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中国化的意义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7-02-17 共752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5 章 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中国化的意义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适合中国的税收思想,这些税收思想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的。建国前税收的目的是带领人民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建国后,税收致力于为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而服务的。不论在建国前还在建国后,税收只服务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的人民政权,税收所有工作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5.1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税收是一切政权活动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获胜,也是建立在有效的税收政策基础之上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不同阶段实际,发展创新的税收理论为新民主主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

  5.1.1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壮大。

  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工人阶级作为领导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后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同时党从一个弱小的力量逐步在战火中发展成为带领广大人民取得胜利的执政党。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离不开各方面巨大的财力物力支持。

  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道路。在残酷的环境下怎样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土地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没收根据地内的地主土地分发给农民,向资本家征税,没收官僚资本,为普通人民减负的税收思想;抗日战争时期的"大仁政"税收主张,再一次明确了当时税收为人民谋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代表人民族利益的税收思想改变了普通民众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有力的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党的基层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也让进步青年通过这一政策看到了共产党的不同之处,看到了党为解放全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实践。无数的有志之士积极投身到党的事业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成长。

  5.1.2 为人民军队的建立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党独立领导建立人民军队开始,军队的财政给养就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力量弱小,在同当时反动派的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甚至不如当时的土匪等民间武装势力。怎样发展壮大人民军队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第二次全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解决办法。指出了筹集资金的基本方法,就是使采取税收政策,向封建剥削者征收,没收官僚资本。同时实行一定的税率政策,并且减轻人民负担,将土地分发给人民。这些税收政策既打击了旧的剥削势力获得了军队建设资金,也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积极为人民军队提供了粮食等物质支持。为根据地的人民军队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资源支持,为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变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建设步入正轨,人民军队的数量也急剧扩大,从 1937 年的5.5 万人,到抗战胜利时期的 127 万,巨大的人员数量对后勤补给的需要也是巨大的。

  这一时期为了筹集资金,在解放区内开展两大政策。首先,军队进行经济大建设,广泛开展经济生产大建设自给自足。其次,开展交租交息、减租减息政策,调动农民和部分爱国地主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为人民军队提供后勤保障。解放战争时期的实行"大仁政"的税收政策,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的税收负担,是普通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军队的后勤保障中,著名的"三大战役"就称之为独轮车上推出来的胜利。

  5.2 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是建国后开展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通过三大改造,利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税收政策推进公有制改造进程。到 1956 年完成了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5.2.1 建国初期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恢复经济发展。

  首先,为抗美援朝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持。抗美援朝是建国后面临国家安全危机下应朝鲜援助请求下进行的有一次对外援助行动。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举,经济严重落后,要想在这种形势下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国家财政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为了能够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顺利进行,国家做出工业优先,农业税收增加一点,农民负担多一点,抽取农业资金支援工业建设,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税收政策的积极支持下,在十分落后的国民经济下,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支持,解决了后勤问题,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次,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工业优先的税收帮扶措施,推动工业建设,完成一五计划。建国初期,考虑的国家面临的危机和任务,以及学习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国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通过税收从农业抽取资金来支持工业发展。到"一五"计划结束,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步,国内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5.2.2 实现三大改造建成了社会主义。

  顺利实现三大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理论,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变革和整个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计划经济轨道,为全面开展各项建设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国家建设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

  在农业改造中,对集体合作社农业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的帮扶和发展,减少税收,鼓励个人参加集体农业,逐渐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代替农民个体经济。在手工业领域,通过对个体手工业的税收提高一定比例,对集体性质的手工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用经济手段推进合作社建设。

  在工商业领域,公私合营,大力发展国有企业。税收根据"公私区别对待,繁简不同"的原则,有步骤、有条件、有区别地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40].例如,在批发商业中对私商征税,对国有商业不征税,在竞争中使国有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对接受国有企业加工、代销以及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的私营企业,一律改按实际取得的加工收入、代销手续费收入以及销售收入征税,从而对私营企业进行各种改造形式起了促进作用。

  改造个体手工业。对于集体或者国有的手工业合作社进行许多税收优惠,并且将因此节省下来的资金转作合作社公共积累,利用税收政策加速手工业的改造进程。从而限制了私人资本积累,依靠合作社形成新的生产力,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符合国家发展需要,使公私经济的比重发生了有利于打牢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基础。1956 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人数的 91.7%,基本上完成了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1].

  5.2.3 推动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通过税收政策,对内鼓励人民效率优,先发展经济,对外实行优惠税收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吸收引进外资,推进市场经济发展。按照资本性质不同,对不同性质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和外商投资企业,推动了经济发展。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吸收引进了外部资金,学习到了国外的生产技术,学习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有效地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1994 年税制改革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实行全面的、分层次的税收优惠政策。1999 年以后制定了各种对科技进行税收优惠的政策,通过一些列的相关措施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调动民间资本,推动民间个体经济发展。对新建立的个体私营经济和在乡镇建地区立的各种乡镇企业实行税收的优惠政策照顾。设立各种经济试点特区,地区性税收优惠按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梯度递减的方式,结合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阶梯优惠税收制度。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由于我国采取了"梯度推移论"的非均衡地区发展战略,导致了区域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为此,以国家为主导采取各种帮扶措施,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推动西部社会的发展。实现了接受产业转移和当地进行产业升级,优化了经济结构。在西部城市中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大都用足用好了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到外来资本[42].

  强化中央财政能力,加强对经济的整体调控能力。1994 年朱镕基总理上任后推行了分税制改革,分税制的实行,整顿了税收秩序,改善了税收状况,强化了国家政府对税收来源的控制,大大提高了中央财政总量,国家资金充裕,对国家各方面的支持和调节力大幅度提高。分税制改革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问题,增加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中央资金的统一调度优化区域间分配,统筹地区间经济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公平化,实现横向财政公平有效的指导了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成功的避免了 1998 年的国际性经济大危机,维护了国家的稳定高速前进。

  5.2.4 改善民生,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税收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是纳税的主体,是财富的创造者,税收也应当致力于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的各方面需求。

  最早的土地革命时期就开始"打土豪,分田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让农民拥有土地,翻身做主人,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地位。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坚持的"仁政"的税收思想,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建国,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将广大人民纳入集体经济,通过集中力量的手段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后,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各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在国家与许多的范围内充分使用各种资源来发展,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人民发挥主动性,创造财富。同时,鉴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日益变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重点强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中要坚持的原则。调节高收入,照顾低收入,制定个人所得税累进制度,提高高收入纳税比例,提高所得税起征门槛,维护社会公平。邓小平也曾在 1985 年指出:那些靠自己合法劳动先富起来的人,也应当采取一些税收政策来进行监管,确保他们财富合法,还有提倡先富帮后福,通过捐款资助等形式发展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决不能搞摊派[43].

  进入新时期,国家继续在税收领域推行新政策来减轻人民负担。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农业税的废止以及中央政策向"三农"倾斜,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也能够让农村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推进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了,随之这一群体的消费水平也会提高,这样就会使整个农村市场扩大,将会极大的带动内需。城乡之间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等环节也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最终经济的发展的红利会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上。

  5.3 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对当前税制改革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社会税收思想中国化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日益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原有的税制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新形势,从当前的实际以及未来的需要出发,进行深化系统的税制改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的基本观点。

  坚持税收的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有自己独特的两大属性,那就是阶级性、革命性。在我国,税收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同时打击消灭剥削阶级的有利武器,税收理论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利益最终必须统一于整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

  坚持税收要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税收具有一定的政治性。马克思曾指出:税收"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的存在",或者说"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税收服务于一国内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是为无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服务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打土豪分田地"、"仁政" 的税收思想来制定税收政策,很大的目的在于争取普通民众的支持,扩大的党的影响力,提升党的威望。建国初期的税收政策侧重于保卫国家,建设稳定的发展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当前税收要充分发挥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规范引导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

  坚持税收与时俱进税收理论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时刻牢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当前所一定要坚持的,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特征[44].税收理论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初"打土豪,分田地"的税收政策开始,到后来的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做出的科学的补充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探索之路,税收是为探索行动保驾护航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的本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深化税制改革,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税收改革发展道路。

  5.3.2 明确社会主义税收的基础。

  税收的公有制基础。马克思的税收理论实践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所有制不同决了税收的性质不同,不同所有制国家实行不同性质的税收,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的,公有制占据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税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在。公有制既是税收制度的保障,也是税收来源的保障。税收的主要来源应该建立在公有制经济之上,以公有制经济的税收作为税收的主要来源,这样才能保障税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税收的来源更多的集中在私有制经济上,这就意味着国家经济组成中私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国民经济的公有制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社会的经济基础受到了冲击。从税收的基础可以判断出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在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在经济组成中主导地位,税收要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如果税收基础发生了变化,就必须采取措施来调节经济成分的构成,限制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扩大推动公有制经济的发展[45].

  5.3.3 人民群众认可的基本原则。

  税收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税收的起点和归宿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税收理论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支持和拥护,人民才能自觉的支持税收,自觉纳税。

  税收的来源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是税收的唯一来源,税收能否得到贯彻落实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接受。毛主席在革命时期就多次强调我们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的多少取决于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能力,和对税收的认可程度。历史上朝代不乏政府横征暴敛,引起人民不满丧失民心,被人民推翻政权。要将税收维护人民利益的初衷落到实处,为人民群创造一个能够发挥主动性,努力创造财富的环境,让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扩大税收的基础。

  5.3.4 税收的政治权利基础。

  税收必须具有强制性。税收国家筹集资金来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从土地革命时期的通过强制力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开始,就确定社会主义税收思想对待剥削阶级是专政,对待人民群众是民主。税收具有普遍性,税收是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经济体,这就需要以国家的政治权利来确保税收的征收管理。在国家范围内,只要达到了税收的条件就必须按规定缴纳税款。不因阶层、所有制性质、地域而发生改变。制定税收制度标准,进行征税是国家的一项权利,也是确保国家正常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所以要加强国家的强制力保障,确保税收能够按照国家的意志及时有效的征收。

  5.4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税收的征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适度的税法体系,同时税收的贯彻落实最终要靠执法队伍来完成,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有效率的执法队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的必要条件。

  5.4.1 加强税收立法,税务机关依法治税。

  依法治国体现在税收上就是要坚持依法治税的基本原则。通过加强税收立法税收规范,使税收征收主体做到依法征税、纳税人主体能够自觉的依法纳税,从而能够实现税收法治的状态。

  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看。党的"十五大"已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条基本方略。一方面从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看,另一方面公有制要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共同发展,就必须税法统一,税负公平,使各种所有制经济能够在一个平等的税收环境中合理合法地开展各种竞争。从基本属性看,税收具有无偿性、稳定性、强制性三个特点,这就要必须由法而定,依法进行征收。从新时期治税思想的内在要求看,"法治、公平、文明、效率"是现代社会的治税思想,其中"法治"是前提和保证。

  要做到完善税法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税收法令、法规是根据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的,在筹集国家财政资金的过程中,它是国家从宏观从面进行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措施来运用的[46].

  建立健全税收的基本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明确税收的立法权限。建立健全各种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明确分类、严格程序,强化完善税收机关拥有的独立执法的权利 ,明确相关单位协助执法的权利和责任。建立税务警察,健全司法保障体系,严格打击惩处在征税和纳税过程中发生的税收违法行为。

  5.4.2 宣传税收法治观念,公民依法纳税。

  加强普法宣传,提高法治观念。推动税收法治政策的实行,需要加强对整个社会的普法宣传力度,是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形成由国家制定主导方针,地方灵活具体运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方位的宣传机制。突出税法宣传时代特色,宣传内容通俗易懂,宣传手段灵活新颖,在内容在载体上与时俱进,让普通民众更容易接受了解。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税法宣传,开展普法进社区进校园等宣传活动,将法制宣传落到实处。

  公民要树立法治观念,依法纳税。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宪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公民要不断学习法制知识,努力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养成依法纳税的良好习惯。依法纳税也是确保自己能够享受到国家各项福利的基础,公民依法纳税是保证税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

  5.5 小结。

  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税收理论,无产阶级国家一切税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谋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增加,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税制改革必须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税制改革既要能够更好的体现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监督管理规范外来资本,又要确保社会主义的的基本属性毫不动摇。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点,因此在税制改革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也将不断得到发展,补充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政治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