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培养学生语篇能力的英语精读教学设计与概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4-16 共4844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自从语篇语言学成为应用语言学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研究领域以来,很多研究者探讨如何把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语言教学实践及课堂教学的研究之中,如Bygate,Cook,Hatch,McCarthy,Nu-nan.在国内,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获得交际能力以掌握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为前提,语篇能力正是语言能力中极为重要的一种。McCarthy&Carter1994年合着的《作为语篇的语言---语言教学面面观》提出的“语篇能力”概念,就是将学生的“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确立为外语教学的新目标,从而把20世纪90年代的外语教学研究引领到一个新的方向。
  同时,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也强调学生应获得“语篇知识”.《大纲》对基础阶段“精读”阅读课程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英语精读课是一门英语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主要任务是训练各种语言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语篇能力的培养首先落实在低年级基础课程精读教师的教学中。为了实现培养提高学生语篇能力的目标,本文侧重谈谈精读阅读课程如何设计阅读活动,分析语篇,深层次理解语篇,明白作者如何在一定具体的语境中联系各语言要素并根据需要传达意义,从而提升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理论依据
  
  语篇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一种在一定情景和文化语境中进行社会活动的方式。人们在语境中通过话语活动来交换意义。语言的单位是用于实现交际目的的语篇,而不是词汇或句子。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产生或理解语篇的过程,不纯粹是借助语法结构和词汇完成言语行为的过程。McCarthy&Carter1994年合着的《作为语篇的语言---语言教学面面观》一书充分阐述强调了语言意识(languageawareness)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采用提出“语篇能力”概念,并提出“语篇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新目标。
  语篇语言学特别关注几种关系---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语言使用与语境的关系;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关系。而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要根据实际使用语言的情况选择语言教学的内容和传授语言的方法。现代语言教学强调对学习者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培养,也就是指学习者能够在一定情景中恰当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个观点不同于结构主义教学模式中侧重培养学习者语言知识结构的水平。语篇能力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获得交际能力的前提。两者是不谋而合的。
  
  三、应用于阅读教学设计及理念
  
  1.分析模式,发现宏观结构
  分析课文的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是精读阅读课程中培养学生语篇意识和能力中的一环。宏观结构指的是句子之间以及更大语篇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参照一些语篇模式理论不难发现,不同体裁语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呈现一些常规特点,例如问题---解决方法、假设---真实、一般---个别等。在某些非常规的语篇中,作者为了取得出人意外的写作效果,或为了营造突出强调的目的,可能会刻意摒弃读者熟悉的语篇结构,采用颠倒前后的叙述方式,或省略某些部分等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语篇结构上的变异会加深理解,发现结构产生的意义。
  语篇阅读决不只是读者简单认知识别字符等语言知识的消极行为,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的一种积极的话语行为(discourseact),是在语篇构建的某种社会文化情境下关于参与者、主题等的互动。阅读是读者进行推测,进而证实,再推测,再证实不断循环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活动结束后的阅读理解问题设计中,应首先针对语篇框架结构,检测学生是否正确解读语篇语义逻辑关系,明了语篇结构,而不是一上来就语篇中的局部细节提问,这样利于培养学生对语篇的结构模式(discourse patterns)、语篇类型的敏感。已经有不少的研究结果表明,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语篇结构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效果。

  2.结合语境,深入理解词汇
  从语篇入手结合语境学习词汇,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将新词新表达剥离语境侧重词汇用法、句子结构以及大量例证的方法,而是不局限于单个词汇的学习,能深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例如:讲解“ASail-or'sChristmasGift”一课时,让学生明白,主题是水手的圣诞礼物改变了一群原本在小酒店沉闷过圣诞的人,唤醒了被遗忘的圣诞精神,忘掉各自烦恼,尽情享受。在此之后,让学生找出五个表达说明水手送圣诞礼物之前人们的苦闷,在后部分找出五个表达表现人们享受节日的快乐。这样正反对比,体现出水手的礼物不仅仅是礼物,而是唤醒了被大家遗忘的“圣诞精神”---互相关爱、共享欢乐。在这个语篇中,作者非常注意人们动作的刻画,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对照表现前后的变化,阅读的感觉就像看电影,具有画面感,使得这个水手的圣诞礼物显得弥足珍贵。这样的阅读,比逐字逐句讲解动词好,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再是某个单词或单句,而是整个篇章。
  运用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的语义衔接(lexicalcohesion)理论,分析课文中词汇的同现、上下义等语义关系,是培养学生通过语篇语境掌握词汇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FatFacts”是关于科学界对于肥胖症的原因和补救提出的不同看法和解释。课文里出现描述肥胖和产生肥胖以及肥胖后果的不同表达。例如文中关于产生肥胖症的生理因素,有多处出现同义词汇,复现特征特别突出,比如geneticinherit-ance,geneticfactors,heredity,geneticset-point,geneti-callydeterminedlevel,genetictriggers,geneticmarkers,etc.归纳整理这些词汇,观察词汇的同现关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敏感性,观察到词汇的语义衔接手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寻找词汇链(vocabularychain),找出体现语篇主题和主旨的关键词汇,同样也是在语篇层次上理解语义衔接关系,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在语篇语境中学习掌握词汇语义的有效方式。

  3.透过字面,探究功能目的
  作为语篇学习者,在阅读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更要明白要看懂的是为什么作者在那个交际语境中会使用某一特定的结构或某些词汇,因为意义的选择和形式的选择都是基于一定的交际需要和目的。也就是说,在阅读中,不仅是要理解文字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读出和理解作者的目的,有时理解说话的目的比了解说话的内容更加重要。
  语篇教学强调语境的作用,把语篇理解为作者在一定语境下对语言形式进行选择的结果。读者对同一语篇的理解可能因人而异。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语言教学是动态的,不是固守不变的,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例如是否选择使用被动语态还是主动语态,是作者做出的选择。不同的目的引发语言上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传递出不一样的信息内容。这三种选择中,(1)Police killed escaped prisoners.(2)Escaped prisoner skilled by police.(3)Prisonerskilled.主动与被动的选择,直接导致“警察”在句中的位置从句首施动者变成句尾重要性较弱的位置,弱化了施动者的责任和信息的强度。在第三种表达中,施动者完全消失不见。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不仅仅是单一的表现形式的差异,形式上的转换可以制造出信息的突显或弱化,即信息的前景化(foregrounded)或背景化(backgrounded),达到作者突出或弱化施动者或承受者重要性的目的。

  4.深度阅读,读出文化意识
  语篇教学强调社会环境对语义的影响,也强调在语篇中才能真正理解语言形式如何体现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的阅读教学设计,摒弃对语篇的纯语法和句本位的研读,看重学生用英语获得信息和交流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了解文化帮助理解语言,通过语言也能了解文化。说话者或作者总是有意无意地通过语言的使用和选择反映出自身的文化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分析语篇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反映的意识形态,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体会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由于语篇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起作用的,所以文化语境对于语篇的意义表达和理解至关重要。每一个语篇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产生表达意义,同一个语篇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中通常都有不同的社会意义和交际效果。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某些貌似对等的表达,实际的意义却因为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相差甚远。例如:英语的“socialactivities”与汉语的“社会活动”文化内涵是不完全一样的。英语中socialactivities仅指与社会科学和哲学相关的范畴(Socialactivity relates to anumber of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而汉语中的社会活动就是某个人参加的有关社会上各行各业或者某一社会性质问题调查或走访的活动,具有以社会为媒介的性质,是基于“社会”这一事物而产生的。这类反映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语言形式是语篇阅读中深层次理解的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语篇培养学生这种文化意识,准确深刻解读文本传递的文化和内涵。

  5.活用教材,设计教学大纲
  真正意义上的基于语篇能力培养的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贯穿渗透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始末,衍生拓展到整本教材取舍、整体的教学大纲设计、测试评估标准等超越课堂语篇阅读的教学环节。各个环节都需要以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观为指导,具体而言体现在设计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组织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结果等组成部分。
  所谓在教学大纲(thediscoursesyllabus)中体现语篇策略,就是教师明了说话者或作者在生产语篇的各个阶段如词汇、语法、语类、社会一文化准则等各个方面所做的各种选择,而且把这种基于语篇的选择更宽泛地应用到教学大纲中的任务设计,整个大纲围绕语言学习者如何才能学习和掌握语篇策略,而不是完成教授语法结构或词汇、某些言语行为。测试评估的设计也是服务于这个目的,检验反映教学的结果,是否达到培养语篇策略的目的与否。英语专业的师范生就是未来的初中、高中英语教师,他们会在将来自己的课堂和教学中迁移这种基于语篇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语篇能力不仅能帮助他们讲授设计课本文章,而且会指导他们在课堂以外的其他教学环节中综合考虑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语
  
  语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尤其在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如何有效组织课堂,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值得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问题。基于语篇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不仅要具备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文体学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储备,还要具备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这也是新世纪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Bygate, M. Speak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Cook, G. Discours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Hatch, 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Mc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Nunan, D. Introducing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Penguin,1993.
  [6]McCarthy, M.&R. Carter. 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4:70-76.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Halliday,M.A.K.&R.Hasan.Language,Context&Text[M].London: EdwardArnold Ltd,1978.
  [9]张维友,舒白梅。新编综合英语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16.
  [10]程晓棠。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J].国外外语教学,2005,(1):8-16.
  [11]寄影。语篇分析与精读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1):57-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英语毕业论文
返回: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