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

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1 共938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内涵概述
  
  2.1.1 养老服务的内涵和服务层次
  
  养老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养老服务,是指一切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总称,其外延至少包括家政服务业,老年用品,医疗护理业,保险业,老年理财业,老年娱乐休闲业,老年文化教育,老年心理咨询等行业。狭义的养老服务,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疾病护理、精神慰藉等生活照顾性质的服务。”
  
  中国为应对老龄化危机在现阶段及未来很长时间内亟需发展这类养老服务。因此,本文认为养老服务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的一种服务,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或社会机构,还可以是独立个体。“中国养老服务主要分为三种服务方式分别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根据养老服务营利情况的不同,养老服务的性质也呈现出差异性。由政府或非营利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具有福利性质;由政府扶持,企业或社会机构供应,提供具有一定程度的营利性养老服务不仅具有福利性质也具有市场性质;由企业、社会机构或独立法人完全提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具有市场性质。
  
  养老服务的服务层次是针对具体的服务对象而划分的,主要分为低端养老服务、中端养老服务和高端养老服务。北京市政府也在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提出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四十一条规定,低端养老服务是政府用来保障低收入的失能老人、高龄困难老人及孤寡老人;中端养老服务侧重于向全体老人保障服务供应,但实质上,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既不属于保障范围无法获取低端养老服务而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消费高端养老服务的这部分老人。高端养老服务主要面向有经济实力的通过购买服务来提高养老生活质量的老年人。相应地,低端养老服务是纯福利性质,中端养老服务兼具福利性质和市场性质,意味着养老服务供应商获取的营利空间应当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高端养老服务则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提高竞争力获取利润。
  
  划分养老服务层次,不仅是为了明确各层养老服务对象,对于生活困难的老年群体需要政府给予保障,对于有一定消费需求的,政府给予扶持,多方力量保证供给,更是为了规范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保障服务供应,共同承担养老责任。
  
  2.1.2 养老服务产业的概念和属性
  
  养老服务产业属于养老产业的范畴,从狭义概念上而言,“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各类社会化、市场化的社会经济活动。”
  
  本文研究的养老服务产业是基于狭义概念而言,认为养老服务产业是围绕养老服务而展开的具有一定利益关联的行业组合,参与其中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供应商通过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慰藉、放松娱乐等养老服来获得一定利润。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主要是针对中端养老服务和高端养老服务而言的。中端养老服务因其具有一定的福利性,养老服务产业营利空间有限,需要政府基于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而高端养老服务则更多需要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来获得相应利润。
  
  养老服务产业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产业营利性的双重属性。养老服务产业的社会福利性是指专门针对无收入和低收入的生活困难的老年群体,国家政府部门提供的无偿服务或是社团组织提供的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这些服务属于老年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主要是为保障特殊老年人的基本养老生活。对无收入或低收入及生活困难的这部分老年人,就必须依靠国家政府部门来保障和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正是因为养老服务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才能更好的保障特殊老人和农村老人基本的生活服务,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养老服务产业的产业营利性,是指为满足老年人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需求,按照市场价格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具有营利性。老年人根据自身具体需求选择不同层次的商品和服务,养老服务产业为实现营利就要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以老年人的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为出发点,提供不同层次的具有针对性和成效性的商品和服务。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一方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产业链,可以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养老问题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由较低阶段逐步走向较高阶段,同时人类自己也从片面、畸形的发展转变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只是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细化而来,养老需求的满足不但保障了老年人的物质需要,更维护了老年人的尊严,符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2.2.1 人的发展需求是社会生产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等着作中对“生产满足需要”进行了集中论述。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生存不再单纯围绕着生产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乐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
  
  社会生产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当人的基本需求在某一阶段得到满足后,社会生产便会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只是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细化而来,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就是将“社会生产满足人的需求”作为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进行的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人的需求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是在社会生产的基础上产生,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只有解决了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人类才能进行其他的社会生产活动,才能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列宁在《为了和平与面包》中指出“和平与面包,这就是工人和被剥削者的基本要求”①,这些基本要求涉及到生活、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论述中,关于劳动产品的分配,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决定下,社会生产的劳动成果归资产阶级所有,工人阶级是无法享有的。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中国的经济基础,全体人民都可享有劳动成果。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关于解决人的发展需求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标的论述主要体现在社会两大部类的生产的划分的理论论述上。在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划分中,扩大再生产就是在社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以满足人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当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部分享受需求得到解决后,就会追求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以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在生存需求和部分享受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更加关注精神娱乐、医疗保障等高层次需求。老年人同样具有生存、享受、发展的需求,在老龄人口快速增加的形势下,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日益增强,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就是要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问题,使老年人能够健康养老。
  
  2.2.2 合理消费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反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在对传统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①认为消费与生产、分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核心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既要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及时被消费,又要使产品生产者有足够的资本去购买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料、设备、劳动力等,一方面实现价值补偿;另一方面实现物质补偿,从而满足消费者的物质消费需求。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对老年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需要是人的本质,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映在消费上就是合理消费。消费对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复归”,人们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和消费对象的占有,缓解社会矛盾。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消费环境做出设想“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列宁在《党纲说明》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未来消费将成为有计划有组织地消费合作社。列宁同志批判平均消费思想,认为国家发展经济,首先要优先发展一些生产部门,在消费上给予优惠,在政策上给予照顾。
  
  总之,合理消费思想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养老机构要减少浪费大量的养老空置设施,例如床位、餐饮、场所等,根据实际发展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实现养老资源和老年人数的和谐统一。在消费过程中,老年群体要合理消费,在满足自己养老需求的前提下不要不消费也不要盲目消费。
  
  2.2.3 平等和自由是人性尊严的基本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尊严的产生和发展是自我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里,人的尊严作为社会的产物,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尊严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人的尊严更高的实现形式,要不断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行思索和追求。当今老年人数不断剧增,老年人的尊严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维护,使老年人实现有尊严的养老,不仅要提高生活医疗服务水平还要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对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中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保护老年人的尊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认为所有人在尊严和精神上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实际生活中就表现为享受发展成果和社会地位的平等。认为自由主要是精神上的自由,即人的尊严是在人的自由活动中体现的,是对自我的反思和要求。人的自由包括共性自由和个性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个性是共性的前提,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自由,一体现在自主性自由,即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劳动并自我做主的权利;二是创造性自由,即人们能够自由地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要,并且不断拓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性自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列宁同志在《论合作制》、《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论俄国革命》几篇文章中,认为文化改革包含精神文明建设,应从战略高度和全面性的社会任务出发来辩证看待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高级形态。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四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面对老年群体,我们强调应尊重老年人权利,让老年人平等参与并享有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及生命质量,满足老年群体的个性自由,挖掘老年自身潜力,增添社会发展的活力。
  
  2.3 中国共产党关于养老问题的思想
  
  2.3.1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思想,实现人的养老权利对推进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认为养老不仅是关乎道德,更是人的权利。认为中国农民的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土地革命,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医疗保障。毛泽东主张养老不仅要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国家也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其次,毛泽东认为农民的养老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他指出:“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福利不可不谋,不可多谋,不谋不行”①。在农村,要从增加年产中来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对社会公平的不懈追求是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的鲜明特点。毛泽东的养老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养老是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二是“公平”是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的一种相对公平。三是公平能够促进效率的提升。
  
  在分配政策上提出按劳分配原则,鼓励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报酬,但同时要警惕个人收入差距悬殊造成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江泽民在实现人权方面,认为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才能享受越来越多的发展权利。此外,江泽民提出要特别保障特殊群体的权利。
  
  关于残疾人权利的保障,江泽民指出:“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残疾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充分实现公民权利和生产力解放的问题,必须始终重视,不容忽视。”②要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特别扶助。关于妇女老人权利的保障,江泽民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倾听妇女、老人心声,关心她们的疾苦,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加强妇联工作,帮助妇女、老人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社会各方面也应努力发展妇女、老人事业,多办实事。
  
  维护老年人的养老权利,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养老思想的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目前中国虽然总体经济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养老形势严峻,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较低且差异性明显,这就要求要以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和江泽民人权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
  
  2.3.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十三五”规划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国老龄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为中国社会治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小康社会思想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刺激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邓小平提出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结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次,邓小平提出要增加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和消费水平,推动生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明确否定平均主义。最后,邓小平同志认为消费需求如果超出生产力发展水平或者在其限度内一味制约消费都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不断开拓新思路取得新进展,保证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①社会建设是当前五位一体社会总布局的关键一环,而养老问题则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互促进,若广大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得以解决,不仅能充分发挥老年作用,也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养老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法逃避的民生问题,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不仅是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3.3 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是党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更是党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关心老年人生活,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医疗保健等服务。胡锦涛指出:“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政策体系,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增加城乡老年收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口幸福指数,应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加强福利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建设。另外,还应该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护老的良好风气,为建设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要不断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创建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要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①另外,***认为要多关心困难群众,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五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民生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石。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和***改善民生思想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又是深化改革的外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对当下应对老龄危机,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2.4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相叠加,与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相交错。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着为老年人谋福祉和实现国家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在这样一个老龄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发展最快的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显得尤为紧迫。
  
  2.4.1 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一直以来,政府在养老和社会保障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群众养老需求的逐步增加,政府在养老保障方面开始力不从心。
  
  首先,养老成本不断飙升。在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口急剧增加直接关乎政府在养老金、医疗保障及养老服务等方面支出成本的刚性上升,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基金缴费率的平均增长率则逐渐下降,使得本就不堪重负的公共财政又背上沉重枷锁,最终造成公共财政的巨额赤字,引发债务危机。由于经济发展减缓,政府财政收入降低,当公共财政难以支撑巨额的老龄化成本时,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将濒临崩塌,这是所有老龄化国家都无法摆脱的结构性危机。
  
  其次,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国已经形成并且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实现了全体社会公民平等享受基本养老保障的权利,但国家和政府却在背后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压力。一方面,从养老金征缴和支出来看,制度的支付压力在逐年剧增。由于领取养老金人口规模的扩大及未来平均领取年限的不断延长,将来很有可能会出现职工缴费负担逐渐加大的风险,或领取人获得养老金数额减少的风险。这就意味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更加巨大的支付压力。另一方面,从制度内部赡养老人的比例变化来看,支出压力也不可小觑。2015年,1 个退休老人的养老金由 4.46 个劳动年龄人口来负担,预计到 2050 年,1个退休老人的养老金由 1.55 个劳动年龄人口来负担。①可以预见,未来劳动力短缺,养老金缴纳者数量骤减,而养老金领取者数量激增,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余额或将用尽或入不敷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养老服务进入市场领域,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可以减轻政府负担,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引领、指导的作用。
  
  2.4.2 有利于增加养老资源供给
  
  目前,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养老基础设施仍然供不应求,养老资源匮乏。
  
  首先,机构养老供给能力不足。虽然养老机构服务设施以及资源总量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看似强大的机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与广大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却是杯水车薪。2015 年,与 2.2 亿老年人口总量相比,养老机构床位数(669.8 万张)占比仅为 3.04%.在发达国家,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比通常保持在 5%~7%之间。
  
  若以发达国家 5%的比例计算中国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缺口,那么2015年中国各类养老机构应当供给1100万张养老床位,缺口达 430.2 万张;若以 7%比例计算,2015 年各类养老机构应当供给 1540 万张养老床位,缺口达 870.2 万张。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大多养老机构不仅投入不足,而且缺乏管理团队和专业化服务,无法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其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滞后。从中国老年人的实际居住环境出发,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以社区为单位的空间里,所以相比较居家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区别是在空间范围上前者超过后者,联系是二者是正式照顾体系范畴和非正式照顾体系范畴的关系。而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在服务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虽然二者在供给模式和人员配备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但都是以“社区”作为中介来发挥作用。因此,社区服务建设对推动养老服务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实际上,相对比福利机构养老方面的投资建设,政府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投资建设力度不大。比如 2009 年,“国家对收养性福利机构的基本建设投资为 30.1 亿元,对社区服务设施的基本建设投资为 14.0亿元,前者是后者的 2.15 倍。”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从 2001~2010 年,全国社区服务设施总量规模不升反降,其中虽有资源整合和重划布局的原因,但总体增长趋势仍然不容乐观。此外,仍有超过 2/3 的社区没有配备服务设施。
  
  随着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逐渐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可以有效缓解养老资源匮乏的压力。
  
  2.4.3 当前阶段是产业发展良好契机
  
  首先,政府不再是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唯一供给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出来,中国的“养老事业”
  
  也开始向产业化、市场化和民营化方向发展,以私营部门作为服务供给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使得服务使用者按照竞争性均衡价格付费以获取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而言,是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型,使政府逐渐退出老年公共品供给的主导领域,不再是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唯一供给者。
  
  需要说明一点,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并非无限制地“泛市场化”或“私有化”,而应该是“产业化”与“福利性”相兼顾。这里的“产业化”只是在供给方式中引入市场化因素。如民办公助、公办民营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通过发挥市场作用,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从而满足老龄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养老政策理念的转变。20 世纪 80 年代,政府主要通过建立福利院、敬老院等为特殊老年人群提供服务。这一阶段,带有明显的“政府救济”色彩,养老服务一元化主体特点非常明显。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重视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建设社会福利事业,从一元化主体服务体系理念转变为多元化主体服务体系理念。进入 21 世纪以后,政策导向从“养老服务事业”向“养老服务产业”转变。2000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老龄委和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机构”的目标,标着着中国社会福利事业进入新阶段。从过去福利色彩的政策到制定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政策的转变和从一元化主体服务体系到多元化主体服务体系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养老服务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新契机。
  
  最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社会效益而言,一是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既填补了社会养老资源的供给空白,又为子女的家庭养老减轻负担,更有助于老年人健康养老。二是能够为全社会创造一系列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三是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培育了众多新兴的产业增长点。从经济效益而言,一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总成本。二是横向上,能够整合不同的关联产业。以老年公寓为例,除了住宿餐饮服务外,还必须配备康复体育器材、娱乐休闲等产业服务。纵向上,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以保健产业为例,包括农药产品种植、配送运输、销售、加工等。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产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