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讨论与分析
4.1 自我暗示和正念调节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现有的研究自我暗示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差异的文献涉及了很多不同的项目,其中部分研究将自我暗示进行了不同的区分。
在不同运动项目方面,有学者对进行自我暗示与不进行自我暗示的群体的运动成绩进行了分析对比。刘占捷(1990)对网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积极自我暗示能够显着提高网球发球的命中率。Zetou 研究了自我暗示对排球技术的学习和运动表现得影响,结果发现,进行积极自我暗示的被试在技能习得表现上显着优于对照组(Zetou E& Vernadakis N,2012)。刘丽(2012)对 10 名专业短跑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进行积极自我暗示的运动员于对照组相比运动成绩有显着提高,同时相比自身之前的运动成绩也进步明显。这说明,在经过积极自我暗示后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得到了显着提高,与水平相近的运动员相比进行自我暗示的运动员成绩同样进步显着。篮球项目的研究发现,进行积极自我暗示实验组的运球和传球表现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积极自我暗示对运动表现有显着促进作用(韩立森,2010)。也有研究对 24 名体育运动学院的少年篮球运动员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罚球训练时加入自我暗示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少年篮球运动员在比赛时的罚球命中率(黄志团,2011)根据以上研究发现自我暗示的类型对于成绩影响非常重要,主要的预期假设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促进运动表现成绩,而消极的自我暗示则会对运动成绩产生负面影响(Zinsser et al., 2010)。但是就这一假设进行验证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消极自我暗示并没有对运动成绩产生负面影响(Tod. Det al.,2011)。
另有大量的研究者又将自我暗示分为积极自我暗示、消极自我暗示、激励型自我暗示和指导型自我暗示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了任务匹配假说,即不同的自我暗示类型会对不同的任务类型产生影响。例如,林克强(2010)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在运动员进行运球和投篮时偏好使用激励型自我暗示,而传球时并没有特殊偏好。然而对文献研究进行分析发现不论是精细任务还是粗大技能任务,指导型自我暗示和激励型自我暗示都对成绩有积极的影响(Tod. Det al.,2011)。也有研究将激励型自我暗示和指导型自我暗示进行结合再与激励型自我暗示和指导型自我暗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激励型自我暗示、指导型自我暗示和两者结合的自我暗示都显着促进了运动表现成绩的提高,三种方法相比部分进行指导型与激励型结合的自我暗示的被试成绩提高相对更多一些(RobertWeinberg et al.,2012)。
因此本研究采用指导型与激励型相结合的积极自我暗示,在积极自我暗示调节法的暗示语中既强调技术要点又强调自信心。根据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显示,在积极自我暗示法的干预下,被试后测验飞镖投掷成绩与前测验的成绩相比进步非常显着(P<0.001),这表示积极自我暗示法能对运动表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的提高运动成绩。
以往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认为正念能够使个体调节到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水平,促进运动技能的发挥、提高运动成绩。Gooding 等人的研究认为高水平的正念能够显着的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罚球命中率(Gooding A & Gardner FL,2009 )。 Schwanhausser ( 2009) 对一个青少年跳水运动员进行了 MAC ( The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 Approach,一个以正念接受为基础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干预,结果表明,该运动员的跳水表现相比之前有显着提高。对本研究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所得结果与上述的研究结果一致。正念调节组被试后测验的飞镖投掷成绩显着优于前测验成绩(P<0.001),即接受正念调节的干预能够有效的促进被试的运动表现成绩。
目前,对消极自我暗示的作用效果进行探讨的研究并不多,已有研究中主要假设认为消极自我暗示调节会对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成绩起到负面作用。当然,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Judy L 和 Van Raalte 的研究中发现虽然积极自我暗示法对被试运动成绩的干预效果非常显着的优于消极自我暗示法,但在实验过后对被试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更多的接受消极自我暗示的被试认为自己在以后的运动中会有更大的提高、更好的表现,而接受积极自我暗示干预的被试存在这种想法的人数不多,可见消极自我暗示法并不只是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消极自我暗示至少对被试的心理期待产生了积极影响(Judy,1995)。
本研究中,结果分析显示支持了 Judy 的研究结果,在飞镖投掷表现上消极自我暗示是有负面影响的,但根据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所填写的主观调查问卷中被试所报告的主观体验,有一部分消极自我暗示组的被试认为,即使暗示语是消极的,但是他们在进行自我暗示的时候仍然感到精力更加集中,心情也随之放松,同样能促进他们进行飞镖投掷。
在以前测验成绩为协变量,对四个组的后测验成绩进行协方差分析的结果中,两两对比的结果显示,正念调节组与积极自我暗示组的飞镖投掷成绩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都与消极自我暗示组和控制组差异显着(P<0.001),正念调节组的成绩仅在数值上略优于积极自我暗示组,结合心率变异性的结果分析,正念调节法的积极作用略占优势。而消极自我暗示组与控制组对比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P>0.05),甚至在变化趋势上消极自我暗示组的表现是好于控制组的,这可表明消极自我暗示并没有对运动表现起到负面作用。
4.2 自我暗示和正念调节对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的影响
心率变异性是衡量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无创性监测指标,通过对心率变异性的测评,可以评估出心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性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性。个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心脏节律进行调控,使心脏节律协调的产生周期性变动。在运动、疼痛以及情绪紧张、压力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在安静放松的状态下,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占优势。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的组进行不同的调节方法的干预,检测每个组别进行调节方法干预前后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的差异性,来评估不同的干预方法下被试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变化差异。
本研究采用了 TP、VLF、LF、HF、LF/HF 5 个指标作为反馈参数。其中,TP 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VLF 反映了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LF 主要反映压力感受性,它受副交感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双重影响;HF 代表副交感神经活性水平;LF/HF 则反映了心脏迷走-交感神经张力的平衡性,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而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正常生理状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来控制心脏的节律协调变化的,一旦这种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心率的改变甚至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因此该平衡性越好则心率变异性越好。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生理机制看,普遍认为两者的功能是相互拮抗的,一方面功能增强,另一方面功能就减弱(魏景汉,2008)。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两者的活性水平是可以同时增高的,兴奋性也是可以同时降低的,他们的活动状况可以有九种搭配方式(贝恩特松,1991)。本研究中,控制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 LF 和 HF 后测结果与前测成绩相比都有所上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
现有研究中,曹红的实验表明放松状态下,心脏对自我暗示的敏感性明显增加,心率可随自我暗示升降。(曹红,帅建中,黄建平,2002),即自我暗示能够引起个体的心率变化。很少有研究,验证正念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但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正念调节能够提高被试对抗消极情感的耐受力,显着的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减少负面情绪的体验。而个体情绪状态的好坏是能以心率变异性作为指标表现出来的。例如,姜媛采用实验法对 183 名运动员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是受到情绪状态影响的,在正性情绪状态下的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显着高于负性情绪状态下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姜媛,林崇德,2012)。对已有正念的研究分析正念对情绪的调节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重新评估是指以一种不加评判的态度来接纳个体的情绪反映,另一种是暴露、消灭、重新整合。通过这些方法的调整,使个体能够很好的应对自身的情绪问题,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在遇到逆境时也能有良好的应对状态(钟伯光,姒刚彦,张春青,2013)。由上述研究可以总结出正念是可以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从而对心率变异性产生积极影响效果的。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的调节方法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是具有差异的。对于总功率 TP 四组在干预前后其测试值都呈现上升趋势。但相比较而言,正念调节法效果更具显着性。正念调节组中总功率 TP 在干预前后呈现极显着性差异(P<0.001),积极自我暗示组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可见这两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水平,但消极自我暗示和控制组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即消极自我暗示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水平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有研究者对健康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心率变异性中频域指标 HF 于被试过去一周内的情绪压力呈现显着性负相关(Rod K. Dishman,2000)。也就是说,若个体承受的情绪压力较小则迷走神经活动水平较高。Nis Hjortskov 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受到较大精神压力下,被试的 HF 指标会出现显着性下降(NisHjortskov,2004)。在本实验中四个组别干预后的测试值较干预前都呈上升趋势,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被试的情绪压力降低。其中,消极自我暗示组和控制组各自的前后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而正念调节组和积极自我暗示组各自的前测验结果与后测验结果对比差异极其显着(P<0.001)。这一结果表明,正念调节法和积极自我暗示能够起到提高副交感神经活性和放松的作用,而消极自我暗示并对副交感神经并没有显着影响,但也没有表现出负面作用。
心率变异性的指标中 LF 主要反映压力感受性,有学者认为 LF 主要代表了副交感神经的变化。本研究中积极自我暗示组、正念调节组和控制组的 LF 指标后测验的测试值与前测验的测试值相比都呈现下降趋势,即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由于正念调节组和积极暗示组的 LF 测试值后测验相比前测验呈现降低趋势,可以说两种方法是有积极效果的。消极自我暗示组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就 LF 所代表的生理意义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研究者认为 LF 的测试指标发生变化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例如可能受到温度、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等。
LF/HF 表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性。四个组后测验的成绩较前测验结果都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变化上是一致的,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均衡性提高了。正念调节组干预前后 LF/HF 测试值差异极其显着(P<0.001),即进行正念调节能提高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性。对积极自我暗示组来说,在 LF/HF 测试值的下降趋势明显,进行积极自我暗示的干预后,LF/HF 测试值明显降低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性,而消极自我暗示组和控制组在干预前后并没有较大差距。结合飞镖投掷的成绩可看出心率变异性的 LF/HF 指标对运动成绩是有一定预测作用的。
VLF 主要反映了交感神经的活性水平,正念调节法和积极自我暗示法都能降低该指标的测试值,而且两组各自的后测验结果与前测验结果相比都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消极自我暗示组 VLF 的测试值,后测验与前测验对比也呈降低趋势,但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控制组则呈上升趋势。可见正念调节和自我暗示都可以起到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正念调节法和积极自我暗示法都能够一定程度的提高心率变异性,增强迷走神经的张力,适宜的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提高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张力的平衡性,即能够使被试放松,降低焦虑,减少负面情绪压力。值得一提的是,消极自我暗示在心率变异性的频域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上也体现出积极作用,可以认为消极自我暗示的干预并没有产生负面效果,而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3 主观感受调查问卷的分析
由统计数据可看出,主观感受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前面飞镖投掷成绩以及心率变异性的测试结果较为一致,正念调节和积极自我暗示都对被试的任务完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认为正念调节和积极自我暗示都能促进运动表现成绩并且对心率变异性显着的积极影响,增强自信心,减少负面情绪的压力。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飞镖成绩统计结果分析显示,消极自我暗示组前后测差异显着,但相对于控制组是没有明显差异的,而在主观感受调查问卷中显示消极自我暗示的干预效果,有部分被试提出即使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同样让他们感觉到能静下心来,将注意力稳定集中到了当前的任务上,积极影响是大于消极作用的。有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与运动员自身对消极自我暗示的认识存在差异有关(J. Hardly& Hall,2001;Van Raalte,1994)。例如,有的运动员认为在比赛进行中发挥失常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出现主动失误的时候,进行消极自我暗示能让自己更快的冷静下来,重新调整状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在表现不好时进行消极自我暗示,会感到更加消沉,情绪更加焦虑,无法正常的发挥技术水平。那么这样看来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效果就可能与实际比赛情境中出现的具体状况有关或者说与运动员实际遇到的挫折类型有关,也可能与进行自我暗示主体的个性特点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有关。
当然,在三个组被试的主观感受报告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消极感受。例如,在三个实验组中都有被试在描述自己的主观感受时表示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进行自我暗示语的默念会干扰飞镖投掷的流畅性,感觉打断了一个连续的投掷过程。这一表述与 Wulf 提出的受限行为假说相符合,当运动员将注意指向内部(自身动作)时,实际上可能会干扰原本可以正常执行的自动化控制机制(Wulf G&Prinz W,2001)。
那么,注意的焦点不同时,落在哪个距离的动作对结果更有效呢?Wulf(2007)就此问题对高尔夫运动进行了研究,发现注意球的飞行轨迹比注意挥杆动作能得到更好的成绩。他认为这是由于球飞行轨迹的预期和具体动作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因为相同的轨迹可能由不同的动作产生,这种效果与动作之间的不确定性使得学习技能和提高成绩变得比较困难。当注意指向近距离的动作效果时,例如当注意高尔夫的挥杆动作时,就会更容易习得这个动作技能。如果注意指向球杆的运动效果与挥杆动作之间的联系时,这就有利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发挥。这也能够解释说明有些被试在填写主观感受调查问卷时认为自己的动作掌握发挥比较到位,但是得到的成绩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