区经常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有太极系列(拳、扇等)、扭秧歌、毽球、打锣鼓、打陀螺、放风筝、踩高跷、花鼓、舞狮/龙、登高、拔河、抖空竹、麒麟鞭、背冰、滚铁环、背铁棍、秋千、柔力球、摔跤挠羊等,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有县市、乡镇、村落等。其中太极系列、扭秧歌、毽球这些器材相对比较简单而且便宜,占地不大的项目位居前三,表明现已开展的项目发展的比较好,而对开展较少的项目或没有完全开展起来的项目作出具体规划,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打破参与人群选择热门项目,遏止民俗体育项目开展的单一性。
  
  5.2.16 经常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场所
  
  通过表 5-15 数据得知,参与者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场所在自家院子里的为 12.7%,在村里或社区广场免费场所的人群比例为 78.7%,在田间或路边的人群比例为 3.3%,收费场所的人群比例为 0.7%,其他类的人群为 4.6%,可以看出选择村里或社区广场免费场所和自家院子的人群比例较高,说明河东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较好,拥有优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空气质量也较好,而且没有费用,如西花园、航天公园、南风广场等,也说明河东地区经济不是很发达,人民的消费水平较低。
  
  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是影响河东地区民俗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基础设施逐步在农村、社区等地区完善,为了身体的健康,人民的体育意识逐渐增强,积极投入到民俗体育项目活动中。2012 年 4 月运城市为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积极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和体育活动站点建设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5.2.17 经常参加的民俗体育项目
  
  表 5-16 数据结果和实地考查说明了,参与者参与河东地区民俗体育项目频度前五项分别是:毽球、太极系列(拳、扇等)、扭秧歌、打锣鼓、打陀螺,而其他选项位居第六,表明本地区民众有其他方式的体育项目。还有本地区民众选择民俗体育项目具有选择性、兼容性,每一个人可以选择该项目的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项目,如在毽球踢完后可以再做抖空竹等,使手、脚、腿等身体部位在锻炼时间内能够充分的得到锻炼。同样的说明了,本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多为一些器材小、易携带、花费资金小或器材等热门项目,而河东地区的锣鼓、高跷等特色民俗体育项目均不在日常的锻炼时间范围内,多在节日或庙会等活动前进行练习或排练的。
  
  5.2.18 民俗体育项目开展的节日
  
  从图 5-2 中可以看出,目前河东地区人民对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节日了解程度以关公文化节居多,占 33%;其次为盐湖区的舜帝陵德孝文化节,比例为 21%;再次为黄河旅游节、五老峰登山节,比例分别为 16%、14%;平陆县的周仓文化节和万荣丁樊村的农民艺术节比例仅为 8%和 7%,其他节日为1%.访谈中还了解到有新绛县某镇的桃花节等,这些多因政府利用本地区的深厚文化氛围开展的有关节日,民俗体育活动可以借此平台展示,发展地方特色、品牌,实现促进经济效益和民俗体育发展共赢的局面。
  
  5.2.19 影响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因素
  
  由图 5-3 可以看出,影响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参与者参与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缺少场地与器材的比例为 14%,这是制约民俗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间接的影响了本地去人民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目前河东地区的城市、县市地区有广场、花园的健身场地,部分社区、村落有体育基础设施,为真正实现全民健身,本地区的体育健身场地正在实施和扩展阶段;由于器材的限制,使大多数参与者选择易携带的项目,如毽球,陀螺,剑,扇等;缺少适当的项目、缺乏组织、领导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不够的比例均为 13%,缺乏体育指导员的比例为 12%,四者关系比较密切,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就没有相关项目,也就没有相关的协会等组织机构,而这一切都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没有同伴的比例为 10%,与亲近者、邻居、朋友一起锻炼是河东地区民俗体育 参与者参 与活动 的主要 方式, 较多 人认为 结伴锻 炼能够 相互指导、相互加油,有能使自己在融洽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的气氛,这反映了人们对群体的归属感;其次,宣传不够的比例为 8%,没有时间与兴趣的比例为 7%,资金不充足的比例为 6%,体育意识差与交通不便的比例均为 2%,其他的比例为 0,说明了这些因素影响了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