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

用八一精神创新高校国防教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28 共8046字
摘要

  诞生于南昌起义中的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产物,其彰显的“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为民奋斗、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1]的内涵,既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夺取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又是建设和巩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八一精神融入高校国防教育之中,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和大学个性心理塑造面临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造就千百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大课题。

  一、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文化,乃民族之魂;国防,乃国家之脊;教育,乃百年大计;三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国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和全民国防意识的内核,是国防建设的精神基础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精神支柱,是国防建设经验和国防斗争实践的结晶和升华。 国防文化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先进的国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命题之中的应有之义。 古往今来,中外所有民族的发展史都深刻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国家的生死存亡,民族的盛衰兴废,人民的祸福安危,始终与国防文化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开展国防教育,尤其是在高校传授科学正确的国防观,探究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进而大力加强国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国防教育与相关学科和专业的结合,是国防教育的当务之急。

  国防教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因适应社会需要而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国防教育从扞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出发,以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对全体国民的智慧、品德和体质等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七章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 ”

  关于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有深刻阐述。 邓小平反复强调:学校国防教育不但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而且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必须要把青少年教育好,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江泽民认为:“学生军训,我看要坚持下去。 通过到部队的锻炼,培养一个人的组织纪律观念,艰苦奋斗精神,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胡锦涛指出:“坚持全民办国防的方针,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生动局面。 ”[2]

  ***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要着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坚持不懈地抓好青少年的国防教育。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3].

  高校国防教育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以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精神,对在校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知识等诸方面进行的教育。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由国家、军队、社会、学校和家庭构成的“五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高校国防教育是“五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教育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并不相同,高等院校应该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受到系统的国防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军地两用人才。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但要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还将成为军队、民兵、预备役当中的一员,肩负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和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观念。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体魄,提升综合素质。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高校的国防教育开展的实践成果。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学生们通过在校接受的军事技能训练,通过紧张而有意义的军训生活,站军姿、踢正步、早操、拉练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力,为在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紧张的工作,在身体负荷承受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国防教育的参与,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国防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是高校国防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 自从 1985 年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始实行军训试点以来,经过 30 年的发展,高校国防教育已经从试点走向普及,目前正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逐渐迈进,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产生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主要通过军事课程来开展,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个部分。 从发展历史来看,我国高校开展军事技能训练的历史比较长,学校数量很多,普及率很高。 实践证明,国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国防教育这一平台,将其作为高校国防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激励大学生树立为国防奉献、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精神。

  但是,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缺乏顶层设计、综合谋划,未将国防教育作为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未将国防教育上升为国防文化层面且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加之军事理论教学由于受到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开设历史相对较短,学校数量较少,普及率较低,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重形式、轻内涵,重实训、轻理论的状况。 从时间安排来看,绝大部分高校都把军事技能训练安排在新生入校之时进行,时间通常为两周至一个月不等,其特点是时间集中,效果明显。 在军训期间,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组织纪律、生活作风等均有很大程度的改观。 不过,尽管军训成效显着,但其持续时间往往很有限。 待军训结束以后,一切又基本恢复到训练之前的水平。 至于军事理论,其教学通常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教学学时数基本上是 36 学时或者更少。 而军事理论的课程性质主要分为两类,即:公共基础必修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 可见,军事理论的课程数量相当少,只有一门课程,无辅助课程及拓展课程。 关于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属于典型的填鸭式。 很显然,这样的状况根本不可能满足众多学生对国防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更不可能巩固高校国防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 在此种情形之下,学生也会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错觉:一旦课程学完,国防教育即宣告结束。 国防教育是公民的终身教育,军训和军事理论教学的结束,仅仅标志着国防教育集中教育阶段的结束,而经常教育则还远未结束。 国防教育要达到目标,使大学生牢牢形成社会主义国防文化观,树立起“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忧患意识三者相统一的价值观”,必须注重国防文化的熏陶,将继承和弘扬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引入高校国防教育之中,建立起国防教育的长效机制,巩固国防教育的成绩与效果,抓住和迎接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大机遇和大挑战[4].

  二、八一精神与高校国防教育的关系

  八一精神源自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石破天惊第一枪”称号的南昌起义,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险恶的政治环境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 八一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的综合体,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如何革命和怎样革命两大问题,在探索一条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道路中形成的。

  从文化上来看,八一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底蕴。 在南昌起义中形成的八一精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舒卷揭页,“促成了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相结合”[5]. 不仅“南昌首义诞新军”,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后有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现了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武装割据,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而且,“八一功在第一枪”,引领秋收起义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相继绽放。 “历史和现实证明,凝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先进政党品质于一身的八一精神,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又改变了赣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红色文化之基”[6]. 正是由于它的首创意义和里程碑式的作用,使得其在国防文化和国防教育中具有主流价值和占据主体地位。 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之一,是一笔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财富,其洋溢出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敢闯新路、开拓进取”的革命气魄,“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情操,能量无以伦比,主要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聚集和辐射,对内产生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对外产生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7]. 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用老一辈革命者的艰苦奋斗历程、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从内涵上来看,八一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 八一精神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二十四个字,即: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为民奋斗、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却又普遍缺乏的重要品质。 所谓”追求真理、坚定信念“,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努力扞卫马列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这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体现了救国救民和为国为民的现代爱国主义精神,彰显出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阶级意识。 高校国防教育是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分不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与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融为一体的。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坚定理想信念“的精髓正好与高校国防教育永铸之灵魂非常契合;可以用它来指导青年大学生像革命先辈学习,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正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8]. 所谓”为民奋斗、不怕牺牲“,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勇敢直面挫折,为新中国的缔造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幕幕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正如毛泽东在十多年后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

  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9]就教育目的而言,高扬爱国主义、服务大众主旋律,是构筑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的精神支柱。 坚持用八一精神鼓舞人、武装人、塑造人,理所当然应贯穿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全过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年大学生要学习革命先辈们义无反顾、舍己为人的忘我奋斗精神,学习他们团结友爱、携手奋进的战友情谊,学习他们脚踏实地、言行一致的求实创新作风,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所谓”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具有勇往直前和奋进有为的英雄气魄。 ”南昌八一起义是最为艰险的破旧立新,南昌起义打响的武装斗争这‘第一枪',体现着’敢为人先‘的革命气概“[10]. 高校国防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丰富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要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我们利用好八一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解决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创新中找出路,在开拓中求发展。

  从价值上来看,八一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基调。 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高校国防教育价值取向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按照这一原则,”铸魂、精武、尚谋“三个基本要素就构成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而八一精神所形成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正是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生动体现,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卓越品质。 所谓教育功能,是指以八一精神为主要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11]. 所谓导向功能,是指以八一精神为主要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进一步塑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八一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所谓激励功能,是指以八一精神为主要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核心的时代教育,进一步凝聚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教育引导他们在人生历程中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宏伟事业呼唤我们必须弘扬和践行八一精神。 八一精神的精髓已经并将永远融入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中,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内化为中华儿女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因此,在中国步入新常态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八一精神的价值。

  三、用八一精神创新高校国防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发展动力和不竭源泉。 民族要创新,时代要创新。 与此相适应,高校国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方法、采取新手段,探索新规律,从而开创新局面。 开拓创新是八一精神与身俱来的哲学品质,更是更新高校国防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

  重视课程教学,抓好主渠道教育。 课程教学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这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阵地。 如何利用主渠道开展国防教育,核心的问题是开展国防课程的教育。 要想使国防教育课程能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把这门课程建设好。 而这其中首要的工作便是课程定位,高校要把国防教育课程放在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样对待、统一管理、加强建设。 为搞好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我们可以开设有关八一精神和红色文化方面的专版、专栏、专题,开展八一精神和红色文化进课表、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使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和努力激发青年大学生对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学习、思考、理解和领悟,促使他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承担历史责任、塑造健康人格,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八一精神和红色文化方面的研究,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塑造和打响八一精神品牌研究。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上承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八一精神的宣传、弘扬和研究,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研究。 我们应充分利用好高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部门的作用,增强八一精神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要坚持以青年大学生的关注点为宣传教育的切入点,将思想引导、舆论宣传、活动渗透、环境渲染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善于创新话语体系,积极运用新闻语言、学生语言、网络语言、个性语言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众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应建立以八一精神和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网站,并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注意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增强红色网站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特别是与国防教育的融合。 当前,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微博、微信、短信、手机报等各类信息平台,利用它们开展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国防教育宣传,进一步拓展国防教育的阵地。

  增强国防实践,提升教育高度。 高校国防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通过改革传统的国防教育实践模式,形成有独具特色的新的国防教育实践模式,经过教育实践的模式创新,达到更有效地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国防教育实践模式,要求我们要在国防教育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机制及教学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实现创新,也只有创新的教育实践形式建立起来,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才能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针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发融国防教育、红色文化、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为一体的、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凸现浓郁高校特色。 在国防实践中,要注意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贯彻和弘扬八一精神,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不断成长。 我们应注重”保护“与”创新“相结合、”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创新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的形式与载体,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繁荣发展的利器,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力量。

  在高校中贯彻和弘扬八一精神,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付出艰辛的努力。 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起科学发展的重任,传承好共产党人的发展接力棒,这也是全面落实当代共产党人责任观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开展学习八一精神、倡导八一精神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使他们在军事训练竞赛中明荣辱,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坚意志,在日常生活自律中求慎独,最终达到使其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的目标。 我们要通过深入持久的国防教育,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一步焕发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进一步形成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意志和精神长城。

  参考文献:
  [1]叶桉。试论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渊源及流变---兼谈八一文化品牌的塑造[J]. 江西社会科学。 2011(12)。
  [2]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 军建 军 80 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 新 华网, 2007-08-01.
  [3] 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EB/OL]. 新华网, 2013-03-11.
  [4]张师帅。试论加强高校校园国防文化建设[J]. 滁州学院学报。 2012(1)。
  [5]叶桉。试论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渊源及流变---兼谈八一文化品牌的塑造[J]. 江西社会科学。 2011(12)。
  [6]叶桉。试论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渊源及流变---兼谈八一文化品牌的塑造[J]. 江西社会科学。 2011(12)。
  [7]叶桉。关于八一精神研究和八一文化品牌塑造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3(3)。
  [8]李雷。试论八一精神与创新高校国防教育[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3(2)。
  [9]魏全木,李淑兰。学习与弘扬八一起义精神[J]. 江西社会科学, 1997(7)。
  [10]陶婧,王小刚。用’八一精神‘引领城市发展---’八一精神‘学术研讨会侧记'. 南昌日报, 2010-07-26.
  [11]李星。论八一精神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3(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