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最新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6-12-21 共917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本文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第一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小康社会的构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均需要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与引导”。***总书记也在“十八大”后的多次重要讲话中突出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针对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可行性较高的路径措施,其中包括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互融合以及充分汲取由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等等,以期望能够对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中国梦;精神力量

  ***总书记曾多次在公开讲话上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得到优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支持,进一步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了连绵不断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为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儒家所推崇的是民本仁政的安邦理念、法家所倡导的是奖罚分明的治国方针、道家所主张的是取法自然的人生信条、墨家所宣扬的则是兼爱交利的人生情怀 ...... 这些不同理念但却相同目标的各家文化汇聚成了推动中国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强大力量,在无形当中形成了富有强大生命力与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如今,小康社会的全面构建与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落实,均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支持,为了能够更加顺利的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传承优秀文化、开辟崭新未来”。

  一、中国梦的历史轨迹与本质

  (一)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轨迹

  回顾一下我国的近代历史,这与中国梦的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事实上,中国梦本身与中国的近代史发展非常相似,都经历过了“辉煌——衰落——复兴”的曲折历程。在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将中国百姓陷入到了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中国社会沦为了半封建的状态。随后,千千万万个爱国人士自发的组成了一支支“圆梦团队”,开始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奉献自己的汗水和热血。例如由李鸿章和曾国藩领军的改良运动、以义和团为代表的革命战争、由梁启超发起的变法运动等等,这些顽强无畏的奋起抗争虽然为民族解放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但是却均以惨淡的失败所收场。在历经了较长时间的磨砺以后,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终于成功踏上了富强、民主的发展之路。

  在新中国正式成立以后,崭新的历史起点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国家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均离不开经济建设的支撑,因此在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下,中华民族真正踏上了民族复兴的光辉大道。

  (二)中国梦的本质概述

  在 2012 年 11 月 29 日,***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博物馆展览活动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次年的 3月 17 日,***在第十二届人大会议闭幕式上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梦。”不难看出,中国梦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兴旺,同时还揭示了中国梦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梦”[1]。

  二、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精神所在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沉淀后才逐渐形成的智慧结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仅拥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海量胸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支撑,并且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也奉献出了不容小觑的力量。

  (二)中国梦赋予了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

  单单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数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在其中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利益观念与精神气质。因此,在中国梦中所具备的组成要素几乎都深深的烙印着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价值。例如,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致中和”思想几乎是如出一辙;和谐社会发展理念同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同样是不谋而合;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还是相互相通的。

  由此可见,当前社会中的很多理念都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汲取过来的,其不仅有利于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而是还兼具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可以丝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梦的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让我国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2]。

  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的路径分析

  (一)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梦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正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才让中国民族可以在国际的文化舞台中都具有着强大的自信心。当代的青年群体是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所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如果不能够进一步加深青年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就无法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自信顺利的传承下去,进而对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阻力。事实上,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由传统文化所积累得来的文化自信所代表的即为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需要着重认识到蕴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前景与发展优势,在进一步实施中国梦的基础之上,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同时还要将我国历代的优秀文化资源与文化代表展开更加详细的讲述,其中包括来自于儒家的积极思想、来自于道家的淡定优雅、来自于唐诗宋词中的文学艺术等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夯实当代青年群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3]。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互融合

  通过上文中的内容可知,中国梦的实现是历代华夏儿女所共有的夙愿和理想。***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我国的近代历史就一直处于“救亡图存”的状态,数千万华夏儿女都在发自内心的呐喊着“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与奋起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经了一段漫长的战争年代后,各路力量的碰撞与整合促使了中华民族不得不去寻求出另外一条更加适合的复兴之路,并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又一道明亮曙光。自从中国共产党正式进入到我国的政治领域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落在了党组织的肩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之下,在封建社会中受尽欺凌的中国人民开始奋勇向上,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浴血奋战后组建了新中国,让中国正式成为了众多世界民族中的一员。毋庸置疑的是,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坎坷无比且荆棘满布的,但是中国共产党却仍然坚守着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人民的“幸福梦”而去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中,经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正式踏入了顺利实现的征程,并且呈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光明前景。基于此,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要对我国各个阶层百姓的实际情况与利益实现展开更为深入的体察,争取早日实现国家梦、民族梦以及人民梦之间的融合和统一[4]。

  中国梦的实现已经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的关联到了一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虽然是在经历了严峻考验后的近代历史背景下被提出的,但是其仍然具有着非常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这主要是由于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

  首先,拥有着数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华文明让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与不可比拟的文化自信,这些都是中国梦顺利实现的巨大精神动力;其次,在中国梦中蕴含着令人动容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所在。在我国的近代史中出现过很多感人肺腑的爱国事迹,那些令人尊敬的革命先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汇聚成了精忠报国的精神信仰,并且在历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滋养下演变成了中华文化宝库中最最耀眼的明珠;再次,在诸多的中国梦过程要素中都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气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顽强不息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持,同时还要具备能够凸显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来进行引导,进而将国家梦想、社会梦想以及个人梦想更加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梦所倡导的和谐发展与合作共赢理念均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对应的力量支持,为此,中国梦的实现为的是让我国历代的民族夙愿得以早日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将我国五千余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为长远的传承下去[5]。

  (三)充分汲取由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

  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得到丰富实践经验的支持,关键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与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来不断的增强国家所具备的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继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来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 13 亿人口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由此可见,如若想要让中国梦得以更加顺利的实现,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来众志成城,努力去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将所有能够调动起来的积极因素都融入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程当中,尽可能的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能量发挥出来[6]。

  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同时还需要得到宝贵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持。一直以来,我国的党组织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当成了自己的一项首要任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向传统文化内容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时代内涵。在经过了我国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以后,中国梦的实现已经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其中包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开拓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以人为本理念、“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等等,不难发现,中国梦的实现俨然已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及人民群众所具备的思想觉悟与文化自信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无形当中加快了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发展之间的融合速度,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式成为了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力量源泉,继而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根基得到更进一步的夯实与巩固。

  四、结束语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需要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如果想要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更加顺利的达到实现中国梦的任务要求,亟待解决的另外一项问题即为调整传统文化资源内部的落后与不足之处。在日后的工作中势必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与困扰,但是需要坚信的一点是,中国梦的实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我们应当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对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展开更进一步的梳理和调整,积极的贯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将优秀的文化引进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出去,从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古为今用,让我国经过了数千年历史沉淀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的力量源泉。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更进一步的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理念紧密的融合到一起,要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完全的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去不断的推陈出新,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保留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浓郁的时代精神。最后,我们需要去更加的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中所面临的资源流失困境,应当采用更加通俗易懂且新鲜有趣的方式来诠释和传播传统文化,让这些富有内涵且发人深省的优秀文化能够在国人的心中不断的生根发芽,继而去将传统文化与国家的政策制度、舆论引导、教育体系、民间传承以及产业开发等领域融洽的关联到一起。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充足的养分,从而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输送源源不绝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雪申,王佩敏 .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72-174.
  [2] 乔守春 .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J].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17(3):57-60.
  [3]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N]. 人民日报,2013(7):22.
  [4] 孟东方,王子博 . 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 [J]. 重庆社会科学,2013(5):66.
  [5] 魏师逊 .“中国梦”与中国的社会正义论 [J]. 法学论坛,2013,28(4):37-48.
  [6] 石伟磊,王新元 . 论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J]. 理论研究,2013(3):30-35.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第二篇: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障碍与对策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探索传统文化与青年的关系,探讨了青年在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尝试性地给出了意见和建议: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以此来增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服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年; 认同;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其中又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组成的心态文化层最为核心[1]。青年是现代社会运行发展下的特有产物,是指在一个阶级内部能够推动阶级文化、政治与社会变革步伐的新生力量群体[2]。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很大程度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如何提高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青年在认同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一)知识认同障碍

  了解是认同的基础与前提,青年对传统文化内容缺乏知识性的了解,这是造成青年难以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被青年人所轻易学习和掌握。

  第二,现代与传统的语言文字用法存在差异,阻碍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封建社会的文字和语言的用法在今天已经濒临崩解,和现代汉语早已大相径庭,加剧了青年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困难性,阻碍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内容脱节,缺少有效的传播途径。传统文化本质上属于封建主义文化,而现代教育的内容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难以被现代教育所接受,导致其失去了教育体系的传承与讲授,失去了面向青年的有效传播途径。

  (二)情感认同障碍

  青年对传统文化存在着情感认同障碍这一现象,除去青年自身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了解这一主观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客观原因。

  第一,传统文化的落后性直接造成了青年对其的厌恶感,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成为落后、保守和封闭的代表,并逐渐被马克思主义文化所取代,青年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故而对代表着“落后”的传统文化缺乏好感。

  第二,青年历史角色的转化加剧了其内心的迷茫,当代青年的楷模是五四青年,而五四青年则代表着进步、激情与革故鼎新,但随着时代的改变,面对传统文化,青年的使命有所变化,党和国家人民政府提出了“文化自信”方针,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中华文化,青年的使命已经从历史的清道夫变成历史的传承者,昔日的信念与今日的使命所交织出的矛盾,加深了青年情感态度的迷茫,阻碍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三,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障碍,与过去的政治型思维的遗留影响有关,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服务的政治型思维对当下的中国人民影响极其深远,至今为止,人民群众对“传统”“保守”等词汇视作贬义词,这就是建国初期人民大众所形成的政治型思维影响的延续,这种政治型思维对于传统文化是旗帜鲜明的反对,也就对青年的思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阻碍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3]。

  (三)行为认同障碍

  面对传统文化,青年的行为认同程度很低,这和当下传统文化的行为表现现状息息相关。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中国,对于多数青年人而言是陌生和遥远的事物,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也就难以建立。

  第一,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脱节导致了它在青年生活中的参与程度极低,青年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工作,但传统文化参与到教育中的内容是极少的,这就不能对青年的学习生活产生足够的影响,青年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也自然与传统文化无关。

  第二,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在现代社会中被冲击得支离破碎,导致传统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力大幅度下降,青年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发生转变,情感趋于平淡化,失去了对传统节日中的礼仪和仪式的尊重,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障碍就此加深。

  第三,一些传统文化糟粕加深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导致青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传统文化在20世纪末逐渐开始复苏,然而这个复苏的过程是自发的,复苏的内容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譬如早些年的“女德文化”培训视频、流于低俗甚至危险的婚闹风俗等糟粕,都加深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误解,阻碍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和认同。
 

  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认同的途径

  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障碍,是三方面原因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结果,想要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推动青年的自我认同、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深化,也必须考虑知识、情感、行为三方面对青年的影响,为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探寻一条合理适用的途径。

  (一)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

  想要消除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障碍,必须引导青年了解传统文化,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第一,应当选取、编纂合适的传统文化读物介绍给广大青年,传统文化的经典通篇都以文言文呈现且内容博大精深,而青年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书本,内容的庞杂和用语习惯的不适应都会导致青年失去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故而选择合适的读物,引导青年由浅入深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是消除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障碍的第一步。

  第二,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扩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也是引导青年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建设一批又一批传播、讲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微信公众号或网络订阅号,可以有效地扩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消除青年对其知识认同障碍。

  第三,不管是编纂传统文化读物,还是建设自媒体平台公众号等,都必须贯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必须牢记传播和宣讲传统文化是为了青年更好地立足过去、建设现在这一理念,着重选取传统文化中适合青年人学习的内容展开传播和宣讲,如民族历史、传统文艺、传统德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严防宣传落后封建的传统文化糟粕现象的出现。

  (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障碍,不单纯是青年自身的原因,更是一个社会性影响的结果。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关键在于转变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求知学习。结合青年对传统文化存在的情感认同障碍,可从三个角度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一,青年应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积极学习时政,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青年可以从时事政治以及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政策中感受到,当下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建设而言的重要性,从而消弭青年由于历史角色的转变而内心出现的迷茫和冲突感。

  第二,青年人应加强理论与思想学习,积极调整自身的思维方式,跳出过去政治型思维的束缚,培养自身新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经济型思维和现代化思维,用更开放、更现代、更全面与客观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第三,政府与社会应该遴选能力出众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开设宣讲传统文化的课程,搭建传统文化的名师讲解平台,增强传统文化的情感渲染力,引导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由被动吸纳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三)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

  第一,要明确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的生活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由于传统政治体制和教育机制的瓦解和崩溃,传统文化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直接参与到青年的生活中,但倘若我们正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重新思考其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会发现从制度化的政治和教育中游离而出的传统文化,其精神内核却可以在自由中获得新生[4]。因此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行为认同的重点,也是针对其精神内核展开的。首先,要继续推动国家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教育的科学性与民族性齐头并进。其次,时代性与历史性方骖并路,将传统文化的内容科学融入到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以达到指导青年实践行为的目的。

  第二,从社会角度推进传统节日、传统风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传统风俗的传承,重视青年在传统节日风俗礼仪方面的培养,以传统节日与风俗带动礼仪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以礼仪维持传统节日与风俗的传承,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依靠,由此对青年的日常生活展开长足的影响。

  第三,加强社会监管,健全文化监督和净化机制,是引导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正确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强社会监管,健全文化的监督机制,净化文化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引导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正确发展,从而改善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程度,增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同。

  三、结语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他的著作中谈到,传统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统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的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5]。今天,中华民族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与一百年前不同,今天的中华民族面对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挑战与契机,沉寂在历史废墟中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迎来了新的生机,历史的重要时刻又一次交到了青年手中。面对新的形势,增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可以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服务,进而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李宗桂.传统与现代之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三联书店,2012.
  [5][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以上是精选6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更多相关范文请点击下面链接:

  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精选范文3篇)
  2.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范文4篇)
  3.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论文(专业推荐范文4篇)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