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

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5 共1005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思想探究
【绪论】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观的特点研究绪论
【第一章】黄药眠的生平与学术创作
【第二章】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章】黄药眠生活实践论的实践维度
【第四章】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色
【余论/参考文献】黄药眠生活实践论的内涵与价值研究余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色

  本章主要分析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色,根据对其主要内容和实践分析来总结、概括出其理论特质,分析其理论特色之间的异同之处和内在联系,并将此特色与其他形态的文艺美学进行比较,突出强调其主张在生活实践论基础上贯通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重要思想,从而凸显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的独特之处。

  一般来说,学者的治学路径、学术个性的形成是许多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学术历程、阶级立场、人生经历等。黄药眠先生的学术品格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无疑是楷模之风,他的一生都在进行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的努力,并留了大批至今仍闪耀着智慧光芒、理性精神的文学遗产。黄药眠先生文艺美学思想中最具价值意义的生活实践论究竟具有哪些理论特色?这些特色从何而来?本文认为,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第一,重视马克思主义在美学的运用,这是因为黄药眠先生从小便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一直渴望成为一名革命者,而且青年时期便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一生是马哲思想坚定的追随者;第二,强调文化积累与文化传承,黄药眠先生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十分清楚文化侵略对于民族精神的残酷性和彻底性,而且他透彻审美活动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体会;第三,坚持实践性与主体性统一,这是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根本,审美发生在生活实践中,但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评价,审美也不会发生。

  第一节 重视马克思主义在美学中的运用,建构生活实践本体论美学

  黄药眠先生做学问、搞理论一贯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他在《六十年教学感言》中说:“我觉得做学问工夫,首先是坚持马列主义,尤其着重在历史唯物主义。”这可说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与总结。黄药眠先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方法论的重视与运用是有其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的,也不仅停留在纸面上、言语上,而是深入、真实地运用在文学创作之中。

  首先,拥有特殊的革命经历。黄药眠先生除了文学理论家、作家的身份,还是非常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热情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人。黄药眠先生的一生是动荡的:青年时期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创造社的工作经历、苏联的学习和工作、四年牢狱的磨练、抗战大撤退的悲壮、在香港独立办学、“右派”时被打倒、在共青团、民盟等担任要职……丰富、波折的经历让黄药眠先生的思想更加丰富和成熟,他看尽了世间各种乱象、真情,对劳动者充满情感,特别希望能帮助劳苦大众翻身;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上,他不单只是学习,更是传播者和实践者,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我国革命文艺理论事业中。

  其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出于对革命的热情,黄药眠先生很早便开始接触、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在创造社期间,阅读了大量马哲方面的书籍,并自己翻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与唯物主义的美学》,特别是对列宁、车尔尼雪夫斯基、巴浦洛夫等人的思想研究颇深,在中国算较早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人之一。1946 年,黄药眠先生一方面为了参与当时关于苏维埃艺术的讨论,一方面为纪念恩格斯逝世 50 周年,专门撰文《恩格斯与唯物主义的美学》,对恩格斯关于艺术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在这篇文章中,他重新审视了恩格斯的美学观,特别是对于艺术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见。应该说,黄药眠先生是马克思主义忠实的拥护者,不管是在文艺斗争上、还是深陷牢狱或是错划“右派”,黄药眠先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在主观上,黄药眠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十分忠诚。他从 20 世纪 20 年代参加创造社时期开始,便一心投入革命宣传工作,接触并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此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之后在苏联的工作,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国民党的牢狱里,面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在那么艰险危难的处境中,他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作为我国现代着名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家,他为我国革命文艺事业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再次,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黄药眠先生不仅较早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论,而且能够在革命文艺和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生教学中自觉运用和传播。黄药眠先生的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建国后,黄药眠先生作为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创始者之一,在其教学中也非常注意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艺理论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思想,对其指导的研究生也要求必须阅读马哲思想的原着,在《六十年教学感言》一文中,他曾指出:

  “我觉得做学问的功夫,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重在历史唯物主义。”41他对马克思文论观的重视,不见体现在对唯物主义和辨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论、教条主义等思想也是坚持反对的。

  通过对黄药眠先生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的观察,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和方法论一直贯穿其中,纵观其一生的文学理论文章,我们都可以看到其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所做的努力。在《非个人主义的文学》中,就可以找到其中的踪迹。在这篇文章,他自觉地坚持了“生活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时期作家的文学理论进行评析。之后对舒芜“主观论”

  文学思想的批评也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立场上进行的,对舒芜从主观上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在《论美之诞生》一文中,黄药眠先生在对朱光潜先生非功利的美学思想进行批评的同时,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实践文艺美学思想。此后,在《论食利者的美学》《简论美和美感》等文章中,黄药眠先生始终强调要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美,他在《论美与艺术》指出,“强调从生活实践去看出美来,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这和唯心论的最高理念的体现不同,和先验派的超越主义不同,和直觉派的无政府主义不同,和马赫派的经验主义不同,对于这些唯心论的美学,我们是采取断然排斥的态度的。”42显然,黄药眠先生这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文论的指导思想。

  他不仅注意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性,而且对长期影响我国文学界发展的机械唯物论也提出过尖锐的批评,深刻地认识到机械反映论的错误与危害。他指出,真正的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是没有否认人的主观作用的,人的主观的意识思维和感受是受到一定历史环境、社会实践影响的。另外,他在 20 世纪 80 年代对普汉列诺夫审美感的人性论的批评,也是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感官的形成理论进行的。

  第二节 强调文化积累与融汇贯通,打通美学与文艺学研究

  黄药眠先生的文艺美学思想是以生活实践为逻辑出发点的,一直以来,他都非常强调个体的审美经验,而审美经验是在文化历史的积累与传承中总结出的。

  因此,在黄药眠先生的诸多文学理论文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积累”、“积蓄”、“累积”、“沉淀”、“层积”等词语,逐渐呈现出有意转向“积累说”的理论趋势,这一点,在“美学大讨论”中表现尤为明显,并对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黄药眠先生对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的关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萌芽期。这一时期他因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其中列宁关于“逻辑的格”在人的千百万次反复实践后“固定”下来的思想,对黄药眠先生的早期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1939 年他发表了《目前中国的诗歌运动》一文,首次提及“积蓄”的概念,他说“文艺的理论虽然一般的已建立了起来,可是由于作家的生活经验太少,所以也就很少人能够从这简短的历史过程中积蓄起很丰富的情感,创造出完整的诗歌。”43在《中国化与大众化》一文中,黄药眠先生在讨论艺术形式的问题时,又将艺术形式对生活实践的历史影响总结成“遗传”,可以看出,该阶段的黄药眠对“积累说”的思考尚处于萌芽期。

  二是 40 年代的探索期。1945 年黄药眠先生发表了《论约瑟夫的外套》,再次提及“积累”,指出主观是人类在几百万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学习、锻炼而来。一年后,在《论美之诞生》中,黄药眠先生再次提到“沉淀”、“积累”等词语,并指出“每个人都要生活,因此每个人都必然会有功利观念。这种生活上的功利主义,久而久之也就沉淀在生活意识的底层,而无形中影响到他的审美观念。……美感经验也是基筑在科学知识之上的,也是经过抽象认识的积累,把本质之存在于现实中的直接形态再体验和再表现,科学和美感经验,是并不对立的。”44也就是说,此时的黄药眠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历史传承和文化的积累、沉淀对于美感经验形成的重要性都形成了相对明晰的感悟。但他之后在《思想和创作》提出了“文化积累”,在《论文艺创作上的主观和客观》提出了“凝结”,显示出其“积累说”尚处于探索时期。

  三是建国后的实践期。建国以后,黄药眠先生对“积累说”的思考逐渐深入,并逐渐有意识地运用在理论实践。1951 年,他发表了《意识状态试论--创作论的一段》一文,反复阐述了“层积”、“堆积”、“沉淀”、“积蓄”等 4 种“积累说”的理论形态,特别是对“层积”的论述多达 7 次,他在文中指出:“这样生活不断改变,新的意识压迫旧的意识,就不断层积下去,形成了意识的层积状态。

  有些原有的意识,因日子久了,渐渐被层积到下面去,而沉淀到下意识里去。……一个人的意识,并不是简单的浮面的东西,而是长期的生活历史层积起来的。”45在这里,黄药眠先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意识”的重要性了,他觉得主观意识不仅是生活实践的积累,还是审美发生的原动力。后来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一文中,他继续对历史文化的累积进行了说明。在《论食利者的美学》中,黄药眠先生再次强调了历史积累和文化传承,出现“积累”的地方有 5 次,并以梅花为例,强调了对梅花的直觉形象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逐渐形成审美评价,由此最终确定了他的“积累说”理论构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黄药眠先生从生活实践的维度上,对美的根源、美的意义、美的典型、美与艺术、美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中国较早地主张贯通美学和文艺学研究,使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具有了文艺美学的学术品格。

  黄药眠先生对历史文化积累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列宁思想的影响。列宁曾指出“人底实践,不知重复亿万次,在人底意蕴中以逻辑底格固定下来”46因此,黄药眠先生一直强调,美是社会生活现象,是人的情感评价活动,必然是历史文化积累的产物。他说:“外国老太太将口唇擦得很红,也并不以为怪,若中国老太太如此,则议论纷纷。这是由于传统的习惯养成了我们的美的评价,并不是说外国人如此打扮本身就是美,我们如此打扮就不美。它本身并没有美不美,而是由于生活习惯。”47此处“生活习惯”就是在历史文化传统积累中形成。黄药眠先生多次征引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列宁“逻辑的格”、茅盾的“生活实践经验”等观点来阐述“文化的积累”、“生活实践积累”对于美感经验形成的重要性,因此,从某方面讲,他从“生活实践”的维度构建的“积累说”其实算是前苏联文学理论思想“中国化”的缩影之一。

  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就是“积累说”,“他从人类历史实践活动中去解释美,把历史文化的”积累“作为阐释复杂的美学艺术现象的一把钥匙。”48可以说,黄药眠先生在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视野下对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的强调,并逐渐酝酿出了“积累说”的理论构想,是非常有理论价值的,不仅有力驳斥了朱光潜先生的“形相直觉说”,而且对青年李泽厚的“沉淀说”也起到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黄药眠先生认为民族传统是先辈生活实践的积累,所以必须对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有足够的重视,这体现在他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上。一直以来,他既反对机械的唯物论,也反对全盘“苏化”.他认为我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值得整理、挖掘、继承和发展,因此他一直呼吁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比如,他在文学理论授课时就对中国古代论文中优秀思想的吸收,主要讲作品论、创作论、风格论、批评论和鉴赏论等。此外,他还留有了大量中国古文论稿,如《浅谈墨子》《<诗大序>讲稿提纲》《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讲稿提纲》《班固<诗赋略>讲稿提纲》《王充的文艺思想讲稿提纲》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对传统优秀理论思想非常推崇。这些积极的探索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丰富当代文学理论的教学。

  第三节 坚持主体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贯通理论研究与创作批评实践

  黄药眠先生是一位着名的诗人、作家,他的美学研究与文艺学研究也体现了其诗人的气质和禀赋,高度重视文艺美学研究的主体性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撰写了《战斗者的诗人》一文,从多方面强调了诗人的战士品格和形象,必须在社会变化中坚持正义的立场,在生活实践中培养高尚的品格,在诗歌创作中洞察人物的内心、排除泛滥的同情,在战斗中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黄药眠先生也反复强调文艺美学研究的实践性品格,可以说,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中对“实践性”与“主体性”应该说都是极为关注的。在黄药眠看来,人的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四个要素:物(一),主体,物(二),历史文化积累。他一方面强调物(一)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转移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强调主体的作用,物(二)是通过主观改造之后发生的。由此可见,他是反对自然美的。因为美发生于生活实践中,不能脱离主体发生审美评价,如果没有人的主观感受的积累,便不能产生审美活动,即美是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的评价。在美的发生过程中,黄药眠先生既尊重了物(一)的客观性,强调了生活实践,又高度重视人在生活实践中对事物的评价。也就是说,黄药眠先生坚持了“实践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对实践性的重视有许多具体的表现,这点在前文中已有许多叙述。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对于强调主体性的地方也有许多例证。如在《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一文中,“审美判断”总共提及10次,“审美评价”或相似的说法总共提及15次,除此以外,“审美能力”、“审美观”也多有出现;又在《论食利者的美学》中,“审美评价”被提及总共10次。如此频繁地提及这些概念,充分说明了黄药眠先生对主体性的重视。这些提法虽然不一样,但本质上都属于人的意识,而人是主体,也就是主体性的。他曾做过“美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美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的把握”

  “美是客观事物的在人脑中的主观的反映”等差异性的观念表达,但这些定义的内涵还是“审美评价”,这审美评价当然就是主观的。但必须说明的是,黄药眠先生的主体性并非孤立的,是基于生活实践而来的,由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在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而成的,也就是说,实践性与主体性是统一的。

  中国的实践论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视野中进行的理论开拓,“实践”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亚里士多德起,“实践”便纳入哲学的范畴,特指人类的活动,也就是将主体的人进行本质对象化、外化的过程或者活动。在时代的发展中,“实践”被赋予更广泛的含义,指的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因此能动地改造、影响和控制客体的活动。近代以来,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进行了强调。也就是说,现代的“实践”是连接主、客体的一个纽扣、桥梁,比康德时期狭窄的“道德实践”更为丰富了。

  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他曾强调,要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美的感觉,而人类生存的环境、千百年形成的历史都对审美产生作用,关于这一点,他后来在《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一文中,展开了更详细的分析,在这篇文章中,他对朱光潜先生的“主观论”美学思想进行了反驳,再次强调要从生活与实践中挖掘审美的根源。他以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为例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分析,指出人在参加狩猎、农耕等劳动的时候,人对劳动的对象发生了作用,而同时,这个对象也会作用于人类。同样的,人类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时候,也会对该种事物产生一种主观的情感,随着人与事物之间情感的反复作用,事物在人类眼中就留下一种相对固定的表象,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接触的事物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于是形成一种主观的力量,这种主观力量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断增强,从而对审美评价产生不断地影响。黄药眠先生的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已经超越了20世纪50年代普遍存在的非唯物即唯心、非主观即客观的二分模式,走向主观与客观互相作用的统一模式。当然,黄药眠先生思想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辩证唯物的,并没有走向相对主义的陷阱,他从历史的纵观上,从生活实践的角度,肯定地指出审美还是有客观性的。

  黄药眠先生曾发表《论文艺创作上的主观与客观》《论情感的控制与创作》等论文,专门写论文研究过鲁迅、蒋光慈、闻一多等作家的文学主体性,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观点,如在《读闻一多的诗--读<死水>》中,他就提出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是存在不同的,我们应当在理论上提倡诗的健康,但在实际的文艺批评中,也应该考虑到诸多现实条件、历史发展的规律、时代背景,包括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尤其值得钦佩与借鉴的是,黄药眠先生主张美学文艺学理论研究应当与文学创作实践、批评实践打通,理论与实践相互发明、相互印证。为此,黄药眠先生除了写有大量美学、文艺学论文之外,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具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和批评实践经验,在诗歌上有《祖国颂》等,在散文上《沉思》等,在小说上有《李宝三》等,在批评文章上有《论屈原作品之思想性和艺术性》等。

  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主体性”的充分认识和重视。他对主观的认识是非常充分而深刻的,多次强调美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人在主观中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必须承认和尊重艺术上的主体性,而且人的成长环境、历史环境对人的主观认识都会产生影响。

  在《论食利者的美学》一文中,黄药眠先生将梅花作为例子,对此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他首先对直觉进行了定义,认为直觉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人类基于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上产生的。人们对梅花的直觉形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基础上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黄药眠先生随后还阐述了历史文化与生活实践经验对审美的影响。他指出,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关于梅花的诗歌、传说、绘画等深刻地影响着现在人们对梅花的感觉,正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对梅花有了高度的认识,所以现在梅花的形象才能成为人们现在审美的对象,才具有更丰富的审美意义;如果割断了梅花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关系,那么梅花更高的审美意义也就消失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影响,个体的人生经历积累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会对审美评价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一个人的经历和记忆如果与梅花有关的话,那么他对梅花的审美评价就会具有更丰富的意义。黄药眠先生对梅花的例子总结说,梅花成为审美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其外形本身具有美的特性,但梅花成为诗歌中的形象,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中与梅花产生了联系。可见,人类对事物的审美评价,首先是要对该事物有充分的认知基础,其次是在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中与该事物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主体的情感、认知、经历、阶级立场、时代背景等都会对审美评价产生影响。

  相对于朱光潜先生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强调“坚持实践性与主体性统一”是有所区别的,其关键之处在于黄药眠先生是从价值论的审美评价维度展开的,而不是追求哲学上认识论的“统一”.他始终强调美是主体对客体事物的评价,坚决反对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对美的认识。要对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还应该通过当时的历史语境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置身于时代大背景与其他几位美学大家的思想进行对比。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文学氛围依然是带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的,当时的氛围虽然相对轻松,但也绝非完全自由。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1956年的美学大讨论,后来有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一场自由的辩论,但其实不然。从始至终,这场论战都披上了意识形态的外衣,从属于当时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因为它的开始就源于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朱光潜先生是当时被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论战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在《文艺报》发表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题目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朱光潜先生在做出诚恳检讨后,黄药眠先生第一个站出来在《文艺报》发表了《论食利者的美学》一文,对朱光潜先生的唯心主义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

  一个月后,蔡仪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食利者的美学>》一文,对黄药眠先生进行了批评,认为黄药眠不仅未能对朱光潜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准确批判,反而是与朱光潜站在相同的唯心主义立场上的。蔡仪先生的基本观点是完全从唯物主义理论角度出发的,坚定地指出强调美是客观的,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事物个别性显着地表现着它的本质、规律或一般性。蔡仪先生的这种观点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但他无法解释没有人类的原始社会,美如何存在的问题。如果是人的主体性将美的本质揭示出来的,那就和黄药眠先生的“美是审美评价”、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思想没什么区别了。

  再有,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存在决定意识,但也必须尊重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因此,蔡仪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机械唯物论。朱光潜在《美学怎样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一文中对蔡仪的这种机械唯物论观点进行了批判。青年李泽厚后来也参加了论战,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评朱光潜、蔡仪的美学观》一文中对朱、黄、蔡三家的思想一起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要么否定美的客观性,要么否定美的社会性,都是错误的,并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此外还有高尔泰在《论美》中以“美是主观”的思想参与到大讨论之中。黄、朱、蔡、李、高等美学家都坚持自己的思想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

  为了更好地开展讨论,黄药眠先生以北京师范大学大礼堂作为平台,邀请各派代表每周以报告的形式展开讨论。在半年的时间里,各家各派唇枪舌剑,但都坚持各自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一直持续到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的前几天,论战在黄药眠先生所做的题为《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演讲中结束。后来的学者在对这场着名的美学大讨论进行总结时,对各家各派思想进行了概括,基本都分为四派,即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蔡仪的“美是客观”说、李泽厚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吕荧和高尔泰的“美是主观”说。其中蔡仪的“美是客观”说上文已有简要阐述,下面对其余三家观点简要介绍。

  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观与客观统一”说。朱光潜先生摆脱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和利普斯的移情说等西方理论的束缚,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中,以“物甲”、“物乙”为例子对美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物甲是自然存在的,纯粹客观的,它具有某些条件可以产生美的形象(物乙)。这物乙之所以产生,却不单靠物甲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49,虽然朱光潜的这一观点仍然遭到蔡仪和李泽厚的批判,被他们归结为唯心主义的范畴,但黄药眠先生却认为朱光潜还是有所进步的。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说。李泽厚先生借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的自然”的思想对美的社会性质进行了解释,并从人的社会实践维度解释了自然美。李泽厚的观点遭到朱光潜和蔡仪的批判。黄药眠先生虽然对李泽厚先生强调美的社会性这点进行了肯定,但也批评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包含功利主义,美的范围忽略了艺术、忽视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吕荧先生和高尔泰先生的“美是主观”说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人的一种观念,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第二性现象。这种观点因为着重强调人的主观作用,在当时主流强调存在意识的大背景下是很不受欢迎的,被黄药眠先生直接评价为唯心主义。

  黄药眠先生对四家的学说都是不满意的,也都提出了批评。但因为黄药眠先生后来被错划右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其政治的否定即对其全部的否定,因此也就丧失了“立说成派”的资格。但现在回望历史,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闪光点是尤其耀眼的。在“美学大讨论”的时候,四大家在苏联教条化的影响下,生搬硬套地用认识论的思维方式讨论美学问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黄药眠先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及时地提出了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走向了从价值论探索美学问题的途径,打破了“客观反映”的理论教条。他在坚持实践性的基础上,强调主体性的作用,通过对“自然人化”、“审美能力”、“审美个性”的深入解释,逐渐形成了以“审美评价”为中心的价值论思想。苏联价值论美学家斯托洛维奇也曾说过,只有当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作为被评价客体出现时,价值才会发生。

  黄药眠先生将实践性与主体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互联式的思考,超越了认识论上对“美的本质”的长期追问模式,跨入了在生活实践的视野中进行“审美评价”的价值论探索,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地从而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四大家的新路。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艺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