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心理疗法与自我问题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13 共13915字
  摘要

        自我是心理学研究中离不开的一个核心概念,虽然对自我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  但抛开对自我定义的争论,  自我一般被认为是个体活动的主体,是个体存在的整体体现。以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心理治疗同样离不开自我。所有的心理治疗最终目的都在于使患者认识、改变、接纳、整合自我,  使患者与自我和谐共存。心理疗法的不同流派包括精神分析、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以及新兴的正念疗法,  这些疗法对自我的关注重点各不相同,  而又各有其优缺点。
  
  1 心理疗法与自我
  
  1.1传统心理疗法
  
  精神分析建立在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神经症的发病原因都根源于对潜意识内的本能欲望或矛盾冲突的压抑。因此精神分析致力于发现导致患者发病的潜意识欲望或冲突,将其暴露于意识领域,  引导患者认识到致病的原因并加以纠正或消除,  从而治愈疾病。
  
  精神分析中的自我(ego)与一般范畴的自我(self)内涵不尽相同。精神分析的 ego 是相对于本我(id)而存在的,  并且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Ego 主要涉及认知过程以及防御和执行功能等(Hauser,  2001),  如弗洛伊德本人和安娜理论中的ego,  主要强调了它的防御和抑制功能,  以及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协调作用,  埃里克森、哈特曼等人则更强调 ego 的适应性功能,  以及人际和社会与 ego 发展的相互作用(Baumeister,  2014)。然而,self 则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  精神分析中对应于self 的与其说是 ego,  不如说是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完整人格结构。
  
  由于精神分析对本我的强调,  容易使人误以为精神分析只关注自我(self)的本能方面。实际上精神分析十分强调认知的重要性(Berlin,  2011),其治疗中针对自我的策略即是以理性分析方式为主导,  指向自身的感受、生理机能和思维情绪,  引导认识和领悟。马修斯。埃尔代伊甚至称精神分析是一种典型的认知疗法--完全关注于意识、结构、表征、意义、存储和检索、思维转换和偏见等问题(Erdelyi, 1985)。生理本能、感受与情绪思维在精神分析疗法对自我的探寻中都有一定的重要性。
  
  行为疗法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强化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  认为病人的异常症状都是在过去的经历中通过条件反射、强化和观察模仿等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的,  因此也可以用同样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异常行为。行为主义将内在心理过程看作不可观察的“黑箱”,  而只研究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以及引起此行为的外部刺激,  对内在过程有所忽视。因此在行为主义盛行的 20 世纪上半叶,  对自我的研究也很受忽视(Allport,  1943)。但行为治疗同样涉及对自我的认识和改变,  它忽视的是对内部自我认知过程的了解,  而关注于身体(行为反应)与感官(刺激感受)方面,  它们与自我同样密不可分。正如一些研究所证实的,  人能从感 知 和 运 动 中 获 得 自 我 代 入 感 (van  der  Wel,Sebanz,  &  Knoblich,  2012),  对身体是属于“我的”的体验,  即身体所有权,  则是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Gallagher, 2000)。人的自我不能脱离身体和感知而存在,  身体是自我存在和表现的物质基础,  感知觉等低级心理活动则是自我感产生的心理基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对行为主义忽视内在过程的不满促成了认知革命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受计算机科学的启示,  把认知过程表达为信息的表征和操控(叶浩生,  2011b),  认知过程即是“以抽象的符号表征外在事物,  然后通过操纵这些符号完成思维” (Taylor, Lord, & Bond, 2009)。以此为基础的认知疗法认为,  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造成心理问题的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不良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找出并纠正不良的认知方式(Hofmann,  Asnaani,  Vonk,  Sawyer,&  Fang,  2012);  不良认知的根源通常都是不合理的自我认识,  认知疗法主要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元认知使个体反省对自我看法的不合理性,  从而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并改善自我。
  
  当前对自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  如关于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自我评价等的研究。对自我的实验研究的范式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认知任务或刺激,  主要是对比与自我相关和与 自 我 无 关 的 刺 激 或 任 务 (Legrand  &  Ruby,2009)。如自我面孔识别(Kircher et al., 2001),  识别自己的名字(Perrin  et  al.,  2005),  以及自我认识和评价的神经机制研究(Ochsner et al., 2005; Schmitz,Kawahara-Baccus,  &  Johnson,  2004)。在这些自我相关任务中,  一些大脑区域的激活反复出现,  主要有内侧前额叶皮层、楔前叶/后扣带回、颞顶联合区、颞极等(D'Argembeau et al., 2007)。这些与自我相关的脑区与理解他人心理所涉及的脑区惊人的相似,  内侧前额叶皮层、楔前叶/后扣带回、颞顶联合区、颞极在理解他人心理的研究中也反复 出 现 (Mitchell,  Banaji,  &  Mac Rae,  2005;Mitchell, Macrae, & Banaji, 2006)。Legrand 和 Ruby认为这些任务必然涉及一个相同的一般认知过程,这个认知过程可能是推理过程。研究表明,  一般推理过程如归纳和演绎的确涉及内侧前额叶皮层(Fangmeier,  Knauff,  Ruff,  &  Sloutsky,  2006;Waechter,  Goel,  Raymont,  Kruger,  &  Grafman,2013)。当前的自我研究中涉及的大都是认知的、概念上的自我。
  
  自我与认知的确息息相关,  人们关于自己的想法在认知功能中占重要的地位(Epstein,  1973),它们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人们尤其倾向于注意与他们所想的相一致的信息,  并对之进行快速而有效的加工(Ennigkeit & H?nsel, 2014),人们也表现出更善于记忆那些与他们自身有关的信 息 的 特 点 (Asarnow,  Thompson,  Joormann,  &Gotlib, 2014)。
  
  但是,  自我与认知功能并不完全重合,  例如对自传体记忆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显示,  自传体记忆与一般语义记忆存在分离,  右侧颞叶损伤和海马损伤的病人自传体记忆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但一般语 义 记 忆 却 没 有 受 到 影 响 (O'connor,  Butters,Miliotis, Eslinger, & Cermak, 1992; Vargha-Khademet al., 1997)。Tulying 的情景记忆编码与提取模型表明,  一般情景记忆的提取激活主要位于右前额叶,  而自传体记忆提取所涉及的脑区主要位于左脑(Tulving,  Kapur,  Craik,  Moscovitch,  &  Houle,1994)。这表明自我功能与一般认知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
  
  1.2正念疗法
  
  从疗法方面来看,  认知疗法也依然有局限性,有研究指出,  认知中介的改变通常无法解释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Burns  &  Spangler,  2001),  认知疗法中单纯的认知内容干预并不能提升治疗效果(Dobson & Khatri, 2000)。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治疗技术,  如正念、冥想等,  对现有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扩展和修正,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心理治疗,  即以正念为基础的治疗方法诞生了。
  
  正念(mindfulness)这一概念来源于佛教,  是指对当下体验的有意识的非评价的觉察。强调对此时此地实际身心感受的接纳与觉知,  并且鼓励不在这种接纳和觉知中加入评判。正念是一种集中注意力的方法(Baer,  2003),  是一种包含自我意识的对此时此刻的觉知(Brown  &  Ryan,  2003;Kabat-Zinn, 2003)或一系列与自我调节、元认知和接纳相关的心理过程(Bishop et al., 2004; Tusaie &Edds, 2009)。
  
  正念疗法是以正念为基础的一系列心理疗法,包 括 : 正 念 减 压 疗 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Reduction,  MBSR)  (Kabat-Zinn,  2003),  主要应用于缓解焦虑,  压力管理和治疗躯体疼痛方面,  如可以有效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疼痛(Zernicke et al.,2013),  对社交焦虑的情绪调节有良好作用(Goldin& Gross, 2010)。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 therapy, MBCT) (Segal, Teasdale, Williams,&  Gemar,  2002),  主要用于防止抑郁复发的治疗,可以帮助曾经患过抑郁症的患者降低过度泛化的自传体记忆体验,  显着降低抑郁复发(Segal  et  al.,2010; van Vugt, Hitchcock, Shahar, & Britton, 2012;Williams  et  al.,  2014),  有效地降低抑郁和焦虑症状 (Finucane  &  Mercer,  2006) . 辩 证 行 为 疗 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Linehan et al.,2006),  主要应用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可以有效降低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中的自杀、自残、抑郁、愤怒等行为和心理问题(Comtois,  Elwood,Holdcraft, Smith, & Simpson, 2007)。接受与承诺疗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Hayes  &  Lillis,  2012),  最早用于创伤后治疗,  对其他心理问 题如慢性疼 痛(Vowles,  Sowden,  &Ashworth,  2014) 、抑郁 (Walser,  Karlin,  Trockel,Mazina, & Barr, 2013)等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
  
  正念疗法提倡对当下状态的关注,  包括身体状态、感受和头脑中的思维情绪,  强调一种“元认知觉察(meta-awareness)”状态,  意识到“想法仅仅是想法”而并不一定是现实,  以避免沉浸于负性自 动 化 思 维 之 中 (Hargus,  Crane,  Barnhofer,  &Williams, 2010)。正念主张用一种超脱的态度观察自己,  任由思维自然的出现和消失,  而不对其做出反应或陷于其中(Roemer  &  Orsillo,  2003),  即一种反审的认识状态。而纵观精神分析、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其核心有一个共同点,  即都认为心理问题是由于不适应的自动化模式导致的,  在精神分析中是对潜意识冲突的错误的压抑和防御机制,  在行为疗法中是学习到的不良的固定行为模式,  在认知疗法中是负性的自动化思维,  而治疗的目的都在于帮助来访者发现这种错误的自动化模式,  并加以纠正。正念疗法是对传统心理疗法的一种的补充,  它淡化了认知的功能,  增加了对自身和环境的感受以及对当下状态的反审监控。
  
  在对自我的认识上,  正念也是对传统疗法的一大补充。正念是在摒除了理性思维的自动化判断和评价的条件下,  对个体的身体状态、感知觉、情绪体验和思维观念进行“无差别”的关照和觉察。从传统疗法对自我的某一方面特别关注,  而对其他方面有所忽视的局限中脱离出来,  实现对自我如实、全面的观察和接纳,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改变和完善。在今天的心理治疗实践中,治疗方法的运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流派,  而通常是对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但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却缺乏一个理论指导。同时,  新兴的“具身认知”思潮和许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  也为正念疗法提供了实验证据,  表明了身体、感觉与认知的不可分离性,  同时身体、感觉与认知一样是自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
返回: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