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新疆小学语文教材映射出的新疆面貌变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03 共5227字
论文摘要

  教科书自从有现代教育以来的一个世纪,代代相传,每个读过书的人无不受其影响,在潜移默化间它塑造着千万儿童的灵魂。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最有效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科书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语文学科虽然经历了“国语”、“国文”、“语文”等名称的变化,在该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疆题材课文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一百多年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新疆题材选文随着时代变化也呈现自身的历史演变历程,向全国少年儿童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新疆风貌,往往令人经久不忘,成为了解新疆的重要渠道。

  一、20 世纪前半期:中国新疆,稳边兴邦

  民国成立后,面对内忧外患,爱国的教育家、出版家非常关注教科书对青少年的影响。民国元年(1912年)初版的《共和国新国文》“编辑大意”写道:“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提倡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国家之基础。”

  着名教育家余家菊在 20 世纪 20 年代撰文建议“蒙古、新疆、西藏,为俄英勾引煽动,必须借教育与宣传之力以通其情意培其同心……于中小学史地教科书,尽量采用有关蒙藏之教材。”

  1936 年初版的《实验国语教科书》“编辑大意”写道:“关于地理游记及风俗描写,如《介绍一些边疆地理》、《叶尔羌河航行记》等,总计十余课。而内地则付阙如,盖亦注重边疆之意也。”所以,在 20 世纪前半期(1949 年之前)的小学国语教科书中,新疆题材课文可谓丰富多彩。【表1】
论文摘要
  
  从表 1 可以看出,这些课文在内容上有的在讲述历史,有的在描述当时的新疆现状;在体裁上,包括历史故事、随笔、书信、现代诗歌等等。这些课文主要展现了新疆的以下形象:

  (一)不惧外患,英雄拓边

  教科书中的“古代西域”系列课文,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班超、张骞等人为维护祖国统一的英雄壮举:西域在我国西北地方,路途很远。汉时朝廷派人到西域去,有一位姓张名骞的,官职虽小,志气很大,道:“这正是我替国家出力的时候了。”立刻就去报名……自从张骞通西域后,各国纷纷与汉朝通好,匈奴也于汉宣帝时归附中国了。(《张骞通西域》)班超到西域去,先到鄯善,刚巧匈奴也差人来了。

  班超对手下的兵士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就趁着天黑,带着他们直袭匈奴营……其余各国都望风归顺,汉朝的威名大震。(《班超投笔从戎到鄯善》)《林则徐和左宗棠》一文,则介绍了林则徐、左宗棠二人维护边疆稳定,造福人民的事迹:林则徐到了伊犁,积极为国效力,没有怨怒。他竭力提倡水利,教人民挖掘“坎井”,用隧渠联络,引导天山雪水灌溉。几年的工夫,林则徐竟开辟了三万方里的荒地。过去贫瘠的草原,都变成了良田,人民也就富裕了。

  左宗棠奉命统平天山南路和北路,非常英勇。他所到的地方沿途修筑道路栽种杨柳,那时人人都传诵着这样一首诗:“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他还令士兵协助人民,开垦沟渠,贯通“坎井”;教人民插秧种稻,从此以后,天山南路成为新疆最富庶的区域,所产的稻米驰名全国。

  不难看出,这些课文是在用历史事实告诉少年儿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面对外敌入侵,我们要向前辈英雄那样,誓死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新疆和内地相隔遥远,但只要一心为民,开发得法,一定会富裕、富庶、驰名全国的。

  (二)西北乐园,人人喜欢

  这些课文还展现了新疆绚丽多彩的地域风情。《新疆归客谈》以一位先生旅行新疆归来,介绍了新疆的情形:在新疆,往来于天山南北,其原野或丛苇寒沙,或雪峰水涧;其城邑,汉人与回人杂居如兄弟矣,间见俄商。

  《可爱的新疆》是一个因父母工作原因而来新疆的内地儿童给以前同学写的一封信:我们总觉得新疆是边荒地带,好像只有高大的雪山和无边的沙漠,荒凉可怕。来此一看,才知那种想象是错误的。

  这里麦、豆、青稞俱全,据说新疆南部各地以及阿克苏地方,还出产稻、棉、丝呢!至于哈密瓜、库车梨、吐鲁番的葡萄、杏脯等美味绝不是你能想象得到的。

  新疆畜牧业特别发达,一路我们看见高达的马、牛、羊很多。据说只羊毛一项,重一百公斤以上的羊,每年可剪毛八公斤之多!

  《西北的乐园———迪化》描述了迪化(今乌鲁木齐)的生活画面:“没有争吵,没有欺诈,都是和和气气的往来,大家荡漾在欢乐中……迪化的教育,公立的大学有大学,中学,师范和许多小学,教师和学生生活很朴素,教学很认真。”《我爱西北》中写道:“大队的骆驼,成千的牛羊,高骏的千里马,驰骋在广大的莽原上。阿尔泰山的金块辉煌,和阗的墨玉细腻晶亮。吐鲁番的葡萄圆明甘芳,喀什的棉花实大绒长。”

  非常明显,这些课文的编选,是力图消除小学生对遥远新疆的陌生感,从而拉近他们与边疆的心理距离,甚至树立建设边疆的志向,《可爱的新疆》一文最后写道:“这里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近来学校也很多。你父亲是个工程师,如果到新疆来参加开发建设的工作,你也可来此上学。”

  二、20 世纪后半期:感人新疆,名扬四方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急需新的课本代替旧的课本,1950 年 7 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出版总署在 1950 年秋季中小学教科书用书表中提出:1951 年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和新编的课本。1950 年 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出版了《初级小学临时课本国语》,后更名为《初级小学国语课本》。

  在这套教科书中,“新疆元素”即出现在了,该书第七册第一课《祖国的河山》中写道:可爱呀,祖国的河山!西北群峰插云,是两万多尺高的天山;西南高冈戴雪,是有名的西藏高原。从新疆盆地,顺着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上。

  随着新中国各项建设的稳定进行,新疆题材课文陆续入选:【表2】
论文摘要
  
  以上课文主要记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感人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做主人、取得丰收的吐鲁番农民;于田县农民库尔班·吐鲁木,感恩新中国给他带来了好生活,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木垒县哈萨克族小姑娘努尔古丽,为了保护生产队的骆驼,在暴风雪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克拉玛依油田各族建设者,用了四年时间在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建起了大油田。《葡萄沟》中描写了“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他们“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白杨》一文借白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迷人的天山牧场》中写道“,不论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亲人一样接待你”。这些课文呈现了新疆的如下风貌:

  (一)真人真事,感人至深

  这几篇课文的人物、事件都是真实的,尤其库尔班·吐鲁木会见毛主席和努尔古丽的事迹,立即入选了当年最新出版的语文教科书,是当时教科书中的“时文”。这些课文让全国的师生读者认识了新疆人民的淳朴善良:库尔班·吐鲁木。“知道幸福都是共产党、毛主席带给他的,开始产生了想亲眼见一见毛主席的念头。杏子熟了,他就晾杏干;苞谷丰收了,他就拣几个最大的留下;甜瓜熟了,他又摘两个最好的保存起来,准备随时带上去给毛主席”,见到毛主席后,他“觉得自己更年轻了,力气更大了”。

  努尔古丽。为了保护生产队的财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守护的那群骆驼,一头也没有丢失。有一头小驼羔的身上,还裹着她的罩衣”。

  油田建设者。克拉玛依戈壁滩上,“太阳毒得晒裂石头,一片云就会变成一阵暴雨,夜里刮一场暴风,衣服脸盆漱口缸都不见了,蚊子、苍蝇、牛虻不分昼夜地袭击”,党经常捎信来问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来自八个民族和很多省份———从广东到东北”的三十五个小伙子提出的是“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

  新疆建设兵团建设者。一对原籍内地的夫妻,把孩子从老家接来到新疆定居。在火车上见到了白杨树,爸爸对孩子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二)物质丰富,新疆名闻

  从这些课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新疆各地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吐鲁番,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各族人民的劳动积极性,“田埂上,麦场里,麦捆堆得像一座座的小山”,阿马尔家的每亩麦田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七的产量;在克拉玛依,四年前这里只有一位燕大夫,病床只有三张,四年后“,医院大楼三层上下设着九个科,病床三百多张”,“邮电人员增加到一百多人,长途电话和电报通到全国各大城市”;在伊犁,城里宽阔的马路两旁白杨挺立,高大的白杨树下是清澈的流水,城外是威武雄壮的伊犁河大桥……库尔班老汉在北京不仅看见了毛主席,还学习了许多新的耕作技术。回到家乡后,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向人们讲述他在内地所见到的、学到的,号召大家努力改进技术,他已经向一万多人做了宣传。

  努尔古丽牺牲后,团中央发出“向努尔古丽学习”的号召,追授她“全国优秀少先队员”荣誉称号,34 年后的今天,努尔古丽的家乡正在筹建小英雄事迹展厅,将与她相关的各类资料收集,并归纳整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将努尔古丽先进事迹、动人故事编辑成册,在全县党员干部、各族群众、中小学生进行面对面巡回宣讲。

  《白杨》中的孩子以前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后来渐渐懂得“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扎根了。”

  三、21 世纪新时期:好客新疆,人人向往

  进入新世纪,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一纲多本”,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允许多个版本的教科书编辑出版,供学校挑选使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都选入了新疆题材课文。笔者以当前影响力、发行量较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探析 21 世纪新时期新疆题材课文特点。【表3】
论文摘要
  
  从表 3 可以看出,本时期的新疆题材课文突出了对和田、喀什的书写。这些课文有的以写景为主,有的以记事为主,有的以状物为主,给青少年读者留下了如下印象:

  (一)魅力新疆,好客之乡
  
  这些课文用亲切的生活化语言,娓娓述说着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的世俗人情、风物特产。《做客喀什》中写道“:来到托哈提叔叔家,我的眼睛不够使了———墙上挂着挂毯和热瓦甫琴,沙发前的茶几上摆满了葡萄、哈密瓜、无花果、石榴。古丽拜尔婶子给我们斟上奶茶,阿伊霞姐姐给我拿来馓子。吃饭时,餐桌上饭菜丰盛极了,有烤羊肉串、清炖羊肉、曲曲,还有许多说不出名字的食品。”

  《和田的维吾尔族》中写道:“大漠深处的维吾尔牧民还特别喜食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他们先在沙土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树枝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待大火灭了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亮艳的彩云。”

  《巩乃斯的马》则讲述了在新疆见到的独特场景:“有一次我在新疆巩乃斯草原,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二)现代新疆,满怀希望

  课文还展现了新疆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田的维吾尔族》一文最后写道:“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马背小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了新疆牧区儿童对家乡的浓浓深情,“高大魁梧的伊犁马呀,马背是哈萨克孩子的学校。我在马背上出生,冬不拉弹起生日的歌谣……”;对未来的憧憬,“电脑控制现代化牧场,机器人为我们挤奶接羔。自动线流动着奶的河流,剪毛机吐出五彩的羊毛。”俗话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今天这些丰富的想象,就是明天的现实图景。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繁荣富强的现代化新疆一定会展现出更加靓丽的风采。

  四、结语

  教科书更像是一个社会的理想寄托,不论是国家权力机制还是精英知识阶层,都力图通过这种形式塑造理想的未来民众。教科书中的选文可以在儿童心中种下知识的种子,培育道德的萌芽。

  百年教科书中的新疆题材课文,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我们今天的教科书编写、地方课程资源开发都有着宝贵的启示。认识新疆“从娃娃抓起”,我们应该重视中小学教科书的功能,充分挖掘新疆的文化资源,把大美新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全国青少年学生面前,拉近内地师生与边疆的心理距离;同时,本地题材入选全国通用教科书能够增强新疆本土师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切身感受到作为新疆人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26.
  [2]庄俞,沈颐.共和国新国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12:1.
  [3]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42.
  [4]国立编译馆.实验国语教科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3.
  [5]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小学语文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0.
  [6]宗智.库尔班·吐鲁木见过毛主席以后[J] .中国民族,1959,(6):18.
  [7]新疆木垒县开展“向草原小英雄努尔古丽学习”活动[ EB/OL ] . 人民网
  [8]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