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情境理论出发,分析了中日跨文化交际的困境和对策。中国和日本同属于“高情境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如果只注意到中日文化的同质性,忽略了对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很容易产生误会,造成交流困境。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要“瞻前顾后”“察言观色”,巧用“无声胜有声”的非语言交流策略,结合文化的情境,构建更和谐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情境文化; 中日跨文化交际; 语言; 非语言;
科技发达带来的全球化浪潮,使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成为当今人类生活的常态。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行为。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在互动时,无法共享语言与非语言的符号系统,甚至赋予相同的符号以不同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就是跨文化沟通的最大障碍。本文从情境文化理论的角度,结合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不同特征,探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困境和对策。
一、“情境文化”理论
情境文化理论是由被称为“跨文化交际学始祖”的爱德华·霍尔(1976)最早提出的。按照社会的交流方式,霍尔把文化分为“高情境文化”和“低情境文化”。“高情境文化”中“重要信息通常表现在时空、情况与关系等情境性线索”,人们说话往往比较含蓄;但“低情境文化”中人们不注重沟通的情境脉络,往往采取比较直接、直白的交流方式。“高情境文化”里,沟通过程的信息,大部分表现在个人的内化性或经由肢体来表达,很少表现外显性的制码过程。“低情境文化”则恰恰相反,大部分沟通的信息,都是由外显的符码来表现。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中国和日本同属于“高情境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社会关系中“恰当等级秩序”,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有“偏好沉默”的倾向,等等。中国与日本的差异,因地缘、历史与文化的关系,比与欧美之间当然要小得多,但还是存在差异。如果对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就会在跨文化沟通时产生各种各样的误会。
二、中日跨文化交际的困境
1. 同形不同义
中日同属于汉字文化圈,日本人在生活中也会使用到汉字。因此,用汉字书写的日语词汇很容易让中国人或者日本人望文生义,造成误会。如日语中的“手纸”是书信,“娘”是女儿,“爱人”是指结了婚的人另外交往的对象(情人),等等。这些字典上能查到准确意义的词汇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但有些词汇在字典上虽有翻译,但并不会直接告诉学习者该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因此要特别留意。如日语表达中的“八方美人”,在词典上翻译成“无可挑剔的美人”,“八面玲珑,对谁都应付周到的人”,感觉像是夸奖别人的褒义词。但如果在跨文化交流中用这个词来“夸奖”日本人,一定会让日本人怒不可遏;因为日语中的“八方美人”,实际是一种“对任何人都谄媚的人”的贬意表达。语言是表示意义的符号,即使是相同的符号,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符号的意义也会不同。因此,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文化情境中正确理解它的意义,才能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减少误会。
2. 同义不等译
中国和日本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都是“重视人际关系”的。在中日两国,作为晚辈或者下级在语言上都要表现出对长辈或上级的尊敬、敬意。但是,在语言交流行为中,中日双方仍会由于文化情境差异产生交际障碍,使人感到不舒服。
如汉语中可以用“您辛苦啦”来表达对长辈、上级尊敬和感谢之情,但在日本,对长辈、上级说“ご苦労様(辛苦了)”是很不礼貌的,实际上这时应该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谢谢)”。因为日语中的“辛苦了(ご苦労様)”通常是对那些为自己尽了义务的人,比如下属或家政人员说的。同样,“分かりました”“かしこまりました”“承知致しました”都可以表达“我知道了”的意思,但是如果“分かりました”用于长辈、上级,会让人觉得很失礼,对长辈要用“かしこまりました”“承知致しました”等表达谦虚的敬语。此外,“了解”这个词也是上级对下级表示同意时使用,对客户和上级应说“かしこまりました”“承知いたしました”。
在日本,在出生、年龄、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上下级别是理所当然的,尊敬他人、贬低自己是社会公认的谦虚、谦让美德。因此,日语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语境中的人际关系,有些话只能上级对下级说,不能下级对上级说。在中日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理解语言表面上的意思,还要根据实际的语境,正确理解语言的细微差别。
3. 同境有差异
含蓄、委婉表达是一种柔和、间接的表达方式。中日两国同为“高情境文化”,一般不直接拒绝别人,而是使用很多含蓄、委婉的表达。但是,中日两国人在发出请求的时候却有很大的差别。如在日语中,直接提及听话人的意愿是不礼貌的。比如想要邀请别人同行的时候,比起“私といっしょに行きたいですか”,日本人更喜欢用“いっしょに行きませんか”的否定句来表达有礼貌的邀请。同样是向别人请教,比起“教えてください”,“教え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更容易让日本人接受。日本人认为这种不直接问别人意愿的表达方式更礼貌,因为说话人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表达了“你可以答应和我一起去,也可以不答应和我一起去”,为对方的答复留了余地,语气更委婉。但在汉语中,人们通常认为问及别人的意愿是更礼貌的方式,比起“你能……吗”“你不能……吗”的句子让人感觉到被质疑,会产生强烈的反感。以上可以看出,虽然中日同属于“高情境文化”,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委婉的表达方式也是有区别的。
“高情境文化”的人们为了避免矛盾冲突,通常采用螺旋式的交流方式,即说话时说一半,暗示着未说出口的那一半才是重点。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螺旋式的表达风格很容易引起误会和冲突。
三、中日跨文化交际的对策
跨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日语表达能力即对日语的掌握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口语表达流畅,有利于交流和互动,会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然而,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并不是语法正确就可以的,还需要适合文化情境的表达。因此,掌握“高情境文化”与日语表达的特点,对于减少交流的误会,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1. 瞻前顾后
成长于典型的单一民族社会的日本人,采取“不喜欢和陌生人随意交谈”的语言行为方式,语言表达也会根据自己和对方之间权力、亲疏程度等差异区别使用。虽然日本公司内部很注重上下级关系,对上级要使用敬语,但是如果面对公司外的人打来,问“三井さん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三井先生在吗)”的电话就不能使用敬语回答:“三井さんは、ただいま外出中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三井先生不在)”。面对公司外的人,称呼公司内的人时,即使是上司也要略去敬称,用谦虚的语气。但如果是上司妻子的电话,就另当别论了。如部长夫人打来电话问“三井はおりますでしょうか(三井在吗)”,就不能用表示自谦的“おります”说“今、三井は食事に出ております(三井现在出去吃饭了)”了,而应该用敬语回答:“今、三井部长は外出中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现在,三井部长不在)”。
日语表达具有“对象依赖性”的特点,特别是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没有亲密关系的人,在语言交流时要采用“根据对方的态度、他人的意见,将自己的想法和对方的想法协调起来”的对话方式。这也要求我们在中日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瞻前顾后”,按照上下、内外、亲疏关系来选择不同的日语表达。
2. 察言观色
“高情境文化”的人们,在语言交流时,往往显得隐含与不直接,但是对非语言交流的讯息却有着高度的敏感。“日本人一般并非通过言语来言尽其意,付诸言语者多为简单套话,故而需要‘察言观色’,注意非言语行为。”
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同处于高情境文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会说些“建前(面子话)”。但不同的是,日语中的省略表达、暧昧表达、委婉表达更丰富。而且同处于“高情境文化”下的人们也被要求能理解“建前(面子话)”背后的“本音(真心话)”,进而做出反应。如在日本,有邻居夸“你家女儿钢琴弹得真好”时,听者要马上意识到并回答“不好意思,女儿的琴声吵到您啦”,这就是日本“高情境”文化中的交流模式。因此,日本文化也被称为“顾虑—察觉”的文化交流模式。与他人交往时候,要有所顾忌,不能随心所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一方的“顾虑”还是不够的,另一方要有“察觉”的能力,遵循“互惠性”的交际原则,这样的交往和沟通才能进行下去。
语言是思维的延伸,蕴含了文化的特征。文化不同被视为规范的交流方式各不相同。日语中有一个词语“KY”(空気が読めない,直译指不会读空气,这里“空气”其实特指场合和氛围),是对不会看情景分场合说话的人的特有的称呼。可能有的人日语很流利,但不分场合乱讲话的就会被认定为“KY”,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日语流利非常重要,但是理解日语交流中的省略表达、暧昧表达、委婉表达、“本音”与“建前”、待遇表现等语言文化特征,结合当时的氛围,学会“察言观色”,有利于顺利打开与日本人的交流之门。
3. 无声胜有声
一般来说,“高情境型文化”形成于在特定地区长期生活的民族中,而“低情境型文化”形成于移徙较多的多民族多语言地区。这是因为在“高情境型文化”中,视角、价值观、常识和行为方式是均等的,因此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解释。不用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用神情和举止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高情境文化的人们,表达语言讯息时,显得隐含与不直接,但是对非语言讯息的敏觉度高,比低情境文化的人们更懂得非语言讯息的意义。”为了了解“空气”,必须读懂对方没有表达出来的那部分信息,然后正确地采取行动。而读取对方表达的“信息”的方法,就是要通过关注对方的视线、姿势和动作,来读取对方的真实想法。只要看到对方的脸,就能明白对方想说什么,这是“高情境型文化”的理想。
此外,人们沟通时所占有的空间和距离在中日文化中也有差异。通常,有人讲话若是靠太近,我们马上会觉得领域受到侵犯,感到不舒服而往后退;反之,沟通时对方若保持过远的距离,我们会感到不受尊重,认为对方太傲慢无礼。相比于西方,中日两国人的社交距离是比较大的,但是,中日之间的社交距离也存在差距。中国人为了表达亲热,经常会离对方很近,甚至有时用拉手、挽胳膊来表达喜爱与亲密;但是日本人日常谈话的距离会在一米左右,所需的空间距离较大,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接触行为也较少。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肢体语言、语气、神态、社交距离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有着类似的文化情境,同属于“高情境文化”。虽然中日之间的交流比较含蓄,强调委婉表达,比较注意集团内部的上下级关系等,但差异性或异质性仍是中日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特征。我们要了解中日文化的同质性,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差异性的认识。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要杜绝破坏气氛的“KY”的语言与行为,在使用语言时,要分人、分情境对待,学会“瞻前顾后”“察言观色”,巧用“无声胜有声”的非语言交流策略,构建更和谐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曹煜茹:关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几个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1(8):144-146.
[3]朱明.浅谈日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海外英语2010(8):92-94.
[4]张金亮.对跨文化教育中母语文化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11):107-108.
[5] 铃木孝夫.日本语と外国语[M].东京:岩波新书,2002.
[6]靳成.非言语交际与中日跨文化交际[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9):42-45.
1.序言一般而言,如下例所示的动词过去式句子暗含其动作结果成立。(1)ゴミを燃やした。(暗含ゴミが燃えた成立)在表示主体动作的同时暗含其动作结果成立的动词被称为达成动词(Vendler1967)。但在日语中,有些达成动词并不表示其结果成立。前文达成动词表示主...
模糊暧昧的语言表达并非日本独有的语言文化现象。但如日本民族那般执著于暧昧,能够顿悟出其妙趣,并将之熟练发挥到极致境界的,世界上十分罕见。一、暧昧语的社会界定《广辞苑》第六版中,将暧昧定义为:はっきりしないこと。まぎらわしく、確かでないこ...
亲属关系是由血缘、婚姻、收养关系形成的。而亲属称谓语既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也表示对人的称谓或称呼。亲属称谓语在人类社会文化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充分体现了其所属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汉民族的亲属称谓语复杂细致,数量极多,属于叙述法...
本文主要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浅析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与形成原因的日语论文。原标题: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分析摘要:一个国家的语言特征是受着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任何因素都能够追溯到文...
引言:自他动词是日语动词中一个重要的分类形式,对自他动词的理解状况与日语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本文借鉴前人的一些观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以更浅显易懂的语言来探讨自他动词,使二外教学达到一个更佳效果。一、自他动词的定义大多数的二外及...
一、引言近年来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学、诗学、外语教学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英语和汉语的研究上。本课题旨在以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日语教学活动,具体从语义、听力、翻译、阅读、口语等教学入手...
一、前言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有性别之分,语言也不可避免的带有性别特征。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都多少存在男女用语的差别,但像日语中女性语那样具有独树一帜特征的语言是世界上诸...
中、在日语语言学习过程中,正确使用动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汉语与日语的动词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汉语中表达相同含义的一个动词,在日语中往往有几个动词与之相应,根据具体搭配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动词。例如,汉语中表示下的动作,在搭配雨合成下雨时,日语...
1.談話の認定1.1談話とは何か言語分析は、往々にして、分を最大の単位とし、分の中に見られる各単位について、それぞれの角度から考察を行うことだと思われやすいです。実際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中で使われている言語の最大の構成単位は分であると...
一、汉语的发音奠定了日语语言文化的基础汉语的读音由音节组成,音节又由拼音构成,拼音分成声母和韵母,韵母有单韵母和复韵母。我国的汉语发音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发音体系。日语的发音受到汉语发音的影响较大,日语发音一般是一字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