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训练学论文 >

跆拳道竞技中击头技术使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3 共509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竞技比赛中跆拳道击头技术的应用分析
  【第一章】跆拳道比赛中击头技术运用问题研究前言
  【第二章 - 3.1】新规则下跆拳道击头技术的运用探析
  【3.2 - 3.4】实战中有效提高击头得分率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跆拳道竞技中击头技术使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3 竞技比赛中影响跆拳道击头技术使用的因素

  3.3.1 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

  下劈和横踢是对抗中比赛双方普遍采用的击头技术,但是下劈动作是一个高位动作,对使用者的柔韧性的要求很高,腿部韧带完全拉开,髋部完全打开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巨大的威力。一个柔韧性好的运动员做出下劈技术动作更易得分,而一个运动员如果身体很僵硬,尤其是高踢腿时腿踢出的高度只能踢到自己的胸部和腰部之间,像这种身体素质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取胜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对身体柔韧性要求的很高的击头下劈动作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3.3.2 训练击打动作的准确性和速度。

  横踢的使用率占有较高的比值,这是因为横踢的速度、力量、准确性相比其他技术要高。因此在训练中需要加强对击头技术的速度、力量、准确性的练习。

  例如,2012 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男子 80 公斤级决赛上演了一出凭借速度和准确性逆转夺冠的好戏。决赛中至第三局比赛临近结束是场上的比分仍然是 0:1情势十分不利于马兆勇。但在比赛最后一秒马兆勇踢中一分,进入加时赛。在加时赛中马兆勇凭借自己攻击的速度和准确性看准机会迅速出击一击命中,获得男子 80 公斤级别冠军。

  3.3.3 动作的隐蔽性。

  在实战中,双方运动员在进攻前多采取用假动作骗过对手,为击头技术增加隐蔽性,目的是更好更精确的击打对方头部。因此,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可以有意识的练习击头动作的隐蔽性,已达到比赛中使用击头技术时,出其不意,一招制敌的对抗效果。例如,2012 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女子 57 公斤级决赛中河南选手王玮的对手是广东选手李琬辉,两人在三局比赛中始终处于胶着状态紧咬对手,双方都没有得分,情况逆转出现在加时赛王玮击中李琬辉头部,电子记分仪显示王玮得 3 分,王玮凭借这一记击头获得女子 57 公斤级别赛冠军。

  3.4 实战中有效提高击头得分率的应对策略

  新规则提高了比赛中击打头部的得分率,这也就意味着在实际比赛中头部击打技战术的使用频率提高。那么采用哪些方法在场上提高得分率,以求比赛获胜就显得尤为重要。

  3.4.1 进攻时要腿落拳到。

  避免消极防御,攻击防护是必须的。最好的防御是进攻而不是防守。比赛场上运动员把握有利时机发动进攻,可以先发制人,掌握先机,变被动为主动,获得取胜的优势。在搏击运动中除拳击外,无不强调拳腿与全身的协调性。在跆拳道实战对抗中用腿法击中对手后,拳法也同时打出击中对手,发挥腿击和拳打的连环威力,使得对手没有反击的可能。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负重练习,在小腿上绑上沙袋,练习下劈腿法,取下沙袋后,再快速连贯进行几组空击。虽然与腿部技术相比拳头技术得分并不客观,但是有时候可能凭借一分就会扭转战局,2012 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男子 80 公斤级决赛运动员马兆勇击中对手的 1 分,比赛进入加时赛,在加时赛中,马兆勇凭借"金腿"夺冠。

  3.4.2 靠身绵随,触着即打。

  跆拳道新规则规定,只要脚部和头部接触,不管是踢中、擦过还是仅仅碰了一下,就可以得 3 分或者 4 分。这一规定比较适合采用触着即打的战术,比如,伦敦奥运会女子 49 公斤级冠军吴静钰,采用触着即打的战术在 10 秒钟内连续三次命中对手头部,连得 9 分后直接战胜对手结束比赛。

  近身绵随,触着即打战术,运用粘连技法,敌入我牵引顺势四两拨千斤抢在对手动作完成前主动缩短距离, 破坏对手完成攻击动作时的有效距离,使得对方超越得分点而失去攻击的作用。敌若退走我紧跟即进顺劲发力击人丈外,即你要入我让入,你要退我跟你退,顺势打击之。但要注意的是在做贴靠时要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寻找时机做出高位应对动作.

  3.4.3 反击和迎击。

  防守和准备进攻的同时意识,即比赛中既要想办法主动进攻对手同时还要寻找时机进行反击。反击是通过扩大双方的距离使对手的攻击落空,避其锋芒,然后适时反击。这种防守要求运动员有精确的的距离感,使得自己在瞬间后移躲开对手攻击的同时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最佳的反击距离。这个动作主要是利用后滑步和撤步来完成。由表 8 中的统计数据来看,反击的使用频率也是颇高的,同样的有效得分也很客观,有利于争取对抗的胜利。

  由下表中统计的 2011 年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中击头技术使用的统计数据,可知,在比赛中,迎击的使用频率达到了 18.9%,得分率也占到了 24.2%,仅次于进攻技术的使用和得分率,可见迎击在实际比赛中的使用不但可以让运动员掌握场上的主动性,控制住场面,从而使己方运动员有心理上的主动性和掌控感,给对方以心里压迫,同时,迎击技战术的使用,也更加容易获得取胜的得分。

  3.4.4 侧移,以斜击正。

  即横向防守,分内侧和外侧移位,通过侧移破坏对手的进攻路线,控好自己的有效距离,高位技术应对。则以最小的打击力量达到最大打击效果,也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壮的不二法门。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利用橡皮条训练法,来增强腿部肌肉伸展性和收缩速度具体操作方法是用两根橡皮条连接一个小皮球固定一处悬在空中,在小球前后左右快速晃动时,迅速用下劈技术踢击。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增加腿法的准确性、变化的速度和角度。

  3.4.5 以凸击凹,顺势阻挡。

  人体凹下的地方是需要重点防护的要害部位,如太阳穴、耳根、眼睛、鼻、心窝、肚脐、天宗、软肋等,在对抗中以你凸出之部位,如拳、膝等去全力攻击对手任一凹陷之处即可。当运动员无法躲闪对手的攻击,会想一些办法来削弱对方的效果,不要让对方轻易得分,减少打击力度,使对方不容易得分,例如推踢就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推踢的同时要为自己寻找合适的抢攻及应对时机。

  3.4.6 各种技术配合协调。

  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非击头技术与击头技术时要做到协调、统筹兼顾,做到低位动作中有高位动作,高位动作中有低位动作,上下齐进共退,高低共赢。尤其是随着电子护具的出台和使用,运动员对非击头技术的防守意识有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取得比赛的胜利击头技术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例如,广州亚运会跆拳道比赛中击头技术与非击头技术的配合使用,使得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男子运动员比赛中使用非击头技术踢打躯干得 80 分,使用击头技术得 72 分,两项得分合计占到了总比分的 85.4﹪;女子运动员使用非击头技术踢打躯干得 45 分,使用击头技术得 90 分,两项得分合计占到了总比分的 91.2﹪。由此看见,在比赛中,技术的使用最好要结合实际情况互相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辛 静。浅析跆拳道新规则实施对跆拳道比赛的影响[J].百家论坛,2006(09):36-38.
  [2]王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中田径项目遭受冷落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1):28-31.
  [3]张金侠。初中政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J].考试周刊,2009(09):46-48.
  [4]杨峰。普通高校公共田径选修课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策略[J].陇东学院学报,2008(12):56-57.
  [5]董王伟。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13):67-69.
  [6]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麻雪田,王崇喜。 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 胡永宏, 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9]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统计[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10]邵华 4 记击头强势取胜 辽宁跆拳道队满额进军决赛[N].北国网-辽沈晚报,2013 ,05.
  [11]防守全面击头与防击头 世界跆拳道好手留下"财富" [N]. 中国体育报,2006,08.
  [12]勇敢搏击过程打动观众 跆拳道公开赛难忘回忆[N].中国体育报业总社,2006,08.
  [13]跆拳道观赛常识:头部躯干为目标,脚踢头部得分高[N].北京日报,2007,04.
  [14]赵萍,孙茂君。中外跆拳道赛事腿法技术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52-67.
  [15]朱辉,薛新轩。中外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比赛腿法技术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12-134.
  [16]苏兴田。 跆拳道新规则实施影响竞赛因素的相关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103-110.
  [17]刘静春、车九菊。从韩国跆协深化新规则的举措看跆拳道技战术的发展趋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 211-213.
  [18]文锋。论跆拳道运动员进攻技术训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8-65.
  [19]王军利。2005 年跆拳道竞赛规则修订的内容及其影响[J].辽宁体育利一技,2006,78-102.
  [20]李宁,刘永在。实行新规则后对跆拳道运动训练与竞赛的影响及对策[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152-165.
  [21]郭琼。 跆拳道运动员的技能及其训练[J].贵州体育科技,2007,43-44.
  [22]袁震澜。试论国家队跆拳道运动科学训练的主要特征。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87-90.
  [23]高峰,徐德正。 跆拳道绝招技术的训练原则与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45-153.
  [24]蔡景台。足台拳道训练内容构建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3,3.59-60.
  [25]田麦久。战术能力及其训练方法[M].中国学校体育,1993.4 52-60.
  [26]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7,23-25.
  [27]董国珍等。学校体育运动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90-102.
  [28]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出版社,1990,46-65.
  [29]苏不仁。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58-69.
  [30]体育学院本科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1-14.
  [31]中国跆拳道协会翻译,首届全国跆拳道教练员培训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2]川朱辉,薛新轩。中外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比赛腿法技术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J].武汉体育学 l 洗学报,2002,32(6):149.
  [33]马波。2002-2004 年我国跆拳道锦标赛赛况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2):98-99.
  [34]程磊,潘慧炬,毛旭江。2006 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技术统计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7):133-134.
  [35]申旭。2007 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技战术应用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69-70.
  [36]高志红,崔志强。我国跆拳道技战术存在的问题及执裁导向[M].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6):100-102.
  [37]谢云。中国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5-61.
  [38]周有财。我国男子跆拳道技术运用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6.,35-39.
  [39]范小君。第 29 届奥运会中、韩男子跆拳道技术运用能力的差距与反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210-223.
  [40]鲁凡,高志红,张雷。世界男子跆拳道技战术的发展趋势和中国跆拳道男队的差距分析 2006 年"伊朗公开赛"和"卡拉奇城市金杯赛"综述[M].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96-98.
  [41]刘卫军。 跆拳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6-127.
  [42]周财有。我国男子跆拳道技术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湖北:武汉体育学院,2006,103-105.
  [43]陆林。新规则变化对我国跆拳道备战奥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6):61-63.
  [44]杨志军。2008 年北京奥运会男、女跆拳道比赛技术统计与对比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5):50-53.
  [45]高志红。2004 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技战术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4,13(3):122-123.
  [46]陈晓容。体育战术学[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7,297.
  [47]钱纪明。跆拳道踢腿动作速度研究[J].台北国民体育期刊,13 卷 1 期。
  [48]李士英。竞技武术散手攻防战术行动运用现状的定量分析: [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1999,110-122.
  [49]洪商来等。韩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某些生理、生化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1):22-29.
  [50]刘卫军跆拳道[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7-89.
  [51]陈小蓉。体育战术学[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60-91.
  [52]伶庆辉。武术散打技法[J].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170-182.
  [53]谢亚龙,王女英等。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仁 M3.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99-102.
  [54]刘卫军。跆拳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37.
  [55]国家体育总局审定。中国跆拳道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56] 汤静浅析横踢及其系列技术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的应用[J].武术学科。2004(4):2.
  [57]李德祥。跆拳道快速入门[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87.
  [58]刘强。论跆拳道技术运用中高级实战技巧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增刊)。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运动训练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