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吉林省乡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成因研究
【引言 第一章】收入分配文献综述
【第二章】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吉林省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关联因素分析
【第四章】农村收入分配政策即期效应的微观模拟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居民收入中公共政策的作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农村收入分配政策即期效应的微观模拟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出台一些农村发展政策,比如取消农业税,对种植业提供补贴,提供最低保障金和建设生态文明村等都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民的利益,缓和农村收入不平等的现象,阻止中国农村地区差距的恶化。本章利用 2006 和 2007 吉林省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和近年来一些农业政策数据,依据微观模拟方法,分析农村收入分配政策即期效应评价。
4.1 微观模拟模型
微观模拟需要微观数据基础,比如个人、家庭或企业等微观个体的经济学和社会统计学特征等。实际上,微观模拟模型就是把这些微观个体的相关状态和行为作为描述和处理对象,应用计算机模拟现实经济系统的过程。本文应用微观模拟模型(CNSM-I)评价农村公共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即期效应。
CNSM-I 是一个静态微观模拟模型,通过将公共政策相应条款施加于微观个体从而获得微观个体直接的状态变动信息,并应用经济统计方法提炼政策的即期宏观效应。不足之处是这种模型忽略了微观个体的行为反应,但其对于政策的分析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借鉴意义。
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模块:(1)数据处理模块:对微观数据总体进行抽样,并且对抽样数据进行修正。(2)静态时化模块:当所调查的数据不是目标数据时,也就说调查数据和目标数据存在间隔时,通过“时化”技术将调查数据转化为目标期数据。(3)政策实施模块:将所要研究的公共政策执行条款实施到微观个体上,来模拟现实经济系统中微观个体状态的改变。(4)政策分析模块:
评价模拟模型的输出结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政策改革效应分析、政策动态研究和预测以及政策设计。本章重点对农村收入分配政策效应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比公共政策执行条款实施前后,农户家庭对于改革政策的损益情况,并分析收入不平等及其贫困程度的变化。
在本章所做的实证研究中,主要的微观数据来自吉林省 2006 年和 2007 年农村抽样调查数据,宏观信息来自政策法规与管理办法的具体细则。本文采用基尼系数作为收入不平等的测度指标,采用贫困率 H、贫困差距 I 和 Foster 指数作为贫困的测度指标。
4.2 吉林省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改革即期效应评价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在哪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对本国农业的发展都给予大力支持。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也比发展中国家强很多。在众多的农产品中,粮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各个国家对粮食生产实施支持政策的做法并不是一致的,总的来说主要的支持手段有三大类型3:(1)政府提供一般性服务,比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提供免费培训和技术支持等;(2)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政府制定管制价格,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或财政手段进行干预;(3)采取各种补贴措施,例如农机补贴和直接补贴等。
针对我国具体国情,2007 年 5 月 22 日下午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胡静林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种粮农民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有关问题进行在线访谈时指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3 月 5 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 1230 亿元,比上年增加 200 亿元。继续增加粮食直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资讯,行情)、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资讯,行情)良种补贴范围,实施油茶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 130 亿元,比上年增加 90 亿元。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及时增加农资综合补贴。
在本章的分析中,我们选取直接补贴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其优势之一是因为它是国家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二是直接补贴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出现得相对较晚,但是相对于其它支持手段,这种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这种方式能够克服其它手段的不足之处,使得转移效率相对较高。而且直接补贴的受益对象是确定的,可以简化中间环节,有利于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这样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补贴农业生产者的损失相对较少,政策实施的成本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显而易见,粮农就是我国粮食补贴的直接受益对象,如果监管得好,无疑有助于改善粮农收入偏低状况,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由于本文中抽样调查的数据中居民户的耕地面积是可得的,因此我们采用亩补贴数据来分析种粮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分配效应。
在农村,土地是生活的基本保障。尤其对于吉林省农民来说,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因此在宏观层面已经直观看到了此项公共政策条款所带来的显着效用。本文采用微观数据,依据微观模拟方法来评价这项公共政策条款的改革效应。本章研究的出发点是关注这项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即该项公正政策条款实施“之前”和“之后”两种状态下的比较静态分析。微观模拟模型(CNSM-I)恰恰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
我们以2006和2007年农村居民户抽样调查的微观数据为基础,以每年的农户家庭的种粮农民的亩补贴收入为政策依据,在保持其它公共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模拟得到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总体作用效果以及改革即期效应。吉林省近几年来直接补贴的具体实施办法如表4.1,从表中可以看出具体政策参数从2006年至2008年一直呈上升趋势(无论是从相对指标还是从绝对指标上都很直观),2007年相对于2006年的亩补贴增长幅度为44.44%,政策改革调整的力度比较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政策实验基础。需要补充一点的是,虽然我们有2005年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和2008年的种粮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数据,但是由于缺乏2005年的政策数据和2008年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因此我们所能采用的分析数据就是2006年和2007年的。
表 4.2 刻画了 2006 年和 2007 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户年均收入分配十等分数据。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改革对于农户居民年均收入的扩大是整体性的,这一方面主要源于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人均土地相对较多,因此总体得到的粮食补贴可能就会给家庭总收入带来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直接补贴是明补,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上,因此各组家庭户全部为政策的受益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实质收益,因此对于户均年收入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调整,即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在即期效应上属于“帕累托”改善。
其次,从收益的绝对指标(实际收益额)来看,各个农户组都有一定的收益,但是从相对指标(收益率)来看,低层收入组的变化相对大于高层收入组,可能是因为高层收入组中主要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耕地,也就是农业收入占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它收入的基数大一些,当然也可能存在其它的原因。也就是说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前后的收益都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整体对公共政策条款实施的反应比较灵敏。
最后,虽然 2007 年的公共政策改革数据比 2006 年有所提升,但是无论从相对指标还是从绝对指标来看,2006 年的政策效应明显优于 2007 年,07 种粮补贴没有复制 06 改革的作用效果,比如对于第一组家庭化来说,2006 年收益率约为 20.26%,是 2007 的将近三倍,这种差异是比较显着的。这种作用效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我们所采用抽样数据的特殊性造成的,也可能存在其它隐含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本文主要从收入不平等的角度对这两年的总体改革效应进行分析。
从表 4.3 中我们可以看出以 Gini 系数作为为收入不平等测度指标,2006 和 2007年的农村居民家庭户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有所减少,其中 06 年的改革幅度导致不平等程度下降了 9.417% ,比 07 年的改革幅度要大一些。从整体上看,此项补贴政策对于缩小收入差距起到了正向作用(显而易见),和现实中宏观层面上的直观理解是相一致的。至于这两年之间变化率的差异可能由于抽样数据的不同而导致的。
为了更直观的看到政策改革效应的效果,我们对 2007 年的农户微观数据进行更近一步的分析,2007 年亩补贴是 65 元,这一年的政策相对于 2006 年调整幅度为 44.44%,政策参数改革变化是相当的显着。我们从收入规模水平、不平等程度和贫困程度等视角对其加以描述。表 4.4 刻画出 2007 年此项政策对农户居民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从表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政策的实施对于农户居民的户均年收入的改善、收入不平等的程度的减小和贫困程度的缓解都有明显的贡献:(1)户均收益率提高了 3.79%,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收入偏低问题,给与了一定量补助。但从数量上看改革效果不算很大,但是应该考虑到耕地补贴收入毕竟在总收入占有的比重不会很高,重要的还是粮食收入和外出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2)以基尼系数作为不平等指标,缩小了 1.52%,这种幅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缩小了收入不平等程度。(3)本文中我们采用2007 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线标准是--785/人·年,从表 4.4 中我们可以看出贫困率和贫困缺口都有所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均在 7%以上,由此可见种粮农民补贴的政策对于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4)FGT 贫困指数大幅度下降了 20.27%,说明此次改革对降低贫困度是具有较显着的意义的,具有正向积极的效应。这符合政策改革的价值取向。
4.3 吉林省农村低保政策的即期效应
社会保障是一国为了保障国民因年老、失业、疾病或丧失劳动力时,通过国家立法对这些成员进行物资资助的一种社会安全保险制度。在我国,这项保障主要被分为两个大方向: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城市保障制度实施的比较早,而农村社保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起步比较晚,建立也不够完善。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农村居民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程度远低于城市居民,为了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家庭的基本生活和一些社会福利,国家不断出台新的社保政策,对广大农村村民给予生活和物质上的帮助,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健康和生活。比如说我国在农村医疗、教育事业、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例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免费上学等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实质效用。
在所有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对来说最能直接、及时地解决贫困农民的生活困难问题,因为其保障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而且,我国一再强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而这项公共政策改革条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如果这项政策实施得力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农村弱势贫困群体的生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国务院决定,2007 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新政”犹如温暖的阳光照耀到贫困农民身上,为广大农村贫困人群拉起最低生活保障的“安全网”.在本节中我们将吉林省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微观对象,采用 2007 年吉林省农村居民户抽样调查数据,依照吉林省实施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为模拟政策参数,而后具体根据相应的政策对该制度的实证效果和改革效应进行模拟分析。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将在表 4.5 中给出。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受保人数总资金也逐年增加。
通过实施农村低保政策的前后,在其它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模拟了 2007年实施和不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证结果,从而为该公正政策条款的改革效应的评价提供依据。表 4.6 刻画了政策改革前后的十等分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该政策的作用范围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较显着,最低收入家庭户年总收入平均增长率为 10.3%,而高收入群体显然不是这项政策的支助对象,在数据中也明显符合政策设计所预期的改革效应。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直接作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困难。
更进一步,本节同样从总体收入规模水平、收入不平等程度和贫困水平等多个视角对农户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证效果做出比较分析,从表 4.7 可以看出:(1)整体效果和预期一样,基尼系数下降了 0.9812%,农户最低生活保障提高了贫困人口平均水平,因此直接导致了贫困缺口的下降,并使贫困指数 FGT下降了 85.14%.由此可见数据结果清楚地表明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吉林省农户居民的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程度缓解大幅度下降,效果非常显着。(2)但是从贫困率看,我们所选取的抽样数据所得出的结论没有变化,原因有二:
一个可能是我们所选取的抽样数据导致的;二是此项政策实施虽然涉及救助的人却很广,但由于补贴金额较小,转移支付也只是维持了农村贫困人口一定的生活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显着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4.4 小 结
本章应用微观模拟(CNSM-I)分析了吉林省农户居民的微观数据对于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和农村低保政策等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对于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比较显着,亩补贴逐年增长。以 Gini 系数作为收入不平等测度指标,2006 年和 2007 年均有 1%以上幅度的减少,而且通过对 07 年数据更近一步的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政策的实施对于农户居民的户均年收入、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和贫困程度的都有明显的贡献,FGT 贫困指数下降了将近 20.27%,说明此次改革对贫困度的缓解是具有较显着的意义的。
(2)农村低保政策是影响收入分配单位最直接的公共政策之一,对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缓解贫困程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该政策的作用范围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较显着,最低收入家庭户年总收入平均增长率为 10.3%.整体基尼系数下降了 0.9812%.农户最低生活保障提高了贫困人口平均水平,因此直接导致了贫困缺口的下降,并使贫困指数 FGT 下降了 85.14%.由此可见数据结果清楚地表明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吉林省农户居民的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正向作用。
国外农村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较早, 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当前仍然运行良好, 为各国的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前, 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需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结构效益结构效益是指由结构的合理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来考察。宏邓结构主要是指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类别结构、专业结构、程度结构、地区结构等。合理的宏观结构产生宏观结构效益。否则,产生负效益...
我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仍需确立适当的触发机制,而以加快农村经济变革为切入点、率先推动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则具有可行性和紧迫性。...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众所周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几个决定因素,其中就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消费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农村居民,在现如今的条件下,农村居民消费市场急需开发,故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第5章结论与对策建议5.1结论本文基于均衡价格理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特点,运用国际数据及国内数据横纵向对比研究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现代经济计量方法--协整与误差...
我国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过去的30多年里,年均GDP的增长速度平均保持在两位数。经济发展过程的同时伴随着户籍管制的放松和人口的流动,人口的流动和聚集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
随着经济的发展,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7788元增长至27460元。按相对收入等距五组分组分户汇总,2012年城镇居民低收入户20%收入仅为11069元,为平均水平的40.3%。本文通过梳理低收入户基本情况,对居民低收入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第4章农产品价格相对上涨对农民增收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验证4.1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4.1.1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的基本关系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中所分析的农民收入指从农业生产所获得的农民的净收入总和。西方经济理论认为,净收入等于总收...
农村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开展电子商务建设工作,有效地在农村开展电子商务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利于找到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从而科学的制定完善的发展对策,进一步促使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