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学生化学素养为基础,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序列,建构反应原理模型,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模型和数据将相关知识串成知识网络,强化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本案例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钠与溶液反应; 高中化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从化学观和思维模式对学科思维进行阐述,确定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如何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来孕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培养其理性思维是教学的重点?高三一轮复习教师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教师得基于对整个高中化学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学情以及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使用高中教材。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式理论认为:思维间接性是以原有化学知识为媒介(模型)来认识(类比)客观事物,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事,预见和推知化学反应现象和原理;思维的概括性就是把同一类化学知识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化学反应原理模型。认知规律受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影响。因此高三复习重点在于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模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素养。
二、课前设想
在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中,劳顿认为要根据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作为基础,设计出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整合、同化所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阅读、比较、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解决化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提升高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泰勒的目标模式认为在高三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及命题趋势,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将学生的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小专题,化解知识难点逐个突破。以上理论也为本节课提供了三条线索:一是知识线,二是能力线,三是认知能力。可以构建出以下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
图1
三、课堂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课堂活动1.引入:联系旧知,创设情境。西汉时期记载的"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描述的化学反应是什么?该反应能发生是因为铁比铜的什么性质强?那么我们在高一学习过一种金属性很强的物质,把它丢到水里可以剧烈反应,该物质是什么?它与水反应的现象如何描述?这些现象分别对应了它的哪些性质?能否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图2
[学生活动]回顾必修1教材,根据图2回忆实验现象并完成学案。
[师生活动]请各学习小组代表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进行汇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评价,请学生代表根据表1在黑板上写出简要的现象跟本质。
表1 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其对应的本质原因
[师生活动]大家宏观上的现象描述的很好,化学方程式也写的很好。那是否能够利用实验现象、质量守恒和氧化还原分析产物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①反应物有Na、H、O三种元素,生成的气体可能氢气或氧气,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②钠具有还原性易失电子生成钠离子,钠化合价升高。根据有升价必有降价,氧为-2价最低价不能再得电子。所以氢离子得电子降为0价产生氢气。氢离子来源于水的微弱电离,H2O?OH?+H+,氢离子被钠置换浓度减小,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氢氧根浓度增大溶液呈碱性。得到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由此可知钠与水反应的本质是与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传统文化,由熟悉的铁衍生到钠性质的复习,从宏观辨识迁移到微观探析。依据学生对钠与水反应的了解及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程度,讲学评一体化提升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并捕捉学生思维中的不足,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化学反应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元素化合物反应现象实际上就是化学原理的应用。
课堂活动2.根据金属的活泼性顺序表,铁可以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生成铜。那么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是得到单质铜了吗?为什么没有得到单质铜呢?在微观上反应如何进行?哪些实验现象可以证明你的结论呢?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得失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的角度分析产物。强调观察实验重点现象,猜测原因,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前思考: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才能全面准确描述现象?可以借鉴哪个实验?
[学生活动]引导各小组讨论,综合得出描述实验现象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角度进行观察。利用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作为模板进行有序的描述实验现象。汇集整理得出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浮、熔、游、爆、蓝:爆鸣声,有蓝色沉淀生成。
[学生活动]钠的密度比水小,所以Na漂浮在水上,先和水接触,置换出氢气,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与Cu2+结合生成蓝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并使得氢氧化铜的沉淀溶解平衡一直向沉淀方向移动。
设计意图: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明显知识内涵丰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能基于证据对物质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能基于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对实验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利用集中思维引导学生将化学反应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元素化合物反应现象实际上就是化学原理的应用。
课堂活动3.钠与醇反应回顾必修2教材,请学生代表根据图2描述钠与乙醇反应实验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师生活动]模仿钠与水反应现象答题模板回忆总结出:
钠沉到试管底部,缓慢冒泡。并完成反应方程式:
CH3CH2OH + Na→;通式:ROH + Na→。
[教师活动]总结现象:沉到乙醇底部、冒泡。
追问:与钠反应,醇和钠哪个反应更剧烈?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回忆实验现象得出钠与乙醇反应速率慢,类比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分析思路,可知是乙醇中的氢离子浓度比水的少,浓度小使反应速率变慢。
[师生活动]乙醇能电离出氢离子吗?提示乙醇是属于非电解质,但是绝对不电离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说明乙醇电离能力比说小。利用反应原理中电离度知识可知,电离度越大电离氢离子的越容易,即对应酸的酸性越强,而等浓度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与钠反应越剧烈:醋酸>碳酸>水>乙醇。
[学生活动]完成化学方程式:H2O+CH3CH2ONa→。另一小组代表用盐类的水解进行分析,越弱越水解:酸性越弱,对应酸根离子结合溶液中的氢离子能力越强,即"抢亲(H+)"能力越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强酸制弱酸。
课堂活动4.有没有比乙醇还难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哪些物质不与钠反应,可以跟钠共存?如何保存钠?
[师生活动]将钠用煤油油封,煤油来源于石油,主要成分是烷烃,说明烷烃的氢与钠不反应,由此可知烷烃的氢比乙醇更难电离。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将知识线索回归到生活化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呈现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过程发散结果集中抽象概括,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
课堂活动5.根据本节课的分析方法,利用逻辑推导完成下列实验习题。
(1)设计实验证明:丙三醇分子中有三个羟基。
(2)现象和化学反应方程式:钠与饱和石灰水,钠与饱和氯化铵溶液。
设计意图:讲学评一体化检测学生,引导小组描述、比较、分类、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由典例到一般的归纳与迁移能力,练习定性定量分析物质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戴立先。高中男女生数学思维能力差异的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郑长龙。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及解析[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9):41-47.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各地不断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新课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实践教学操作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那么符合新课堂教学,大部分课堂教学忽略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机械地搞合作形式,出现很多不适...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高中化学教学就不断的接近于实际生活,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对师生也有了相对的要求。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呢,学生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简言之,新课标改革后,...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这样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穷其一生,都不可能将其学完,更不要说完全掌握。实际上,作为家长来讲也好,作为教师来讲也好,我们一定要清楚,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黄金的...
高中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中实验是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化学知识的传授是依托化学实验来进行的,新授课如此,复习课也是一样,教师应将化学实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归纳整理,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知识结构。通过化学实验的复习过程,可...
目前许多中学化学教师逐渐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化学概念图和化学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两个有力武器,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将两图混淆,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因此,弄清两种图的区别、优势以及适用范围是有必要...
1.翻转课堂的含义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1].翻转课堂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环境;二是学生必须具备非常强...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这种学习方法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上课缺乏积极性,限制了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实施教学,促使学生的学习全面和谐地发展。然而,很多教师确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文科教学的内容,数理化这样的自然科学偏重于客观理性,难以渗透情感教育。很多教师在公开课或...
一、悬念激趣上课伊始,一个恰当且耐人寻味的问题能快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注意精练,要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在化学课上,一些典型的问题其实是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他们的心弦,促使其情绪逐渐高涨起来,...
面对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的修订,面对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要准确把握日常教学的方向,结合高考考试方向和考试内容的调整,努力将5个维度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融入到知识建构过程中,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以及在高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