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张隆溪生平与文学成就简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5 共226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论
  
  张隆溪(1947-)出生于成都,是我国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他 1978 年考入北京大学,在西语系跟随杨周翰教授学习。张隆溪一直都热爱文学,在没有入学之前就广读文学书籍,同时也自学外语,从来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而放弃学习文学。来到北大之后,他更是刻苦钻研,因为北京大学实在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在他的《一毂集》记事中说曾这样说到:“为我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实,在北大的学习不仅给张隆溪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引导出了他的方向以及写作的宗旨和风格。北京大学有很多着名的学者:
  
  如钱钟书、朱光潜等老先生,他们都十分关爱青年学生,而张隆溪也十分敬重老师,并且和他们有较深的交往。从张隆溪的文笔上看,他吸收了朱光潜先生的语言风格;而从学术思想上看,他一直贯彻着钱老的中西比较的思路。1983 年,张隆溪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哈佛燕京社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于 1989 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受聘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同时一直从事比较文学领域的研究。2001 年,张隆溪在香港城市大学成立了跨文化研究中心,以中西文化互动交流为主要研究方向。现在已经是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唯一健在的外籍院士。他一直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从事跨文化交流的事业,不论是着述还是讲学,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他坚定的学术追求和学术信仰。如今,东西方之间有效的交流已经成为急切和必然之务,文学既然作为一门世界的语言,必然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张隆溪的学术理路便是从文学入手,找到具体的、生动的例子,把理论批评化。他的着作不仅仅是阐述理论,更是要打通理论,研究到理论是如何来的,又是如何作用于现实的。在比较文学中,尽可能的让中西文化交流处于平等的位置,而不是用西方的理论来印证中国的文化,通过文学理论这条路径为东西方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张隆溪长期生活在国外,很多文章用外文写成,本文主要是探讨他的中文着述。他的中文着述共有 12 本,分别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1986)《道与逻各斯》(1992)《走出文化的封闭圈》(2004)《中西文化研究十论》(2005)《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2006)《一毂集》(2006)《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学术入门研读手册》(2008)《五色韵母》(2008)《灵魂的史诗:失乐园》(2010)《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2012)《从比较文学到世界文学》(2012)《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2014)。
  
  据笔者统计,见于正式期刊发表的研究张隆溪的文章有 20 多篇,这些文章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文章是访谈或会议讲话的记录,第二类是读书杂记,这两类主要探讨文化对人生、对社会的意义,第三类文章是对张隆溪教授文艺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就其跨文化思想展开的研究。(一)访谈:2007 年 6 月,《文艺研究》编辑部刊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王炎副教授就北美汉学的历史和现状与张隆溪教授的细致讨论。2008 年 2 月 18 日《成都日报》第 B01 版发表了孟蔚红的《张隆溪:文化是社会的脊梁骨》,强调了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是最主要的。2010 年梁建东在《口述历史》上发表的《跨越中西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张隆溪教授访谈录》,其中谈到文化的交流才能消除各种各样潜在的危险和冲突。2012 年 10 月 24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B05 版刊登的张哲文章《比较文学促多元文化相知相解》,阐述了比较文学还需要的努力以及前景。2012 年 1月 31 日在文汇报第 007 版上刊登的姜澎文章《科学越发达,文化回归越快--张隆溪教授担心现代生活能否让人有闲暇体会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等。其中,张隆溪教授一直都注重文化对社会、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要培养跨文化的视域,打破单一模式,尽量综合地看问题。(二)读书杂记:2011 年张和龙在《学者访谈》中发表的《对学术要有一种爱--张隆溪教授访谈》,认为文学研究需要理论,但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理论框架去套文学作品。 2012 年叶扬在《阅读札记》中发表的《一以贯之:读张隆溪<一毂集>》等,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读了张隆溪教授的书之后而产生的人生感悟,对学术的爱与坚持。(三)学术论文:跨文化研究;2002 年,张宏辉的硕士论文《道与逻各斯:文化异质及其现代性与诗性阐释》阐释了如何使中西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活动真正“文学诗性意义上”的根本融汇和通约。 2010 年 4 月由陈博、张健在牡丹江大学学报第19 卷第 4 期上发表的《从元美学视角看张隆溪先生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探讨张隆溪先生“文化具象--研究方法生成--文化具象体系生成”的研究套路。
  
  2012 年 9 月孙明华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1 卷第 5 期发表的《超越对立:论张隆溪的跨文化研究》,主要阐述张隆溪跨文化思想中的同中见异与异中见同。2013 年韩晗在当代学林点将录中发表的《超越差异,跨界求同--记张隆溪》,主要阐述了张隆溪先生的主要学术阶段。蔡银强在 2012 年 10 月阴山学刊第 25 卷第 5 期上发表的《张隆溪与刘若愚诗学之比较》,探讨他们对待理论以及策略选择上的中国情结等。
  
  由于张隆溪在跨文化的视野里表现出独特的文论阐释性,本文将就其跨文化阐释学的历史生成、方法理路与思想意蕴做详细的研究。论文设置三章:在引言部分,介绍了张隆溪的基本生平和相关学术成就,以及学界对其研究的现状;第一章论述其学术基础,主要是从他的第一本理论着作入手,研究发现其学术理路;第二章渐入其学术主题,主要从文学阐释这个角度进入,分别从继承、结合与发展来阐述其什么是以及如何做到跨文化阐释的;第三章分析和总结其学术特质和目标,分析他如何一步步坚守着自己的文学信仰,不仅仅把阐释作为意义的传达,更是当成生存论的问题加以思考。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