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学生而言,医德教育是一门不容小觑的医学教育课程,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如何快速融入职业角色和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的医患关系非常紧张,专门的“医闹”群体应运而生,在医院摆花圈、设灵堂、砍医生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医德教育的不足,医德教育亟待改革和创新。
一、 英、 美医德教育模式分析
1. 注重医德教育 。 英国的医德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德教育体系,英国的医德教育是必须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注重多学科相互交流,在专业学科中融入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另一特色就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慢慢感悟。
同时,它的网络共享资源非常丰富,医德教育的老师都是具有丰富专业经验和人文素养的教师。1978 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正式把医学伦理学列为医学院必修课程,使之成为一门包含哲学和伦理学的新兴学科。
虽然说美国的医德教育深受英国的影响,但从20世纪 60 年代开始美国的医德教育快速发展,医德教育模式不断成熟,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医德教育模式。美国的医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就比较注重人文教育,并注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问题为中心编写教材,把医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并设立医学道德奖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奖励。美国的医德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另外,更多的医德教育是在校外实践中完成的,例如:医院实习、社会志愿服务、义工等形式。
2. 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互渗透 。 英、美两国的医德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校内学习教育,二是校外实践教育。校内学习教育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一些讲座、会议、报告会等,校外实践教育主要是在附属医院或社区医院见习、实习、义工等。英、美两国都将医德教育融入医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更加注重校外实践活动进行医德教育。
第一,校内学习模式。英国的医德教育注重学生的法律和伦理知识的培养,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是英国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医德教育课程的编写由一个包括教师、医生、律师、哲学家在内的 19 人小组完成的,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同时,注重跨学科交流,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中都要进行伦理教育。在妇产科、儿科、全科医学与社区医疗等课程中穿插医学伦理教学。师资队伍强大,有专门的医德教育研究室,教师都是有医学背景并接受过医学人文培训的综合型人才。
美国采取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在医学院学习后进入医院仍要进行医德教育,人文课程不仅在临床早期开设,而且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美国的人文课程主要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宗教、法律和伦理学,到1995年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每一所医学院校都拥有一支专业化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开展医德教育的专门机构,由负责德育工作的一名副校长牵头,下辖24人的工作小组,部门院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医德教育奖学金。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学校也会聘请一些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展道德教育讲座。
第二,校外实践教育。英国医德教育的校外实践主要是通过在医院见习或者实习来完成的,成立有专门的医德教辅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见习、实习的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并对在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案例进行剖析,以增强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另外,在校医学生或者医院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创办的“道德教育社区”对各类医疗道德事件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美国的校外实践模式除了在医院实习、见习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也会提供一些医德教育课程,并且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再加上一些讲座和研讨会使得医德教育形式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机会。
二 、 我国医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德教育不单单是医学院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就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我国医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1. 学校教育方面 。 第一,对医德教育不够重视,重专业轻医德。“医乃仁术”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拥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更要拥有良好的医德。然而,较多的医学院校对于医德的重视程度不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追求专业技术上面,对医德教育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完全处于松散状态。尤其是在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完全处于真空状态,实习阶段可以说是医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实践中的一些小小的社会现象就有可能改变医学生原有的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医院和医学院校相互推诿,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处于瘫痪状态。
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学习内容主要以“两课”为主,95%的课程为医学专业课程,医德教育占有学时过少,这样的课程设置根本不能引起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视。在实习和毕业阶段,医德教育几乎没有,医学生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上面。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比较传统的教材,根本没有根据医学的专业特点进行教材的编写,没有把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有的都是泛泛之词,内容空洞、乏味。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理科生,再加上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就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浅表层面上。
第三,师资队伍匮乏,教育方法陈旧。我国的医德教育课程一般是由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担任,没有专门的医德教育研究机构。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的医学专业背景不是很充分,他们大多是根据自己对医德教育的了解进行一些有限的研究。而专业课教师只是负责医学专业的教育,没有把医德教育渗透其中,实习阶段的带教老师更是对医德教育不管不问。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以简单的说教为主,根本没有联系实际,没有考虑当代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按照传统的“灌输”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反抗情绪,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2. 社会教育方面 。 第一,医患矛盾频发,对医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专门的医闹群体相应而生,在医院摆花圈、设灵堂等现象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未来的医生,大多数医学生表示不敢从事医生行业,为自己的安全担忧。甚至社会上的一些媒体,为了博得大家的眼球,故意扭曲事实、捏造真相,再加上一些患者对医疗行业了解甚少,就会跟着煽风点火,以讹传讹。社会民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信任危机在客观上也使得医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存在不安全感。
第二,医疗行业的歪风邪气颠覆医学生的价值观。现实中,部分医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确实存在着收取病人红包、吃回扣、过度医疗等现象。一些医生缺少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念,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对患者缺少关心,言语冷漠,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的解答。医学生在现实中所见到的与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大相径庭,由此产生对书本知识的怀疑,在学校建立的价值观可能被医疗行业的歪风邪气所颠覆。
3. 家庭教育方面 。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决定了在医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的错误观念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家长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参加各种培训班、奥数班等,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个好的大学,毕业以后能找个好的工作,家长们形成了只有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才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却忽视了做人准则的培养,功利主义和竞争意识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三、 构建 “三位一体” 医德教育模式的建议
科学的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单单依靠学校撑起教育的大厦是完全不可能的,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更需要社会、家庭的广泛参与,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1. 营造良 好的学校 、 家庭 、 社会大环境 。 良好的文化环境会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温馨的大环境。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立足长远,通过开展人文讲座、演讲比赛、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等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其次,要净化社会环境,对医疗行业内部的不良风气进行严厉打击,对社会上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奢靡之风”等腐朽思想进行批判,对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良风尚进行表扬,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最后,家庭教育是基础,要改变以分数论人才的错误思想,把子女的道德培养作为第一要义,不能过分的溺爱,要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家规家风。
2. 转变教 育观念 , 重视医德教育 。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摆正医德教育的重要位置。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特征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认识到医德信念和医德素养在自身的专业技能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医学院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训练技能的传统模式,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成立专门的医德教育机构,建立一支技术过硬、道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定期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错误思想,把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第一准则。
3. 完善课程设置 , 创新教学方法 。 借鉴英美的医德教育课程,建议我国的医德教育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除“两课”外,还应包括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三是由学科综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社区卫生保健、卫生事业管理、人口学等。
以上三个层面的课程要相互依托、联系紧密[8]。另外,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现代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相融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医德教育,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进行医德教育,建立网络教育新高地。我们要善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4. 注重社 会实践 , 保持医德教育的持续性。对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医德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医学院校和一些医院对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相互推诿,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复习考研放弃了实习,使学校教育在向社会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断层。
我国的医德教育应该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抓住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医疗纠纷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习带教老师也要深入医院,定期听取大家的汇报,展开讨论。医院的医生更要在巡视患者时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树立榜样,把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实践,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医德教育的效果,确保医德教育的持续性。
5. 深化医 疗体制改革 。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大众对医疗行业存在的愤恨,导致社会大众对医生丧失了社会信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体制问题,公立医院形成垄断,以营利为目的。按照现有的体制,医生的劳动和收入不成正比,就造成医生通过药品提成和灰色收入来提升经济收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医疗纠纷不断疑,在学校建立的价值观可能被医疗行业的歪风邪气所颠覆。家庭教育方面 。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决定了在医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的错误观念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家长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参加各种培训班、奥数班等,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个好的大学,毕业以后能找个好的工作,家长们形成了只有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才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却忽视了做人准则的培养,功利主义和竞争意识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三、 构建 “三位一体” 医德教育模式的建议
科学的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单单依靠学校撑起教育的大厦是完全不可能的,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更需要社会、家庭的广泛参与,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1. 营造良 好的学校 、 家庭 、 社会大环境 。 良好的文化环境会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温馨的大环境。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立足长远,通过开展人文讲座、演讲比赛、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等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其次,要净化社会环境,对医疗行业内部的不良风气进行严厉打击,对社会上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奢靡之风”等腐朽思想进行批判,对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良风尚进行表扬,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最后,家庭教育是基础,要改变以分数论人才的错误思想,把子女的道德培养作为第一要义,不能过分的溺爱,要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家规家风。
2. 转变教 育观念 , 重视医德教育 。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摆正医德教育的重要位置。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特征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认识到医德信念和医德素养在自身的专业技能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医学院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训练技能的传统模式,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成立专门的医德教育机构,建立一支技术过硬、道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定期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错误思想,把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第一准则。
3. 完善课程设置 , 创新教学方法 。 借鉴英美的医德教育课程,建议我国的医德教育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除“两课”外,还应包括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三是由学科综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社区卫生保健、卫生事业管理、人口学等。
以上三个层面的课程要相互依托、联系紧密[8]。另外,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现代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相融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医德教育,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进行医德教育,建立网络教育新高地。我们要善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4. 注重社 会实践 , 保持医德教育的持续性 。对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医德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医学院校和一些医院对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相互推诿,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复习考研放弃了实习,使学校教育在向社会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断层。
我国的医德教育应该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抓住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医疗纠纷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习带教老师也要深入医院,定期听取大家的汇报,展开讨论。医院的医生更要在巡视患者时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树立榜样,把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实践,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医德教育的效果,确保医德教育的持续性。
5. 深化医 疗体制改革 。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大众对医疗行业存在的愤恨,导致社会大众对医生丧失了社会信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体制问题,公立医院形成垄断,以营利为目的。按照现有的体制,医生的劳动和收入不成正比,就造成医生通过药品提成和灰色收入来提升经济收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医疗纠纷不断涌现。因此,必须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重新确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性目标而出资举办的……公立医院确立的目标应当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能允许公立医院根据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入中,政府补贴达到70%,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是40%,而在我国大部分省市不足10%。
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大财政补贴,这样才不至于公立医院过度的注重经济效益,医生也不至于通过开大处方、药品回扣等增加收入,医生满足了自己的应有价值,自然就会回归到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上面,医患关系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改善。
6. 完善相关法律 , 加强监督管理 。 医疗纠纷事件频发、医患矛盾尖锐等不和谐现象,政府部门必须要发挥自己的监督管理职能,改善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
首先,要重新建立对医院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严厉查处,采用公开化、透明化,并将结果对社会公布。其次,医院内部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成立医疗行风调查队,对医生行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走访患者,一旦发现在全院通报批评。另外,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成立意见箱、投诉台等,针对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收红包、吃回扣、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进行举报,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监督。同时,对于一些网络媒体故意制造谣言,错误引导舆论导向,利用患者是弱势群体把医患纠纷的矛头全部指向医院,对于这些网络媒体要坚决的予以打击,及时的澄清事实,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医院要充分的利用法律武器,不能一味的为了维护稳定,缩小影响,每次医疗纠纷都是用赔款来平息,对于造谣者要拿起法律进行制裁。
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医德教育也伴随终生。所以,我们要认清当前加强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医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学校教育是万万不够的,它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参与,积极配合,只有三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协调一致,并且敢于正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查找问题,寻找方法,和谐的医患关系将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王昕,黄蕾蕾.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4,30(1):84~88.
滕黎.英美两国医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381~2382.
B. Edw ard McClellan. 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n:schools and he shaping of character from colonial times tothe present[M]. New York:b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9.
G,M,stirrat,C Johnston,R Gillon,etal.Medical ethics andlaw for doctors of tomorrow:the 1998 consensus statementupdated[J].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2010,(36):55~60.
邝红妹,杨锦华.美国医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4~45.
迟盼盼.医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对策[D].长春:吉林大学,2013.
医患关系作为医疗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 与人民群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医患关系在新的时期会不断迎来更多、更大的挑战。...
2014年,无锡市人民医院做实做好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住院陪检中心、出院病人随访中心三位一体的人文服务模式,全方位、全天候为患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患者不仅在医院,而且在住院前、出院后,在家中、在工作时都能得到人性化的健康服务[1]。实...
提高医者对医德文化的认同度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 同时患者要培养就医道德, 媒体要恪守相应职业伦理并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 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媒体陆续曝出的伤医杀医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医患矛盾已成为现代社会里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当前我国医患关系...
急诊科是医院一个特殊的对外“窗口”, 接收的患者通常伴随着突发性、危急性、不可预见性。而疾病患者大多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极易陷入迷茫、恐惧焦虑的异常心理中, 为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医患关系紧张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据资料显示,分别有47%的患者和80.3%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全国有超过70%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或其家属殴打或辱骂医护人员的事件。医患关系因医疗活动以维护患者的健康利益为目的而有别于其他社会...
人类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一个主要工具,它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然而当语言融入医者与病者的时候,此时语言的艺术魅力和重要性更显独有特色了。语言在医者与病者之间,却有如此大的力量,它具备了创造与毁灭的能量。由此看来,在医疗过程中,除了医...
医患关系是近些年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医学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术界一直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之一,从医方、患方、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对医患关系的现状、成因、对策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索。从宏观方面关注医患问题的同时,一些学者...
本文拟在界定医患社会心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核心要素和分析层次,并对其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做出理论上的探索,并据此提出从不同层次上建设医患互信之社会心态的具体途径设想。大家在有关医患关系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医患互信之社会心态的构建...
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发生的特定关系。融洽的医患关系,是新医改追求的目标之一,有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构建幸福社会。为了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并探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本课题组在广东省湛江市开展调研,对当前的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