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

少林拳与少林禅宗文献综述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2-19 共777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少林拳
  
  少林拳在《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的注解是:“武术拳种之一。少林武术的总称,因嵩山少林寺得名。”中国武术百科从拳种的角度定为少林武术,认为它是中国武术拳种里面的一种,侧重于技术层面。
  
  释永信定义少林武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释永信认为少林武术是禅宗体系的一部分,武术中蕴含了大量禅宗文化,并认为少林武术是“武术禅”,是修禅的一种方式,通过修炼“武术禅”可以达到禅宗“明心见性”的目地。另外韩雪和周伟良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少林武术或者少林功夫进行了定义,都认为少林武术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影响下产生,少林武术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少林拳“拳禅合一”这一特定文化现象本身,少林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少林寺为载体,所以释永信和《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的阐释更符合本研究的研究主体,故本研究少林拳是指以少林寺为主体背景下而创编的少林武术拳种,主要包括少林拳械套路,它是少林武术的一部分,并不包含养生功法等内容,缩小少林拳的研究内容范围是为了抛开其他多余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客观和纯碎的展现少林拳和禅宗的关系。
  
  2.1.2 拳禅合一
  
  少林拳和少林禅宗的关系是少林文化研究绕不开的话题,少林拳和禅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始终伴随着少林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理清二者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是认识和了解少林文化的关键。朱耀先和周海涛等认为少林拳和少林禅宗是“动”和“静”的关系,少林拳是要通过身体运动才能完成,而少林禅宗是要安静下来思考,两者是动静结合。洪浩和姜生成等认为少林拳与禅宗的关系是“借拳助禅,以禅导拳。”少林禅宗是主,少林拳是辅,习练少林拳是为了修禅,少林禅宗对少林拳的引导是为了更好的通过练拳达到修禅的目地。
  
  拳禅合一是少林拳的主要特点,也是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它是少林拳在历史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禅宗思想和少林拳充分融合后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禅宗思想、传承方式、戒律等对僧徒思想和套路动作、理念等的引导,拳术对于禅宗思想的表达和影响,相较于其他拳种主要体现在少林拳招式和套路以防为主、攻守兼备、朴实无华;动作暗含较强攻防技击含义、直进直退、拳打卧牛之地;出拳手臂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拳种,拳禅合一是如何进行相互影响和融合是本研究的研究内容。
  
  2.1.3 文化学
  
  少林拳同其他注重肢体运动的西方体育(奥运项目)范畴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产生、发展和目地等都与西方体育截然不同,少林拳注重的是内心的认识,具有浓重的佛教生活和思维方式,更贴切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因此少林拳是属于文化类而非技术类范畴,应属于文化学的研究范畴。
  
  华中师大教授王玉德对文化学的做了自己的定义:文化学是通过文化现象来探讨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殊规律与一般规律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本研究从文化学的视角,从少林拳和“拳禅合一”的起源、演变、结构、功能和本质等方面去分析和研究,剖析少林拳和少林禅宗是如何进行相互影响和作用。
  
  康戈武教授把武术文化按武术结构分为三个层次,[1]武术运动形式为表层;武术动作为中间层;武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武术意识的总和为深层。郭玉成教授按武术的实际划分为武术(技术);武学(技理和传统文化);武道(哲学与人生)三个递进的层次,师徒关系的传承便构成了武术的文化空间。
  
  1997年全国体育院校教材《武术理论基础》依据文化三层次说,[3]按照武术文化的形态划分为“物器技术层”,主要体现人和物的关系,如武术技术、场地、器械等;“制度习俗层”,主要体现人和人的关系,如组织、教授、传承、礼仪等;“心理价值层”,主要体现人和社会的关系,如民族性格、心理、情感等。针对少林拳“拳禅合一”的这一特定文化现象,本文参考以上文化分层思路,把少林拳“拳禅合一”这一文化现象按照全国体育院校教材《武术理论基础》(1997 版)传统武术文化分层理论进行分层研究,这种以武术文化形态划分的方法更适合本研究的开展,所以本研究把少林拳文化按形态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递进式的三方面为研究路径开展研究工作。
  
  本研究以少林拳“拳禅合一”的这一特定文化现象为线索,对少林拳“拳禅合一”概念、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对少林拳“拳禅合一”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形态结构按“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递进层为思路进行阐释,分析禅宗是如何对少林拳三个层面进行引导,以期达到理清少林拳和禅宗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地。这种出发点和研究思路与上述表述一致,故本研究以文化学为视角,以武术文化三层次为理论依据,对少林拳“拳禅合一”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进行详细梳理并阐释。
  
  2.2 关于少林拳的研究
  

  少林拳的起源争议颇多。朱永光、林群勋、蔡宝忠等认为历朝历代习武僧徒身带武技入寺,少林拳在少林寺形成是必然的,可以说不是“天下武功出少林”,而是“少林武功出天下”.
  
  少林拳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宗教、传统文化、体育的影响,这也表现出了少林拳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与社会的相互交流。
  
  并提出了少林拳“拳禅合一”的第一人是僧稠观点。理论上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不可避免的会和中国武术进行融合,少林寺建寺后这种融合也必定会带入少林寺内,两者之间会以怎样的方式和形式融合?之后产生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解答以上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少林拳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受到印度瑜伽影响。黄心川等认为少林拳提倡“拳禅合一”,而瑜伽则是提倡“动静一如”;少林拳有内外功法双修只说,瑜伽也有内外修支之理;少林拳有模仿动物动作的五式,瑜伽也有龙、蛇、龟、鹤等座法;少林拳有数息法,瑜伽也有调息观。
  
  其认为少林拳与印度瑜伽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少林拳的发展广泛受到印度瑜伽的影响。二者的对比研究可以让人们更深入了解少林拳与禅宗的关系。
  
  禅宗引导成就少林拳枝繁叶茂发展。胡玉玺等认为佛教思想是少林拳繁衍发展的思想基石,虽然历史给了少林寺诸多亮相的机会,但禅宗思想对少林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有了禅的渗入和引领,成就了少林拳系丰富内涵和枝繁叶茂。
  
  其又从历史形成背景、外部条件、偶然机会、传承方式等诸多原因和条件中分析了少林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具有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少林拳发展轨迹研究。邱瑞琅等把少林拳发展的历史划分成“发韧、显武、茁壮、附会、重生”五个阶段,从其传承脉络的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讲究实战、禅宗文化、禅武合一、武医结合、注重功法”五大特点。
  
  此种把少林武术的发展分段研究,使其更有层次感,从历史重大事件和主要活动划分的发展阶段,较为清晰的勾勒出了少林拳发展主线,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少林拳形成和发展历程研究。邓正龙等认为少林拳及其主要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适应,如政策、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时代背景,说明“拳禅合一”的少林拳自古以来就有着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少林拳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采取了与当时社会环境相匹配的措施,制定出了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意愿和政策,从而为少林拳传承和发展扫清了障碍。
  
  从少林拳发展外部影响因素出发,论证了少林武术的兼容性、包容性,也正是这些特性,少林武术才会不断吸收和壮大,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性。但是从历史发展过往的角度来看,少林寺对于外部环境适应往往是被动的,这从少林寺几次被毁灭中可以得到验证,是迫不得已的被动改变,而非主动性的迎合。李春龙和张铁钢等认为少林拳系的形成过程与僧人的高深智慧有莫大关系,其成就不是某个人所为,而是众多的僧人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对于某人创立少林拳系的说法持反对意见。
  
  其从内部原因分析,证明了少林禅宗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少林僧人才是主体,正是僧人们高度的领悟和创新,才有了少林武术体系的根基。
  
  对少林拳结构的研究。我国近代对少林功夫进行了挖掘和整理,释永信在《禅武合一- 少林功夫》中重点介绍了当代少林拳系的具体结构和重点拳种。
  
  少林拳最初阶段多是单个技击方法,并非成连续的动作连接,随着动作的不断积累,从明代后期开始少林拳逐渐向成套的套路方向演化,随着不断累积被固定下来,并形成众多成体系的套路。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和后期经过整理出来的拳谱记载,“现存少林功夫套路合计545套”,而在寺内和社会流传较为广泛的少林拳械套路就有数十套之多。这些套路按照动作难易程度或是技法体系不同等分类,少林拳有机地组合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又从技术动作攻防含义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介绍了少林拳体系构成,对于少林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前人研究和总结中可以较为清晰的呈现出少林拳大致形成轨迹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民间武术和军事武术传入少林寺,历代僧众选择性的吸取和融合民间武术和军事武术的特长,长期吸收、融合、创新、系统传承的结果。
  
  如宋朝初期,少林拳先后吸收汲取了赵匡胤的长拳技法,韩通的通背拳技法,马籍的短打技法等,结合少林寺自有特点,最后都又重新着成拳谱,形成少林寺独特风格。
  
  又如明代俞大猷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技法,历史有众多关于其在少林寺教授战场实用的枪术的记载,之后被僧徒融入到少林棍法中。少林寺僧在不断与不同流派技能交流中取长补短,经过历朝历代僧徒研练和总结后得到系统传承,最终行成了具有鲜明少林特色的拳术、器械、对练等套路,其技术结构复杂,技法精湛,拳种种类庞大的体系,各支脉传承稳定的拳种流派,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少林拳相比于其他拳系,就其在功法和套路技术本质层面与其他拳种流派没有本质的不同,但在其形成庞大的体系、包含博大精深的禅学方面有其内在优势。为什么少林拳能够遗世独立,久负盛名?从其源源流长的发展过程来看,其是“以禅引拳”的结果,由于禅宗“见性成佛”等思维方式的引入,潜移默化移植到寺僧对于少林拳的理解,才赋予了少林拳博大精深的内涵;禅宗戒约和独特修行方式的引入造就了少林拳的独特风格和特点。所以,少林拳是经过禅宗“禅化”的拳种。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文化复兴战略的实施,少林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拳也定会借着这股东风得以广泛传播。
  
  2.3 关于少林禅宗的研究
  
  少林寺在经历1500多年(495年建寺至今)累积和演变过程中,经过历代僧人的不懈努力,使得佛教禅学在少林寺形成了宗派,少林寺也被赋予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并享有“禅宗祖庭”的美誉。自少林建寺的32年之后,达摩带着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大乘佛法来到嵩山一带传法,因其教义主张“见性成佛”,即“顿悟”,相较于印度所传佛教主张次第渐修更加简便,普遍被当时人们所认可和接受。此后经过历代僧人不断传承和努力发扬终成一宗,这在世界佛教领域也极其罕见。禅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相互融合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
  
  所以,禅宗可以说是中国化的佛教。
  
  达摩禅思想创立前期研究。易行广对达摩到中国之后的传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对佛教的继承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做法进行了三方面的总结。
  
  其主要分析了达摩从印度到中国传禅初期的一些思想和佛教与中国相结合的过程,并对佛教是如何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并分析和充分肯定了对中国禅学的贡献。
  
  少林寺现存的重要石碑和壁画,释永信在《禅武合一-少林功夫》一书中记载着少林寺禅宗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较清晰的勾勒出了少林禅宗初期的发展。其书中记载达摩在嵩山一带传授佛法时,感觉之前传授的“小乘禅法”已经无法适合人们的需要,于是结合当时北魏的社会状况,开始尝试重点吸收“大乘禅法”的理论创立了以“静坐修身”为主要修行方式的禅学,之后经过历代僧徒的传承形成宗派,被后人称为“壁观”-大乘禅宗。“[3]大乘禅宗理论注重坐禅,通过面壁冥想达到参悟本性。
  
  少林禅宗的发展大量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李春龙等认为”仁“和”禅“的融合,是组成少林武德的主要精神。其主要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动作的设计和演练都能看到对”仁“的体现。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少林拳的精神,其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基本每个环节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少林拳的外在表现也直接表现出了中国的诸多文化内涵,其代表的不仅是少林文化,更显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的”和“的精神,是充分融合了儒家”仁“和道家”自然“的精华。
  
  禅宗的发展研究。俞学明在研究过程中直接深入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当下的少林寺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活动;少林寺成为旅游胜地;武僧全世界进行演出和表演,打破了一贯的传统保守、不问世事的印象,这种现象表明佛教是在自甘堕落?还是积极进取,发展创新呢?其从少林寺与世俗练习密切到底是”佛教的发展“,还是”发展的佛教“两方面辩证的分析了当代佛教是”世俗化“了,还是”发展的佛教“,并认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根本在于僧人的发展,僧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佛教的发展走向。
  
  从佛教的发展过程来看,佛教的发展所受的影响因素很多,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而往往少林寺几次大的变革和发展都是受外在因素影响。所以,佛教发展过程中僧人的能力水平决定着佛教的理论和精神高度,而佛教的整体发展和走向还受政治、经济等外在社会因素影响,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必须要经历社会的选择。方立天等认为达摩自来到中国传播禅学到后来的明清时代 ,禅宗的传授方式上经历了由”不离文字“到”不立文字“ ,又到之前的”不离文字“的循环过程。间接说明禅宗传承方式的演变历程。
  
  从众多资料记载和学者的研究中基本上都表达出了禅宗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禅主张安静的思考,由于主张”自我解脱“的小乘佛法在传法的过程中产生了形式化、模式化、教条化的弊端,只注重文字意义上的描述,而不太注重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导致教义的灵魂逐渐丢弃。根据上面所面临的这种趋势,达摩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倡一种新的修行方法,认为以”普度众生“为目地大乘佛法更适合中国的现状,并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的禅学,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只要人们能够认识和参悟到本性,就可解脱成佛,使得人们修行更加简便。自唐代时期,惠能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当时的社会需求,主张顿悟的修行方式,较为常用的坐禅修行方式也直接免了,修行过程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其认为”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斫柴无非妙道“,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体会禅宗的要义,达到自我认识的目地,这使得禅宗的修行方式更加简便化,禅宗就这样和中国具体情况的相融合,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此后禅学在中国正式形成宗派。禅宗的教义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顿悟“;独特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传禅特点和方式;禅宗能够在中国流传而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教义的简易行以及修行方式的简便性。
  
  2.4 少林拳与少林禅宗”拳禅合一“关系研究评述
  
  朱耀先和周海涛等认为”拳“和”禅“的关系就如”动“和”静“的关系,”禅武合一的关系为武是动态的,而禅是静态的,禅学是武术的主要思想,习练武术则是为了修禅,少林武术的核心要义是以武术传播禅学“[1].其从动静的外在表像角度表述了”拳禅合一“的关系,此种关系仍是以”禅宗“为核心,拳为载体的关系。温兵等认为少林拳和禅宗两者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无法分割,少林拳注重内在的禅而不是外在的拳,要通过习练拳术来参悟禅学,习练拳术来参悟禅学。洪浩和姜生成等认为拳和禅是相融的,具有”借拳助禅,以禅导拳的关系“[3]的关系,禅是主导,习拳是为了更有效的修禅。刘泽亮和田青青等认为演武也是一种很好的修禅方式。
  
  万瑜和蔡宝忠等提出了少林拳和禅宗具体的几个结合点,主要包括”佛教礼仪与少林拳礼的结合;禅定打坐与少林坐功的结合;佛教戒约与少林禁约的结合;佛教养生与少林内功的结合;禅宗要义与少林心法的结合;佛教称谓与套路名称的结合。“[5]
  
  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论述了禅宗和武术具体的结合点,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谢永广和牛英群等对”拳禅合一“思想价值从文化、养生、审美和社会,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结合释永信关于少林拳”禅武合一“的讲述,总结前人少林拳和禅宗的关系研究可以大致总结出少林拳”拳禅合一“的基本要义和相互关系,自禅学在少林寺开始传播,民间武术和军事武术在少林寺和禅学不断相互吸收和融合,形成了带有明显禅学思想的少林拳;少林寺的本质属性是发展禅宗,从事宗教活动,而习练少林拳在少林寺渐渐的成为了重要的修行的方法之一;佛教中国化后而形成的禅宗自然就具备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性和世俗性,这为民间武术和军事武术在寺中落脚提供了可能;佛教本身所具备的稳定性和超世俗性使得少林寺继承了佛教所具备的超强生命力,少林寺在历朝历代的更迭和战乱中不至于被完全抹杀,这为少林拳在少林寺内延续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保障,而少林拳所具备的防卫能力又会给少林寺发展提供相对安稳的自然环境保障,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上所述,少林拳在以禅学为基础的少林寺落迹,经过长期禅宗的选择,形成了”以禅引拳,以拳修禅“的关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少林拳“拳禅合一”的文化现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以及网络检索与少林拳、少林禅宗和“拳禅合一”等相关研究文献和信息,查阅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登封市博物馆、国际互联网 Google、百度等检索大量关于少林寺文化、佛教、禅宗、少林拳、典故等信息,以及论文、书籍、大量年鉴、碑文、历史典故等史料,在对资料和研究成果作重点分析的同时并注意其互补性,对现有资料进行集中收集及分析,为本研究的设计和构思提供参考依据。
  
  3.2.2 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少林寺及其周围环境,深入实际体验少林寺周围文化氛围,询问和查阅与研究相关的信息,对少林寺及郑州市与本研究相关历史古迹、博物馆等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收集有关信息和历史典故,并对周围少林拳的传承方式和内容进行考察,了解少林拳传承现状。对少林寺古物进行实地查看,了解与之有关当时历史事迹和典故的前因后果;询问和查阅少林寺寺僧的传承谱系及现状,深入了解少林拳的传承方式和现状;实地体验和了解少林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有利于本研究更深入和贴切的开展研究。
  
  3.2.3 比较分析法
  
  对进行收集到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归类,主要分为少林拳研究类、少林禅宗研究类、拳禅合一研究类、相关类四类;比较各文献之间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理清历史事件的前后历史顺序;对不同资料记载的相同事件进行内容对比分析,找出并确定最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原材料和文献,为进一步做论据做准备;比较和分析事件的当时社会背景和延伸意义,拓展至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对比和分析各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联系,为本研究理清思路。
  
  3.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史料和资料(如历史典故、碑文和古书籍等)进行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归类,分析其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合理性,尤其是少林拳和少林禅宗历史形成和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由于历史资料可参考的有限,断断续续,无法连续的呈现出来,只有根据断断续续的历史记载对观点进行合理的、有逻辑性的推理,主要从主要的时间、历史事件、人物、典故等多方面进行逻辑的串联,尽量清晰的、真实的呈现出其历史轨迹;对历史事件、典故、人物等进行推理和演绎,推理出更合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文献综述范文
返回: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