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艺术具有相互影响性, 个人的艺术行为或想法放到社会群体中会影响到群体艺术的呈现状态, 群体艺术也会对个人的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衣、食、住、行中皆有艺术体验, 情感中亦有艺术体验。人们身边中发生的事就可以引发其对艺术的思考。对此, 文章从艺术品位和艺术心理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艺术品位; 艺术心理; 审美趣味;
品位来源于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以及自我的艺术定位。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品位生而平等”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口味,他人无从更改,对艺术品的评判即是个体对作品独特反应的一种表达,又是在艺术发展史上对艺术的一个自我定位。他又提出只有“感觉敏锐、态度细腻统一、拥有实践经验、善于对比分析、不抱任何偏见”[1]的人,才能鉴别出作品中真正好的成分。也就是说,在尊重品位多样化的同时,要多了解不同艺术观念以及发展缘由。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会舆论、政治经济、文化精神都极大地影响个人对艺术的理解评判,使个人的艺术倾向发生改变。笔者认为,应遵循自己的审美品位,但不对他人审美发表过多评价。
一、艺术品位中的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受到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影响个人审美品位的因素,除了外部环境还有大众审美。政府、网络媒体,以及一些占有主导地位的人会影响民族的思想(包含审美),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被动接受一些审美取向。在读西方艺术史时,笔者发现其体系就是这个时代对上个时代艺术的批判或同一时代间的批判。比如一些负面评价:哥特式是粗野、矫饰主义是肤浅、野兽派不堪入目、印象派毫无道理、巴洛克怪诞而任性等,但让相关艺术家脱颖而出的正是他们与当时主流绘画的不同,或者说是创新。在众多信息影响下保留自己的疑问和思考非常不易。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情况又有些不同,如果说一张画有“古意”,则是一种夸奖。人们追寻前辈的笔墨,希望能达到同样的精神高度。至于用什么表现方式则不那么重要,能表现出精神意境则为最好。精神上的追求是至高的,值得人们不断追寻探索。
虽然审美趣味是个人的事情,但人们仍会因别人与自己的审美不同而产生微词,个体往往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并试图说服他人与自身的审美趣味保持一致。在多种作用下,审美上升成了“品位”。笔者认为,这也是希望他人审美与自己相同的心理下的产物。较为大众所熟知的,如书画理论家李嗣真、朱景玄定义的神、妙、能、逸四品,以及国内外艺术评论家的一些着述,他们都尽力企图影响大众的品位观点,就像一场博弈战。
以一生为过程,人的审美多会发生变化。或许是由于阅历的增长,或许是受到他人影响,又或许是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改变,进而审美改变就不足为奇了。儿童喜欢色彩鲜艳、有趣的作品,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多会喜欢有独特含义的作品。如大众普遍认为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晚年自画像比青年自画像更深刻、有内涵。伦勃朗经历了诸多磨难,其晚期的作品剖析了自己,获得观众的共鸣。观众透过他的作品也在进行自我的成长、审视和沉淀。
人们都认同审美好坏没有严格的界限(很难统一标准),但个体心中还会有一把尺子,其形成源于财富、思想等。根据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原则[2],人们无法对艺术做一个品位高低的定论。经济全球化导致现当代艺术复杂多元化,诸多的理论思想使人眼花缭乱,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看做艺术的相互融合,如许多在国外荣获大奖的美术、设计作品都吸收借鉴了本民族文化内涵。这正反映了文化融合、借鉴、扬弃的趋势,许多对品位的定义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
二、艺术心理
人们观看、欣赏、购买艺术品的心理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消费心理,既是物质消费也是心理消费。所以,广告宣传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其使符合大众审美品位的流行艺术蓬勃发展,使展览评论主推的艺术家受到追捧。
在中国古代,似乎只有社会地位较高的文人艺术家才讲求品格和骨气。比如艺术家的身份是画家也是僧人,或是画家也是诗人,或是画家也是文人,他们大多可凭借作品青史留名。而同样画工出色的绘制石窟壁画的匠人,却因受到委托作画而没有留下姓名。人们也不能说文人艺术家不功利,他借助文字政策宣传自己,是处于可掌控的、主动的状态;而民间艺术家作为画工受到政府的任命或金钱的支使则处于被动的、没有选择权的状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最好努力保持自己的高度,追逐最真实的自我(追求浮华、耐得住清贫或其他皆可,只要认同真实的自己)。
这种主导态度会感染艺术消费者。消费者很愿意听取媒体和专家的意见,大多数时候认同艺术家的眼光要比自己专业得多,他们会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看画展、参加时装发布会、听艺术讲座等,认为这是提高自己审美素养的机会。消费者对艺术的理解和观点很大程度来源于艺术品生产者(艺术家),而艺术家既是自己作品的创造者,又是自己作品的推广者。如果艺术家希望将自己的作品推广出去,有时候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因此,艺术网站、公共平台等新媒体衍生而来。假如有网站平台不断播放一则消息,那浏览该网站的人便不得不对这个消息有所了解。艺术创作的内驱力之一是抒发感情和表达思想,或是一种实验。基于这一点,大多数艺术家会十分看重作品的受众人群所带来的反馈,这也是艺术行为的重要一环。同时,消费大众也会对艺术家产生影响。
有时,人们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一件商品放在摆台上会使人们有购买的欲望,一旦这件商品拿回家就不再会对它产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由于新鲜感消失,另一方面则是环境和这件商品不再协调。人们都承认中世纪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十分有名,其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要欣赏这些画,人们必须去教堂,在昏暗的教堂里,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窗落到教堂地面上,整个氛围变得神圣起来,高挑的教堂穹顶令人仿佛置身天堂一般,这就说明整体部署中的艺术魅力了。相同的情况在奥赛美术馆里展出的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中一样可见。布展人将射灯光线打在画中草地斑驳的阳光上,使树荫遮蔽处更暗,草坪上的光斑更亮,对比强烈又和谐,能给观众很好的体验和感受。由此可见,人们对艺术的体验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品本身,还有周围的环境、气氛给人们营造的视觉(或是听觉、触觉)感受。当然这只针对架上绘画或者比较传统的艺术范畴。至现代,艺术信仰逐渐消失,许多艺术规则被重新制定。艺术批评家争先恐后地阐明他们的观点,使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艺术。
艺术创造活动是艺术心理的表现,有时候是潜意识的心理反应,有时候是来源于经验,它们相互糅合在一起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如看到骷髅会联想到死亡,看到空旷大面积的灰色调会联想到静谧。这一点在超现实主义艺术中表现得更为典型。意大利画家乔治·德·基里科的《一条无人的街道》,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怪异感。艺术品观看者以感受到作者意图为乐趣。笔者曾观看了艺术家涛斯顿·居尔的个人展,为了能够纯粹地感受其作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在看展前没有查阅他的艺术想法及艺术评论。他的作品首先让笔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和笔者了解的事物建立起了通感。
这当然是一个联想,艺术家想表达什么依然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不过居尔确实还有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尝试:将陶瓷小丑四肢和脖子绑上线使其成为傀儡。他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他是以小丑操纵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还是以为自己也是小丑中的一份子?他的创作手法来源于经验,有评论家认为这来自中国的皮影戏。从灯光形式、舞台形式以及提线方式来看,确实是这样,但它没有皮影戏最关键的一点——内容。他用几个玩偶组合和程式化的手势营造一种氛围,像电影的一个镜头。如果加入内容就会减弱它的艺术效应。
当前,国内外一些自闭儿童的画开始受到评论家的追捧。部分抽象的、线条简单的作品被称赞为具有极高格调。英国自闭症患儿艾瑞斯·格瑞斯(Iris Grace) 3岁时的作品就被多家中国媒体宣传。人们纷纷评论说孩子的眼睛是最诚实、无约束、有想象力而纯粹的,并带有儿童独特的观察方式和感受。而评论家或美术工作者认为这种画的“好”不能用规则评论,其超脱于规则之上。但主流思想仍然认为儿童的画不能与大师的画等同。从表面形式来看,许多儿童美术作品与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和表现主义画家保罗·克利没什么不同,而他们的艺术想法也确实有相似之处——描绘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东西。然而他们还是有极大的不一样,这表现为艺术心理。自闭症儿童和大师(成年人)都有一样优点值得人们肯定,那就是遵从表达自己内心,不要怀疑。儿童的想法纵使光怪陆离但是纯粹,而成年人即使遵从内心也不会像儿童那样简单。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说:“完全的诚实与‘纯粹’或朴素无关。彻底的真实不能获得朴素,而完全诚实的艺术家往往内心不纯。”[3,3]因为不纯才更有表现张力,才更复杂有趣。因此,人们在看到简单的画面时就要探索它背后的理论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其艺术体系。如果只看到艺术家画面美术的形式感、抽象意味、直观的色彩天赋,还不能说已将这幅作品欣赏完毕,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是如何进行表达和变化的,是人们鉴赏作品时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结语
人们身边随时在发生与艺术相关的事件,尤其人们的每一次消费中都含有艺术因素,其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内容。在艺术书籍里和艺术课堂上有许多思维碰撞的闪光点,将它们和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结合起来思考,感受会更加深刻。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喜好都有所不同,而笔者对艺术一直保持着敬畏的态度,以后也会带着好奇心继续对它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能一点点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参考文献
[1]大卫·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7.
[3]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3]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绘本艺术是其中重要的艺术手段,绘本艺术在仅有的二维空间中给患者提供了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活动,在这样的场所里,患者不受固定场所的限制,更易抒发自己的情绪。...
第二章、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内容。一、简述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在1912年产生于德国,是心理学派的一种,他的代表人物有韦特墨、柯勒和考夫卡。1.格式塔的概念: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中文译音,Gestalt...
表现现代休闲题材的绘画作品,从19世纪中叶印象主义在西方画坛兴起以来大量增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早的现代主义画家之一莫里斯普仁德加斯特(MauricePrendergast,18581924)正是一位特别喜欢表现休闲题材,尤其是大人群、大场面休闲场景的画家。他用...
结论总之,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完形,强调整体,强调结构,强调异质同构的力的作用。它提出从不完美的完形到完美的完形,这包含量变与质变,这些观点是有价值的。但是它只限囿在知的方面,忽略了情感、意志、本能的方面,它断言客观现实仅仅是我们通过直接...
设计艺术心理学交叉了设计艺术与心理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边缘学科, 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在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动漫产品是媒体艺术的一种形态, 同样要根据目标主体的心理, 制作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对消费者产生深远影响的动漫作品。...
一、艺术心理学的萌芽(一)古希腊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哲学家们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最基本的观点其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出发,提出了艺术形式心理学思想,就是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与适当的比例。(1)创作心理。亚里斯多德:文艺是...
摘要艺术是心灵之事,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它也可能涉及其它领域,但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则永远不会更改。而且现今的中国,对于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浅尝辙止,没有人系统地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更不必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第4章结语北京涂鸦的发展与原态、国外或国内一些城市相比,北京涂鸦的多样性发展。北京涂鸦历史较短,但却有着其独特的多样性发展,这种多样性是基于北京的特殊城市文化发展情况。与国外的涂鸦相比,北京没有自己的涂鸦发展史,是在模仿国外涂鸦大师,借...
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心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它对任何一种艺术心理活动如艺术感知、艺术记忆、艺术思维、艺术想象等方面都起着各种神奇和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影视创作过程中,艺术心理定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创作主体在过去长期的...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