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沧州回族武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探讨
【引言 第一章】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地域范围及概念界定
【第二章】沧州回族武术历史渊源与文化成因
【第三章】沧州回族武术文化内容及特征
【第四章】沧州回族武术的地位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五章】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社会文化意义
【结论/参考文献】沧州回族地区武术文化的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 言
沧州以武术闻名,沧州是众多武林豪杰聚集的地方,也是许多优秀拳种的发祥地,其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推广、传播中华传统武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沧州又是华北平原回族聚集地,这里曾涌现过大批的全国著名的回族武术家,八极、六合、查拳、滑拳、弹腿等回族武术就是他们在总结、汲取中华传统武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回民风俗习惯和生活特点,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他们的这一壮举是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对我国回族武术文化的一个创新,在中国武术史上一定会留下辉煌的篇章。
回族作为沧州四十一个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久民族[1],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其武术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全球文化迅速蔓延,我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愈发强烈,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把握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丰富和完善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理论,并指导其健康发展。首先,本文以历史时间为顺序,分析沧州回族武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及成因,总结回族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研究回族武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发挥沧州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最后,把武术与社会联系起来,分析社会发展对沧州回族地区武术的影响,体现沧州回族武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回族武术文化内涵。
第一章 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地域范围及概念界定
一、沧州回族武术文化地域范围。
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滨渤海,西近太行山,南邻山东,北倚京津,沧州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 年)。现沧州,唐尧至今,隶属多变,唐尧时或属兖州,或属冀州,史书不详。战国时属齐,为齐之北地;秦属巨鹿、济北二郡;三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属北魏;北宋时属河北东路;元时属中书省;明时属京师;清时属直隶省;民国二年(1913 年)改沧州为县,属直隶省(后为河北省)。1937 年"七·七" 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沧州沦陷,中国共产党领导之边区政权建立。至 1945年日本投降前,分属冀中区和冀鲁边区(沦陷区先后称河北省津海道、渤海道、直渤特区)。日本投降后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冀中区和渤海区;1949 年10 月,属沧县专区和山东省德州专区;1953 年,分属沧县、天津、定县专区;1958年 6 月,沧、津两专区合并为天津专区,同年 12 月划归为天津市;1961 年重设沧州专区;1978 年改为沧州地区;1984 年,沧州市升为河北省省辖市[11].
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是指沧州地区回族武术所体现或反映出来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一种文化综合体,沧州回族民众是文化的主体[12].
回族崇尚武术,既有穆圣护教之因,又有爱国扶危之明训,更有弱者自卫,强身健体,以武谋生等史因[14].
回族武术八极拳、六合、弹腿、滑拳、查拳等在全国影响较大。中华武林中回族高手众多,如清雍正十年,勇夺头名状元的哈攀龙;智勇双全的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人称"大刀王五"的王子斌;"八极鼻祖"吴钟;"神力千金王"王子平;震威将军马龙图等等,都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15].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的武术发展较快,涌现出大批的优秀回族武术人才,如刘述仁、刘述来、刘秀萍、常玉刚、李军等全国闻名的回族武林佼佼者[16].
二、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
武术与武术文化,二者是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17].武术只是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8].武术文化与武技密切相关,既包括原是武技的武术,又包括不是直接武技的但和武技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内容,它所研究的应该是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所反映和体现出来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社会成员个人获得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是通过武术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思维方式[13].很显然武术文化所反映的内容要比武术反映的内容多得多,至少还包括不属于体育范畴的实用武技、思想意识、民俗事项以及与武术相关的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内容[2].
沧州以沧海而得名,是一座有着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的古城。元朝时的沧州,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民风以淳朴勤劳、尚义任侠而著称。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武建泱泱"之誉。明末清初,沧州武术达于鼎盛。明、清两代沧州曾出过武进士、武举人 1937名。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19].
回族入住沧州可追溯至元时。而沧州回族的迁入主流主要还是来自于明初两次的移民:一次是明洪武四年(1371 年)"六月,徙山后(现张家口至辽宁一带)民三万五千户屯田北平";最重要的一次是"靖难之役"后"以实空地"的移民,"皆明初由江南迁徙而来". 后来沧州回族或战争、或经商、或官居、或移民、或逃生、或投亲,经世代繁衍,形成现在沧州回族分布格局。
回族武术是一个武术体系,其内容丰富,门派众多,包括拳术、器械、对练,它吸收了其他门派的精华,结合穆斯林的生活实践和风俗习惯,经过数代人的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
沧州回族武术历史悠久,古老的传承、历史的积淀为沧州回族武术沉结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崇尚武勇是回族一个显著的特点,几百年来已演进成了回族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在近代和当代的著名武术家中,回族可谓人才辈出、名声显赫。在 1999 年国家实行 "武术段位制"以来,海内外武术家获最高段位九段者共五人,其中回族就占三位,即张文广、何福生、马贤达[21].可见回族与武术的关系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回族尚武,可溯至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复兴初期的卫教先民,沧州回族多为明初将领之后裔,沧州回族世代习武,至明清两代独创了"八极"、"弹腿"两大门类,逐步形成了八极拳、六合拳、查拳、滑拳、弹腿、通劈、五虎棍等著名武术门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涌现出了大批全国著名的武术大师,如力毙俄国大力士的丁发祥,清代武状元哈攀龙、哈廷梁、白成龙,六合大师李冠铭,无敌双刀李凤岗,大义回侠王正谊(大刀王五),铁掌大师吴会清,外狂克星王子平,津门教头吴秀峰,八卦名家吴英,广布武技于西北的马凤图,曾助张之江创立中国国术馆马英图等,都是沧州回族人。他们的高风亮节、淳朴武德、精湛技艺为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前言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运动有别于套路运动的动作多变、神形兼备,而是参赛双方依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格斗项目。现代武术散打运动依傍于中国传统武术,在融合了近代西方体育思想之后逐渐演变为现如今的发...
结论沧州回族武术是中国武术历史长河中的一支涓涓细流,武术已成为宣传沧州、推介沧州的名片。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沧州的人文风貌,挖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突出沧州的武术底蕴与文化特色。沧州古时侠义之乡,今朝好人之城.在经...
引言一直以来,武术文献的研究,处于冷门状态,得不到武术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这不仅因为现今品流驳杂的武术文献难以辨伪考证,也与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武术古籍文献的存留罕见,真正保留下来并有一定价值的武术文献更是寥寥无几的现状息息相关。所以...
中文摘要我国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很明确的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小康社会不仅仅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指数上,更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所以,不仅要要全力的构建全民健身健康体系,还要积极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发展是全民族共同关心、关注的大事。武术源于农耕社会,历史悠久,拳种繁多,以家传或师徒传承形式,依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是一种活态的传承方式,因此具有人...
武术套路竞赛在今天的中国武术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术套路竞赛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套路竞赛在内容上可以是民族的、传统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中西通用的、现代的。武术套路作为体育运动项目,被生活在...
自古以来的大部分时期,武术就只有少部分人所有,民间习武一直被统治者严厉禁止,一些人不得不转入地下进行练习。在艰苦寂寞的环境下,通过长期的磨练强大自己;在中国农耕文明社会背景下,形成了独有的封建宗法制,武术仅在门内相授,还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
摘要:本文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机能指标(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力量、速度、灵敏和柔韧等)以及专项技术训练方面的身体训练控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旨在为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实施有效的控...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溯源于道家的养生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在道教导引、行气和佛家禅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其以广纳众长,博大精深,讲究阴阳调节、内外兼修等特点,在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蕴含着强烈的儒、释、道文...
一、引言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应用到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武术课教学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优秀道德品质,还能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