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探讨《广陵散》古琴元素在二胡曲《风雨思秋》中的借鉴与运用

来源:戏剧之家 作者:陶颖文
发布于:2021-06-22 共362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关于二胡的论文范文第六篇:探讨《广陵散》古琴元素在二胡曲《风雨思秋》中的借鉴与运用 

  摘要:当今二胡新作层出不穷,带动了二胡演奏技巧的发展,其中通过模仿、学习其他乐器特点的手法,在诸多作品中得到充分运用。以《风雨思秋》这部作品为例可以看出,借鉴古琴滑音所构建的二胡韵腔是民乐演奏手法中横向融合的特别尝试。将盛行民间的平民乐器二胡与依存文人雅士的古琴两种乐器融合在一起,给听众以独特感受。笔者通过学习演奏《风雨思秋》,探讨《广陵散》古琴元素在《风雨思秋》中的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广陵散;古琴;风雨思秋;借鉴运用;

  《风雨思秋》是作家关乃忠先生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杰出女革命家秋瑾为题而创作的一首既有可听性又有难度技巧的乐曲。这首二胡曲的独特之处在于作曲家将大量的古琴元素融入其中,通过二胡的技法将古琴的韵味展现出来,既是对作曲者的考验,也是对演奏者的挑战。

二胡

  一、对古琴曲《广陵散》气质内涵的借鉴运用

  古曲《广陵散》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入山学琴十载,后成名被暴君韩王召入宫中,伺机刺死了韩王,聂政为怕连累母亲自毁容貌而死。韩国因不知刺客为何人,故悬赏千金以求刺客的姓名,聂政母亲为让儿子扬名,前去认尸,最终死在儿子身边的故事。此曲本身就是对聂政侠义之气的赞颂。而谈及《广陵散》就不得不提起魏晋琴家嵇康。因嵇康弹奏《广陵散》太过精妙,历史上还流传了其行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典故。从聂政刺韩王的侠义之气到嵇康的魏晋风度,都为《广陵散》增添了更深的内涵,而此点正好与秋瑾的性格不谋而合。《风雨思秋》在对《广陵散》的借鉴上没有一丝牵强,无论从乐曲的音乐形象还是乐曲本身散发的气质内涵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笔者认为这正是作者选择《广陵散》这首古琴曲的真正用意。

  二、对古琴曲《广陵散》音乐元素的借鉴运用

  《风雨思秋》是关乃忠先生为二胡金钟奖所创作的委约作品,作品采用了西方的奏鸣曲式,作曲家将整首作品按结构和情绪分成九个部分,以音乐的形式,将鉴湖女侠一生中冲破礼教束缚最终为革命牺牲的高光时刻描绘了出来。

  引子"风雨亭前",这是作者在风雨亭前缅怀秋瑾烈士,思绪万千。左手大跳的音程、跨拍子且不规则的连线、三十二分音符的前缀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肃杀气氛。作曲家要求的同一指的滑音在此段中也给予演奏者音乐处理的灵感,将古琴的腔韵展现了出来。古琴的散音常给人以余音袅袅之感,而在全曲的开头,作者运用了二胡中最为普通却也是最低沉厚实的内弦空弦长音,正好把这种感觉模仿了出来,同时开头f的力度记号也很好地还原出了古琴苍劲的神韵。整个引子使用了中国民族调式,我想这也是作曲家对古琴的致敬。

  A段主部主题"壮志凌云",是写秋瑾自幼心怀壮志,习文习武,力图报效中华。此段的处理方式与引子截然不同,从弓法角度比较,引子部分多采用连弓,配以同一指滑音和急揉,听起来似内心震颤,极富女性色彩。而主部主题的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的组合部分都为分弓演奏,如号角般令人振奋。虽然此段中涉及的《广陵散》的素材不多,但是与其铿锵的曲风倒是极为吻合。

  接下来的B段"东渡扶桑"在旋律方面融入了《广陵散》元素的行板,此段描述了秋瑾冲破封建家庭束缚后的激动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向往。此段是根据《广陵散》中第25段"含光"的开头旋律衍生而来的,虽然旋律上与古琴原曲有几分相似,但是音色、速度情绪上都有所区别。《广陵散》中采用明快清亮的泛音与浑厚的散音相结合,而此段在整个《风雨思秋》中只算得上是刚刚开始,因此作曲家用了相对统一的音色布局。速度与情绪方面,古琴演绎的速度快、情绪激动,二胡则是速度相对缓慢,情绪上应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

  经过B段的过渡,乐曲进入了情绪激烈的段落。C、D段标题为"烽火连天",是以插部写法的发展部,描绘了冲破束缚东渡日本后的秋瑾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与此同时国内形势也是风云四起。

  《风雨思秋》中C、D两段无论是旋律、节奏感还是情绪与《广陵散》中的第18段和第19段极为相似。作曲家通过运用切分音、附点等节奏鲜明的音型并在强拍上加以重音让人心潮澎湃。《广陵散》中第18段"冲冠"和19段"长虹",从小标题就不难看出是全曲情绪较为激烈的部分,表现的是聂政对韩王从怨恨到愤慨的情绪积累,深刻地刻画了他不畏强权的复仇决心。因此二胡在此段落中的情绪表达也应该是有棱有角的,塑造出秋瑾与封建思想作斗争的反骨形象。

  另外作曲家通过二胡左手同一指上下来回的滑音来模仿古琴的韵腔,右手演奏出的重音来模仿古琴铿锵有力的扫弦,听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再现了古琴曲《广陵散》表现的戈矛杀伐战斗气氛。

  《风雨思秋》的E段与B段旋律的灵感都来源于《广陵散》第25段的泛音部分,不过两段所表达的涵义却全然不同。此段标题为"星火燎原",写的是秋瑾回到国内,宣传革命,准备起义。因此从节奏速度和情绪上与B段都有较大区别,在延续上两段激昂情绪的同时,所有的十六分音符的下方都标注了跳音记号,使得每个音的演奏效果更为短促有力,听起来犹如嘹亮的号角声,又仿佛是在模仿弹奏古琴时右手利落的"勾剔抹挑".

  二胡与乐队在明快的旋律上的相互模仿和传递,正符合了"星火燎原"的主题。段落到尾声处节奏速度越拉越宽,最终由定音鼓敲出了似沉重脚步的鼓点引出了秋瑾从容就义的F段。

  此段落向听众讲述了起义失败后秋瑾被捕,最后牺牲自己以唤醒国人的故事。此段旋律虽为A段素材的再现,与A段壮志凌云的情绪相比却是急转直下。本段速度由之前快板的每分钟132拍急转至每分钟48拍,速度的改变为整段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基调,同时三连音的连续使用又在听觉上给人一种紧张的气氛。随后旋律由之前的低沉的音色变为清亮的音色,像是划破黑夜的一道曙光,又像是打破死寂的一声号角。作曲家巧妙地将F段发展成了两种截然不用的情绪。前者表现出了秋瑾被捕入狱令人悲痛惋惜,采用的是A段的音乐素材,通过运用鲜明的节奏音型、改变重音的方法来模仿古琴洒脱不羁的节奏特点。而后者吸收了《广陵散》中第25段泛音部分的音乐元素,不但旋律与《广陵散》极为相似,且气质上更为接近。此段结尾作者采用不和谐且节奏清晰的八分音符琶音加上从宽到紧的速度推进将情绪升华。

  接下来的G段是B段旋律素材的再现,标题为"万世流芳".秋瑾的革命精神激励千万民众,她用自己的方式呼唤着沉睡中的国家。此段在旋律上与B段前后呼应,但较之前更为流动,演奏时速度虽有所克制,但激动的情绪却已经渗透进了每个音符。全曲的最后,在快速换把的难度技巧穿插着《广陵散》的旋律动机中结束了全曲。作曲家将《广陵散》故事中的侠士聂政、"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风雨思秋》中鉴湖女侠秋瑾通过一首二胡作品联系到了一起,用以古论今的方式为《风雨思秋》这首作品的精神气质做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在二度创作中所展现的古琴韵味

  古琴有三种基本音色,分别是散音、泛音与按音。散音通俗来讲就是空弦音,古琴的散音松沉旷远。在《风雨思秋》中经常会用到长音的内弦空弦来模仿古琴散音那种浑厚、余音袅袅的感觉。例如乐曲的慢板B段,此段旋律优美,但不易掌握,因为有很多空弦在旋律中出现,此时就需要演奏者找到合理的运弓与空弦摩擦的震动方式,让弓子的压力与速度具有一定的过程和变化,可以增加空弦的魅力。

  古琴的技法相当丰富,因此短短的一句旋律却是右手弹奏双音、单音和左手的吟猱绰注等多种技法的综合呈现。转到二胡上,演奏者就需要划定恰当的弓指法、滑音、装饰音和重音来展现,通过运用夸张的重音、鲜明的节奏音型、拿捏到位的同一指滑音,可以表现出古琴音乐中蕴含的桀骜不驯的独特个性。通过控制二胡滑音速度和力度变化,能更好地将古琴的滑音等音响效果模仿出来。

  四、结语

  经典的二胡作品往往都是打破传统的桎梏与直击聆听者内心的旋律并存的。作曲家关乃忠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创作中既能运用西方作曲的理念,使其作品的结构丰富,同时又能在创作中注入民族的元素,使作品与演奏者、听众产生共鸣的作曲家。尤其是本文研究的《风雨思秋》这首二胡作品,从全曲的构思来看,作曲家独具匠心,不只是对经典旋律的单纯运用和借鉴,而是找到了古琴曲《广陵散》与二胡曲《风雨思秋》的契合点,从情绪到气质内涵二者都是极为相近。另外作曲家对演奏者的严格要求也更好地帮助了演奏者如何去诠释带有古琴元素的二胡作品,谱面所标注的同一指滑音和那些改变原来旋律逻辑的重音记号都是最好的证明。纵观乐曲的每个角落,无不渗透着古琴的意境和《广陵散》的元素。作曲家巧妙地将古琴的技法、《广陵散》旋律与节奏的特点、《广陵散》的气质内涵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中,成功塑造了女革命家秋瑾的形象,为当代二胡作品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1]宋飞主编关乃忠二胡协奏曲集一-创作、 演奏访谈与教学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关乃忠让民乐走向世界[J]新华月报, 2012,(3)。

  [3]王世襄古琴名曲<广陵散>[J]人民音乐, 1956,(04)。

  [4]赵冬梅。乐由心生、至情至性一-关乃忠 与他的二胡协奏曲[J]中国音乐, 2013,(0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
原文出处:陶颖文.浅析二胡作品《风雨思秋》中的《广陵散》古琴元素[J].戏剧之家,2021(12):92-9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