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11 共38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影响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的因素探究
  【第一章】在校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研究前言
  【第二章】吉林在校本科生健康现状的研究方法
  【3.1.1  3.1.2】高校学生生理亚健康情况分析
  【3.1.3】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3.1.4】本科学生社会亚健康状况探析
  【3.2.1】体育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3.2.2  3.2.3】睡眠质量和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3.2.4 - 3.2.6】就业、经济、余暇时间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3.3】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改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围绕"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研究者通过对吉林大学两个学院 240 名在校本科生随机抽样下的问卷调查,并在对回收问卷的定量统计分析中,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并在定性的无结构式访谈所得之结论的佐证下,本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针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干预的对策建议。

  4.1.1 大学生亚健康问题总体堪忧。

  就总体而言,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处于轻度亚健康和健康状态,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处于中度亚健康状态,只有极少数人认为自己处于重度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

  就性别而言,处于健康和中度亚健康的男女有较大的差别,男性的健康状况不如女性的健康状况。

  就年纪来说,大四学生亚健康持有率在四个年级中居于最高,而健康状况也表现出三、四高年级年级学生健康比例低于一、二低年级学生。

  分学科看来,理科生的健康状况不如文科生,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对理科生的关注,让学生能将康的成长。

  4.1.2 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亚健康状态都表现较为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健康测评的得分普遍偏低,亚健康发生率较高。

  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器官功能、身体运动功能和精力等都存于较为明显的亚健康状态之中。

  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正向情绪、心理症状、认知能力等三个方面也存在一些亚健康问题。

  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等三个方面不足,连带产生一些亚健康问题。

  4.1.3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性因素。

  体育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观看体育比赛的方式、参加具体的体育锻炼行为等三个层面来看,体育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影响巨大。

  睡眠质量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调查反映大学生睡眠质量比较差,在非常差这一项中亚健康人数要高于其他四项,睡眠质量一般的亚健康要高于其他两项。

  学业压力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调查分析得出学业压力因年纪、性别和学科类别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别。

  就业压力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调查发现就业对多数人而言还是有压力的,但具体是什么带给当代的大学生那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经济因素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调査结果来看,仅有 4.4%的学生大学期间的经济来源完全依靠自己收入,其他都需要依靠家庭自助,对其体育消费有一定的限制。

  闲暇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调查显示同学们在余暇时间选择上网游戏、聊天最为突出,选择看书、查资料的也很多有 132 人,而在余暇时间做家务和打工挣钱的很少只有 26 人选择这一项。

  4.2 建议。

  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当代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因素可分为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生理发育因素,而客观因素就有很多,例如年级、性别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等,而客观因素主要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反应,导致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根据影响吉林大学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的因素,研究者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体育锻炼是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教学手段、群众性体育运动方式、业余体育锻炼等体育干预将是解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作为有效的途径。劳逸结合才是健康的根本保证,大学生要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和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成活习惯,并能实时调适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通过多方面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和人为营造,打造校园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大学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中,大学生要对自己定位准确,合理面对遇到的问题,及时疏导避免心理负担过重,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学生应当明确自己每日生活费的开支,学会记账,将有限的生活费充分的利用。对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地同学,可以申请参加勤工俭学,来补充自己的生活所需。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在校大学生应保证学习的时间,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将来进入社会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孙一。长春市在读硕士研究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 王爽。北京市重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及体育干预的思考[D].北京体育大学 ,2012.
  [3] 刘艳。高职院校学生"亚健康"形成因素与干预措施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4] 陈丽。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干预措施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5] 李沙。体育教学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途径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16-117.
  [6] 赵宝椿、李江、李田。亚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现状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14-118.
  [7] 陈丽华。福建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 李雁。长春市六所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 吴文贵。某卫生学校在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
  [10] 李雷雷。重庆市中学生亚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2010.
  [11] 冯辉。甘肃省本科生亚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12] 刘波。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3] Manu P, Matthews D A, Lane T J.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a chief complaint of chronic fatigue.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and follow-up[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88, 148(10):2213-7.
  [14] Sussman S, Dent C W, Stacy A W, et al. Peer-group association and adolescent tobacco use.[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0,99(4):349-352.
  [15] 陆艳。广东省城镇居民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16] 耿立威。亚健康的防治与体育锻炼[J].北方文学,2010(9):87-88.
  [17] Hatcher S, ArrollB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 [J].BMJ,2008'336(7653):1124-1128.
  [18] 傅善来、蒋有倩。21 世纪健康新视角一走出亚健康[J].上海科技教育出版,2000(4):60-62.
  [19] Bezold C. Health care: thinking ahead[C].World health forum. World Health Forum, 1994:189-92.
  [20] 孔红新。论体育对大学生"亚健康"的有效干预[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02):77-79.
  [21] 樊炳有,王春生。析体育与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2,23(3):37-39.
  [22] 于瑞丽、张秀英、赵彦惠、王颖。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及干预对策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11):3073-3074.
  [23] 袁莉萍,田泉星,丁俊,等。大学生健康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119-121.
  [24] 董斌。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2,09期(09):95-96.
  [25] 张颖,赵克勇。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与运动处方干预[J].咸宁学院学报,2008,28(03):143-145.
  [26] 高玉萍,赵乐东。健康干预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91-692.
  [27] 李长春。成都市部分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睡眠质量与身体锻炼量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28] 彭孟华。新疆高校维、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与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5.
  [29] Shapira N A,Goldsmith T D,Jr K P, et al.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0,57(1-3):267-272.
  [30] 王金彪。上海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自评方法及生活方式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1] 朱志东,岳冠华。 浅谈大学生亚健康现象与体育锻炼[J].山西科技,2005,05期(5):88-89.
  [32] 张占平。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第 1期(01):58-59.
  [33] 陈晶。论体育对大学生亚健康的有效干预[D].南方医科大学,2009.
  [34] 邵际晓。重庆市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现况及其危险行为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
  [35] 李晓明。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调查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
  [36] 王美荣。营口市四类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4(3)
  [37] 许军,冯丽仪,罗仁,等。亚健康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第 1 期(01):33-38.
  [38] 毕建璐,程静茹,于冰琰,等。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V1.0)判定标准的制定及广东地区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J].新中医,2014,(8):65-68.
  [39] 余淑嫒。广州市综合医院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体育与健康论文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