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是社会上一群特殊的群体, 他们由于自身的身体或心理缺陷, 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和共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自身的正常精神状态、能够明确自己身体和心理的自我认知,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 始终对生活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目标、有追求,能够融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及时的发现残疾儿童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1 教育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正视自身的问题
很多残疾儿童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和周围人员的歧视,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害怕在公开场合露面,甚至走路都不敢抬头,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很多残疾儿童不愿意与别人谈论自己的事情,总是试图掩饰自身的缺陷,以此来逃避外界异样的眼光。 很多患者也不愿意接受好心人善意的帮助,他们不希望别人可怜、同情自己。所以,我们在关注残疾儿童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然有可能会适得其反。首先,我们要以平等的角度去对待患儿,尽量缩短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感。告诉患者他们并不比别人差,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不必自卑。要学会正视自身的问题并及时的寻求援助,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去解决问题。
2 因材施教,注意发掘孩子的优点 ,培养孩子的特长
残疾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有求知的欲望和渴求,我们要满足他们的愿望,积极做好教育工作,努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潜能, 善于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并经常给予鼓励,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每个阶段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鼓励孩子培养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朝着目标努力。 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位孩子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1],如很多残疾儿童有很高的绘画天赋,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鼓励其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争取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对于一些优秀作品还可以拿去参加一些儿童绘画大赛,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3 教育孩子增强自信心 ,多与人交流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可能完全独立,所以学会与人相处, 保持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的必须课。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残疾儿童更加重要。因为很多残疾孩子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不爱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所以要鼓励患儿多与人交流,不要老是活在自己的狭小的世界里,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平时多组织一些公共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并准备相关互动环节, 增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活动中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鼓励那些能够勇敢说出自己想法的孩子。 教导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互助互爱,多交朋友,遇到困难时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小伙伴,心情不好时可以找朋友倾诉,遇到开心的事情也要学会主动与朋友分享。 珍惜朋友间的纯真友谊,热爱集体,热爱生活。为孩子创造一些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如参观访问活动、学生们手拉手活动,促进残疾儿童的交流,丰富精神生活。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书画、音乐、舞蹈、体育和其他各种竞赛,使残疾儿童克服自卑感[2].
4 为残疾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残疾儿童的心理障碍形成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在于残疾儿童自身的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缺陷、受损而产生的神经、感觉功能的弱化或丧失、智力发育不足等。客观因素在于家长的心理障碍、 社会大环境对待残疾儿童的一些评价和做法、学校及同龄人对他们产生的影响[3].因此保障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首先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实施分类教学,使学习能力和智力有差别的残疾儿童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创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用观察、比较,演示法、讨论法等方法增加孩子的理解力,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 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构筑爱的桥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促使残疾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 另外还必须努力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让残疾儿童走出孤独世界,真正地与普通儿童共享蓝天[4].
5 培养孤残儿童的自理能力,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包括饮食、如厕、衣着、睡眠等方面的能力,根据孤残儿童的年龄安排孤儿的日常生活,年龄小的,需要护理人员协助, 年龄稍大的护理人员可以鼓励孤儿自己动手完成日常的行为,例如锻炼吸吮、咀嚼、吞咽等动作,认识食物的种类,注意饮食规律;知道男女厕所,能控制大小便,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护理人员定期带孤残儿童出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让其在娱乐中学习成长,还可以不定期的搞一些日常生活劳动的操作比赛,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以示鼓励,以此来增强孤残儿童的自信心,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
6 培养残疾孩子的自制能力,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都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对于残疾儿童我们需要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要学会合理的掌控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作出极端行为,危害社会和个人。要学会端正心态,不要存在仇恨心理。遇到不公平待遇时,要积极寻求帮助,可以求助于家长或老师,也可以向周围的同学、朋友求助。争取通过一些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千万不要一时冲动,作出触犯法律法规的事情。 教育学生做一个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纪律的好学生。孩子们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检讨改正,铭记老师的教诲,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少年。
[参考文献]
[1] 袁 会英。残疾儿童心理障碍 干预及教育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2(3):284-285.
[2] 李 凤婷。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干预及教育策略 [J]. 人 力资源管理 ,2010,19(6):174.
[3] 刘 闯,刘 民,薄 绍晔,等。广 州 、东营两市0~18岁 残疾儿童医疗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8(3):231-232.
[4] 沈明泓。新疆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2,15(1):49-53.
加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力度,使目前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针对心理咨询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展开详细的分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防治一线的医务人员由于工作任务重和接触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发生压力过大、疲劳紧张甚至耗竭崩溃等心理问题。...
经数据统计显示[1],目前我国已经有留守儿童接近两千万,若不能很好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可能对其成长造成影响,可能会成为国家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发展情况对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有密切相关性。据资料显示[2],留守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把心理健康纳入了体检范围,以帮助员工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和缓解工作压力,提升心理素质[1].针对银行职员责任重、压力大等工作特点,笔者对前来所在院体检的某银行职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贾守梅等〔1〕发现上海空巢老人焦虑发生率为27.5%,抑郁发生率为15.3%.这说明焦虑已显着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老人焦虑往往会发展为抑郁或两者混合状态〔2〕.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占24.6%;而感到精神生活充实愉快仅23.1%,并且与其他老年人相比,更多的空...
有研究表明[1],医务人员由于长期面对人类丧失亲人、致死性疾病等人间悲剧的应激性事件,工作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极易使医务人员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另外,近年来一些媒体片面宣传,造成了医生非常大的心...
关于文化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心理学 家和普通民众对文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民众则多把“文化”同“种族”混淆在一起,认为是一个概念。 ...
按照WHO对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观的定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反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方面。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约4.5亿,我国完全进入老年型国家,所以,研究老年群体的心理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筛查出高风险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更加复杂,人们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1],人们工作、生活、经济和精神压力愈来愈重[2],由此引发的自杀或自杀倾向呈上升趋势[3].为了探索心理干预对急诊服毒自杀患者的作用,在2010年...
儿童虐待(childabuse)从古到今在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都存在,社会进化到目前的文明程度,对其严重程度和影响分外关注。社会心理学家,儿童心理行为学家对儿童虐待的发生原因和影响有不同的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虐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