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

关于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探讨

来源:文化学刊; 作者:夏喜元;代艳红
发布于:2018-10-24 共3998字

  摘要:目前, 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集中体现为: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形式主义明显;行为养成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行为养成教育师资力量不强, 未形成育人合力等。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提升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 行为养成教育; 人才培养;

  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 一些高校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的“行为养成观”严重失范, 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行为养成的主动性、自律性和持久性, 缺乏遵守社会公共规范的自觉性, 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 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隐患等。因此,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养成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及时有效地纠正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偏差, 优化学生行为养成, 以点带面、由内而外、整体推进, 促进大学生的外化行为和内隐思想的提升, 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又红又专”的新时代人才, 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 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微观视角来看, 科学规范的行为养成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 是一个实现自我蜕变、不断升华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的行为和习惯都具有可教育性和可塑性, 一旦行为成为了习惯, 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 这也使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工作开展具有了可能性。科学规范的行为养成教育, 有利于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和发展完善的道德人格, 塑造大学生个体良好的道德形象, 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成才。

  第二, 从高校自身发展的中观视角来看, 行为养成教育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可以获得知行统一的教育效果, 有利于深化德育学科建设, 并推进德育工作创新体系的构建和探索。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和训练, 把行为养成教育渗透在学生生活、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借助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 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从而使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价值评价的行为和习惯。

  第三, 从社会进步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 行为养成教育是当代社会规范对大学生的新时代要求, 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从多个层面对大学生确立了行为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支配作用, 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接续奋斗, 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最具活动的群体, 必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因此,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价值的教育引导和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 有利于大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行为规范, 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向上、思想道德素质过硬、心理素质健康, 且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的优秀公民和创新人才, 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弱化和忽视了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目前,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 都非常注重精心设计和长远规划, 特别重视专业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育。然而, 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既是优点, 也是缺点, 因为很多高校过分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而往往弱化甚至忽视了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一般情况下, 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常常也会让位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活动。弱化和忽视德育、美育、行为养成教育, 过度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素质提升, 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现象, 在一些高校可以说比比皆是、随时可见。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 往往简化、弱化行为养成教育, 将智育、美育直接代替了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有些高校, 即使开设了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的课程, 课程设置的教育目标也不够完善合理, 且缺乏科学有效开展教育活动的“度”。

  (二) 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缺乏顶层设计, 形式主义严重

  做好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 必须掌握学生行为养成的特点、学生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尤其是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性、复杂性特征, 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养成教育和普通高校大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在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问题上, 由于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招生途径多样等因素, 导致高职学生不合乎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比较明显, 进入大学后高校对学生教育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大。而这一切, 都依赖于高校教育管理层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当前, 一些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 也没有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 行为养成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重视理论说教, 缺乏制度管理, 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流于形式, 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较低, 行为养成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三) 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缺乏亲和力、感染力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生活实际需要, 也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要求。一些高校过分重视以培养专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 忽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上, 往往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问题, 而忽视了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心理疏导、生活习惯矫正和人生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引导, 在内容上不能像专业建设那样学科化、系统化, 在结果上也不能取得立竿见影且可以明确量化考核的效果。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被简化、碎片化, 缺乏理论指导、系统规划、情感认同, 实践上也难以持续、有效、科学地开展, 致使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 强化顶层设计, 健全制度规范

  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健全有力的制度规范是保证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系统化全面推进的重要前提。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过程中, 党政负责人要高瞻远瞩、积极谋划、精心布局, 做好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相关制度规范。首先, 要建立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评价反馈机制。[1]对于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监管不到位、学生参与不积极、行为养成教育成效不明显等现象, 要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和监控管理, 并作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 教师要积极探究大学生行为养成的科学考核评价标准和量化操作方法。其次, 要健全和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以高职为例, 高职院校应探索科学的“校企合作”机制, 将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职业教育中, 使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最后, 要坚持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二) 创新内容形式, 增强教育实效

  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很多高校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的成效比较差。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时代性不足, 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因此, 高校必须努力推进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改革创新, 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形式, 增强教育实效。一方面, 要以更加鲜活、贴近时代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来吸引学生、教育引导学生。比如, 在校园内开展“一站到底”“我是歌手”“我是喜剧王”等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 以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爱好作为切入点, 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 要创新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载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工具, 手机、电脑也基本在每个家庭实现了广泛普及。因此, 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快、内容形式多元化等特点, 合理运用微信、微博、小视频自播平台等新型自媒体, 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行为养成教育, 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 凝聚师资力量, 形成育人合力

  第一, 高校要开设专门的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课, 配置专任教师。只有开设大学生行为养成课程, 才能保证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时间, 才会提升大学生对行为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第二, 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要以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为主力军。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其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 班主任、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说一教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思政课教师也能够通过课堂教育教学,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第三, 高校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发挥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2]一些高校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在工作中处理学生事务的效率等, 都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行为示范影响。第四, 高校大学生要加强行为养成的自我教育。[3]大学生既是行为养成教育的客体, 也是主体, 因此,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自觉投身行为养成教育的全过程。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为基础, 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 实现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过程,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引导学生达到自我教育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自觉养成的目标。基于此, 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需要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后勤服务者和大学生自身共同行动和发力, 形成高校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汤圣欢.高职院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夏喜元.高职院校合力育人现状研究[J].传承, 2016, (6) :127-129.
  [3]赵曼宇.当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 2016.

原文出处:夏喜元,代艳红.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若干思考[J].文化学刊,2018(09):149-15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