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

河东民俗体育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发布于:2016-04-28 共675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民俗体育建设选题依据与目的
  【第三章】有关民俗体育的文献综述
  【第四章】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研究方法
  【5.1】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优势项目
  【5.2】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开展调查
  【结论/参考文献】河东民俗体育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河东地区民俗体育项目参与人群较为广泛,有青少年、中老年人,以中老年人为主,倾向于老龄化;大部分参与者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层次的文化程度相对占据着参与者的主体比例;并且多数参与者是居住在乡镇的农民。
  
  6.1.2 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参与者对民俗体育的了解程度较高,参与的热情不减,其中 96%以上的参与者认为其有较好的健身价值;94.7%的河东地区参与者对其持着积极提倡,大力发展的态度,98.7%的参与者希望民俗体育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本地区民俗体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1.3 目前河东地区民俗体育传承的途径以自己学习和社会培训为主,说明本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逐渐改变了由家族传承的经典模式。由于家族传承的模式局限于本家及亲戚之类的人选,以至于传承人较少,影响了民俗体育的发展进程,而通过自己学习和社会培训的参与者,采取以一传十,以十传百为基础,使群众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6.1.4 河东 地 区民俗 体 育活动 方 式的模式是 以自发组 织为主的 锻炼和以政府、社区或村委组织为主的表演或重要活动。政府利用本地环境资源、文化资源等开展一些节日展演本地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如关公文化节等节日,促进河东地区各方面效益的发展。
  
  6.1.5 通过对河东地区民俗体育项目参与者参加民俗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场所、组织方式、项目内容及动机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到参与者的锻炼频度较低,健身时间多为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多在政府、社区或村委及企业的组织下在免费场所进行活动或表演,深深的意识到影响参与者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客观因素包括场地器材、缺乏体育指导员等,主观因素有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同伴、没有所想学习的项目等,这二者是影响民俗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6.1.6 虽然河东地区经常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形式多样,而调查表明多以携带方便的器材、便宜的器材或无器材的项目较多,如太极系列,说明开展项目开展单一,特色优势项目没有得到合理规划和开展。
  
  6.1.7 虽 然在 河东地 区 的民 俗 体 育传承人和 社会体 育 指导员 的 普及率处于中等水平,但有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挂名式,很少参与活动,并且成员比例多为高等院校体育学院的学生、各县市体育局及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各学校的体育老师等,专业也多集中于体育舞蹈、太极系列,在本地区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中,有关专业人员很少,以至于大多数群众都不清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存在,不知道本地区民俗体育的优势项目。
  
  综上所述,目前河东民俗体育开展的项目多为通俗项目,本地区的特色、优势项目正在缓慢的出现在世人的眼中,虽然没有合理的、完全的开发出来,但根据目前的形式和政策,认识到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道路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6.2 建议
  
  6.2.1 加强宣传力度,打造河东民俗体育品牌。
  
  不同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都会形成自身的特点,为宣传特色的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创造了基本条件。通过各种新闻媒介的传播、宣传与介绍,加大对民俗体育宣传力度,增加其在各种立体或平面媒体上的“能见度”和人们对于民俗体育项目的感官上的刺激频率,以知名度来带动和提高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社会关注度,是开展和发展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基本途径;建立河东地区民俗体 育品牌和 打造民 俗体育 明星或 相关 节日是 提高知 名度的 最有效手段和方法。两者相互影响,同时,开发营销策略和技术推销具有开发价值的、人民群众钟爱的、代表本地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以此来带动社会对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实现双赢。
  
  6.2.2 政府应加大民俗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
  
  目前,河东地区的经济水平在全国排名较落后,特别是农村等偏远地区依靠国家救助维持基本生活,至此,本地区的体育的开展基本依赖于国家和政府拨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瓶颈,约束着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本地区民俗体育在经费投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改善不利于本地区民俗体育开展或演练的物质条件。在优势项目中,比如降州锣鼓、稷山踩高跷等应划拨专项资金,建设场地,配备服装和器材。
  
  政府和文化等相关部门还应 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对河东地区民俗体育进行挖掘、整理,特别是对民俗体育的演出程序、角色定位、动作、技巧等进行详细挖掘,并用文字整理记录,必要时加以图解说明,有利于本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
  
  6.2.3 健全民俗体育协会及有关组织机构,大力培养和教育民俗体育项目专业人员。
  
  作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的主要载体---老百姓,项目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的代代言传身教,使之得以沿袭。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为进行生产及生活逐步开始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已成为现实,而且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及外出谋生的狂潮,民俗体育的家族传承方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并对河东地区的民俗体育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针对目前河东地区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多数青年、中年人民为追求生计而大量涌入经济发达城市,而造就现在的形式----“留守儿童”和“巢穴老人”.而多数“留守儿童”接收多种外来文化的洗礼(如轮滑,街舞等),对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丧失兴趣,甚至不知道。而“巢穴老人”由于体力及家务等方面原因是民俗体育项目逐渐消失。河东地区的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民俗体育发展的“断层”.
  
  为避免上述情况, 应先将目前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人、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或体育社会团体、组织进行整体理论、分化不同项目的培训,增加其对民俗体育的了解,加强从事民俗体育锻炼和发展民俗体育的意识,积极发挥这些人群、团体和组织的作用。
  
  其次,指定基层行政干部和吸引、发展民俗体育的爱好者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民俗体育的参与对象与范围,并对其进行培训和学习。在指定和发展的过程中选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意志力、心里素质等方面较好的人才为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服务。
  
  最后,民俗体育项目参与者在站点或锻炼场所进行分阶段、自由选择学习项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并定期考核或组织表演。
  
  这样的话,一方面提高了河东地区民俗体育指导员或教练员队伍的高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河东地区日益增长的参与民俗体育健身需求与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及指导质量不高的矛盾。
  
  6.2.4 开展本地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走出目前民俗体育项目单一困境
  
  目前,河东地区特色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比较单一,我们应在积极提倡,大力开展现有项目,深度挖掘未开发的项目。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对其他民俗体育项目加以保护,如 2013年,河东地区申报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运城风筝”在安徽芜湖举行的“中国体育文化旅游博览会”通过审核,并举行授牌仪式。
  
  这些民俗体育项目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古老河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创新、改革了现代文化的时尚元素,为建设美丽河东、大美运城增添了鲜艳的色彩。
  
  6.2.5 民俗体育课程引入学校
  
  民俗体育是一种体育活动,具有融入校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 2009 年太谷县教育局编写有关形意拳的课本,并列入当地中小学特色课程等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河东地区中小学、高等院校没有开设民俗体育的特色校园课程,只是部分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加入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如简单的毽球、花样跳绳、拔河、丢沙包等大众化游戏活动,缺乏像健身秧歌等新兴、时尚的项目,使学生上体育课的气氛现状普遍处于压抑状态。若民俗体育引入校园体育教学目标中,不仅能够提高在校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爱体育的精神,也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和拓展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道路,弥补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还扩大了民俗体育参与者的人群,同时培养学生对河东地区,甚至整个中国的民俗体育强烈认同感、归属感、自信心,进而以保证、传承民俗体育。
  
  6.2.6 发挥河东文化等地域优势,发展民俗体育旅游隐形资源
  
  民俗体育既是一种民俗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民俗体育活动。经过华夏五千年的发展,民俗体育的传承与演变的历程也随之改变,但与河东文化、关公文化等有着紧密联系。
  
  以“晋善晋美,大美运城”为宣传主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东地区,其文物旅游景点约有 1600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 90 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8 处;旅游线路以寻根祭祖游、黄河风情游、德孝文化和善文化为主,以旅游节日为支撑,形成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第三产业,促进本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河东地区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将民俗体育的开展和表演进行加工、包装和宣传,并植入到旅游产品中,精心打造河东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旅游产品,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可持续性的传承和发展。
  
  6.2.7 增补民俗体育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并开发相关节日,促进民俗体育发展
  
  政府增补如正月十五、二月二、端午节、重阳节等民俗体育活动的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并开发相关节日,如关公文化节、黄河旅游节、、舜帝德孝文化节、五老峰登山节、平陆县的周仓文化节和万荣丁樊村的农民艺术节、新绛县某镇的桃花节等,使民俗体育能够得以保护、继承、发展,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
  
  参考文献
  
  [1] 李文。河东疆域变迁考[J].运城学院学报,2012(4):15-17.
  
  [2] 运 城 - 历 史 沿 革 , 地 理 环 境 , 行 政 区 划 , 自 然 资 源 - 金 山 词 霸 汉 语 -HAPPY Life.[EB/OL]
  
  [3]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余万予。对中华民俗体育的初步研究[C].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 2000.
  
  [5]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等。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8):24-31.
  
  [6] 陈红新, 刘小平。 也谈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 兼与涂传飞等同志商榷[ J]. 体育学刊, 2008, 15(4): 8-11
  
  [7] 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2008,15(9):101-104.
  
  [8] 李凡。三门峡市向阳村百佛顶灯调查[J].民俗研究,2003(4)。
  
  [9] 王 凯珍 , 胡 娟, 杨 风 华。我国龙舟竞渡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 3):110-113.
  
  [10] 施剑冰,舒仁彪。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研究--以浦江板凳龙为例[J].体育产 业,2011(16)。
  
  [11] 吴 兆 红 .论 民 族 传 统 体 育 与 学 校 体 育 的 融 合 [J].山 西 师 大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 2009(3):63-65.
  
  [12] 卢忠瑾,贺小泉等。陕北民俗体育课在陕西省高校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价值工程,2012(2)。
  
  [13] 张敏。皖北农村中学民俗体育开展现状的调研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5):83-85.
  
  [14] 尹 国 昌 ,涂 传 飞 ,钞 群 英 .当 前 我 国 民 俗 体 育 文 化 发 展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其 对 策 [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8(5) : 139- 155.
  
  [15] 贾瑞学。沂蒙山区民俗体育的调查研究[G].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6)。
  
  [16] 徐辉。皖南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7] 段 丽 梅 , 李 桂 华 . 河 东 民 俗 舞 龙 运 动 的 流 变 与 展 望 「 J 」 .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报,2010(4)。
  
  [18] 暴丽霞,冯强。河东高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6): 76-77.
  
  [19] 暴 丽 霞,冯 强 .河 东 鼓的 起 源 、传 承 及 其 体育 文 化 价 值[J].体 育 文化 导 刊 , 2010(11):156-158.
  
  [20] 暴 丽 霞,冯 强 .河 东 民间 背 冰 运动 的 体 育 文化 研 究 [J].河 北 体育 学 院 学报 , 2010(1)。
  
  [21] 王武民。河东匼河背冰体育价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6)117-119.
  
  [22] 孟春雷。河东节令体育文化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3)。
  
  [23] 暴丽霞,王建洲,张河水。河东民间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2)。
  
  [24] 杨高鸽。绛州锣鼓传承变迁状况的考察与研究[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4)。
  
  [26] 聂元龙。龙抬头和“匼河二杆子”.太原日报,2007 年 3 月。
  
  [27] 王森泉,屈殿奎。黄土地民俗风情录[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8] 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报,2009(11):27-33.
  
  [29] 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
  
  [30] 王 颖 .保 定 市 空 竹 运 动 发 展 状 况 的 调 查 研 究及 SWOT 分 析 [G].青 年 文 学 家 , 2012(3)。
  
  [31] 黄聪,李妙。我国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申遗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
  
  [32] 涂 传 飞 , 余 万 予 , 钞 群 英 . 对 民 俗 体 育 特 征 的 研 究 [J].武 汉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2005(11):6.
  
  [33] 张 国 栋 ,刘 坚 等 .我 国 民 俗 体 育 发 展 现 状 及 对 策 研 究 [J].西 安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2008(1)。
  
  [34] 刘军勇,李淑萍,倪京帅。忻州市新农村民俗体育活动现状调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1)。
  
  [35] 冯强。现代奥运会发展路径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启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32(6):103-107.
  
  [36] 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33-139.
  
  [37] 赵聪。草地滚球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2)。
  
  [38] 段 丽 梅 ; 李 桂 华 . 河 东 民 俗 舞 龙 运 动 的 流 变 与 展 望 「 J 」 .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报,2010(4)。
  
  [39] 暴 丽霞 ,王 建洲 , 陈 华荣 .河 东体 育 类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的 可 持 续性 发 展研 究 [G].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10):77-82
  
  [40] 李建英,孟林盛,刘生杰。河东体育文化研究[G].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41] 张国栋,刘坚,李运等。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4-7.
  
  [42] 张晓欣,陶战波,王金宝。我国岁时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4,27(11)。
  
  [43] 虞 重 干 , 张 基 振 . 中 国 现 代 风 筝 运 动 及 其 对 民 间 体 育 发 展 的 启 示 [J]. 体 育 科学,2006,26(1)。
  
  [44] 郑传锋,周勇,雷敏。从历史起源看民俗体育的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24(4)。
  
  [45] 王凯珍,胡娟,杨风华。我国龙舟竞渡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
  
  [46] 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J].体育科学,2008(4):84.
  
  [47] 山西省运城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运城地区简志[M].内部发行,1986.
  
  [48] 薛麦喜等。山西民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49] 永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永济县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50] 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F].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1] [52]李俊温。黄河边上的“背冰亮膘”人[N].中国体育报。
  
  [52] 牛晓珉。永济民俗:背冰[N].太原晚报。
  
  [53] 范建平。黄河汉子背冰亮膘强筋健骨[N].人民日报。
  
  [54] 石菊红。信仰、仪式与象征-基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论文,2010.
  
  [55]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2007-03-05
  
  [56]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网站[EB/OL].
  
  致谢
  
  两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老师们的严谨治学态度及敬业精神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巴音道尔吉教授。恩师诲人不倦、执着的精神和谦虚认真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教我懂得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的道理,必将成为影响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在我创作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个阶段,从选题、整体框架构思、开题报告、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调查地点的选择,论文初稿的确定、修改,详细设计图表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纠正错误,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为我提出了很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对包孟和教授、乌云副教授、张彩琴副教授对我论文及专业技术学习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
  
  再次感 谢 河东地 区民俗 体育 参与 者,让我顺利的完成了问 卷调查和访谈,获得了比较全面的资料;感谢各位同学,在我写论文期间提过资料和帮助,正是因为在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此次毕业设计才能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这两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时间如梭,毕业在即。回想在校求学时间,学校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因此我的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