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以载道”观发展演变及其狭隘化倾向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论史上,“文以载道”观纵贯始终。虽然“文以载道”的观点是在南宋才首次明确提出,但是“文”和“道”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多有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提出,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文学的实质是主客体的统一,客体在服从于主体的同时,又不丧失其本身的自然本性。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人把“文以明道”正式提上了日程。韩愈在其《题欧阳生哀辞后》一文中说过:“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也。”其所谓“道”的具体内容涵盖的非常广泛。
到了宋代,文学家们对于“文以载道”的强调达到了顶峰,他们大多是要求以“道”作为“文”的内容,但是他们各自对“道”的内涵的理解以及对“文”“道”关系的处理上又各有不同。在苏轼、欧阳修等人的文论中“,道”虽然是“文”的内容,但却并没有被紧紧束缚在儒家思想的传统领域里;而且他们“文”“道”兼重,提倡自然的文风,对于“文”的要求仍然很高。
“文以明道”的说法被周敦颐发展为“文以载道”———他的《周子通书·文辞》中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在他看来,“道”专指道德,“文”专指文辞,实际就是要求文辞为道德服务,而且他所言之“道”也限定于“圣人之道”。
2 “文以载道”屡遭批判
明末清初乃至民国初年以来,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充满着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激烈碰撞。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理论面临着西方文论和文学作品源源不断的强烈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学界从作家到作品再到文学理论,都处于西方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之下。
在自身发展狭隘化和西方文论传入对其冲击的双重影响下“,文以载道”频频遭到批判。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我们采用了西方文化中的“文学”概念,这种概念重视的是作品的审美性和娱乐性,强调“通俗文学”;但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文学”有着移风易俗、端正教化,“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重视“典雅文学”。第二,文学家以及研究文学的学者在接受西方“文学”观念之后,都在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事实上,当把文学与政治割裂开,而一味宣泄个人情感和追求娱乐的时候,不是文学本位的回归,不是文学地位的提高,而是文学地位的降低。
3 “文以载道”何去何从
在“万事”全球化的今天,交流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文化充分渗入,对中国文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不能回避去借鉴西方文论中对我们有利的部分,应充分利用其成就来帮助构建并丰富中国当代文论。
西方文论就其认真严谨及理论性、系统性来说,对中国文论的意义是很大的。因为差异性往往包含着互补性,不同理论中互补性的东西若是被发现,也能建构起新的理论形态,产生飞跃性思维成果。西方文论对事物本来面貌的重视、对生活本质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积极对抗,对中国文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将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化阐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经由现代眼光打量之后,发掘二者的相通之处,以期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在言意关系这一脉“,文以载道”观也同样需要结合中西方文论的现代化阐释。这要求我们首先弄清楚“文”与“道”的内涵。笔者认为“,道”应是社会责任感和人类良心,而“文”则应是苏轼所言的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学及文学艺术。
那么这就对文学发展的环境提出了要求———文学需要自由。
古往今来,文学家的历史目的大致相同,都是为了用自己的话语建构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旺。他们通过文学来表达其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以其艺术家独有的敏感和人文关怀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去挖掘生活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探索更美好的生活。
“文以载道”也同样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生产者提出了要求———文学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由于文人是社会成员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思想意识较强的群体,所以也就相应地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当代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他们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理想。文人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的、健康的、稳定的力量。
“文以载道”观在当今中国仍能散发其经世致用、匡扶社会的光芒,这就首先要求作家具备高度的人文关怀。作家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举凡各个民族各个时代优秀的作品,无不高扬人文精神。作家对社会生活把握和反映的方式尽管异彩纷呈,然而其共同点则是寄予着他们特有的“悲天悯人”情怀。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是其“载道”的终极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亓永慧.“漂浮不定的能指”[D].曲阜师范大学,2009(03).
[2]胡忱.郭沫若“女神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04).
[3]韩鹏.试论“文以载道”中“道”的含义[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
文艺世界是人类文明中一个最为多采多姿的领域。文艺创作的形式多样化,而且每一朝代都有其优秀的作品: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日益紧密。这种交流不仅局限于经济合作,更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碰撞、相互解读。全球化背景下人文社科类研究已经呈现出新的趋势,现如今,种族和国别已经不是划分研究范围的唯一标准,跨学科、民族...
一、新历史主义的出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批评开始逐渐摆脱以往对于文学作品零散的个人见解,而将注意力转向系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文学批评应该转型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阵地。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新批评主义各自的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人的文学观念日趋解放,身体写作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学现象,文坛上出现了大量的身体写作小说,诗歌界出现了着名的下半身写作,从而引发了批评界广泛而持久的讨论。身体是指人的生理组织,主要由肉和骨头构成,故又称作肉身;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过轴心时代的说法,他指出,在公元前800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几大主要文明区域内,几乎同时出现了自己的文化先知,他们奠定了人类精神存在的基础,以及所谓的真正的人类的历史[1]。此时期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中国...
目录摘要Abstract绪论第一章从西方文论到比较文论一、西方文论的研究方法(一)以术语带动阐释(二)以述评开启理解二、现代文论的传统建构(一)现代文论的发展动力(二)关系与过程的现代机制三、走向比较文论(一)理论:比较的基础(二...
自柏拉图从哲学角度开始运用原型概念到荣格分析心理学派系统提出原型理论再到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巨著中对原型的探讨,原型经过2000多年的嬗变与发展,其意义已经有很大改观,作为一个学科术语,其能指与所指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了。一、原型一词的释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个流行说法,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几乎全是外来的,即从日本、苏联和欧美国家引进的,那么,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到哪里去了呢?真的如某些人说的那样消亡了吗?非也!扬州大学新世纪学术带头人、文学院教授古风先生发现,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并没有...
2014年7月,在美丽而凉爽的金城兰州召开了全国文学地理学年会,会议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令人感慨。参加会议的学者既有文学背景的,也有地理学背景的。就文学背景而言,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学者,当然也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和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专业...
生态女性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女性主义理论和生态学观点的影响,对此有学者提出: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因为它承认并意图消除男性偏见,此外,它还力图创建无男性偏见的实践、政策和理论。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学的,因为它理解并且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