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戏剧的题材来源
李玉的剧作从题材的选择开始,就展现了高超的创作天赋与敏锐的洞察力,在题材的选择上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选取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与流传广泛的历史和现实故事等,若根据具体题材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小说故事的改编剧,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取材于冯梦龙“三言”系列的《占花魁》《人兽关》《眉山秀》等剧目;一类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时事剧,如《清忠谱》《千钟禄》《两须眉》等;另一类是《意中人》《五高风》《一品爵》等李玉原创的故事。
下面,笔者将分别阐述李玉作品的三类题材来源,分析其作品成功的创作经验,为将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开辟思路。
1. 取材于小说故事
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成为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它们虽然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蓬勃发展,但是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最为密切的便是两者在创作题材上“同宗同源”,甚至会经常互相“借用”,在原有题材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改编,互相吸收,共同发展。李玉便擅长以小说中已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原型为基础,重新构思发挥,使其完全打上自己风格的烙印,并广为流传。
(1)以冯梦龙“三言”系列为主的通俗小说
李玉作为一名民间职业编剧,依靠创作传奇剧本为生,确实需要保证作品的数量。可难得的是,在数量保证的前提下,李玉大多数作品都堪称经典,深受观众喜爱,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对于经典作品的改编。细数李玉流传下来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多部剧目的故事主线都来源于当时在社会上流行的通俗小说,其中取自冯梦龙“三言”系列里的剧本就有五部。
冯梦龙是晚明着名的通俗文学家,他在小说、散文、民歌、戏曲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冯梦龙小说“三言”系列《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是我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戏曲类作品则有传奇《双雄记》《万事足》二种,另外还有改编修订的十几种传奇剧目。冯梦龙的文学作品和戏曲主张对与他处在同一时期,但年代稍晚的苏州派剧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多部小说作品被苏州派剧作家改编成戏曲作品,李玉也改编了他的多部小说。具体剧目对比如下表:
好的素材只是剧本成功的前提,虽然改编流行小说好处颇多,但也有很大的隐患。如果没有比原作者更高超的“加工”方法,很可能就在原作取得成就的影子里被淹没。因此,最终剧本受不受欢迎,还是取决于编剧的改编手法。比如取材于小说《桂员外穷途忏悔》的《人兽关》,李玉在新剧本里利用多处细节改动,强化了人物性格,如小说中写的是施济去寺庙还愿,兑现之前许诺愿望实现后要捐赠的三百金。而在传奇中,李玉改成施济偶然遇见寺庙的大殿年久失修要倒塌,主动提出要赞助寺庙三百金修缮大殿,这样的改动虽然看上去很微小,但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将施济乐善好施的品性塑造地更加突出,也为后来施济对桂薪做出主动救助的行为埋下合理的铺垫。另外,在传奇《人兽关》中,李玉将以买官为由欺骗桂薪钱财的尤滑稽,设置成桂薪的亲戚,让受骗的桂薪更加认清了人心的险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终于醒悟过来,主动找到施家道歉并赎罪。
同样精彩的改动,在其他剧本里也随处可见,例如改编自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占花魁》,小说里讲述的是花魁娘子厌倦风尘,被卖油郎秦种的温暖关怀打动,决定以身相许的故事。李玉在遵循故事主线的情况下,对其中主人公的身份做了改动,男女主角的身份由普通市民变成官宦后代,两人也在战乱中患难见真情。传奇中有几场是单独描写战乱时局的,如《檄御》《掳棼》《渡江》《伪册》《剿伪》等,将剧中人物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还有一部作品的情节改动跟《占花魁》相类似,将男女主人公的命运置身于国家沉浮的大动荡中,那就是改编自冯梦龙小说《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风云会》。在原作中,赵匡胤只是一个行侠仗义的好汉形象,面对歹徒恃强凌弱,便拔刀相处,救下弱女子赵京娘,并一路护送她回到家乡。路途中赵京娘几次示好,都被赵匡胤严词拒绝,回到京娘家中,两人的清白遭到京娘家人的误会,赵匡胤气愤离开,京娘蒙羞自缢,以示清白。只在小说的结尾处,简要提及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的结局。李玉在此基础上改编的《风云会》,只是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作为副线,摒弃了原作中赵京娘受封建思想压迫而以死明志的情节,添加了郑恩和歌姬韩素梅两个主要人物,让赵京娘和郑恩有婚约在前,赵匡胤护送京娘回家在后,这样对于表现赵匡胤的正直仗义形象更容易使人接受。主线则重点叙述赵匡胤与好汉郑恩一路上如何除暴安良,建功立业的起起落落,增强了故事的历史厚重感。
传奇《眉山秀》也在将个人情感和政治局势结合在一起叙述。该剧是在四部小说的基础上整合改编而成,这三部小说分别为《醒世恒言》第 11 卷《苏小妹三难新郎》,《警世通言》第 3 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古今小说》第 30卷《明悟禅师赶五戒》和第 4 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在这部作品中除了讲述苏小妹如何挑夫君、考夫君、恋夫君、寻夫君以外,还穿插了王安石变法受到质疑后陷害苏家父子的情节,使作品更富有历史感和传奇性。
冯梦龙对于李玉的剧作也是很欣赏的,专门写有《人兽关总评》《永团圆叙》《永团圆总评》,其中《人兽关总评》表达了对李玉改编自己小说的评价,这对研究李玉的戏曲改编颇具参考意义,部分原文如下:
戏本之用开场表白,此定体也。原本径扮《大士》一折,虽曰新奇眩俗,然邻于乱矣。况云大士故赐藏金于负心之人,使之现报以儆世俗,尤为悖理。今移《大士》折于《赠金设誓》之后,为《冥中证誓》张本,线索始为贯串。且戒世人莫轻赌咒,大有关系。上卷尤属平演,至下卷《劝恶》《拒客》《证誓》《证梦》《犬报》诸折,令人发竖魂摇。前辈名家,未或臻此。①另外,冯梦龙还在《永团圆叙》中提到:“……初编《人兽关》盛行,优人每获异稿,竞购新剧,甫属草,便攘以去。”②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虽然冯梦龙对李玉改编的《人兽关》提出结构上的意见:“况云大士故赐藏金于负心之人,使之现报以儆世俗,尤为悖理。今移《大士》折于《赠金设誓》之后,为《冥中证誓》张本,线索始为贯串”①,但从后面的总结“前辈名家,未或臻此”“初编《人兽关》盛行,优人每获异稿,竞购新剧”可以看出,冯梦龙对李玉的改编作品还是十分肯定的。因此,从第一部改编的作品《人兽关》开始,李玉又陆陆续续改编了其他几部冯梦龙的作品,现在存留下来的就有《人兽关》《占花魁》《风云会》《太平钱》和《眉山秀》
五部。
李玉作为一名职业编剧,他不能像其他文人士大夫们那样只为自娱自乐而写作,他必须考虑到观众欢迎与否的问题,通俗小说本来已经有一批固定的读者和听众群,尤其是冯梦龙的小说,在当时掀起了持续升温的热潮,所以将其改编成戏曲,既可以大大缩减创作成本,又可以在一开始就吸引大批观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已有古人成作在前,其篇幅结构,不必自我用心,但就原文编次,自无前后不接、头脚不称之病。至若自造一事,必须先将事实布置妥帖,其有挂漏之处,尤宜随时补凑,以较用故事编次者,其劳逸为何如?事半功倍,文人亦何乐而不为哉”②。吴梅先生在《顾曲麈谈》里谈戏曲创作的这段话也说明,改编远比原创故事要省力的多。已有的故事经得起时间和大众审美的检验,在结构上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而原创故事大都要面临的问题是故事情节可能会有漏洞,因此改编剧本是剧作家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创作方式。由此看来,李玉真的是从一开始就在走一条“职业编剧”的路线。
(2)流传已久的史籍和历史小说
除了通俗小说以外,李玉还对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很感兴趣,为此,他编写了多部历史剧,如《连城璧》《七国传》《牛头山》《昊天塔》等。由于历史故事大都只有一个大概的故事蓝本,民间又充斥着流传了几百年的多种说法,因此,改编历史小说要比通俗小说难度大一些。但是,越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故事,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打磨已久的光辉人物,如岳飞、杨家将、蔺相如、廉颇、孙膑、庞涓等,越能吸引观众和创作者的兴趣,所以李玉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题材的绝佳来源。
在李玉的历史题材作品中,有两部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由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不仅是一部体系完备、规模庞大的史书,而且书中文字生动,叙事形象,内涵丰富,为后世的多种艺术形式提供宝贵素材。
李玉的《连城璧》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及《东周列国志》第 96 回,现存的《连城璧》剧本只有四出,但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讲述战国时期,秦国想吞并六国,唯赵国最为重要,也最难对付。秦王听闻赵王新得宝物和氏璧,承诺愿以十五座城换取此璧。赵国群臣认为亲王得到和氏璧也不会割让城池,但皆惧怕秦国强势,无人敢出面应对。经大臣缪贤举荐,蔺相如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面对强大的秦国,摆在蔺相如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拿到秦国许诺用“和氏璧”换取的城池,另一条是如果拿不到城池,那就一定要安全护送国宝“和氏璧”返回。最终,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脱身,完璧归赵。
李玉在此基础上将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搬演到舞台上,基本沿袭《史记》的叙述情节,重点刻画蔺相如在秦王面前,大义凛然、机智勇敢的形象。当蔺相如观察到秦王得到和氏璧后并无割让城池之意时,便背白道:“你看他等君强臣愚,得璧施威,并无偿城之意,如何是好?”
①接着便想出一个主意“大王既受此璧,可知此璧略有微瑕之处?”
②秦王信以为真,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他立马举起和氏璧,威胁秦王斋戒五日,否则人和璧一起撞碎在庭柱上。说完马上就要做出举璧要摔的动作,反而把秦王和大臣们吓坏了,秦王被迫接受斋戒五日的要求。
蔺相如从一开始就知己知彼,了解秦王的性格和品质,所以能做到临危不惧,随机应变。在李玉生活的时代里,魏忠贤等奸党横行,党羽也颇多,而像蔺相如、廉颇这样的能臣良将却很少,正如剧本中蔺相如所唱的那样:“堪笑他君与臣,枉用心,不过是行谲诈逞强威无忠信。为臣的不知谏君,为君的雄风灭尽”③,由此可见,李玉把对明代政治生活的反思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又可以引起广大普通民众的关注。
另一部出自《史记》的传奇作品为《七国传》。《七国传》的主要情节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似,讲述战国时期,燕国孙膑与魏国庞涓为学习兵法,同去云梦山向鬼谷子先生求教。在学成之时,庞涓嫉妒孙膑并设计陷害,最终害人害己被孙膑打败的故事。关于《七国传》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改编自元杂剧《马陵道》(全名《庞涓夜走马陵道》)。《曲海总目提要》在对于《七国传》的介绍中,说该剧为“李元玉撰,演孙膑事,采元剧增饰成之”
①。
对比李玉的《七国传》和元杂剧《马陵道》可以看出,虽然《七国传》与《马陵道》的故事主线一样,都是讲述孙膑与庞涓先是同为鬼谷子徒弟,又因庞涓的嫉妒,将孙膑削刖囚禁,撰写兵法,最后孙膑逃回齐国,设计将庞涓斩于马陵道的故事。但是两剧在写作手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传奇中增加了孙膑父母的背景描述,添加了孙膑妻子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庞涓的侍女向孙膑报信等情节。元杂剧《马陵道》一开场便是鬼谷子考验孙膑和庞涓两弟子,而李玉的传奇《七国记》则是从孙膑和庞涓拜师前的经历讲起,铺垫孙膑和庞涓学艺的动机以及人品上的差距,而且还讲述两人在学艺过程中,庞涓是如何哄骗孙膑给他转述鬼谷子兵法的情节。另外,在李玉的《七国记》中,设置了庞涓侍女为孙膑通风报信后,孙膑才认清庞涓的阴险面目,以及增加了孙膑母亲和妻子的形象,让剧本中多了几位女性形象,更加适合舞台演出。虽然两剧都是从《史记》中记载的实事改编而来,但又在诸多情节与艺术手法上有很大不同,所以与其说是依元杂剧改编,不如说两剧的来源都是《史记》,则更为恰当。
还有几部作品来源于古代的演义小说和传说故事。李玉的《麒麟阁》是以隋唐小说《隋唐遗文》《隋唐志传》等为依据创作,讲述隋唐易代之事,重点刻画了秦琼、单雄信、罗成、程咬金、李世民等隋唐英雄人物。李玉《麒麟阁》中的情节与隋唐演义小说中的情节较为类似,但与正史多处不合,例如着名的秦琼卖马情节就是在故事的流传变化中添加的。《牛头山》取材于岳飞抗金的历史故事,除史实以外,李玉在创作过程中,还添加了岳飞的儿子岳云神授绝技,助父亲英勇抗敌的情节,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性。《昊天塔》改编自杨家将的传说。讲述宋朝时期,辽邦萧太后窥伺中原大好河山,并建造一座名曰“昊天塔”的百丈高台,以便观察大宋动向。辽宋交战,大宋因有金刀杨业,辽兵屡战屡败。萧太后为达目的,迁奸细入宋,里应外合致使杨家将损失惨重。最后在焦赞、佘太君、八贤王的一起努力下,除掉奸人保全了大宋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在历史上流传已久,但是在正史材料里记载却不多,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演绎,李玉将杨家将一门忠烈的故事都融合到自己的剧本中,写杨家父子三人镇守边关,四人带兵征辽,在双方交战过程中,由于内奸潘仁美从中作乱,使杨家父子腹背受敌,最终杨家三郎、七郎惨死,杨业撞死在李陵碑上。后面的故事则参考了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写杨业骨殖被辽邦挂于昊天塔,每日轮一百个小兵每人射三箭,名曰“百射会”,杨业幽魂痛楚难忍,特给六郎托梦,让他与孟良盗回骨殖等情节。
《牛头山》和《昊天塔》都是围绕外族入侵的故事展开来写,讲述岳飞、杨家将等英雄人物是如何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而且《牛头山》中,写岳飞扩充军队,准备带兵征战时,不料被奸臣陷害,征战之事只好作罢。在《昊天塔》中,杨业带领杨家将顽强抵抗辽军之时,却被朝廷内部的潘仁美陷害,致使腹背受敌,不得已碰碑而死。这两部传奇中描绘的故事背景与明末清初时候的社会时局极其相似,都是写外族入侵,本国势弱难以抵挡的大背景,李玉塑造的岳飞和杨家将等英雄形象则表达了战乱之下的人们对于英雄救世主出现的强烈渴望之情。
这几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命运、故事走向,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虽然里面有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有迹可循的真人真事,有的却无处考证,只是经几代人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下来,但是经过口口相传,大家也都把他们当作是历史的一部分,是非虚实也不作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