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的最后 10 年,伴随经济衰败和社会动荡的俄罗斯哲学,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俄罗斯哲学还有复兴希望吗"? 如果"复兴",路又在哪里? 这些问题一度成为哲学家们的梦魇.倍感困惑又心有不甘的哲学家们,终于在痛定思痛中随着俄罗斯将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融为一体的新世纪的到来,而踏上朝"西方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方向发展,即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市场化"[1]的道路,迎来了哲学复兴的晨曦,并逐步收获了自信.
一、复兴:21 世纪俄罗斯哲学的价值取向
在俄罗斯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强国梦"一直是它不遗余力的追求目标.从 18 世纪的两次改革而获得西欧文化的启蒙,国家由封闭落后的农业国进入欧洲海洋国家的行列,到 19 世纪初俄法战争中打败"马背上的绝对精神"拿破仑,国家由欧洲仆从变为欧洲宪兵; 从 20 世纪初十月革命的风暴洗礼,国家由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变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堡垒,到 20 世纪中叶抗击世界法西斯,国家由社会主义强国跃升为世界超级大国,对于俄罗斯民族而言,"强国梦"似已近在咫尺.然而,上世纪末那场国家解体、制度剧变、社会混乱、民生凋敝的劫难却让这一切戛然而止.苏联解体后,一朝梦醒的俄罗斯人,忽觉自己历经近三个世纪而拼命追赶的现代化,竟然似又重归于无.强烈的民族受挫感,在困扰俄罗斯哲学家们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将追赶现代化精神目标的寻求,投向了俄罗斯的传统哲学,并试图通过改造它来构建能够引领俄罗斯社会走向新生的精神力量.于是,新世纪的俄罗斯哲学,向传统"复兴"在引领其哲学走向的同时,进而充当了俄罗斯社会的价值标杆.其典型表现,便是俄罗斯哲学对"新欧亚主义"和"新俄罗斯思想"的研究.
1."新欧亚主义"
在谈到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时,着名的俄罗斯思想家都认为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关.恰达耶夫曾感叹俄罗斯是"既无西方的传统,也无东方的传统"[2]的国家,普列汉诺夫亦强调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最重要之点即动摇于东西方之间[3],别尔嘉耶夫则将东西方问题,视为俄罗斯思想家们思考的永恒问题[4].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近几百年来的俄罗斯,始终处于新旧文化之争的漩涡和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夹缝中.而俄罗斯思想史上,近代以来长期存在的西方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之争中的理论核心"我们是谁"和"我们向何处去",不过是对俄罗斯文化和民族精神中,这一"亦东亦西又不东不西"双重特性的反映.
传统欧亚主义继承了斯拉夫主义的历史哲学传统,其理论定位,是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与文化模式;其理论内容是,反对欧洲中心论和欧洲文化的全人类性、普世性; 其理论特色,是独具俄罗斯特色的"西方-俄罗斯-东方"的三维思考向度; 其理论结论是,俄罗斯文化是独立于欧洲与亚洲的欧亚洲文化,俄罗斯发展道路是异于欧洲与亚洲的独特道路.
尽管欧亚主义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流亡欧洲的俄国侨民知识界,但其思想的广泛传播却始自苏联解体后的 1992 年.21 世纪以来,希望借助时代契机,重塑民族自信,重追强国梦的社会心理,在引发与欧美列强抗争 70 余年的"苏联遗民"的心灵共鸣同时,也使得能为俄罗斯民众提供自我认同感,为国家发展探寻新路径的"新欧亚主义",在成为部分知识分子关注对象的同时,引起了俄罗斯各领域学者的关注.如今,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历史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研究的显学,并通过对俄罗斯的学术研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受到政治家和一些政党的青睐,并对其政治理念、国家政策、对外关系等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脱胎于俄罗斯传统欧亚主义的"新欧亚主义",其"新"在于:理论特质上更强的"自我意识",即在继承传统欧亚主义的同时,更强调俄罗斯社会"既不像东方,也不像西方","但又吸取了东西方的文化"[5]的特点,更突显了当代俄罗斯知识分子,希望借助俄罗斯的传统文化和东方特质,在拒斥"全盘西化"中寻求社会独特发展模式的愿望和努力;研究重点上更强的时代性,即既注重反思传统欧亚主义的理论遗产,更强调结合当代俄罗斯社会现实和国际环境,探讨今日欧亚问题,以发现、证明和阐释欧亚洲,是一个具有"统一的社会文化世界,一个独特文明的发展地"[6],并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种途径付诸实践;研究内容上更广的理论视域,即除了传统的历史哲学,还立足新的世界格局和当代俄罗斯的国家发展空间,研究包括地缘政治学、民族学、文明比较学的问题;价值取向上更浓郁的救世主义情结,即不仅继承了传统欧亚主义救世主义思想,而且结合"世界历史大周期理论",提出俄罗斯作为独特的欧亚主义国家,因其文化的东方性,将随着后工业社会到来,现代文明让位于后现代文明的"历史发展周期观",而代表着人类历史的未来,俄罗斯将"成为全球性转折的倡导者之一"[7].从"新欧亚主义"的相关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力图"复兴"传统哲学的 21 世纪俄罗斯哲学,并非简单地"新瓶装旧酒",而是在面向俄罗斯的现实与未来中,倾注了更浓厚的国家、民族"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的最明显体现,便是"新俄罗斯思想".
2."新俄罗斯思想"
现代化之路的坎坷艰难,在迫使俄罗斯人痛定思痛后,再次萌生了"强国梦"的热望.于是,政要们⑤要求学界基于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社会心理、价值共识,研究并重新确定适应俄罗斯社会变化的新"民族思想",而他们自己则更是致力于从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思想等等的存在方式、发展方向等方面,力图为 21 世纪的俄罗斯确立发展的新标志,它在普京的"新俄罗斯思想"中有着充分的表达.
传统的"俄罗斯思想",由于它表达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历史道路,因此,尽管它在发展历程中,其含义和意识形态原则色彩多样且不断变化,但民族主义倾向、爱国主义意识却是其基调.继承了传统"俄罗斯思想"的"新俄罗斯思想",其"新"在于:
在对待历史上,它摒弃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对俄罗斯特别是对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将那种否定苏联的观点斥为"没心肝",将那种"回到苏联"的主张斥为"无头脑",强调苏联时期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就,而否定它将让人们生活在感觉不到自己国家存在的状态中.
在基本方向上,它总结了从苏联到俄罗斯 90 年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俄罗斯要走向现代化强国,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只能"探索自己的改革道路和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即"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结合"的发展之路.
在指导思想上,它虽然反对在俄罗斯恢复和建立任何由官方赞同和国家支持的"国家意识形态",坚持精神自由、思想多元、政治自由,但又承认出于国家富有成效的建设性工作的迫切需要,需要一个在基本阶层和主要政治力量中,信奉统一的价值观.
在价值取向上,它虽然强调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俄罗斯传统价值观的"结合",但却强调俄罗斯传统价值观,对于俄罗斯社会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将"爱国主义",视为新俄罗斯社会稳定的理论旗帜;将树立国际形象的"强国意识",视为俄罗斯经济繁荣的思想支柱和国策核心; 将民主、法制、个人自由、政治自由等与恢复国家权力并行不悖的"国家观念",视为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和发展目标;将重视国家、社会、集体的传统习惯,视为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民心凝聚、社会团结的基石和重要力量.
可见,21 世纪的俄罗斯学界,对传统思想、传统哲学的"复兴",不过是适应民众的"怀旧心理"和应对社会发展之需的产物.但其"复兴"的立足点,却不是回归原点而是注入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念.然而,无论是"新欧亚主义"或"新俄罗斯思想"对于俄罗斯"走自己的路"的强调,以及以新的价值理念填补社会精神真空的努力,又都表明当代俄罗斯并没有抛弃"统一"意识形态的纠缠: 主张回归传统也好,强调独特性也罢,"新欧亚主义"的救世情结也好,"新俄罗斯思想"的"爱国主义"也罢,其出发点和价值观核心,仍然是"国家".因此,通过回归传统而"复兴"的俄罗斯哲学,在竭力为"强国梦"提供精神源泉的同时,又以新的形式表明了当代俄罗斯新的"国家意识"的登场,表明进入 21 世纪的俄罗斯哲学,其"多元化"将具有不同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特点.
二、理性与宽容: 俄罗斯哲学对斯大林、列宁的重评
"哲学只能在多元化的条件下生成",是 21 世纪俄罗斯哲学的理论共识.所谓哲学的"多元",即哲学研究中,多个流派、多样丰富的学科、多种潜力的哲学家并存; 哲学传播中,避免"怀念单一模式"和"亵渎多元模式"的两个极端,需要普及但不能强加于人[8]503 -504.
这一点,我们首先可从 21 世纪的俄罗斯哲学研究热衷于问题的讨论、争辩中发现."真理越辩越明",这一见解似乎越来越被 21 世纪的俄罗斯学者们信奉.这种争论,不仅存在于本就存在巨大非议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领域,而且存在于那些先前被人们推崇有加的俄罗斯宗教哲学、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等领域.大凡那些多少具有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的问题,学者们都会将其置于反思批判的"法庭",作一番审视和评价,得出褒贬不一、见仁见智的结论.这一点,我们仅从俄罗斯召开的众多学术会议的论题中便可见.例如,2005 年的全俄第四次哲学大会,讨论主题达 74 个之多,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哲学的各个领域、各个分支、各个研究方向[8]505.争论之风的盛行,除了表明俄罗斯哲学研究氛围的宽松和自由,也证明了在 21 世纪,哲学的确开始在俄罗斯复兴.而哲学家托尔斯特赫以现在的俄罗斯人"工资少了,但哲学争论多了"为由,要重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的玩笑话,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21 世纪俄罗斯哲学研究的宽松、开放氛围.这一点,我们还可从 21 世纪的俄罗斯公众、政治家、学者们,对斯大林及其体制的态度变化中窥见.
就社会而言,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前后,自赫鲁晓夫时期起就被责为"极权主义"的斯大林思想,既因其为"死老虎"而激不起俄罗斯人太大的兴趣,又因苏共瓦解极端民主派掌权而激起更为情绪化的讨伐,于是,"两极跳"的戾换式思维,在关于斯大林及其体制、思想的评价中体现得尤为充分.然而,随着21 世纪的到来,苏联历史与斯大林时代的渐行渐远,随着俄罗斯"强国梦"的复兴而呼唤"铁腕"、强权,随着重建爱国主义"国家意识"的吁求,俄罗斯人在对斯大林及其体制、思想的评价上,开始采取了一种容许争论并众说纷纭的相对理性的态度: 民族主义者和斯大林主义者肯定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其"政治镇压"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合理性,颂扬斯大林体制意味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它让苏联成为工业国,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变成了世界强国; 自由主义者斥责斯大林滥杀无辜、草菅人命,是俄国历史上的大暴君、独裁者; 斯大林体制代表着镇压和黑暗,它让社会和人民付出了太大代价,是历史的悲剧[9].这种对斯大林及其体制的"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认识、评价,甚至在俄罗斯国家元首的相关言论中也能发现.
至于俄罗斯学界,在这种对斯大林及其体制莫衷一是的争论和评价中,最直接的回应便是 21 世纪关于历史教科书的争论.20 世纪 90 年代后半期,社会政治的紧张,使形形色色的教科书常常引起激烈的社会争论.而由争论导致的政府干预,及其随之而来的赞成与反对政府的决定、立场和观点的更激烈争论,则在表明 21 世纪的俄罗斯,整个社会的思想环境,仍然复杂多变而又景象多彩的同时,也表明了舆论氛围的宽松、开明.而这无疑对学术研究继续维持宽松开放而又自由民主的理论氛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与上述较为极端的众说纷纭不同,俄罗斯哲学界较多学者对于斯大林及其体制,采取了一种相对客观和中性的立场.一方面,他们仍然坚持反思批判斯大林及其体制.另一方面,他们又改变了过去那种"一边倒"的做法,出现了为包括斯大林时期在内的苏联体制辩护的观点,如认为靠"突变"建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机构,虽然它是第一次冲击共产主义的、不十分成功的尝试,且距离共产主义运动的轨道十分遥远,但它更适合 20 世纪初期和中期的俄罗斯与世界资本主义的环境.而且,这种尝试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向共产主义这种社会形态的过渡,不可信或者没有前景[10].而俄罗斯哲学家在 2009年 12 月 21 日斯大林诞辰 130 周年之际的一场新争论,主题仍然围绕斯大林,其中,具有极端民主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倾向的学者,以"大清洗"问题否定或批判斯大林; 具有民主爱国派思想倾向的学者,从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肯定斯大林,主张俄罗斯需要一种"新斯大林主义"以实现现代化.此外,还有《斯大林全集》的出版和百科全书中收录斯大林的条目.这一切,在表明俄罗斯哲学界尊重历史的客观态度和回归理性的认知觉悟的提升,也体现了俄罗斯哲学研究的宽松氛围.多元的哲学研究和宽松氛围,还体现为俄罗斯哲学界对列宁主义和列宁哲学的态度转变.
与苏联解体后,社会、学界在抛弃马克思主义同时对列宁主义嗤之以鼻、列宁哲学乏人问津的情况相比,21 世纪的俄罗斯学界对此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召开了相关学术会议,出版了列宁原着和新的列宁研究着作,以及被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当作批判靶子的论文集,使列宁主义受到学界更多关注,列宁哲学思想获得了更新和更深入的解读和研究.
对于列宁主义,学者们从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等维度作了评价: 就俄罗斯而言,列宁关于俄罗斯社会及其发展道路的认识、关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和依赖性、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作为俄国历史发展的固定模式的判断,不仅切中了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历史症候,而且对于分析现实俄罗斯,仍不乏价值; 就国际而言,列宁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新形式的"帝国主义论",对于理解今日世界资本主义,对于探索社会主义的出路,仍然具有意义.
对于列宁哲学,学者们从唯物论、历史观、方法论、认识论等多个层面,做出了探讨: 在唯物论方面,有学者分析和肯定了列宁"物质概念"的价值,指出它有着本体论与辩证法的内在联系,只有从这一维度出发,才能发现其理论的创新,认为列宁的物质概念接受了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观念,强调了人在能动改造现实世界中才能实现人与世界的统一,因而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地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在历史观方面,学者们着重探讨了列宁的"社会创造性理念",指出列宁在明确民众、有组织的政党、知识分子等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表达了社会整体发展的思想,列宁在强调经济与文化、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中,为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列宁关于"激发基层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力"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 在方法论方面,认为列宁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然而,"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使用了辩证法,但是却没有展开辩证法的逻辑.列宁指出,从根本上揭示辩证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11],而列宁则从矛盾的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等等统一的角度,对辩证法作了更为明确的阐释,其方法论的最大特点,是寻求客观世界逻辑性、社会发展规律性、历史主体能动创造性三者之间的过程统一,并力图将其付诸社会政治实践中,这是列宁方法论的历史特色,也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贡献; 在认识论方面,认为列宁突破了马恩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理论,创立了将政治理解为实践中真实的客观实在,将物质与思想、客观与主观,在政治生活实践中相统一的辩证认识方法,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俄罗斯学界对上述问题的众说纷纭,除了显示出学界更为宽松的研究环境,也是俄罗斯学界在对其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中,多元价值取向的一种折射.它表明,21 世纪的俄罗斯哲学,已经能够以一种更为从容、客观、理性之态,看待自己的历史,憧憬自己的未来.
三、深化与拓展: 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与 20 世纪最后 10 年斯大林、列宁哲学被彻底否定的遭遇不同,"走下神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也遭遇学术严冬,但学界仍然不乏对其的研究.因此,如果说,对斯大林、列宁哲学的激烈争论或重新评价,已经体现出俄罗斯哲学的宽松研究氛围和多元研究现状的话,则这种多元与宽松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 21 世纪的俄罗斯学界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态度的更大幅度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为学术会议的增多、出版物的增长、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继续开设,更体现为褪去意识形态底色,仅被当作学术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摆脱了辩护士们的教条僵化模式,消除了反对者们的"意识形态成见",在"首次尝试以批判性的观点看待马克思的创作"[12]4中,获得了深化和拓展.
研究的深化,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评价,在既有基础上深入到更多文本; 从既有理论延伸到更深层次; 在既有评价上更为客观.
"更多文本",包括再版和重新编汇马克思恩格斯原典,对马克思的早期哲学着作如《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等的关注和研究,对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理论巨着《资本论》的重新解读.学界重编和学者重读的目的,都在于在完整体现和确切理解马克思理论的同时,尽可能使一般读者能够阅读和了解马克思的基本思想.而以格·巴加图利亚为代表的俄罗斯左翼学者,其以编辑和出版马克思恩格斯遗着( 包括哲学遗着) 为主要任务的"马克思学"研究,本质上也是一种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更多的学者则回归到马克思原着中,深入到马克思文本并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获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认识.
"更深层次",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阐释更为深入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它们包括: 1.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针对先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限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观,梅茹科夫指出马克思的学说主要是历史理论,而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哲学是"劳动现象学",其最基本的范畴是实践而非物质或精神,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可以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12]50,而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对无限世界的某些有数的普遍规律的议论",而是"人和世界、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规律"[13].2.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于上述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认识,一些学者在充分肯定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伟大贡献的同时,依托马克思的思想,研究了下述问题: 关于唯物史观本质的问题.有学者基于马克思的两种历史分期方法( "三段论"与"两段论") ,得出马克思历史观的基础,不是物质生产或技术工艺的决定论,而是人的本质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结论[14],有学者在驳斥将唯物史观等同于经济决定论的同时,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在基础上同一性,认为它本质上与社会学紧密相连而不从属于哲学体系[15].关于人的学说的问题,包括人作为能动实体,劳动作为人生存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人道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包括反思正统的社会结构学说所具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特征,探讨"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形式、经济基础与政治法律上层建筑之间必然联系"理论在当代转型所具有的复杂性、整体性、全球性的特征,探讨历史发展的非线性特征.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可靠性和充分性、马克思分析人类历史进化形态的方法、历史的可选择性.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包括马克思"否定和发展过程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对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所具有的意义.关于未来社会和社会主义前景的研究,包括在经济关系层面是扬弃一切异化形式和人身依附性的过程,在社会文化层面是由各种形式的精神生产,包括意识形态的、宗教的、大众文化的统治,向以创造性文化对话形态的转向.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包括国家的本质是保障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利益机构.关于阶级的理论,包括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动力,后工业社会的阶级斗争由于不同于工业社会尖锐激烈矛盾具有新特点,等等.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苏联发展路线.有学者[16]针对先前普遍公认的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一线观",提出了"两线论": 一条是"马克思( 部分地包括恩格斯) -列宁-卢卡奇-维果茨基-伊利因科夫"的路线; 另一条是"普列汉诺夫( 包括恩格斯) -德波林-米丁-斯大林"的路线.前者将辩证法视为体现唯物论,但"就是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强调人的意识和活动的作用,体现了一条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路线.后者将"辩证法本体论化,进而形成一个没有人的地位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正统的苏联哲学,则是后一条路线的产物"[17].4.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在反思苏联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中,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反感那种构建宏观理论体系、辨析微观概念范畴的思维范式.通过分析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强调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实质是反思批判性,是时代性,是发展性,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理论特质,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更为客观",则不仅体现为改变了先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评价上,或走极端,或流于表面化、简单化、概念化的描述,而是在回归马克思哲学思想,深入考察其理论中,肯定其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的意义.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价值归结为"人道主义"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主义,使人成其为人、人与人的关系人道化,"人在与自然和与他人的关系中形成的本质得到充分展现"[18],对今日人类文明遭遇危机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转型中的当代俄罗斯社会的意义.虽然苏联解体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功能,但它内容的合逻辑性、时代性、发展性的特质,对于今日俄罗斯社会寻求转型的意义,即既然今日俄罗斯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不可避免,而转型迫使我们在他的着作中发现原本的马克思.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认识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认为马克思独具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具有四个特性:活跃战斗性,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辩证性,对历史、社会、科学现象揭示的本质性,一贯的现代性[19] ,这一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对于认识今日俄罗斯和当今世界有世界观、方法论的价值.研究的拓展,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突破了既有学科的界限而呈现出跨学科、多学科的综合趋向.
一是更为重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并结合哲学、社会学进行研究.作为当代俄罗斯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口和重心,俄罗斯学者们强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重新确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价值,必须首先澄清马克思是在何种层面,从何种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对此,有学者从方法论角度,指出定性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必须看到马克思是以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传统而非实证主义方法进行研究的,看不到这一点,便会将其"转变为独特的信仰科学、教 条 主 义 纲领"[20].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强调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肯定马克思揭示的众多经济规律中,"最根本的基础是剩余价值论"[21]387,有学者将它视为一门具有当代批判意义的科学,并将它与现代经济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肯定其剩余价值学说的真理性[21]384.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指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颠覆意义,在于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建立在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基础上,而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20].面对 2008 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更多的俄罗斯学者则从全球化角度,探讨全球性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分析论证这场危机的症结、根源,论证新世纪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是 20 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衰落,是文明论在社会哲学、新古典主义流派在经济学理论上的衰落",它证明"市场中心主义"已经过时,辩证法将复兴.
除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肯定,也有学者从批判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指出《资本论》由于错误地运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导致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崩溃"的"伪结论",以及《资本论》缺失了假设的方法[22].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理论的研究,不再限于经典本身及其证误、纠谬,而是在回归原典中,注重从哲学方法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多学科、多维度的比较研究.这一点,无论从"批判的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注重从方法论、经济学、各种社会主义( 传统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等理论作出分析,还是从"反思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研究,注重从唯物史观、政治学等角度进行探索,都可以看出.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现实价值的研究,不再限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而是拓展到文化学、美学、生物学等领域,并由此展开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交流: 如"音乐与马克思主义"中,对马克思主义与美学、音乐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探讨[23]; 生物与哲学之间关系的领域中,哲学家与生物学家就现代文明发展悖论的对话[24],无不体现了这一跨学科的多元态势.
21 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这种深化和拓展,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罗斯再度复兴的同时,也表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视域、阐释的角度、研究的范式,在"多元"氛围中显示的学术环境的宽松和开放,对不同学术观点的理解和宽容.它为新一轮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也受到部分年青学者和青年学生的关注,吸引他们自愿参与其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其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于是,与 20 世纪 80-90 年代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俄罗斯遭到青年人普遍唾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1 世纪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重又受到社会的关注."多元"促进了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复兴","复兴"推进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为"自由、民主".然而,就像一把双刃剑,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元、自由、民主"化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意曲解,以及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
参考文献:
[1] 陆南泉,等. 苏东剧变之后---对 119 个问题的思考( 上) [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2: 序二 3.
[2] 恰达耶夫. 哲学书简[M]. 刘文飞,译. 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8: 33.
[3] [俄]普列汉诺夫. 俄国社会思想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8: 14.
[4] [俄]尼·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重要问题[M]. 雷永生,邱守娟,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7.
[5] 曹特金. 俄罗斯学者谈欧亚主义[J]. 史学理论研究,1999,( 4) .
[6] 武宇星. 欧亚主义: 历史哲学研究[M].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11: 197.
[7] 安启念. 俄罗斯向何处去: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6.
[8] 李尚德.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 张盛发.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缘起与发展: 2003年至今[J]. 俄罗斯学刊,2012,( 3) .
[10] [俄]弗·瓦·米洛诺夫: 马克思哲学遗产在当代俄罗斯的地位与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2006,( 1) .
[11] А. Бузгалин Ленин как теоретик. ЧастьI/ /Альтернативы,2010,( 1) .
[12] [俄]В. М. 梅茹耶夫. 我理解的马克思[M]. 林艳梅,张静,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13] Любутин К. Н. О философии Маркса / /Вестник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илософ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2007,( 2) .
[14] Любутин К,Кондрашов. П. Основания философииистории Маркса. / /Свабодная мысль,2007,( 6) .
[15] Плетников Ю. К. : Мат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е пониманиеистории и проблемы теории социализма[J]. М. :Альфа,2008,( 15) .
[16] Мареев С. Н. Из истории совет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Лукач - Выготский - Ильенков. М. 2008.
[17] 安启念. 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观点[J]. 学术月刊,2009,( 11) .
[18] Любутин К. Н. О философии Энгельса / /Вестник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илософ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2007,( 3) .
[19] В. С. Семенов Забытый Маркс : о революции,социализме,человеке [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2009,( 6) : 33.
[20] Плетников Ю. К. Мат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е пониманиеистории и проблемы теории социалиозма[J]. М. :Альфа,2008,( 9) .
[21] КолодинА. В. Немарксизм М. :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Богатых и Э. РАкитская,2008.
[22] М. В. Астрян Ключ к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м и социально -политическим ошибкам марксизма [J]. 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2009,( 7) .
[23] Булавка Л. А. Музыка и марксово мышление / /Альтернативы[J]. 2010,( 2) .
[24] В. С. Репин,Н. В. Мотрошилова Проблемыцивилизации и варварства в светемеждисциплинарного диалога философии ибиологии[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2010,( 11) .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philos(爱)和sophis(智慧),意为智慧之爱.1894年日本学者西周依据中国古文献中哲,智也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取智慧之学之意,后经康有为等人的引入,哲学一词开始通行。当下,我们习惯于将哲学理解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
第4章现象学哲学的原理4.1现象事态的普通化理性哲学只片面的截取事物的属性,以事物的片面属性进行思考。现象学哲学关注事物的现象,发现事物的现象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是指相似现象的普遍存在。在经验现象界的现象,没有绝对相同的,但能够有相似的...
一、引言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国文艺复兴带给了美国的美国性(Americanness).超验主义是这场文学运动主流,由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在其学术演讲TheTranscendentalist中首次提出。超验主义者反对刻板的理性,反对英国约...
阐释学是当代西方的重要哲学思潮,是一种关于理解和阐释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在西方已有很漫长的历史,在经历了作为圣经阐释学、罗马法阐释理论、一般文学批评理论以及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之后,出现了本体论阐释学以及随后的批判阐释学以及现代阐释学问题...
20世纪英美哲学以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为主流,不过有一位哲学家却逆流而上试图建立一个包括宇宙论在内的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就是过程哲学或有机体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1861-1947).当然他跟过去传统的形而上学不相同,试图以谦虚的理性态度去克服传统形而...
第6章现象学哲学的意义6.1现象学哲学的意义形而上学是封闭性的观念拒斥形象、感觉、情感、心理、伦理和时间性等经验因素。如果将形而上学的超验世界视为真实的世界,就相当于认定现实世界是虚假的、虚幻的、虚无的。让人感觉现实世界总是不够好、不理...
一、通往技术的现象学的含义现象学发端于胡塞尔,海德格尔首次将现象学引入技术领域.之后,很多技术哲学家(伯格曼、伊德、马尔库塞、斯蒂格勒等)或多或少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看待现象学的?其现象学又如何与技术结合在一...
本文试图引入柏拉图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作为研究视域, 着重探究《悲剧的诞生》对于苏格拉底批判的核心意义, 由此理解这种批判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教育问题之复杂性, 并尝试对尼采批判中的得失作出评价。...
现象学往往给人一个印象,似乎它是完全无视科学研究的,甚至是违背科学的。造成这一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从胡塞尔开始,很多现象学家都反对自然主义①,而科学一般又被单纯地理解为自然科学,尤其是在英语世界。但从胡塞尔的《逻辑研究》(LogischeUnter...
苏联解体造成了俄罗斯社会的精神真空,对国家意识的合法性形成了强烈冲击,并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上下分裂的矛盾现状。俄罗斯哲学在对待国家意识的心态上同样充满矛盾,既在反思苏联哲学政治化的教训中竭力使哲学摆脱国家意识的纠缠,又在片面强调多元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