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作文教学论文 >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选点聚焦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作者:吴淑敬
发布于:2021-12-10 共4228字

  摘    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作文的序列化训练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作文序列化训练有其科学化的一面,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尝试采取“选点聚焦”的教学方法,从“选点”和“聚焦”两个方面开展作文教学实践,以弥补作文教学序列化训练的不足,探究作文教学实践的更多渠道,进一步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     语文教学;作文训练;选点聚焦;

  一、固化的作文序列化训练存在的问题

  近百年来,我国写作课程一直致力于建构一个序列化的课程体系。自1922年现代教育家邰爽秋首先提出“科学化的国文教授法”的设想后,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先驱便不断倡导语文课程的科学化,从张志公先生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主张和朱作仁等老师建立作文训练序列的倡议,到常青“分格写作”和陆继椿“双分体系”的作文序列化训练实践,都在推动作文教学向科学化、序列化迈进。作文序列化训练借鉴科学思维方式,采用学科手段,分析写作问题,研究写作教学,有其宝贵的价值。在此理念影响下,无数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进行了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作文教学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固化的作文序列化训练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序列构建不明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不是线性发展的。那么,要提升写作水平到底应该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怎样安排组织?到底是以文体为序还是以写作过程为序,抑或以写作能力为序,才能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迄今没有定论。

  (二)缺少过程指导

  常见的作文序列化教材,主要在目标确定和写作序列方面着力较多,而在写作过程的落实上研究较少,缺少对学生行文过程的合理介入和有效指导,造成了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缺少方法的归纳和指导,影响了写作教学科学化设想的实施。

  (三)缺少针对性

  学生的写作学习是不可能固化的,因为从本质上看,写作学习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写作学习一般不会从零开始,通常只是在某些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待提高。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也都不一样,所以,一个固化的作文教学序列根本无法“包打天下”。

  可见,选择学生写作中最突出的问题,着力聚焦这一问题的解决,以此构建针对学生学习特征的写作课程,应该是一种比较合宜的选择。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作文教学的“选点聚焦”。

1.png

  二、如何选点

  (一)基于学期初的习作问题调查

  学期伊始,教师除了对教材内容有整体规划,还要对施教对象有所了解。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写作训练选点的基础。这些选点的准备,可以通过开学初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获得。笔者就学生写作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对任教的八年级两个班7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个班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最大问题分别为:1.不知如何围绕主题条理清晰地写人叙事的有23人,占32.9%;2.缺乏提升文章立意深度技巧的有20人,占28.6%;3.不会积累写作素材的有16人,占22.9%;4.不会美化文章语言的有11人,占15.7%;5.存在其他写作问题的有13人,占18.6%。由问卷结果可知,前四个方面将成为笔者带领学生重点解决的写作问题。

  (二)基于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在一个学期内,具体到每一次作文训练,应选择哪个点进行聚焦训练呢?黄厚江老师说:“作文训练,无论是指导还是评讲,都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点’。这个点,就是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这个点一定要力求集中。应该来自班级,来自学生的具体问题。”所以聚焦训练点的最好选择就是前一次作文训练中凸显出的学生的共性问题。每一次作文训练,学生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教师要迅速梳理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如审题不清,切题不准,以叙代描,详略不当,立意肤浅,缺乏点题意识,等等。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本次作文评讲需要聚焦解决的问题,其他留待下次解决。

  (三)基于语文教材的写作建议

  统编语文教材每一册每一单元都配有写作建议,这些写作设置从整体上看是合理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其还有待完善。比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为《抓住细节》,与七年级上学期第二、三单元作文训练内容有所重合。研究七下第三单元所选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我们会发现这些文章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都是写人散文;第二,所选人物都是生活中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从写作手法看,这些文章都运用了丰富的塑造人物的手法,所以此单元的写作训练不妨定位为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写人训练的基础上持续展开写人训练,不同的是本次训练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小人物,从而拓展写人类作文的题材。另外在七上写人训练的基础上,本次作文训练还可引导学生向本单元课文学习,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提升学生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因此,写作训练点可以来自教材上的单元设置,但不一定要全盘照搬,教师仍需对教材上的写作训练进行细致的研究、梳理、整合和重组,从而甄选出贴近学生学情和与学生本阶段写作训练相匹配的训练点。

  三、怎样聚焦

  选好“点”后,下一步就是“聚焦”。选点聚焦写作指导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用好作文训练后的讲评课;第二步,重视作文讲评后的习作修改。

  如何用好训练后的讲评课?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集中选点突破

  选点聚焦不仅仅指聚焦作文指导前学生共性的问题,还指在作文课的具体推进过程中聚焦一个问题,删去其他枝蔓问题。

  笔者最近开发了一节作文课——《记叙文叙事的展开》,这堂课主要聚焦学生写记叙文时常常出现的叙事缺乏因果联系,不注重铺垫和呼应的问题。本堂课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为文本续编故事,所选文本为冯骥才的《歪儿》。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为:读故事的开头,猜故事的发展,探讨记叙文叙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推断故事的发展,呈现作者原文,品味作者所写细节之妙,为文章添加一个议论句点出文章的中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设计上的两个问题:一是为文章添加主旨句。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是教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注意事件前后的因果联系,为文章添加主旨句属于立意训练,这一环节的设置使整堂课的聚焦点分散了。第二个问题是品味作者所写细节之妙。这属于针对细节描写的训练,同样分散了本堂课的训练点。所以笔者最终删除了这两个环节,从而使整堂课的训练更为集中,也更为高效。

  (二)注重过程指导

  写作课程是“处方”性质的课程,其要旨是教学生写作,而不是描述写作过程;侧重于方法指导,而不是传授知识。因而,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尤为重要。教师实施过程性指导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确定知识定位

  教师选好本次作文训练的“点”之后,需要搜集与选点相关的写作知识资料,再进行梳理整合,确定本次写作训练的知识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如针对初中生常见的选材与构思问题,蔡澄清和陈军老师在《积累·思考·表达——写作能力的培养》中就如何处理材料进行了知识的划分:

  (1)材料的提炼与转化

  (2)材料的过滤与浓缩

  a.探求材料的深邃意蕴

  b.探求材料的典型意义

  c.探求材料的个性意义

  d.“由小见大”

  (3)材料的逻辑组合与排列

  a.材料与文章中心的逻辑关系

  b.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样的知识定位虽然没有写作过程和教学过程设计,但是已对材料中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整合,这样的梳理整合就可以成为本堂作文训练课教学设计的基础。

  2. 设置活动任务

  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进一步分解学习内容,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活动来呈现训练步骤,以此驱动学生开展写作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体现两个原则:一是活动环环相扣,下一个活动的推进应该建立在上一个活动实现的基础上。二是由低阶到高阶,从学生容易入手的活动开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提升写作能力。

  3. 提供支架援助

  聚焦式作文课堂需要借助教学支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学实践中,文本和影视资源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支架。

  作为教学支架的文本可以是学生的问题作文,也可以是供学生模仿学习的经典范文。除了文本,另一个合适的支架就是影视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影视资源中提取可供借鉴的写作规律。当然,好的教学支架不止于文本和影视资源,还有更多的教学支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发掘并使用。

  4. 总结写作规律

  写作是一种高层级的语文能力,自有其规律。学生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认识这个规律。但认识写作规律,需要靠学生自己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触发思考,自行体悟。如笔者针对初三学生常写的比喻类作文审题开发了一节作文指导课。上课伊始,笔者呈现本次作文训练中审题有明显问题的一篇习作,请学生说说这篇习作凸显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题目。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对此类作文题的审题思路进行总结。如此,学生以后再遇到此类作文题,审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瞎撞的境地。

  (三)反复修改强化

  通过写作后的讲评课,学生对自己习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有所认识,但这仅仅完成了选点聚焦写作指导的第一步,因为仅仅通过一堂作文课无法一次性解决学生本次写作凸显的问题。此时教师还要在课后反复巩固、强化,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及时修改

  作文课之后,教师应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本次训练中自己凸显出来的问题进行修改或重写。关于作文的修改,王栋生老师认为:“综合修改不必要求学生在一次练习中面面俱到地完成全部技能训练,改到七八成,让学生明显看到自己的进步就可以了。认识多少改多少,认识到什么地步改到什么地步,一次只解决两三处修改,着重基本的训练。”所以,在学生修改作文时,教师要放平心态,一方面对学生提出修改要求,修改或重写后的作文一定要优于原作,一方面不应要求过度,只要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修改即可。

  2. 反复强化

  除了及时修改,作文训练的聚焦点还要反复强化。一个能力点,一般仅凭一次训练很难训练到位,所以,还需后续的巩固训练加以强化。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采取“选点聚焦”的方式,对初中生常见的写作问题先进行大体梳理,针对这些问题设计步骤明晰、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和课后支持系统,然后针对不同的写作现状采取“自助餐”式的作文训练,以此为作文教学序列化训练的一个有益补充,可以弥补序列化训练过程中的不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澄清陈军积累思考表达一写作能力的培养[M]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0.

  [2]黄厚江从此爱上作文课[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3]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2.

  [4]郑桂华写作教学研究[M]南宁:广 西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原文出处:吴淑敬.浅谈“选点聚焦”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1):20-2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