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意象角度下的健身气功探析
【第一章 第三章】有关健身气功“意象”的研究前言与综述
【4.1 - 4.3】健身气功意象的内容
【4.4】 “意象”理论在健身气功功法中的体现
【结论/参考文献】健身气功的意象文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五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各种文化的碰撞,在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促使中华民族对人的健康及生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思索和执着的探求。在这种增强体质、防治疾病、颐养生命的驱动下,经过历代养生家、思想家、医家和宗教家的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创立了博大精深的灿烂养生理论并将思考的结果大胆付诸实施形成丰富实效的养生技法。
健身气功是众多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中的一种,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健身气功始终在中国社会存在并保持着绵延发展的态势,不断地受到各种传统文化的氤氲,生动的记录着、叙写着中国文化的进程,逐渐成为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一种文化的载体。
在认识和理解客观自然世界、主观精神世界的复杂过程中,意象成为表达的重要途径,远观近择、取象比类,日月星辰的运动,天地风云变换,鸟兽鱼虫的飞奔,无疑是适宜而便捷的选取。无论是从功法的具体形象之中获得功理作用、情感表达,还是上升到符号与象征的审美高度,意象在健身气功中都十分活跃。健身气功意形结合、动息相随、意象丰富。充分展现出“意”与“象”的和谐统一,做到了通过“象”来显“意”的要求。
近些年西方一些国家大肆宣传自身的文化具有优越性,我们不能盲目跟从,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浩瀚如烟。我们应推广自身优秀的文化基因,使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把我国独具特色、无限魅力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并且把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走向世界。
1.2 研究目的
在中国传统哲学、古典美学、健身气功理论的支撑下,进而研究健身气功意象。
本研究是对健身气功与意象理论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为原点,对健身气功意象进行探讨分析,希望加深人们对健身气功内含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理解。指引习练者更容易记忆、掌握健身气功功法动作,达到防治病疾,益寿延年的目的,不断的超越自我,进入更高的境界。配合健身气功的国际化历程,保持中国的文化特色,为理论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会上***总书记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本国本民族一定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在这种时代文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健身气功应通过所有的积极有效的手段去继承和创新。使健身气功这一优秀的体育文化在全民中深入开展,同时融入到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流当中去,这已经成为民族体育健身研究的艰巨任务。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众所周知,健身气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健身气功在功法创编和锻炼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精气神等学说相对应。健身气功在普及的过程中, 大多注重肢体动作的传授,较少提及其文化内涵和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身气功的内涵文化和审美需求日益增加,其理论体系必然日趋完善。本文从意象角度出发,通过对意象理论和健身气功理论提炼分析,发掘健身气功的内涵,深化对健身气功学术特色的理解,为丰富健身气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
1.3.2 实际意义
怎样能使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临与处理的问题。健身气功作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媒介,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的感情得到了交流,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心情更加愉悦,身体更加健康。它在增加人们的社会交往,扩大感情交流,维持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相互了解等方面创造了一种安宁、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健身气功绵延发展至今,并持有活跃的发展态势,根本原因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随着健身气功竞技功法的产生与发展,健身气功的传统内涵逐渐模糊,竞技体育提出的“高、难、新、美”的要求,这极大的误导了人们对健身气功的认识,一些习练者过度的追求动作的飘逸,导致了健身气功文化内涵的流失。
不能正确的认识健身气功,不知该如何去练习,也不能正确的了解自己到达何种境界。因此,从意象的角度对健身气功进行分析,有助于习练者更深入了解健身气功,明白健身气功的内涵,同时能更好的把健身气功传承下去。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意象方面的研究
2.1.1 先秦时期意象方面的观点
意象理论与“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先秦时代,道家鼻祖老子率先引出“象”、“大象”的概念,从而使之从具体实物延伸到哲学领域。老子以“象”喻“道”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在继承老子“象”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突出贡献在于提出重意的思想对意象理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庄子认为语言就是人类交流时的一种媒介,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2]”“语之所贵者意也”“言”的最终结果是要表达“意”体现了重“意”的思想。“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仅能表达物体粗糙的外表形象,而“意”是表现“物”的内涵与精髓。庄子指出“象罔”来表现“道”的含义。此外,《庄子》中还涉及鸟兽鱼虫等物象世界,如用大鹏表达了一种精神逍遥于尘世之外的意趣和哲理。
在《周易》中“象”是重要的思想内涵,故有云:“夫《易》者,象也。”《周易》中象是道的表现形式、仿世间万事万物的象形用以表现形象来阐明理义,这是利用形象和意象来表述情义,有类似或相通之处。《周易》中象是由阴爻、阳爻的特殊符号构成八卦的卦象,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界具体物象,试图用符号概括世间的万事万物。《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3]. 意思就是圣人得知事件万物的内外相合、表里繁杂的现象,所以用八卦的卦象来形容世间的形态。象征它的事物的所宜,所以叫“象”.
2.1.2 两汉时期意象方面的观点
王充将“意”和“象”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概念。“意象”最早发现在《论衡·乱龙》“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4].”中出现,此处的熊麋之象,是人的身份地位的标志。它成为一种象征的标志,完全突破了其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成为具有指代某种意义的“象”.王充将含有寓意的画像称为“意象”.了解到“象”是为了表现“意”而具有现实意义的,反而言之“意”通过“象”传导其所蕴含的意思。
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意象方面的观点
《周易略例·明象篇》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5].”因此我们知道“意”与“象”是里与表的依赖关系,可以表达出意的“象”就是所谓的“意象”.这就是 王弼的“言以明象,象以达意”的意象观。他同时从“言不尽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的观点,“言”和“象”就是“意”的外在表现形式。刘勰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将意与象合成意象的先河,形成了审美意象学说。
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6].”又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这段话指出了创作者在创作和思索的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会与外在事物相融合,在这过程中意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4 现代时期意象方面的观点
敏泽在《中国古典意象论》中认为在中国近代的文献中没有为意象提出具体的定义,但对于意象理论的论述可为历史悠长。《周易》和《庄子》两部书分作为意象论的两个历史源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角度对“意”与“象”的关系的进行论述,对后世的文学、美学、艺术等理论都有很大的影响[7].
刘伟林的《意象论》中,明确指出意象为“意中之象”的论题,对美的内涵本质、构成、外形和作用等进行讨论。研究得出意象的本质含义就是意中有象、象以表意、意象相合。是美的内涵经过美的发掘、用审美的理论表述意象的构成,并且在美的内涵中丰富了情绪、感受和想法,用意象来进行表述审美的形象。意象是意中有象、象以达意,分为四种形态:一是主体性意象;二是迹化性意象;三是兴象性意象;四是味外性意象。从作用方面讲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作用。它是超越语言形式、超越形象,具有不可穷尽的思想意蕴。象形把人的情绪和想象进行了表述[8].
杨惠臣的《论意象思维》认为意象思维形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象”的部分,一是“意”的部分。意与象结合成一个整体,组成一个独特的传统思想涵义。这个意,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意念”或“意向”.这种意可以是一种简单的意向,表示对象所代表的信息事物将要采取的行动,或象本身所要进行的活动;用以表述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特定的态度和情感,也可以表示对象所代表的事物采取的某种态度,还可以用以表述某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特定联系;再者可能对一种事物的某种复杂的理解.
边凤花、纪兴在《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一文中,认为意象思维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哲学用象形符号以及感性概念来认识世界。用象征的方式,通过想象,比拟来联系对象世界。它与西方有明显的差别,西方国家是通过抽象概括来揭示世界本质,没有中国哲学那样深刻。用象形符号摹拟客体现象,象形符号蕴含着对象世界很多的信息,是意象思维的载体,并通过《易经》中的卦象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李高杰在《“意象”的美学价值》中说道:意象是属于古代中国美学范畴,是艺术形象基本特征,它还是创造艺术与审美的主要方式。李高杰从三点来论述意象的美学价值,第一点,通过“不可言传”的需求突显“立象尽意”的特征;第二点,意象表面层次的含义与意象之外含义美学追求,从低级到高级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以象寓意;第二层,象意交融;第三层,象外之意;第三点,意象审美形式丰富,运用广泛,是独特表达自身感受的方式.
张悦、许春玲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意象思维方式的成因初探》中,作者提出整体性思维在朴素传统哲学中位于领导地位,“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本质性内容。其主要特点是:就是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整体进行观察,从“天”、“地”、“人”三才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本质含义上“人”与“自然”的统一,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特有的表现形式。传统的哲学思想是研究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探讨,是古代圣人通过对人与自然的探索而总结的精华。是对整个世界直观的反应,有着情感和想象的象征标志,也就是意象思维的方式[12].
闫薇在《以象尽意》一文中,对传统哲学思维“意象”进行阐述,从象的起源,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三个方面论述象的本体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是在道家、儒家、法家等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完善的,使《意象》的内容更加充实、内涵更加丰满,后期形成了“审美意象”的传统哲学概念,把美学与意象相结合,延伸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社会之中。文章把审美意象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13].
《意象范畴的流变》一书中,作者胡雪冈以“意象”范畴为中心,较为全面地探寻了“意象”范畴形成的历史过程,对意象的构建做出比较全面的阐释。认为意象可分为滥觞及成熟时期,在诗词、戏曲、书法、绘画等不同体式中的内在意蕴,追踪发展轨迹[14].
孙延军在《中国传统意象性思维的当代价值》中指出中国传统意象性思维的起源主要是受人们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整体的价值取向所导向的天人合一观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等都是意象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意象性思维基本特征包括简易性,用简洁的符号去把握复杂的世界;整体性,事物与宇宙按照相同的规律;直觉性,用领悟的方式直接解决问题;灵活性,强调在运动中掌握事物之间关系。其与信息化的时代之间有着高度契合[15].
吕桂芳在《阴阳五行的意象思维方式探析》中认为:意象思维方式存在于阴阳五行之中。在观物取象,以象为载体方面以阴阳、以卦象符号、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来拟事物的象。另一方面别异比类,用“类推”的基本逻辑去推演世间的变化。而在“立象尽意”方面,得意是人们认识的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运用具体事务推理演化出抽象的事理,引导人们在不同时期怎样去解决,应对种种抽象的事理[16].
2.2 有关武术“意象”的研究
王岗和吴松在《中国武术:传统审美的文化归属》认为传统的审美意象观衍生了传统武术的审美意象。意象思想来自《周易》,属于审美范畴,审美意象涵盖了意、象以及象外之象。中国的画追求重神意,轻形象;传统武术与中国画类似讲究“意广象圆”追求招式虽然有形有限但势意无穷无尽的境界[17].崔怀猛的《对传统武术美的定位与品评》中提到了武术美的本质就是意象。象是意象的本源,更是美的根本。没有象就没有美。武术的美就是意象的产生及其升华。其发展过程是由象,意象,意境,境界逐渐加深的一个感悟的过程。用神,形,道,德四美来体现“象”的表现。外延与内涵的协调统一造就了武术的美,它是人生的体悟[18].陈雁杨在《中国武术的意象理论》中研究了意象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武术表象。从武术的意象品格,武术的形态本象,武术的形式与符号象征三个方面来探索传统武术的意象机制,构建意象理论领悟其发展的趋势和多元的变化[19].
刘鹏的《意象思维模式下的传统武术观》站在哲学的视角,对意象思维方式如何影响传统武术进行探讨,揭示习武之道与拳理基础。远古时候,人与自然相濡以沫并通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来表达感情,逐渐形成了意象思维。武术的创编原理就是以意象思维为理论基础的。形意拳象形取意,太极拳以“太极”命名,八卦掌以八种自然现象的八种符号为依据等等体现了传统武术与大自然相互契合[20].
杜舒书、王鹏的《武术运思特征探析》认为武术之中包含着意象运思特征。武术对意象的追求在拳法中比比皆是,形意拳拟动物之形,取它们之意,象形取意,十二形拳以十二种动物为意象;太极拳以水为取意对象,因为水有着随形定势、以物赋形的特证。中国武术重意不重形,得意而忘象正是国人注重内心的领悟,擅长追求内在意义的集中反应[21].
赵艳敏在硕士学位论文《传统武术动作名称的意象研究》提到武术的动作名称与传统意象思维以及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研究武术动作名称的意象表现特征,对其意象的分类进行分析。意象名称给人直观的体验,武术的动作意象能开拓人的思路,挖掘内在潜力并穿越自身以达到更高水平。周艳敏认为道家思想对意象思维最为重要,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将自然的一切事物联系起来,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来突出自己的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意象比比皆是。根据意象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动作名称分为三类:自然仿生类,动物仿生类以及生活场景的再现类,而且动作名称的意象有着直觉性、超越性、愉悦性、独创性的性质;表现出望其名而知其意、动作名称意象“缩减”、有“知”有“情”、以意为导的特征。使动作名称通俗易懂,而且更加形象[22].
张建华在《武术意象思维探析》中把武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从而有利于对武术意象思维直观把握。再者认为武术意象思维的范畴可从两部分进行阐述:武术思维的原则和武术意象思维的范畴。武术思维的原则包括生理和心理状态、武术理论与实践、性命双修、功德双修等方面的整体同步原则;在演练过程中劲力、节奏、内容、精神等等的对称协调原则,在武术实践过程中层层领悟的逐级否定原则[23].周伟良在《简论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认为传统武术是一种人体的活动方式。
在传统武术中有四种思维方式凸显出来,而意象思维就是其中之一。意象属于美学范畴,又叫“心象”.“意”指主体情思;“象”是客体物象。意象是人体的情感体验,两者之间相互相融、契合。意象是内心世界的表达,能够再现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客观事物。周伟良通过“越女论战”以及《拳经拳法备要》和《苌氏武技书》中的一些情景描写来论证意象是内心的感悟体验。他还对意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述说[24].
2.3 有关健身气功“意象”的研究
唐国梁在《健身气功的“象”思维方式及特征》一文中,研究《周易》中“象”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对我国的传统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健身气功的习练有着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从总体上看,健身气功的“象”思维方式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性、“阴阳平衡”的和谐性、“取象类比”全息性、强调直觉和体验的模糊性等特征[25].
司红玉在《探析“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美》一文中,研究得出经常性的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人体的意识会陷入深层次的体悟静养的状态,称为“高峰体验”,心里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这时的心灵是自由的、舒畅的。它也可以说是一种意境美,这是因为意境之境指的是一种世界,一个用形象构成的世界,所以在意境中,人们首先寻找的是带有意志特之的形象。人体的思绪与意念通过意象来进行体悟,意具有虚无的特性,象具有一定的物质性,练习五禽戏时,意念会传导为人体的各个部位,达到以意导气、以气导血的健身功效[26].
在《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一书中,作者认为“天人合一”是健身气功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才融合为一,通俗的讲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健身气功的练习过程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融合为一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健身气功的功法大部分都是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仿生而来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是四大传统功法中的五禽戏最为突出,健身气功中模仿动物的姿势的功法流派众多,动作都是为了达到神似的目的,健身气功按照五行学说的特质把人体生命轨迹运行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譬如,五脏按五行的特征取象比类,通过五行间的联系来认识、阐释和探索五脏中各脏的变化及相互间的联系[27].
在《走进健身气功》一书中。作者认为健身气功采用了“神与形合”,“神与气合”“气与力合”的练习方法,即在练功过程中把内心的意念与身体的动作或呼吸完美融合,以“意”导“气”.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配以舒缓悠扬的音乐,使人在练习健身气功的过程中心旷神怡、心情愉悦,到达健身的目的。长期练习,有益于良好的心理调节和思想道德的修养[28].
纵观上述有关研究成果,意象理论形成与发展脉络梳理基本清晰,武术意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健身气功为促进国民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国学者还没有对健身气功意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武术意象研究范围、研究对象都可以为健身气功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所以,从跨学科的视角深入研究健身气功是非常有必要的,探求健身气功的本质涵义和外延特征,使人们深层次地了解健身气功,促进健身气功的发展。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健身气功意象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络超星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有关图书、期刊、硕博士论文等资源的分析、归纳、概括为本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
3.2.2 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梳理后,从而得出一些新的结论与建议。
中文摘要我国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很明确的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小康社会不仅仅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指数上,更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所以,不仅要要全力的构建全民健身健康体系,还要积极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
5结论与建议5.1结论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其内涵与基本精神广泛体现在传统文化之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精气神学说等都蕴含着意象理论的内容。健身气功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意象理论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健身气功意象体现...
5结论与建议5.1结论在象形拳和五禽戏象形比较中,象形武术在动作名称大都是四字词,并且富有技击意味;五禽戏动作名称都是两个字,都是由动物平和的动作命名而来,没有技击含义。技术动作都是模仿动物某一动作及外在形象或者某一身体部位演化而来。在习...
乾门八卦拳为宋太祖始创,很多历史考证资料已随时间的消逝而不复存在,可经考证的历史资料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董海川所创的游身八卦拳。乾门八卦拳是八卦拳的一个分支,其在汲取八卦拳的动静相柔、内外兼修、灵活多变等特点的基础上,又根据...
2003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持召开了全国试行推广四种健身气功工作会议,自此拉开了健身气功全国推广普及工作的序幕。重庆市健身气功中心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中心的指导下,在重庆市政府、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推广健身气功在重庆...
健身气功是中国瑰宝,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多,需要全面发展自身潜能,进行健身气功的锻炼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审题,其实,很多学生还是很希望学校可以开设易筋经健身气功课程的,健身气功并不是一项非常难的运动,一些喜欢早上锻炼的人,...
武术散打是"运动员双方互相运用格斗技击相互对抗,同时相互斗智、较技,较勇的体育项日"[1],属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体育性和对抗性。...
太极拳作为武术文化的一种,其本质性功能应当是以技击搏杀为目的,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融入了健身、表演、修身等功能。...
1.研究方法1.1文献资料法本文利用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搜索有关少儿武术培训的文章50余处进行了整合分析。1.2实地访谈法通过对北京市西平庄进修附属小学、尚武功夫馆、海淀区育翔小学、贵州市黔龙搏击健身俱乐部、右安门一小等十几所幼儿武术教育馆校...
第1章前言1.1选题依据选择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的依据主要从三方面论述。第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并要求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到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