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组织考试舞弊行为量刑探究
【引言 第一章】由河南高考组织替考案引发的入罪思考
【第二章】组织考试舞弊的相关概述
【第三章】组织考试作弊入罪的法理分析
【第四章】组织考试舞弊行为独立入罪的立法构想
【结论/参考文献】组织考试舞弊行为的立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 言
考试舞弊已成为社会的顽疾,大面积考试舞弊现象不断见诸报端,前几年曝光的舞弊案有:2007 年的西安考研电台案、2009 年的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2010的广西公务员考试泄题案等,一桩桩案件让人触目惊心,令考生和家长深恶痛绝。
2014 年河南高考组织替考案一经曝光,再次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立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国家教育部立即启动调查机制,对相关涉案人员进行了党政处分,对涉及刑事犯罪人员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但此事并未尘埃落定,人们开始再一次审视我们的考试制度,为何考试舞弊屡禁不止,反而更加的猖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关涉全体公民的考试活动也应纳入到法治轨道,以更好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规范考试活动的基本法,而是由一些部门规章加以规制,这些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且处罚标准不一、处罚力度不大,针对社会人员组织参与考试舞弊更是显得力不从心。正是由于违法成本较低,导致考试舞弊愈演愈烈,而且正向组织化、集团化和产业化发展,此次的河南高考舞弊案正是一个由社会人员组织参与考试舞弊的典型案例,产生的社会反响巨大、影响极坏,但是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成为学界的另一关注焦点。然而我国刑法在面对组织考试舞弊行为时显得有些失范-刑法条文中并没有明确的罪名加以规制,此前进入司法程序的舞弊案最终大多是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等相关罪名进行处罚,处罚的并不是本体行为,这种处理模式是否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以及是否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都值得深思。回顾本案具体如何适用法律,是本文探讨的逻辑起点,进而引发独立入罪化的相关理论思考。
1 由河南高考组织替考案引发的入罪思考
1.1 案情简介。
2014 年 5 月,张某和王某为了帮助一些即将参加河南高考的杞县、通许县考生通过考试,由王某在武汉部分高校招募枪手并对枪手组织测试、培训,对合格枪手预付部分定金,承诺在考试成绩公布后交付剩余"劳务费",并开始在杞县、通许县联系被替考考生家长,收取高额费用,为了让枪手顺利完成替考,张某和王某与个别考务工作人员串通并伪造被替考生指纹膜。考试当天,枪手们拿着被替考生的准考证和伪造的指纹膜走进了考场,一名枪手因疏忽大意将伪造的指纹膜本应贴在右手中指而错贴在食指上,导致指纹膜验证器频频发出报警提示,可该名枪手仍顺利完成替考。此事经央视媒体曝光,国家教育部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最终查明涉案人员共 23 人,其中组织者 2 人,就是本案的张某和王某,被替考生 10 人、替考枪手 11 人(有 2 名枪手为同一名考生替考),当地公安机关也介入调查,王某案发后即被抓获归案,张某于 2014 年 7 月 11 日被抓获归案,那么本案中张某和王某的组织替考行为是否构成犯罪?[1]
1.2 案件分析及相关思考。
根据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张某和王某向考点主考、监考人员等相关考务人员行贿,且涉案金额较大,则构成行贿罪,反之则不构成犯罪。具体分析如下: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考点主考、监考人员的身份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本案中的主考一般是由当地学校的领导担任,属于在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应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而监考人员一般是由学校教师担任,但由于其受国家机关委托在高考期间从事国家监考工作,所以属于其他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的人员,也应以国家工作人员论。[2]
其次,张某和王某主观上表现为共同故意,即事先经过预谋,并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本案中的不正当利益是要求考务人员在监考过程中提供方便,使替考人员能够顺利完成替考。客观上表现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结合目前的案件进展,笔者对行贿的具体数额不得而知,暂且按数额较大处理。
最后,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张某和王某具有对相关考务人员行贿的事实,所以构成行贿罪的共犯。笔者分析到这里,发现刚刚定性的只是手段行为,而未对本案中的目的行为定性-组织枪手替考的行为,这一行为严重侵害了我国的考试制度以及其他诚信考生的公平竞争权,社会危害性极大,但是我国刑法并没有明确的罪名对这一行为加以规制,所以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张某和王某组织枪手替考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最后也只能处罚其手段行为,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罚模式并不合理,显得有点本末倒置,应当直接对其目的行为进行处罚才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才可以严厉打击组织考试舞弊行为,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如果张某和王某没有向相关考务人员行贿的事实,则张某和王某的行为很可能面临无刑法规制的局面,学界针对本案也发出了无奈之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雅风认为,组织替考行为是一个社会危害性极大的行为,它严重破坏我国的考试制度,但是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还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致使该危害行为无法得到遏制,为此她建议,应通过修订刑法,增设相应的罪名如作弊罪,来制裁相关作弊行为,加大违法成本;[3]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汪海燕也认为,组织替考行为严重破坏教育公平,挑战社会诚信,但我国目前并没有法律层面的、专门规范考试的立法,刑法和保密法只是规定了单一的对泄密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问题,对组织枪手替考的行为还难以被追究刑事责任。[4]
回到本案,笔者认为,当其他法律手段不足以遏制该违法行为再次发生时,刑法就应该及时介入该违法行为,以发挥其最后保障法的功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刑法面对本案中的违法行为显得有些失范,为了遏制组织考试舞弊行为的肆意蔓延,应严密刑事法网,及时将其入罪化处理,以实现法益的最大保障。
3组织考试舞弊行为入罪的法理分析组织考试舞弊行为是否有必要将其入罪化处理,关键还是要看其是否达到犯罪标准,如果该种行为符合犯罪标准,但是刑法由于本身的滞后性没有将其纳入刑事犯罪圈,这时我们应该寻找相关法理依据作为支撑,以解决入罪化的理论问...
摘要考试历来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古有科举考试,今有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重大考试,这些考试都关乎着考生的前途与命运,以此同时,考试舞弊也如影随形,古有替考、夹带、打通关节等舞弊手段,现有社会危害性更大、组织程度化更高的...
中文摘要随着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不断下放,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在协助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利用该职权危害社会的行为也越来越突出。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及认识的不统一,对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
0引言2013年至2014年11月,涉及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的案件共12起,总金额达22亿。根据各地方的调查研究,最近几年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情况日趋严重并呈上升趋势,不仅破坏了国家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农...
目录一、相关案例及引发的争议问题(一)案件基本情况及判案理由1.郭强组织领导传销案2.冯云、贾丽丽传销拘禁致人坠亡案3.李兵等暴力传销致人死亡案(二)案例引发的争议问题1.组织领导传销中实施非法拘禁行为构成何罪2.组织领导传销中实...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性决策包括组织决策和成员个人决策,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核心人物,两种决策模式都体现出了首要分子的意志影响力,这正是首要分子为集团所犯全部罪行承担刑事责任的原因。...
背景案例:犯罪嫌疑人王某组织甲乙丙三人意图乘船偷渡前往韩国,在前往港口乘船的途中,因被他人举报而抓获。王某的行为涉嫌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没有疑问,但该犯罪形态是既遂还是未遂则存在争议。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既遂未遂的判断一直是刑法理论...
(三)组织领导传销过程中暴力拘禁致人死亡的定性分析1.争议观点简介非法拘禁行为中暴力行为致人死亡,主要是指在非法拘禁的过程中故意殴打、伤害被拘禁人,致其死亡的情形。对此行为主要有两种定罪观点:第一,构成非法拘禁罪的转化犯即故意伤...
中文摘要传销活动中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往往还伴随着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行为与组织、领导传销罪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从一重罪处罚还是数罪并罚,一直是困扰司法机关的难题。笔者在前辈研究的基...
4组织考试舞弊行为独立入罪的立法构想4.1组织考试舞弊罪的定义。上文通过论证得出,应将组织考试舞弊行为入罪化处理,而且应构成一个新的罪名即组织考试舞弊罪。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对该罪名进行刑法表述,因为对定义的准确概括将有助于我们区分罪与非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