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本文通过前面的大量论述,庶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改变了社会结构,使原来隶属于周初天子掌控的知识权力下移,出现了“天子失学,学在四夷”的现象,当士阶层逐渐脱离周王室的依附状态,而散失到各个诸侯国时,从而也开始具有了自己的生存选择空间,人格也渐趋独立。在这样一种趋势下,士人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立的精神空间。在现实中,这个精神空间就是以道作为自己的守护原则。“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实际上,就是说,在君主和大道之间,当他以道作为最高原则时,在精神上是与君王站在并列的位置上,共同面对最高的那个存在。
君主也须得事道,也须得遵循一种比人间权力更高的存在,这使得士阶层为自己的精神生存赢得尊严,拓展了空间。当士阶层不再以君王的好恶为标尺来行事时,这个最高的存在,比如大道,比如社稷,可以作为士子的坚守依据,而不是失掉自身尊严的逢迎讨好,蝇营狗苟。士子开始具有自己强大独立的人格。
士子风骨的形成,还伴有一种重要的标志,这就是古琴,我们从古琴产生的传说里,依稀可辨认出古琴独特之意义。为什么古琴在创制之处,人们会选择梧桐作为材质?“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梧桐具有高洁的象征,难怪士人常常以梧桐自喻。这和士人精神是一致的。庄子说南方有一种高洁的鸟,名为鹓雏。
说它“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梧桐在这儿就暗喻高洁。琴器产生远在庄子之前,琴器所用材质--梧桐,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材质,而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意义。是琴器使梧桐获得这种意义。
东周时期,是一个诸侯并立,相互竞争的时代,正因为如此,各种思想学说相互激荡迸发,这应该是士人产生伟大思想的肥沃土壤。士人产生于这样的环境中,一方面他们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可以论道游学,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念,可以选择欣赏自己的君主和贵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诸侯国而自由迁徙,他们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由此也为自己营造了坚实的精神穹庐,有了自己所珍惜抱持的精神价值,古琴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被士人所选中的与自己精神存在向度一致的器物,从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它提供了士人表达自己的媒介,士人用古琴曲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与思想主张,古琴作为士人思想的依托为士人提供了精神的栖息地。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欣喜有了钟子期这个“知我情操者”,所以在他死后,伯牙宁可废琴,不再弹奏,这是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一种节操和守护,一种强烈的划开自我与俗世、他人之间的界限,让一种珍稀价值成为永恒。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有人说他们也是琴者,先秦时琴歌一体,上述也算例证。他们宁肯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食周粟,这虽与伯牙、钟子期不同,但是在坚守一种情感上,却是共同的。他认为自己是殷商之民,国亡而殉是个人选择的一种必须。所以,他坚守了这种一以贯之的情感选择价值,并最终使自己成为精神坚守的千古传说。
先秦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琴曲,我们已经看不到曲谱了,只有琴曲的名字或文字注释,我们难窥其原貌。但是仅仅通过琴曲名字及内容阐释,我们也能清晰地感知到琴曲里所表达的意蕴和精神向度。先秦士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怀寄托在琴曲里,借此表达出了他们丰富而纯净的内心世界。比如,高古琴曲如《高山》、《流水》,表面看来是表现自然山水,其实有着深沉的寄托,《神奇秘谱》言:”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音;后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还有《遁世操》、《归耕操》、《南山操》、《幽兰操》、《鸥鹭忘机》、《别鹤操》、《华胥引》等等,列举这些琴曲,意在说明,这些琴曲里所传达的思想,所表达的精神,有着明晰强烈的指向,有着自己所特有的精神存在和所坚守的价值立场。《遁世操》也称为《箕山操》,传说为许由所作。旧说云: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且耻之逃去,隐于箕山。庄子《逍遥游》里,说许由坚辞不受的理由是:”鹪鹩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遂遁去。隐於箕山,乃作是操。《归耕操》托名曾子,表现尘世之外,闲暇悠然的田园生活。《幽兰操》亦曰《猗兰操》,托名孔子所作。琴曲表达了孔子自伤生不逢时的幽怨情绪,且以香兰自喻,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鸥鹭忘机》其内容出自《列子·黄帝篇》,说海边之家有一子,经常到海上与鸥鸟游玩,其父听说,让他捉一只回来。
他再去海上时,”群鸥舞而不下“.”忘机“就是不要有取巧机诈之心。这首曲子的表意也非常明晰,认为人应该消除机心,浑然与万物一体。
仅就前述及上面所例举的这些琴曲,我们就能从历史的缝隙里,窥视到一种充溢于先秦士子身上的精神气象,这就是他们以古琴作为自我精神的家园,竭力与俗世划开界限,坚守人间的珍惜情操,固守以纯净的精神家园,将回归山林田园作为与庙堂相对的一个独立的价值空间,对现实的污浊和残酷采取遁世守道的方式作为隔离,洁身自好是士人们共有的精神取向,理想家园正是在这严酷现实之下的一个精神性存在,正如同《华胥引》所表现的华胥古国,仿若上古时期的乌托邦,士人将之做了美丽的想象。这种想象,是精神穹庐,作为精神依凭的载体,恰是古琴。
参考文献
着作类:
易存国。太音希声[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闫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3:85-86.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70-75.
资中筠。士人风骨[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第五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6:38.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9-15.
黑格尔(德),贺麟(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9.
刘宝才。先秦文化散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184.
许健。琴史新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12:5-100.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78-107.
成公亮。秋籁居琴话[M]. 北京:三联书店,2009:97.
姚炳炎。中国音乐大全[M]. 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0.
朗吉努斯(古罗马) .论崇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期刊论文类苗建华。古琴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J].音乐研究,2002:6 (2) :7-13.
赵敏俐。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研究[J].文学遗产,2010:2 :60-70.
孙武军,仵埂。先秦至晋代古琴之雅辩[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 (1) :58-60.
赵梅枝。“志静气正”琴声幽[J].电影评介,2008:23:89-90.
张健。精神世界概念[J].肇庆学院学报,2004:6 (3) :468-471.
古籍:
桓谭。新辑本桓谭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十三经注疏:2084.
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第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3:79-100.
左丘明。国语·卷十·晋语四 :133.
许慎(汉) .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左丘明(春秋) .左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孟子(战国) .孟子[M] .北京:中国古典名着百部藏书, 2011.
司马迁(汉)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吕不韦(战国) .吕氏春秋[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
孙星衍。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荀子。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戴德(西汉)。礼记(第十九篇:乐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墨子。墨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5.
沈约。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太古遗音-明代琴歌谱。
袁俊哲(明) .太音大全集[M].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梁元帝(梁)。纂要[M].江都李祖望半亩园,1884.
孔安国(西汉)。孔子家语[M]. 济南:齐鲁书社,2009.
朱长文(宋),琴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孔子(编纂)。诗经[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郭茂倩(宋)。乐府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董皓(清)。全唐文(乐府解题收录其中)[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列子。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肖莺(明)。杏庄太音补遗续谱[M].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周鲁封(清)。五知斋琴谱[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
秦维瀚,焦庵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程雄(清)。四库书松风阁琴谱[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
杨表正(明)。重修真传琴谱[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琴曲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张廷玉(明)。理性元雅收录于《琴曲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崔豹(晋)。古今注[M].北京:线装书局,2015.
致 谢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母校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记忆里的一道深深印痕,苦闷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这个过程1助。
首先由衷感谢我的导师仵埂教授,他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上给我的谆谆教诲、悉心培养和温暖关照,让我永难忘怀。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他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使我获益匪浅。仵埂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广博的学术造诣、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正因为有老师这样的耐心辅导与教诲,我才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老老实实完成了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感谢老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宽广的胸怀和坦荡的人格,深深感染着我,使我不仅在学业上大有收获,而且在个人成长和为人处事方面,也都满载而归。在我遇到困境时,感谢老师对我如知心好友般的促膝而谈,耐心地倾听我的想法并同我一道分析解决。此刻,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的感念之情,惟愿师生情谊一生延续。
论文的顺利完成,也得到了艺术学理论研究室的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叶明春老师的耐心指导和教诲,感谢李宝杰老师、曾金寿老师、缑斌老师在开题报告中的宝贵意见,感谢李村老师在我学习古琴时的悉心指导。感谢全体教导过我的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师姐师妹、同学好友,没有你们的热情教导、相助和关爱,我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更不会留下这么多温馨美好的记忆,再次表示我衷心的谢意!
最后,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在我读研期间,他们给我的支持、理解与宽容,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是我认真学习,不断前进的基石与动力。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只能深深地道一声: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