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

民族造物色彩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探析

来源: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作者:王兴业
发布于:2018-09-06 共6129字

  摘  要: 民族心理对造物用色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民众求吉、乐观、重情、唯我的心理直接影响着色彩的择用, 这种民族心理下的色彩应用显现出喜用纯色、暖色、对比色的倾向, 并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对色彩的认知与选用反映的是民众的生命意识与世俗功利心态, 可以说, 民族心理是造物色彩择用的内隐动机。

  关键词: 民族心理; 色彩择用; 影响;

民族造物色彩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探析
 

  Abstract: National ps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election of color in folk creations, people's seeking for kyrgyzstan, optimism, love and subjectiv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color selection.Colour app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show that people like to use solid colors, warm colors, contrastive colors, and have a strong subjectivity.This kind of cognition and choice of colour reflects the people's living consciousness and secular utilitarian mentality.It can be said that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is the implicit motive of colour application.

  Keyword: national psychology; selection of colors; influence;  民族性格与民众心理中包含有民间造物色彩审美观的内隐动机。“思维方式规定了国人观物、辨事、明理的程式。”[1]在造物设计过程中, 民众的心中所愿外化为造型、色彩等视觉艺术的形态。

  民族心理是人之天性与社会心理的杂糅。民众心理对色彩择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视觉美感的达成显然离不开人之心理因素的参与, 在我们看来, 民间工艺造物所呈现出的色彩特性, 在创造者眼中却是普普通通的, “民艺创造如此表现, 是因为在创造者看来, 生活理应如此, 世界对象理应如此。那是一种与民艺创造者的生活相协调的间接和约略, 是为一种与整个的生活逻辑相一致的动机所驱使。它和以艺术品本身为对象和目的的创造不同, 在民艺创造者的以生活为对象和目的的创造中, 主旨所在往往是如何协调生活而非刻意追逐形式。”[2]但这种“平朴”之中却蕴含有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独特认知。色彩一定意义上是生活中特定的文化符号, 指向特定的寓意, 传达特定的文化功能, 其中既有对色彩美的视觉感性认知, 又必然地承担有民众特定情感、认知、意识、信仰等文化内涵信息的功能。

  一、求吉

  在造物设计领域, 色彩往往与民众追求吉利祥瑞的观念紧密关联, 体现着民众求吉的心理愿望, 这是造物色彩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机制。红火热闹的造物之色正是为民众所热爱并借此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与方式, 恰如民间年画用色的顺口溜中说的“红绿大笔抹, 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 喜祥又红火。”人们对大红大绿的喜爱是发自本能的, 意在获得喧嚣之色所带来的满足感。

  “‘吉利’所包含的神圣的审美意义, 在广大民众心中总是和宜子益寿、纳福招财、避害去疫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叠。”[3]———“喜形于色”的色彩成为张扬情感、表达欲求的符号, 热烈明快的色彩体现着造物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求吉、喜乐是民间造物择色、用色的永恒基调, 意在以鲜亮之色迎合民众追求喜庆吉祥、乐观向上的人生愿望。

  从造物色彩中还可以窥见民众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心理。尚红、尊黄、喜蓝等的色彩倾向都是长时间审美心理积淀下的产物, 联结着人的色彩本能, 遵从业已形成的稳定象征方式, 并成为人所共知、共用的传情达意的文化机制。我们认为, 国人的色彩择取中的许多喜好, 都与中国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色, 除了是中央之色的尊崇形象, 更是滋生万物的土地的颜色, 也是作物丰收的色彩;绿色是人工种植作物的主色, 被赋予希望、丰饶之意是理所当然的;而红色的果实也是成熟和美味的代指……人们对色彩择用的好尚显然是有目的性的。换句话说, 这些色彩好尚是反映民众的功利之心的。统治阶层依礼用色, 以色示尊卑等阶, 意在维护统治;处于基层的民众的色彩实践则在尊礼的前提下, 更多的还是出于现实需要, 显现着求吉纳福的世俗之利, 这是民间造物色彩的最终落脚点。

  二、乐观

  国人乐观豁达的民族心理在民间造物色彩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表现为喜用单色、纯色、暖色、热衷强烈的对比色, 因为这类单纯明快、鲜亮刺激色彩的选用, 直接关联着人的色彩本能。注重以这些色相饱和、鲜亮明快的色彩表达率直、豁达、开朗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 表现出民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造物色彩的施用大都是围绕对生命和人生的赞颂与期盼展开的, 展现出我们民族的文化心态。以傩仪服饰用色为例, 初期用色仿生拟态, 显得狞厉可怖, 如《周礼·夏官·方相氏》所描述的“方相氏掌蒙熊皮, 黄金四目, 玄衣朱裳, 执戈扬盾, 帅百隶而时难, 以索室驱疫。”“周傩、汉傩皆玄裳, 唐则衣白衣而画之, 更批以朱发, 状尤可畏。”[4]而至宋代除夕“禁中呈大傩仪, 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 绣画色衣, 执金枪龙旗。”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其用色炫耀奇丽, 其功能已由逐疫而娱人了。

  民间美术与悲剧无缘, 它们以美的色彩与造型来实现对现实生活中不足的补偿, 抚慰困苦, 激扬其向上的力量。“农村平时为生计奔波劳碌, 甚至为生老病死忧愁, 但每到民俗节日便是狮龙狂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欢歌劲舞, 张灯结彩, 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盛装, 云集在一起, 汇成一个欢乐的海洋, 这是欢乐对愁苦的补偿, 也是热闹对冷清的补偿。”[5]民众需要的是单调、苦涩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在择色用色上便通过对鲜亮、乐活、对比强烈色彩的选用来获得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 释放生活的压力和内心的悲苦, 以心理和精神的满足来补偿物质生活的失落 (见图1) 。人们借色彩寄托生活的希望, 表达欢欣的情感, 激发生命的热情。于是, 那些响亮、强烈、浓艳的颜色成为人们造物用色的首选, 而这些造物色彩传达的情感基调也是积极的、乐观的。

  图1 精心装饰的草鞋
图1 精心装饰的草鞋
 

  三、重情

  色彩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工具, 可以引发和影响人的情感、思维以及价值判断, 体现主体的深层心理需求。工艺造物色彩是人类情感的外化, 人们可以从色彩中获得祈生利己的巨大心理满足感。民间造物色彩历来不是纯理性的, 它重经验、重体悟、重情感, 以色彩表达人的思想观念与特定的情感是造物色彩的重要机能, “情充于内而成象于外。” (李广元语) 色彩是人的感受、情感的外显形式, 是人自我意识的确证。色彩以可视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 并引发和唤起人的心理反映, 这就决定了它既是视觉的, 又是表意与抒情的, 色彩好尚亦是主体心意之所向, 色彩的选用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动机。

  民众动用内心情感观照和选用色彩对象, 注重以情运色, 意在以色动人。因为, 色彩可以触发和凝聚情感, 激发想象。饱蘸情感的色彩展现的是造物主体内心的本能色彩冲动, 色彩成为人情感和心灵抒发的工具, 数量众多的民间造物艺术以鲜亮明快、对比强烈的用色来表达主体畅快通达的内心情感。色彩之美, 不仅美在视觉, 也美在心灵, 展现的是造物主体的内在精神与情感价值。“只有当色彩所反映的情趣与人们所向往的精神生活产生联想, 并与人们的审美情绪发生共鸣时, 也就是说只有当色彩所配合的形式结构与人们的审美心理形式结构相对应时, 人们才会感受到色彩美的愉悦。”[6]色彩激发特定的情感想象, 成为人借以抒发情感和心灵的工具, 绚烂缤纷的色彩反映的恰恰是民众丰富内心世界的反映。

  情感是人对现实对其特定需要满足程度做出的主观心理反映。因有利害关系, 才生情感。就造物色彩而言, 惟有合其目的的色彩才会被认可和接受, 民众的功利色彩观便是围绕求生、趋利、避害的生产生活展开的, 于是, 籍由色彩, 民间获得心理的满足感。民间造物色彩是象征表意的, 色彩的价值往往在于情感上的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意念上的满足, “老百姓常常是依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7]如民间造物用色中常用艳丽炽烈、对比鲜明、色彩亮丽的色彩, 除了视觉的悦目, 更为重要的此一类的色彩所引发的正面的心理联想和其所关联的积极象征意义。如过年“八大红”, 福字、春联、春条、斗方、窗花、挂笺、门神、灯笼, 都是红色的, 目的是把年节环境营造出热闹、喜庆、欢乐的氛围。热烈的红色让人直接地联想到日子的红火, 人生的得意, 这里的红色是喜庆、吉利、祥瑞的象征 (见图2) 。

  图2 大红的春联装点民居
 图2 大红的春联装点民居

  民众爱美厌丑、化丑为美的愿望物化到造物的过程和结构之中, 并外显为缤纷的色彩, 其实质仍然是民众趋利避害、求美求全心理特性的反映, 而其手法是设色传情达意, 即借助色彩这种视觉艺术形式实现一种补偿, 确切而言, 更多是一种精神的补偿。物质的贫乏, 人们便借助鲜亮的色彩来实现精神的丰足, 激扬起生活的热情。因此说, 造物实践中色彩具有表达情感意向的作用, 是民众情感抒发的外在视觉表征和他们内心世界的外化形式, 它以符号和隐喻的方式实现文化观念的传达, 实现以色彩之象传情达意的目的。

  四、功利

  在民间工艺造物的领域, 色彩之美是需要通过满足民众求吉纳福、子嗣绵长、辟邪禳灾的愿望来实现的, 带有鲜明的功利特性。色彩的应用实践代表的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态度, 是基于生活需求的艺术表达方式, 反映的是民众生活的理想。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 基础乡村从未给人以完全丰足的物质满足感, 这种贫乏深深投射到人们的内心之中。于是, 贫乏的物质生活便需借助炫目的色彩来缓解和开释。

  实际上, 造物色彩的好尚在根本是民众重生利命的人生态度之反映。正如吕品田先生所指出的“人类所有有意识的主动行为, 其原始动机以至最终目的, 都可以归结于维护和追求生命存在自然形式的完整性、自由性和永恒性”, [8]这是其重要的内在动因。如结婚时, 新娘着红装, 盖红盖头, 表现喜庆的通俗之意外, 还有阴阳调和, 男女婚媾, 利于生孕的考量。[9]对此, 有学者分析道:“在早期的殷商时期, 结婚典礼的服装色彩是穿白色与黑色。该时代的人们以阴阳的概念思考, 白与黑象征阴与阳的交合。在时间的选择上, 相信生命的孕育必须趁就阴的状态下, 才有利于生孕, 如此的思想也反应于‘昏’字。初期的结婚的‘婚’字使用没有女部首的‘昏’字。……后来红色礼服的转变, 可以藉由昏的时间, 天空所出现的红色得到一些线索。”[9]22这种色彩择用与变迁展现的是民众的功利意识, 人们意图以色彩拉近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实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显然, 极具张力的颜色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浓烈的色彩中寄托了民众生活的热望, 让他们获得精神的慰藉。一如春节的红对联, 婚礼上的大红盖头。色彩, 以艺术的手法消除或缓解人们在与现实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妥协与对抗中因各种挫折而引发的内心压抑、心理焦虑等消极情绪, 实现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替代的满足” (吕品田语) , 从而获得完整意义的审美快感。在这一过程中, 新艳的色彩是对贫乏的代偿, 目的在于激发积极的想象, 依靠热烈的色彩气氛带来的心理满足补偿物质上的贫匮, 而并非出于纯然的精神享受和自娱自乐, 这反映的是民众的功利意识的率真抒发。正如吕品田先生所言“通过诉诸视觉的物化形式寓寄某种合于主体目的性的‘超验’力量, 并据以意念性地超越现实制约, 摆脱人生苦难, 追求未遂意愿替代的满足。……它通过视觉形象的审美感染力, 使关照主体沉浸于联想和期待的心理状态中, 从而在内心中放松或暂时中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随着那些纠缠心灵、引发消极的紧张心理情绪的人生现实矛盾在联想和期待心理作用下的调解, 主体重新建立起日常生活实践所必需的心理平衡, 唤起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8]于是, 民间造物的色彩在民众生活中承担了充实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重要功能, 表达他们求生、趋利、避害的合目的性的功利愿望。

  整体来看, 民间造物的色彩呈现随性恣肆、红火热闹, 刚健活泼的特征, 它直接抒发人的本能的色彩律动, 又指向乐生、祈福、辟邪的功利意识, 是独特民间文化和审美观念下的产物, 这些色彩语言可以激发起民众生活的热情, 为他们带来极大心理满足感。

  五、唯我

  民间造物的用色整体来看是“唯我的”, 在不违背传统礼制色彩观念的前提下, 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 人们大胆择用符合自身功利需要和审美标准的色彩。在色彩实践中, 民众时常在感性思维下来选用色彩, 遵循自己的直觉, 专注于内心情感的表达, 讲求依意设色。民间的刺绣、织锦、花灯、年画……, 无不显露着自由活泼的色彩灵机, 随性恣肆, 热情奔放。 (见图3) 造物者往往遵照内心意愿和自我想象, 而非遵从色彩的科学原理, 去实现色彩的表达, 具有相当的主观性, 少受表现对象的客观限制。民间造物充满情感的色彩往往背离色彩的物理科学属性, 而是遵从大众的审美喜好, 包含有对色彩的主观感知、辨识与判断, 其间包含有强烈的个性情感, 指向视觉愉悦与精神之传达, 而非对自然的再现与模仿。

  造物色彩在具体的施用过程中具有因地、因时的随机性和主动性, 以意赋彩, 从于内心, 所谓“三分画七分想”, 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年画上涂成红彤彤的蝙蝠、泥作的小猪仔身上开满五彩的鲜花、鲜艳夺目的各式面花, 这种随处可见的主观性色彩是因为色彩与人之情感的紧密关联。正所谓“以我观物, 故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民间造物色彩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多联接着人的内心情感, 忠于造物者的天性, 是造物主体与对象形色的心物交融和综合把握, 人们习惯于按照心中所愿的样子来为造物添彩施色。显然, 民间造物艺术中能动的色彩运用并不总是遵从科学理性的约制和习俗力量的规范, 它从于民众主观的情感和意志, 表现出自由和随性的特征。因为, 在民众看来, 这种主观和唯我的色彩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达成”心中所愿。

  图3 佛山花灯
 图3 佛山花灯

  在具体施用中, 民众注重造物色彩的“合目的性”而非“合规律性”与“合科学性”, 意在创造一个符合自身目的的“理想世界”。“主体越是唯我, 越是以主观同化客观, 越是完满地呈现自身的目的性, 就越能获得高度的心理满足和有利于实践活动的心理平衡或心理激发状态。”[8]284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和需要来选用色彩, 以达成自己的主观目的, 满足自己切实的人生需要。

  六、结语

  民间造物的色彩观念是世俗功利的, 立于物质享用, 注重色彩的视觉美感, 但又不是纯粹的审美, 它关联着远比视觉审美更为宽泛的社会意义, 从中可以窥见民众的民族心态和精神追求, 其中蕴含着人们求吉、乐观、重情、利用的现实功利需要和深层心理需求。“中国民间文化观念是在‘匮乏’的现实条件下形成的, 以超越现实困境、摆脱人生苦难为中心意向的主体意识系统。在民间文化观念的结构中, 表现为意愿、希望、理想等心理形式的需要观念始终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上, 它推动并规约主体意识活动坚持目的性的向度。”[8]310民众借助色彩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世界, 人们希冀从中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感, 以色彩安抚生命, 实现对困顿现实的补偿。造物色彩展现民众的生活热望, 体现着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姜澄清.中国人的色彩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28.
  [2]许平.物承文化论——民间艺术的文化本质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1991:24.
  [3]潘鲁生.论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0:76.
  [4]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318.
  [5]彭会资.民族民间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95.
  [6]黄国松.色彩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165.
  [7]冯东, 陈俐燕, 李丹.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164.
  [8]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修订版.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42、263、284、310.
  [9]曾启雄.中国失落的色彩[M].台北:耶鲁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3:121-122、22.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1]王兴业.民族心理对造物色彩择用的影响析解[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2):114-1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