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意象角度下的健身气功探析
【第一章 第三章】有关健身气功“意象”的研究前言与综述
【4.1 - 4.3】健身气功意象的内容
【4.4】 “意象”理论在健身气功功法中的体现
【结论/参考文献】健身气功的意象文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 分析与讨论
4.1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4.1.1“意象”
“意象”是文艺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部分,在历经几个历史发展时期最终凝聚形成。它在传统美学理论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哲学、艺术理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与中国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思想观念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文化注重意象,也就是“尚象”,这是每个接受过这一文化洗礼的人都不难认同的事实。中国哲学“象”经过历史演变生成“意象”“意象”是从“象”这个哲学范畴系统中衍生而来。“意”和“象”的结合构成了“意象 ”.汉字中的“象”,本义指陆上大兽的大象,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象”字最早见于甲骨卜辞中。后来也用于指称各类物象、乃至于指称道的“大象”.在《说文解字》中,对“意”的表述为:“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意象之意,又可以称之为“意念”或“意向”.这种意可以表示为对“象”所代表的事物将要采取的行动或某种态度、某种情感,也可以表示为“象”本身所要进行的活动,还可以表示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对于意象含“意”的根源,学术界一般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意”的哲学思维根源在《周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译为:“会通上天之意,类比天地万物的情状。”
意象产生于“不可言传”的表意需要。中国古代的意象是指中国古人所创立的具有普适性的客观符号表征系统。“意象”就是以意运象,是主体为表达某种情感运用专门的“象”.在健身气功中意与形、意与神、意与气相统一的整体形象就是意象。
4.1.2 健身气功概念
“气功”以词语的形式最早出现在晋朝许逊所写的《净明宗教录》之中,有“气功阐微”的表述。直到在宋代的《云笈七签》有“论曰:气功妙篇,气术之道数略同,专其精通则世一、二,且诸门咽气或功繁语闇,理叙多端”;到了清朝末年,尊我斋主人编的《少林拳术秘诀》中把气功分为以静功站桩的养气之法和以动功运气的练气之法,此时把气功安排在武术的内容之中。1933 年董志仁所着的《肺痨病特殊疗养法--气功疗法》将“气功”这一术语真正用于医学临床,但流行不广,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20 世纪 50 年代,刘贵珍的《气功疗法实践》问世,气功疗法被提出并得道推广,“ 气功”随其功法的普及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20 世纪 80 年代,自发组织的气功锻炼活动十分盛行,气功在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修身养性的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体育项目,但随之而来一些不良现象开始滋生蔓延。
为引导社会气功活动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前进,使健身气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有关部委联合于 1996 年 8 月,以文件的形式首次界定了“社会气功”、“健身气功”、“气功医疗”的概念,政府将气功规划在管理范围之内。国家体育总局以官方的形式发布了《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既然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悠久文化的一部分,它必然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影响,其动作的编排及其对动作进行的解释必然留有传统文化的烙印,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涵,属于远古中走来的古老的传统养生方法。
4.2 健身气功与意象的契合
4.2.1 健身气功意象基本思想
天、地、人三者的整体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原始意象。“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在这种思想的感染下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写意”特点。
“天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先哲们虽然对“天人合一”这一观点提出很多看法,但在人与天的关系上达成共识,认为人是天的产物,人与天相统一,不能分割。人的存在与发展要同天道相合,人与万物“并肩而不相害”,人的道德原则是要与自然法则相合,人的存在与发展要与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相协调,视和谐为价值最高标难。古往今来,“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华民族向往、憧憬的理想境界。
健身气功把和谐作为向导,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象形取意”是健身气功在其创造发展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也是健身气功对“天人合一”观念的充分展现。
“天”作为人类活动中最大的“象”,是客观事物的总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二者的变化规律,同时作为我国先哲们得道的最终目标。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被视为思想、精神的最高境界。养生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中的个体,其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深受天地间自然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健身气功习练者传达了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者和谐相处的讯息。
4.2.1.1 人自身的和谐--身体意象
健身气功习练者追求内外兼修,早在古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心(神)和身(形)两大要素对于人体生命构成的重要性。形与神相互依存,二者的关系如同唇齿相依,形无神不活,而神无形则不存。调心的目的在于达到精神饱满,练身的目的在于形健。只有形与神达到协调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这也是人们一直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健身气功理论中将“形”、“神”、“气”视为一个整体。身体归纳为“形”、精神即为“神”,“气”是连接“形”和“神”的桥梁,贯穿于其中。所谓:“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由此,人的生命是形、气、神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健身气功学说研究人的身心健康时,重视人体自身的和谐统一。对于人体内环境而言,五脏六腑、五体以及诸窍组成了人体的形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都有各自的组织结构、功能,但在结构上并非完全的独立,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观是健身气功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受五脏生理功能之间平衡协调的制约。掌握阴阳平衡的规律,用来调整气血的盛衰,协调脏腑阴阳,以达到机体健康发展。健身气功习练的根本原则是“形神共养”,最终目标是形健且神旺的“内外兼修”的和谐效果。
4.2.1.2 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意象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人和自然之间存有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有着难以想象的相类似的结构。例如人拥有奇经八脉、五脏六腑,大自然有江河湖海、山川盆地;大自然海洋会周期性潮起潮落、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人有一定的生理性周期变化等等。《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观点,反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反映在健身气功的很多功法都采用象形取义,模仿动植物的形、神、意、气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学习。《庄子·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生动又形象的刻画出古代养生家们模仿动物的姿势来习练气功,达到延年益寿的形象。健身气功·五禽戏,整套功法就是依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外貌形态、生活习性与方式编制而成,强调虎的威武勇猛、鹿的安逸、熊的憨厚、猿的聪慧灵敏、鸟的轻快敏捷,极力追求蕴涵五禽的神韵,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是意象思维模式的具体化,是古人在对生命与自然的体悟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使用具体的符号来象征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健身气功正是以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为传统理论基础。掌握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的规律,来调整气血的盛衰,协调脏腑阴阳以及任何一脏发生的太过或不及,使机体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四季却病歌》中就有记载六字诀要遵循四季的交替变化、五行与五脏之间的功能关系的锻炼顺序:“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
“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木生火克土,火生土克金,土生金克水,水生木克火。根据五行相生和”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的治疗法练习。
此外,健身气功习练者在习练时也重视人体运动是否与四季、气候、地理位置等外在的自然环境因素相协调。尽量使人自身的运动与自然界达到完美的结合以此来达到物我、内外的平衡,取得最佳的习练效果。
4.2.1.3 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生意象
古人云:人有欲,欲而争,争则乱,乱则穷。也就是说人作为社会中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之中难免出现一些矛盾和争执,人会因自我内心世界的不平静,从而造成心理情绪上的波动,这样就会伤及五脏导致病变,最终身心会受到伤害。健身气功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强调”调心“,调心就是涵养人的道德与调摄人的精神,可以有效地避免和排除因社会环境带来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疾病,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健身气功是人类健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进行交流展示活动,众多健身气功习练者在一个共同的技术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之中,通过通过这种交流展示促进技术提高、增强相互间友谊。健身气功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净化人的心灵,涵养人的道德,使人返璞归真,使生命得到真正的解放。在习练和欣赏健身气功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寻求一种对宇宙、历史、人生的感悟达到道德修养上的升华。
4.2.2 健身气功动作意象的创作过程
”意象“这一概念在健身气功功法演进史上亦有漫长的孕育与演变过程,健身气功动作在其影响下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先哲们”取象寓意“、”象意交融“、”象外之意“对健身气功功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阶段,取象寓意:”象“思维是《周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代表,”象“是《周易》中的基本要素,是中国古代先人在实践中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的思维过程中的结果。《周易》的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物体的象或是从这些具体的实物、物体之象中抽象出某一方面的属性之象,客观存在的物象,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仰则观象于天,附则取法于地“,指的就是看得见的形与象。另一种为人造之象,如《周易》中既为用阴阳符号组成的卦象,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拟诸其形容“就是模仿其外形容貌,达到”象其物“.这两种”象“这构成了意象内涵的根本层面”表意之象“根本作用即为以象达意,故《易传》云:
”圣人立象以尽意。“根据文献上的记载有一个古老的起源,《路史》前纪卷九说:”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早在远古的时候,水灾频发泛滥,因而湿寒之气入体,那时的很多人都因湿气得了”重膇“之症,以至于行动不便,为了”以利导之“或缓解”重膇“之症带来的痛苦,创编出大舞”.由此可以看出,远古中华气功导引,就是由这种治疗疾病的“舞”,逐渐发展而来。古时候,先民对于一些关节不适,疼痛的疾病都是“引舞以利导之”的。这些治疗关节等疾病的舞,并不是无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模仿鸟兽虫鱼而来,即《庄子。刻意篇》所谓“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人们何以要模仿动物的姿态呢?中华先民同自然进行各种形式的搏斗,生存条件极其艰苦。茹毛饮血,风餐露宿,严冬酷暑,加上洪水泛滥,环境潮湿,及劳动繁重等等原因,都会导致原始先民患病。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在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如鹰击长空,虎跃山岗,乃至猿跳兔蹦,蛇屈龟息,老熊吊树,飞鸟展翅,却显得异常矫健剽悍,使人钦羡仰慕不已。再者原始先民由于生存条件的艰苦,往往寿命不长。相反,自然界某些动物,如龟、鹤等动物却享年甚久。这些都驱使着原始先民进行思考并去模仿飞禽走兽,“熊经鸟伸”般的手舞足蹈一番,借此活动关节,琉通气血,达到消除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抱朴子·对俗篇》说“知龟鹤之遐寿,效其导引而增年。”这话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说明先民模仿动物的思想动机,手舞足蹈的动作已不单单是呆板模仿,而是蕴含原始情感的创造。这种“观物取象,以象寓意”为健身气功动作的创造产生了根本的动力。健身气功动作的原始素材多取自于日常生活、劳动实践中的物象以及大自然中动物的形象,后经不断的揣摩推敲,最后完成“以神为主,形而从利”的创造。如健身气功。五禽戏,正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所编创而成的,模仿五禽的秉性特点,借其形态取其“象”.但这里所说的“观物取象”是在同飞禽走兽接触频繁,朝夕相处,对于禽兽的一举一动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熟视久睹,烂熟于心。取该物象的主要特征,具有概括性并不是“拍照”、复制那样面面俱到。因此“意象”在其基本建构上体现了主客体碰撞进而融会的过程。使素材更接近于生活,更直接、自然,更接近于原始面目。由彼及此地发生类比联想,创造了模仿式的气功导引。这种“取”,并不是仅仅模仿,而是物我之间的交流共鸣与感应以及对同态的认同。
第二阶段,象意交融:象意交融是意象发展到更高一级的层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物我统一。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中习练者需先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以及动作的细节,在此基础上探求五禽的神韵,领略丛林之中百兽之王虎的威猛、原野之上鹿的安逸、深山之中熊之沉稳、葱郁树木之中猿的灵巧、江边芦苇荡中鸟之轻捷。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境界后,则要模仿五禽在运动中是如何“通利关节”的,如健身气功。五禽戏中“虎扑”,同样是模仿老虎扑食的动作,健身气功则聚焦在老虎扑食时的“引腰前伸”,达到脊柱的前后伸展折叠运动,增加脊柱各关节的柔韧性,使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健身气功。五禽戏中“鹿抵”,模仿麋鹿角抵嬉戏动作,聚焦在麋鹿角抵嬉戏时的“腰部侧屈拧转”,使脊椎随着身体的动作充分的扭转,减少腰部脂肪堆积,强化腰部位的肌肉牵拉度和增加力量;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熊晃”,模仿黑熊行步动作,聚焦在黑熊行走时的“提髋行走”,锻炼平衡能力,增强髋关节的稳固性,使髋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加,对老年人的下肢无力、髋关节损伤、膝关节疼痛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与预防作用。健身气功。
五禽戏中“猿摘”,模仿猿猴摘桃动作,聚焦在猿猴摘桃时的眼睛左右顾盼,起着按摩颈部关节,使血液流进脑部更加畅通,还能增加颈部灵活性。健身气功。五禽戏中动作“鸟飞”,模仿鹤翅飞翔的动作,聚焦在展翅飞翔时的“两臂上下运动”时可改变胸腔形状大小,在配合呼吸运动就能够按摩心肺,使心肺功能工作能力更强,从而增强血氧交换能力。中国人可以把身边的万事万物都视为朋友,而不是一堆死物;当物象转化为意象时,其已经携带有主观色彩,这不是主体情绪的单向投射,而是“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我既赠物以情,物亦答我以兴。
第三阶段,象外之意:在意象理论中同样认为改变“象”的原型是可以的,甚至可以舍去“象”.在许多典型的健身气功动作中都强调“重意不重形”.健身气功的功法动作比较简单,动作外形较容易掌握,习练时不要过多的苛求动作。当然,这与上述“取象喻意”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健身气功功法动作绝不只是为了单纯模仿各种动植物的外表形象或动作;单纯的模仿只会变成一种华而不实的表演,失去了内在的价值。健身气功则是要学模仿对象的巧,习其功,是为了掌握和运用动物的各种技能达到“通利关节”、强身健体。
4.2.3 健身气功动作名称的意象分类
“树高百尺有其根,江流万里有其源”许多文献资料显示,我国不同的子文化系统,与中华民族文化系统整体一样,都是主要通过意象思维模式来建构其文化体系,并将意象思维模式内化在文化模式之中。健身气功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模式中的思维模式就是意象思维模式。健身气功动作名称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方式下发生、发展起来,留有传统文化的烙印,并体现了文化内涵。健身气功动作名称大多取材于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典故,使原本枯燥的动作名称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富有灵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灵感来源于大自然,通过象形取意来追寻不同的层次,将世间万物生灵作为模仿的对象,并赋予万物生灵真挚的情感,崇尚返璞归真,亲近自然,拒绝过度的雕琢矫饰,达到物我合一。
健身气功的动作名称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健身气功的精华,从而内外双修,有的放矢。根据标准的不同对健身气功动作名称的分类也会存在略微的偏差。从健身气功功法模仿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
4.2.3.1 自然界动植物的模仿
例如: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云端白鹤:鹤古称长寿仙禽,在《淮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鹤千年、龟万年”.鹤体瘦胫长,两足细长,一对翅膀比较大,善长飞翔,喜欢单脚站立休息,头向后插在背羽间,鸣叫声清脆、响亮。鹤形迹不凡,“朝戏于芝田,夕饮乎瑶池”,在神话故事中仙人有以鹤为坐骑,或者化身为鹤。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轩于前,故后指短;栖于陆,故足高而尾凋;翔于云,故毛丰而肉辣;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浮丘公相鹤经》)鹤的这些生活习性与修身洁行、无欲无求的贤人君子交感呼应,心性相牵。这个动作名称描绘出,江边白鹤昂首挺立、拍翅举足、风姿秀逸神态,抻筋拔骨,展翅飞翔云端之上。
还有健身气功·易筋经出爪亮翅、健身气功·易筋经卧虎扑食、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犀牛望月、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金鸡报晓、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平沙落雁、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芙蓉出水、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风摆荷叶,另外有一些具有灵物形象的健身气功·易筋经青龙探爪、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金龙绞尾等等各种动植物形态、神态及秉性特点的描述,从动植物具体形象中获得情感交流。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纳入到健身气功功法动作中来,并非取其行而忘其意,特别注重对”意“的追求。
4.2.3.2 社会生活场景的再现
例如:健身气功·易筋经摘星换斗势:大千世界,斗转星移,天上的星斗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因此人类必然会面临着人体的衰老和机体功能的退化。摘星换斗喻指摘取和移换宇宙中星斗的动作,可以让时光倒流,要让我们衰老的身体从回到年轻的状态,要让我们青春永驻。
还有健身气功·易筋经倒拽九牛尾势、健身气功·易筋经九鬼拔马刀势、健身气功·易筋经三盘落地势、健身气功·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健身气功·十二段锦掌抱昆仑、健身气功·十二段锦摇转辘轳、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双鱼悬阁、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老骥伏枥、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纪昌贯虱、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躬身掸靴、健身气功·易筋经韦驮献杵势、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探海寻宝、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神针定海、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船夫背纤、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轻舟缓行、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艄公摇橹等等。这些动作名称把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与人物的形态充分的展现出来,由于这些动作名称源于社会生产活动,更加利于人们对功法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社会生活场景的再现将健身气功功法动作生动的呈现在习练者和观赏者的头脑之中。以及中国古代神话纪昌贯虱、韦驮献杵等,这些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这些名称不是对真实对象的再现,却都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想象的形象反映,是依据古人的理想和夙愿创造出来的。因而,这些形象都是具有美好意义的意象。
4.3 健身气功意象内容
健身气功作为一种肢体语言是带有情感的符号象征,并具有精神内涵的形象。
”象“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是表现健身气功的手段,而”意“则是表达的结果,达到想要的目的。健身气功意象里的”象“具有可触摸的感性特征,能够看见才可称之为”象“,即以具体而清晰的肢体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动作形态。肢体语言可以突破人类在用语言表达时的局限性,成为沟通人际交流的新的桥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言不尽意“.然而,”言之而不能尽者,象则显之“,”象“因为具有直观性所以更能使丰沛的情感得以被感知,因此更有利于显意和尽意。健身气功因其在形象上带给人们鲜明而动感的视觉冲击,所以使人们可以更为深刻的了解到它想要表达的本质是追求健康,使人们更能欣赏其肢体语言的艺术美感。一般情况下”象“指的是可以被直观看见的健身气功动作,而”意“指的是这种动作形态所要表达的内涵。健身气功中意与形、意与神、意与气相统一的整体形象就是意象。
4.3.1 健身气功功法演练中的”形“
众多学者在研究健身气功的传统理论中,认为人是由形、气、神三部分构成,三位合为一体。两千多年前《淮南鸿烈》就清楚的指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精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休也。“形是保护人体生命的房屋,气是源源不断补给生命的源泉,而神作为主宰撑起了整个人体生命。这三部分互相支撑,缺一不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形“解释是形状或形体,其中表现动物的”形“指的是形态,即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调身是指自觉地调整身体姿态和动作即调整身形,是学习健身气功的初级阶段。《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根据圣人的阴阳说,当人体具有畅通的筋脉和坚固的骨髓时,气血也随之活络,这样便可以使身体内外得到调和,阴邪之气不能对身体产生侵害,所以耳聪目明,身体强健。健身气功理论中将调整身形定为锻炼的基本要素之一,具体要求是习练者对基本身形和肢体运动的调控,符合练功的要求。调身带来的好处是使人体的姿势达到一种最为舒适和自然的形态,同时疏通全身各处经络,畅通人体气血。并且,人体的神经系统得到调节后,其紧张情绪消失,疲劳度下降,睡眠质量提高,食欲随之增加,带给人们体质的改善。
健身气功功法演练中调”形“的方法:健身气功功法姿势千变万化,无论是在动功、站(桩)功,还是坐功、卧功,都存在调整身形的问题。虽然健身气功调形的方法很多,但从基本上说分为静功和动功调形两大类。静功调形的方法是指肢体保持静止不做运动。动功调形方法指肢体活动的练功方法,由于肢体活动的方式不同,所以动功的种类很多,动功也可以练精、气、神,但主要是锻炼人体的筋、骨、皮。
根据功法、动作、姿势的具体要求,对身体躯干及四肢、筋、膜、骨、血、肉、精等的调整。从头、颈、肩、肘、腕、掌、指、胸、腹、肋、脊、背、腰、臀、髋、腿、膝、踝、足、趾,到眼、耳、鼻、舌等,都有详细的方法和要求。
例如:健身气功功法中经常采用的自然势的方法:在演练的过程中,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百会虚领,下颌微收,唇齿相合,沉肩坠肘,腋下虚掩,含胸拔背,腰腹放松,两膝微曲,两手自然垂于体侧,平视前方。
4.3.2 健身气功功法演练中的”气“
意象论与传统的道论和气论原本就是相互联系的,表明事物在一种”天人合一“的模式中,道、气、物三者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整体,使意象得以贯穿其间。关于气功之”气“的始于说法,《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气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载有信息,流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无形象的能量,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流。古人云:
”一吸一呼为息。“息还指风,气、息、喘。《安股守意经》中指出,气息分为四类,第一是风,第二是气,第三是息,第四是喘。其中,发出声音的为风,没有声音的称为气,气息出入匀称的为息,而气息出入不均的称为喘。心(神)与身(形)组成人体的整个生命系统,不可以将之分开而言。而气对人的身心具有充实的作用。
健身气功功法演练中调息的方法:调息就是指在习练健身气功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主动地对呼吸的频率和深度等进行调整和控制,使其能够符合习练健身气功的目的和要求。调息要在调整身体形态的基础上,保持呼吸自然,对呼吸的调整大多要求呼吸柔、细、匀、长或呼吸要与动作配合,如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的起势动作,两手上托时吸气,下落时呼气,气息绵长。习练者在功法演练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呼吸锻炼,可以使机体更有效地吸入大自然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调节并改善呼吸系统及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
从中医角度来说,气对血脉起到统领的作用,而血又是气之母,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使真气在体内正常运行的主要动力来自呼吸,而血液运行的动力又来自体内的真气运行。在习练健身气功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调息方法有以下几种:
自然呼吸: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频率,实质上是不调息而息自调,即不用意念去支配进行呼吸的方法。
鼻吸口呼:习练健身气功时要求舌抵上颚,这一动作导致练功时嘴是闭合的,所以呼吸的方法一般为鼻吸鼻呼,但是在有些功法中会有发声的动作,在呼气吐音、运气发声、功前或者是功后放松呼吸时,可采用鼻吸口呼方法。运用这种呼吸方法的代表性功法是健身气功·六字诀,发音时,均采用此呼吸方法,以不同的字音来调整相应脏腑的气机运动。
提肛呼吸:是在吸气时有意识地收提肛门及会阴部肌肉,呼气时放松肛门及会阴部肌肉,是健身气功特有的一种呼吸方法。在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中的猿提动作就是采用这种呼吸方法。
顺呼吸法:吸气时膈肌下降,小腹会外凸,吐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则内收。特点是腹肌前后、膈肌上下运动限度大,对加大呼吸深度,按摩内脏脏腑等有利。
逆呼吸法:吸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内凹,吐气时膈肌下降,腹部会凸起。与顺呼吸时腹部运动起伏相反,但它比顺呼吸法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大。
4.3.3 健身气功功法演练中的”神“
”神“在人体中的表现,凡一切思维意识和形态活动,无一不是神在人体内的作用,所以神是生命的象征主宰;神存一日,人的生命就存在一日,神与人的形体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就像《灵枢》指出的,当人年岁已高时,五脏肺腑处于一种虚空的状态,而身体中的精气神渐渐消失,只留下躯体,生命便就此完结。因此有言论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还说:”形与神俱“.由此”神“一指人的外在表现和精神活动(神情、体态、语言、思维)二指高级神经脑的活动能力。《实用中医学》中:”神是脏腑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中则认为:”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和内在的脏腑精气在外的表现。“健身气功功法演练中调”神“的方法:调神通俗讲就是调心,中医理论上讲”心是由神智主宰“,也就是在习练健身气功是通过心理调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调节心神,少思寡欲、安静愉悦等方式,来达到清心、凝神、意念专一的”返璞归真“境界,使”思想趋于单一“.冯友兰先生曾说过:”无“什么都不是,正因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才能什么都是。”健身气功要求习练者在练功过程中不断排出各种杂念和不良的心理,逐渐建立良好的心理,积极的发挥良性意念的能动作用,有利于调节大脑和脏腑功能。调心的方法有多种,要在调身、调息的基础上,通过意念导引,逐步使身体由上到下,由内到外放松下来,感觉自然舒适。在此基础上,进行意守、存想等方法。
“以一念代万念”的意守类:就是摄心归一、专其一处,即在动作的演练水平达到自动化、呼吸能够细匀柔缓绵长的练功状态时,在练习时,根据动作的功效把意念放在身体里的某一个穴位或者某一个部位上,并且相守不离,以此来排除“杂念”到来的干扰,逐渐达到精神放松、形意合一的练功状态。如:健身气功中有许多动作都需要“意守丹田”、“意注命门”、健身气功功法习练要领所说的“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就是指意念和意守的作用。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个道理。
“以念制(治)念”的存想类:就是指身体基本处于安静状态下进行的调正练习,首先是设立一套规定的“程序”,这个“程序”拥有一个既定的目标,即通过晒出思绪中的“杂念”来维持一种有序的意念化的“正念”.当人体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既定目标上时,练习的目的得到最大化实现。有些练习者在练功时由于各种原因,总是带着不良情绪,心事重重,这样练习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因而,在练功时要进入“无”境界,但能贯通美好事物利于调神,练习之前可以存想蓝天、白云、大海、明月等来达到“乘物游心”的目的。
中文摘要我国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很明确的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小康社会不仅仅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指数上,更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所以,不仅要要全力的构建全民健身健康体系,还要积极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
5结论与建议5.1结论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其内涵与基本精神广泛体现在传统文化之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精气神学说等都蕴含着意象理论的内容。健身气功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意象理论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健身气功意象体现...
5结论与建议5.1结论在象形拳和五禽戏象形比较中,象形武术在动作名称大都是四字词,并且富有技击意味;五禽戏动作名称都是两个字,都是由动物平和的动作命名而来,没有技击含义。技术动作都是模仿动物某一动作及外在形象或者某一身体部位演化而来。在习...
乾门八卦拳为宋太祖始创,很多历史考证资料已随时间的消逝而不复存在,可经考证的历史资料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董海川所创的游身八卦拳。乾门八卦拳是八卦拳的一个分支,其在汲取八卦拳的动静相柔、内外兼修、灵活多变等特点的基础上,又根据...
2003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持召开了全国试行推广四种健身气功工作会议,自此拉开了健身气功全国推广普及工作的序幕。重庆市健身气功中心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中心的指导下,在重庆市政府、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推广健身气功在重庆...
健身气功是中国瑰宝,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多,需要全面发展自身潜能,进行健身气功的锻炼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审题,其实,很多学生还是很希望学校可以开设易筋经健身气功课程的,健身气功并不是一项非常难的运动,一些喜欢早上锻炼的人,...
武术散打是"运动员双方互相运用格斗技击相互对抗,同时相互斗智、较技,较勇的体育项日"[1],属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体育性和对抗性。...
太极拳作为武术文化的一种,其本质性功能应当是以技击搏杀为目的,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融入了健身、表演、修身等功能。...
中文摘要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多年的璀璨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典之中,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一页。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健身气功根植于中华养生文化沃土之中与传统意象思维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倡传承和弘...
1武术的基本特点及发展现状1.1武术的基本特点中华武术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强身健体、抵御外侵、反抗暴力等方面,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以其广泛的社会价值和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