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当代成都地区古琴音乐的艺术特征
【第一章】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琴歌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成都地区琴歌的现状
【3.1】成都地区琴歌的创作特点
【3.2 3.3】成都地区琴歌的演唱特点与琴的作用
【结论/参考文献】成都地区琴歌的传承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成都是中国古琴文化重镇之一,同北京、上海、扬州、南京、常熟等诸多城市一样承担着中国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也是滋养中国琴歌艺术的沃土。自汉代有关于成都地区琴事活动的文字记载以来,琴歌这一古老的古琴音乐形式就在这一地域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着。千百年来,成都的琴歌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低迷-复苏的历史进程,在当今有着较好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资料的梳理和分析论证,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目前成都地区有着较为专业的琴歌演唱人员,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还是在琴歌的创作、演唱以及弹奏等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同时他们还兴办民间琴歌组织,培养琴歌新人,积极地投身于琴歌艺术的教学与传承中。他们还举办音乐会,组织琴友开展学术活动,大力宣传琴歌,促进了成都地区琴歌艺术的普及和推广。这使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高雅音乐艺术逐渐走入了普通百姓的视野,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二、当今成都地区的琴歌创作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为古诗词谱曲,还是今人的词曲新作,都浸润着蜀地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琴歌的表现内容大多具有成都元素,其中一部分作品的曲调更是吸收了四川的民间音乐,具有“本土化”、“地域化”的风格特征。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词曲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
三、当今成都地区琴歌在唱法方面总体上可谓兼收并蓄,但对于不同的演唱者和不同的作品,又有不同的侧重。他们或借鉴美声来追求唱腔的明亮圆润,或偏爱戏曲发音来改变唱腔的浓淡虚实,或选择本嗓的吟诵来体现一种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状态。无论他们借鉴哪种唱法,其目的都是想通过最完美的演唱来抒发琴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展现琴歌敦厚优雅的古风。
四、当今成都地区的琴歌中,琴的作用更加丰富多彩。在传统的琴歌中,琴与歌基本处于同等同步的地位,琴主奏旋律,音色略显单一,其表现力受到一定约束,情感表达较为朴素。琴歌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琴歌新作,琴的作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琴开始作为角色参与或融入到琴歌中,通过借鉴不同的理念、手法,为琴歌的表情达意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极大地丰富了成都地区的琴歌艺术。
我们看到当代成都地区琴人们对琴歌艺术作出的努力,但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笔者仅提出两点琴歌的发展建议:
一、加大发掘整理力度,创作更多琴歌作品
由于古代记谱法的局限,在明代琴谱刊行以前,只存有《黄莺吟》、《古怨》等极少数琴歌曲谱。其他绝大多数琴歌只能以琴曲歌辞的形式记载于古代文献中,特别是琴歌较为兴盛的两汉和唐宋时期,情况尤为如此,这让后人无法真实地了解当时琴歌的旋律和音乐特征。
明代以后刊行的古琴谱集中载有大量的琴歌,但这些作品只能以乐谱的形式存放于图书馆,鲜有人问津。已故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迪先生虽对古代琴歌作了一定的整理定谱、辑为《弦歌雅韵》出版发行;成都的琴家喻绍泽、曾成伟也为琴歌《桃园》和《凤求凰》进行了打谱,但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项工作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继续进行下去。因此,成都地区的琴家们还应在打谱研究上多下功夫,让更多的古代琴歌作品重见光明。在发掘整理古代琴歌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创作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反映当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二、重视琴歌传承保护,培养青年演唱人才
针对目前成都地区琴歌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出,当今的青年琴歌爱好者与演唱者人数不太多,并缺乏青年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参与。这对琴歌的发展非常不利,显得后劲不足。目前活跃在琴歌舞台上的几位歌唱家中,有四位都已是 50 岁以上的年龄,有的甚至超过 70 岁,他们年事已高,试想一下再过十余年,成都地区琴歌的较为专业的演唱者就会出现断层。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水准的青年琴歌演唱人才,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工作,传承和发展琴歌艺术的重担必须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
目前,成都地区琴歌的传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琴歌演唱家黄明康教子有方,在培养下一代传承琴歌艺术上做了很好的榜样。在其子三岁牙牙学语时,她就用唱琴歌的方式教孩子学习古代诗词,其子学会了《咏鹅》、《静夜思》等作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琴歌的种子。这既让孩子学会了古代诗词,同时又使其受到了古琴音乐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发,能否在幼儿园或小学校园中去推广琴歌,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在学习古代诗词和高雅音乐中找到乐趣,这对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几千年过去了,随着岁月流长,社会的进步,琴歌已不再是书斋庭院中文人养性悦己的歌唱艺术,而已逐渐成为服务于大众、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收的高雅艺术形式。它可以让人获得美的享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也可以让青年一代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学与音乐艺术的精华。琴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它一手牵着我们辉煌的历史,另一手开创着我们美好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一)着作类
1. 杨晓主编:《蜀中琴人口述史》,三联出版社,2013 年 6 月第一版
2. 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一版。
3. 顾梅羹:琴学备要(手稿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年 3 月第一版。
4. 唐中六编:《中国乐舞诗?琴卷》,成都出版社,1995 年第一版。
5. 许健:《琴史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
6. 唐彝鸣、张孔山:《天闻阁琴谱》。
7. 顾玉成:《百瓶斋琴谱》。
8. 朱江书:《成都传统音乐》,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 年 6 月版。
9. 朱江书:《中国民族器乐概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年 6 月版。
10. 薄克礼:《中国琴歌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年 5 月版。
11. 《玉台新咏》,成都古籍出版社。
12. 武俊达:《昆曲唱腔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年 3 月版。
13.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14. 俞振飞:《振飞曲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 7 月版。
15.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 年 9 月版。
16. 王迪整理:《弦歌雅韵》,中华书局,2012 年 5 月版。
17. 四川省川剧院研究室音乐组整理:《川剧高腔曲牌》,四川人民出版社,1956 年 9 月版。
(二)论文类1. 査阜西:《琴歌的传统和演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95 年第 4 期。
2. 李娟:《琴歌艺术及其传承》,武汉音乐学院 2007 年硕士论文。
3. 张庆华:《百瓶斋琴谱研究》,武汉音乐学院 2009 年硕士论文。
4. 朱江书:《论蜀派古琴的传人、传谱与传曲》,《音乐探索》2011 年第 4 期。
5. 朱江书:《历代道教琴人述略》,《音乐探索》,2002 年第 2 期。
6. 朱江书:《蜀派琴家喻绍泽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音乐探索》 2003 年 2 期7. 朱江书:《琴歌〈凤求凰〉考释》,《音乐探索》,2006 年第 2 期。
8. 罗苏理:《调古声淡说琴歌》,《东方艺术》2011 年第 1 期。
9. 施咏:《蜀派古琴保护传承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三》,《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 年第 1 期。
10. 孙正夷:《唐代琴文化初探》,复旦大学 2010 年硕士论文。
11. 朱莎莎:《明代琴歌研究》,天津音乐学院 2009 年硕士论文。
12. 章怡雯:《琴歌艺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 2010 年硕士论文。
13. 司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分类及演唱艺术研究》,河南大学 2009 年硕士论文。
14. 谭宁:《蜀琴文化初探》,重庆师范大学 2014 年硕士论文。
15. 李妮莱:《蜀派古琴艺术探析》,中央音乐学院 2010 年硕士论文。
16. 刘明澜:《中国古代琴歌的艺术特征》,《音乐艺术》1989 年第 3 期。
17. 岳生:《古诗文中有关成都故实的几点考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 2 期。
18. 刘铭澜:《论昆曲唱腔的艺术美》,《中国音乐学》,1993 年第 3 期。
19. 张平、张永杰、白柱:《河南豫剧唱腔韵味浅探》,《中国音乐学》,1996 年增刊。
20. 秦德祥:《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及其特征--以六首〈枫桥夜泊〉的吟诵谱为例》,《音乐艺术》2004 年第 2 期。
21. 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上海音乐学院 2011 年博士论文。
22. 刘海莉:《谈古琴歌的演唱艺术》,《管子学刊》2010 年 3 期。
23. 周冬:《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与表现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年硕士论文。
24. 傅暮蓉:《琴歌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音乐学》,2010 年第 2 期。
25. 薄克礼:《中国古代琴歌的声辞配合关系》,《乐府新声》,2011 年第 2 期。
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敲下“致谢”两个字,心中无限感慨。回眸三年的研究生时光,一路走来,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实在是这些简单的文字所不能表达和承载的。
首先诚挚的感谢恩师朱江书教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术作风、独特的人格魅力,始终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这些都将成为宝贵的财富让我受用终身。恩师于我,不仅是学术上的教诲和帮助,更是我人生路上的指引者。我从最初的迷茫与不善言谈,到最后能够独自完成每一位琴人的采访,朱江书教授像母亲般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世。论文撰写中,多少次导师帮我修改推敲论文到深夜,熬红了眼睛,嘶哑了声音。师恩难忘,无论今后的足迹走向何方,我都会记得导师的爱与期望,我想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您,我的导师,愿您一生平安喜乐。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三年间,能收获甘绍成老师、罗天全老师、李兴梧老师、包德述老师、杨晓老师等多位老师的培育与指导,亦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琴人,有了你们毫无保留的指点,我的论文才能顺利完成,我也会更加认真地研究,努力做得更好。同时感谢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家人朋友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值得好好珍惜,有你们,我很幸福。
最后,由衷地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评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文中一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其他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同样受这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信奉万物有灵论。人们通过对神、鬼、兽等万物的顶礼膜拜来祈求上苍满...
中文摘要琴歌是古琴传统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琴歌历史悠久,贯穿了古琴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折射出了古琴音乐的艺术特征。成都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为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滋养中国琴歌艺术的沃土。自汉代有...
第二章成都地区琴歌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现今琴歌在成都地区有着越来越受重视的势头,在一些古琴雅集上经常会出现琴歌的身影。杨晓博士主编的《蜀中琴人口述史》①中也有几位唱琴歌琴人的叙述。更多的琴人开始投入到琴歌的创作、传唱和研究中。笔...
第三章成都地区琴歌的艺术特点当代成都地区的琴歌呈现出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点,这些琴歌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休戚相关,同时也侵润着创作者与表演者的思想与感怀。以下笔者将从创作特点、演唱特点以及琴的作用三方面逐一分析。第一节创作特点一、唱词的选...
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
甘肃陇南地区文化遗产特别丰富,各类民歌浩如烟海,形式五彩缤纷,有山歌、花儿、小调、号子、社火曲等,其中最成熟、最有特色的当属小调。陇南小调表达爱情、祈求幸福,诉说哀愁、抒发悲苦,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认识陇南历史、社...
绪论一、课题的缘起琴歌即抚琴而歌,又称为弦歌,是古琴与诗歌相结合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琴歌歌词内容丰富,曲调简练纯朴,唱腔深情委婉,形象鲜明生动,是琴人表达内心情感的歌咏形式,富有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色。早在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
布依族地区大都存在双语民歌现象,因此,当提到布依族民歌时,就要区分是指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民歌,还是用汉语演唱的民歌。笔者一通过考察和比较发现,从民歌体式上看,布依族中的汉语民歌与汉族中流行的民歌相似甚至相同,但从演唱形式上看,两者一却有较...
第二节演唱特点琴歌是诵与吟的升华,涵盖了歌与奏两种形式。古典诗词的吟唱是文人用以自娱自乐、表情达意的,其吟唱时应具有朴素的情感,以及温润而雅致的发音。琴歌演唱时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诗词作者的心情,然后通过演唱者自身情感的润色和艺术...
我国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不乏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构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