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

消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技术困境的具体策略(2)

来源:学术堂 作者:范老师
发布于:2017-07-10 共761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创新民族文化产业组织模式

        产业组织是指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组织结构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产业组织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垄断、竞争的不同程度的结合形态。二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具体的组织形态。通过对产业概念的理解和总结,我们可将其引申到民族文化产业中,从而将民族文化产业组织理解为民族文化产业内部民族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民族文化企业之间通过民族文化市场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包括竞争关系、垄断关系、市场占有关系及资源占有关系等。合理的民族文化产业组织,是要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既要使各民族文化企业充满竞争活力,实现良性有效竞争;同时又要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性,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低效率的发生。从形态上讲,该产业组织是民族文化企业之间垄断、竞争的不同程度的结合形态。这种结合形态主要反映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环节上,此三个环节也是产业组织的三个基本范畴。在民族文化产业中,一方面,以政府为主的国有资本占据着市场结构中的大部分份额,其以宽布局,分散投入的市场行为控制着市场关系。另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难以进入该产业,不能形成资本结合,同时也失去市场结构竞争关系。两方面之间的不协调严重的影响了市场绩效,阻碍了该产业的发展。关于如何改善和创新民族文化产业组织模式;笔者给出的策略是:一、丰富市场结构,形成平等的竞争关系,激励民族文化企业创新。二、通过资本重组,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企业。

        三、以民族文化产业产品创新为重点,推动民族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技术人才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核心要素,这方面人才匮乏是各地区民族文化产业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其具体体现是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水平低,以及培养机构少。现代传媒、动漫、数字视听、演艺娱乐、影视、网络文化等高新技术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显而易见,要发展好民族文化产业就必须先培养好技术人才。因此,完善民族文化产业技术人才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首先,完善技术人才政策,形成系统的技术人才政策体系,严格落实执行,提高执行力,避免原则性规定多,具体规定少、弹性大,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的出现;其次,建立完善的对外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强化民族传统技术人才和现代高新技术人才本土培养机制及技术人才管理机制,实现能引进能留住,能培养能用上。构建出多渠道技术人才选拔机制,保证技术人才的稳定发展,有效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再次,加强与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设置及专业培养。目前很多民族地区的教育机构缺少与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或专业的设置。对此,政府应该加大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大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利用本地的技术培养资源和资源优势培养本地技术人才,在驻本地区高等院校中设置相关学科和专业、设置专项资金,支持和进行民族文化产业方面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选送一些人到地区外,或国外进修或培养;与此同时,还要为已经成才的技术人才找到出口,有计划地将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布置安排到民族文化产业科技创新项目中,在提升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同时,做到学有所用。
  
  三、强化全球化技术与民族化技术的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多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都比较落后,要想摆脱这一现状,引进和借鉴具有全球普遍性特征的技术是这些地区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所谓全球普遍性技术是指那些不以国家和民族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技能、技巧及知识。民族文化产业是各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该产业不仅要融入经济、技术、文化全球化发展之中,还要考虑本身的民族性保护和传承问题,以及技术创新与历史性可持续问题。为了使民族文化产业的上述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其中的冲突或矛盾得到化解、使技术在该产业中得到科学有效的应用,这里提出并论述以下技术应用调适建议。

        (一)加强对全球化技术引进

        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落后是当前大多数民族地区的普遍状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也相对缓慢。人才和资金的短缺,科技落后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瓶颈。要想突破这一瓶颈,在加大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也是该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有力杠杆。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论哪个国家哲学和哪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繁荣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支配作用,在我看来都是无疑的。”①科学技术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设施。如现代工业化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等都为该产业产品的生产、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目前,只有少部分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的技术比较先进,大多数地区还处于技术落后的水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一、地理位置偏远,环境封闭,经济落后;二、人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缺少文化自觉和自信;三、视野狭小,意识落后,缺乏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四、产业层次低,没有将先进技术融入到民族文化发展中来。针对上述现状,我们认为首先应提高人们的文化、技术水平;其次是大力引进外地或外国的先进技术,而后者尤为重要。因为先进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础,达·芬奇曾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②优秀的民族文化必须要借助现代的先进技术才能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以现代传播技术为例,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各种民族文化的文本、音频、图像、图形及视频等转化为数字化,可以实现文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民族文化的网络化、集成化和信息化。而这些技术正是很多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中所欠缺的,因之,要加强对此类先进技术的引进,并在观念上坚信加强对外技术引进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
  
  (二)平衡技术双向转移创设技术发展的良好环境

        技术转移是每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引进时必须考虑的内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就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而言,大多数民族文化都是典型的弱势文化,处在一个内外夹击的境遇:一方面,内部文化生态萎缩。地域偏僻,环境封闭,文化主体人口少,人员外流增大,受众范围越来越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生存空间在逐年消退;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缩小了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的空间距离,加速了西方强势文化的传播。大量西方文化的蜂拥而至,使民族传统文化被迅速边缘化,同时民众的文化意识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侵蚀。面对此内弱外强态势,尽管我们同情民族文化的境遇,却不能否认全球化,回避全球化,因为这是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做的是增强全球化、国际化的意识,把这种意识融入到民族文化发展中来,从意识上把民族文化提升到国际高度上,拓宽视野,才能使民族文化不被全球化所同化。民族文化产业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面对当前全球化的冲击,我们既不能漠不关心,也不要谈虎色变。从积极意义上讲,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技术的介入,使民族文化的生存态度有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进而促使其寻找新的发展出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发展是需要有外力来作为催化剂,这既是一种社会规律,也是一种生存法则。文化在技术全球化的作用下发展为具有普遍性的全球文化,这种普遍性的全球文化反过来又加速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引进和转移,从而使“所有社会都将通过现代化过程变得越来越相似。”①这是文化、技术全球化发展模式;而文化、技术的民族性则体现在不同文化在主体文化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作用下,对普遍性技术进行特殊性转移和创新,使其成为具有民族性特征的技术或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互碰撞、融合,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外来技术与民族传统技术起来结合起来进行转移创新,转化为一种新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先进性的新型民族技术,从而实现技术双向转移的平衡及协同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民族文化论文
返回:产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