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国防生心理素质提升探究
【导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导论
【第一章】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特征
【第二章】国防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国防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4.1】营造“寓教于形”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4.2 4.3】健全“权时制宜”的发展性心理健康训练方式
【结语/参考文献】国防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根据群体特点,构建“量凿正枘”的发展性心理健康评估模式
把心理评估同物理测量等量齐观,是导致心理评估的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的重要原因。至今,我们还无法直评估、测量人的心理状态,只能通过观察和测量人的外显行为,来推论他的心里特质。心理特质指的是用来描述一组内部相关或有内在联系的行为时所使用的术语,是个人对刺激做反应的内在倾向。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本以认识自我、人格完善、适应部队需要和潜能开发为教育目标,在进行心理评估时,也应以这些教育目标为出发点,构建适合受测群体的发展性心理健康评估模式。
第一,将人格测验纳入到国防生心理评估当中。对于人格的研究方法多大数百种,由于依据的人格理论不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但总体上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构明确的自评式量表式的人格测验;一类则为结构不甚明确的投射技术,如罗夏测验(Rorschach test)、主题统觉测验(TAT)等。但投射技术的实施、计分和结果分析都太过复杂,非专业心理测验人员很难掌握该技术。所以对于国防生人格研究应主要以自评式量表人格测验为主。常用的自评式人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卡式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来选择问卷。将人格测验纳入到国防生心理评估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人格一经形成相对稳定,满足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其次,人格测验并不具备所谓的“正确答案”,受测对象无法依靠分享测验结果得出依据隐瞒真实情况,类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还具备一定测谎能力,设立了专门题目,可以效验受测者在测试时时候具有隐瞒、防卫以及诈病等。最后,人格本不存在“最佳人格”,除心理异常者外,不同人格特质在不同的环境和工作中所表现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选出“最适合的人格特质”,所以人格特质对于国防生毕业分配也具备一定指导意义。
第二,将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纳入到国防生心理评估当中。对于应激和相关问题的评估,也有相对成熟的心理测验方法。如生活事件量表(LES),可以帮助国防生群体了解自己的精神负荷,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社会支持量表(SSRS),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和掌握国防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心理健康的水平;应对方式问卷(CSQ),它可以解释国防生个体或群体的应对方式特点,以及比较相互之间的差异,此外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还可以反应心理发展成熟程度。但这些心理评估方法在具体使用当中需要注意常模的变化,以及根据国防生心理和生活环境等特点对于心理测验的内容或结构做出一定修正。
三、紧贴时代要求,健全“权时制宜”的发展性心理健康训练方式
人的思想改造并非简单的机械加工,真正要增强政治认同感、筑牢使命意识需要在理论学习、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还要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心理体验才能完成。心理拓展训练是帮助国防生完成这种心理体验的良好途径。我军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积累了很多训练方法,其中很多都具有心理拓展训练的雏形,在实践中也展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以兰州交通大学国防生为例,沿袭了我军在部队凝聚力培养的优良传统,团结性训练已经融入了国防生日常训练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模拟部队一日生活制度,设立国防生大队、中队、区队和班。各班级、区队、中队开展在内务、体能、专业学习等各方面开展竞争评比,评比多以各集体最后一名分数为准。一荣未必会俱荣,但一损必将俱损。每一名国防生都不愿让自己成为影响集体荣誉的人,个人素质强的也愿意帮助后进的国防生,从而实现整个集体的提升,整个国防生集体表现出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集体凝聚力。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定程度地增进了国防生群体凝聚力的提升。但介于传统文化的不同,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伊拉克战争之际,美军对向伊拉克增派的十二万名官兵做以心理测验,超过七成的受测者在参与战争目的一问中表示:“参战是为了在伊拉克战场上千千万万的战友”.恩格斯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心理拓展训练,是国防生心理实践的重要途径,应成为国防生日常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军人心理综合素质、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心理需求的重要方式。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国防生心理拓展训练应抓住国防生心理素质的薄弱环节,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为目标,在心里拓展训练中锤炼国防生战斗意志、锻造军人作风。
2001 年 8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2001]参训字第 372 号)。计划明确要求国防生培养的各项目标,其中包括对于国防生理想信念,以及心理素质的要求。目标指出培养对象应心理健康,具有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意志坚强、胸怀宽广,可以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具备在艰苦条件和激烈战争环境中执行各项任务的良好心理品质。国防生心理拓展训练,应依托于日常军事训练,以《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具体要求为目标,借鉴国内外军队预备役军官培养的优良经验,结合国防生群体心理需求展开实施。
(一)适应性训练
国防生培养必须坚持与部队无缝对接,避免到部队后出现“水土不服”问题。正如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必须经过多领域、多层次、多岗位锻炼,国防生依托培养,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摔打磨炼,注重加强组训、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锻炼,提高胜任本职岗位能力。要不断改进在校培养工作,加强新兴学科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在时间和质量上保证军事课目的双落实,防止国防生在校所学到部队用不上,部队需要的又学不到,变成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国防生生活具有很强的机动性,身份转换、任务转换时训练的必然经历。今年是军事训练,明年可能就要参与组织训练;这个月在校学习,下个月可能就在部队见习锻炼。国防生生活相对简单、规律,训练、学习,还有大量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毕业后由于原先生活规律被打乱而心理不适应。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多工作可能是他们在校期间从没接触过的,面对陌生而艰巨的任务,初临指挥岗位会担心缺乏经验指挥不好、工作完成不力。因而不免产生退缩、紧张、畏难等不良心理反应。从通信便利的校园到通信闭塞的野战部队;从整洁干净的宿舍到偏僻荒芜的野外拉练;从舒适的机房、课堂到紧张的军演现场。各种环境转变都必然给国防生心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军事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军人在面临环境、任务转换时,新的任务比原有任务难度小、生活条件比原先好容易适应;转换后任务比原先难度大,生活环境差则不容易适应;任务和生活环境的转换频率高、完成任务时间短则容易适应;任务和生活环境转换频率低、任务执行时间长,适应难度也相对增加。
适应性训练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即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其基本假设为:1.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不适应行为的。2.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哪些不良或不适应的行为,或是通过学习减少不适应的行为。训练步骤主要是:1.确立引发心理不适应的等级层次。这一项包含两个内容,首先是找出引发心理不适感的具体事件,其次是将这些时间按照从低到高的不适程度进行排序。2.按照之前排列顺序逐步增加引发心理不适的事件,或是增加单一事件的程度。针对国防生心里需求,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空军驻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在对 09 级国防生,赶赴兰州军区某航空兵部队见习锻炼时,引导国防生从队前指挥军营歌曲,到自主组织学歌、拉歌;培养从组织单个军人队列动作训练能力,到讲解示范队列动作、队前讲话和点名。在同兰州交通大学国防生的访谈中,有国防生经过训练表示:
组织训练、队前讲话也没什么好害怕的。“兰州交通大学选培办还针对本校国防生心理特征增加了倒功训练。倒功本是增强倒地时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避免摔伤、提升自我防护能力的方法。但组织训练的选培办干事表示:”开展这种训练,并不全为增强倒地时的自我防护能力,考核也不以动作的标准程度为评分依据,重点在于敢于‘倒’下去!“这类心理适应性训练事实上是一种通过交互抑制消除刺激的心理训练方法。针对国防生在今后进入工作中可能引发不适心理状态的事件,在日常训练中逐步提前施加这种引发不适的心理刺激,在刺激工程中逐步消除不良反应,从而不再对这类事件产生心理不适应的反应。
2013 年 7 月 9 日,经教育部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逐步施行国防生”3+1“的衔接融合培养方式,到基层部队进行为期一年的军地联合培养,在完成本科学制规定课程的同时,到部队强化政治素质基础、感受军营文化、熟悉基层生活。可以说,卓越计划为国防生心理适应性训练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基础和环境。同时,还强化了国防生军事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岗位任职能力,真正培养出”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新型军事人才。将心理适应性训练纳入卓越计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的锻炼国防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整了国防生对于现实军营生活与理想不一样的认知偏差。利用卓越计划的环境优势,逐步训练国防生心理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进入部队后和工作岗位后不产生”过敏“的反应。
(二)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心理承受能力指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和调节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忍耐力的强弱。在心理承受能力训练中,主要是认为营造导致逆境产生的压力源,让受训对象体验经历挫折和逆境。近年来,在美军军人心理评估中愈发注重承受挫折的能力,并提出了评定该能力的逆境商数(AQ,Adversity Quotient)。相关研究认为个体经历的逆境和挫折越多,其逆境商数越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就越强,最终获得成功和生理的感受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引发逆境的压力源通常分为非人为压力源即自然逆境,和人为压力源即社会逆境两种。自然逆境给个体造成的挫折有时也很严重,心理承受能力弱者面对这种非人的挫折,可能无能为力。美军通常利用一种名为 PT 训练的训练方式提升受训人员自然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其训练内容可能包括:高强度的复合体能训练,以及认为营造的具有挑战性的战术环境,来模拟军人在战场可能面对的自然逆境。美国前海军海豹突击队前队员马克·欧文在《艰难一日:海豹六队击毙本·拉登行动亲历》(No Easy Day: TheFirsthand Account of the Mission That Killed Osama bin Laden)一书中谈 PT 训练时描述道:”教官把每个人都逼到疲惫不堪、濒临崩溃的边缘。“1为了模拟作战时可能经历的艰苦自然条件,美军还不惜巨资,在欧文堡等训练基地开辟了实景训练场,为受训部队提供尽可能逼真的训练环境。如波克堡的美军联合战备中心拥有 3 块模拟区,分别是伊拉克、阿富汗和东欧风格区。训练场建设过程中,美军选用了大量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不同对像国家的城镇内建筑由好莱坞资深道具专家根据对象国风格精心设计,力求在各个细节方面达到最大程度的”真实“.这些城镇内的”居民“由操阿拉伯或普什图语的数百名阿拉伯裔或阿富汗裔人扮演,演习”剧本“由刚从战场回来的军官编写,训练环境之逼真令人叹为观止。该中心与前线部队保持密切沟通,可根据战场需求迅速调整训练内容。每名上前线的美军士兵,必须在此接受长达 3 周的训练。正如美军第 3机步师官兵所言,他们在伊拉克战场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早已在基地训练中”见识“过了。
美军认为:只有将受训者置于疲惫不堪、濒临崩溃的边缘,迫使他们正在最糟糕状态下做出重要决定,才是提升实战能力的最好方式,也是训练者能够模拟实战压力的唯一方式。目前,部分国防生选培办利用地方院校资源优势,建立了心理训练场。如西安交通大学,设置的心理训练场包括”飞跃自我“、”空中悬梯“、”凌空飞渡“、”依存共渡“、”信任背摔“等 18 个项目设施,国防生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依次体验,强化在高危险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心理行为训练场,培养国防生心理承受能力是当前国防生培育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树立国防生敢打必胜的信念,培养国防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国防生自主创新的精神,从而提高国防生心理素质。有评论认为:现在,危不施训、险不练兵、训练中消极保安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不能因为国防生只是准军人,因为怕出事故,就随意降低训练标准和难度强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组织国防生在校军政训练、基地化集训以及部队代职锻炼,都要坚持实战化标准、真练实练,让国防生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得到摔打和磨砺。在训练中,受训者完成任务的好坏,直接反应了受训者处于自然逆境中处理复杂状况的能力。这也与前文提及的逆境商数的相关研究相符合,在日常训练中承受的自然逆境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强,适应战场的速度就越快,战斗意志也就愈发坚定,战斗力也就越强。所以,对于国防生的培养中,应努力推动在科学组训、施训,积极提升国防生对于自然逆境心理承受能力。应以岗位任职能力需要为牵引,坚持以”部队任职需要什么训什么、现代化战争可能面临什么训什么“为原则,按照”分级递进“、”分组训练“的基本思路,区分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受训对象,突出不同训练内容,明确不同训练标准。
第四章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走过八十多年的风雨跌宕。经历过困苦,又面临着挑战。金一南将军认为:军人皆渴求胜利,但却并非所有人都愿为胜利付出代价。这就是为什么胜利的给予总是那么吝...
结语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指出: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适应强军目标要求,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
武术散打是一项竞技运动,是对抗双方按照一定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手的徒手对抗性体育项目。...
第三章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确立正确认知,内化国防生军魂意识所谓认知,通常来说指个体对于某件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未来事件的预期。认知属于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情感、动机、意...
第一章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特征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及发展演变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源于马斯洛(Maslow,A.H.)的人本主义心理理论和巴尔泰斯(P.B.Barthes)的毕生发展心理学,通过对受教育群体或个体实施健全人格的培养、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