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4935字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建设等,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各地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设立,从最初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的13所到2014年7月的1327所,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要想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关键。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外教育界开始借鉴来自企业界的管理技巧,其中全面质量管理是最为流行和通行的一种。例如,美国在1991~1992年间就有近150所大学采纳了全面质量管理。我国的一些高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如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最初由美国管理学家阿曼德·费根堡姆(Armand Vallin Feigenbaum)提出,参照国际化标准组织(ISO)的定义,它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通过使顾客满意、本组织所有成员和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以顾客为导向、要求全员参与,通过系统管理和过程控制,实现质量的提升。

  在各类学科、技术和理论不断交融的今天,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制定特色鲜明、符合顾客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原则是以顾客为中心,使顾客满意。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将满足顾客的需求作为前提。

  (一)高职院校的顾客定位和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提供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其顾客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顾客--学生,二是间接顾客--企业。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高中毕业生为主,也有部分是实行5年制高职培养的初中毕业生,还有少数是实行中高职衔接“3+3”培养方式的中职学生。无论是初高中毕业生还是中职毕业生,其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本需求,即获得高等的、职业化的教育,包括掌握够用的专业知识,具备专门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二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即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实现高品质的就业。企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的间接顾客,他们的需求也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本需求,即获得高素质的,具备良好职业能力和技能,并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二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即这些人才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切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与个性体现。

  从上述分析来看,学生和企业这两类顾客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高职院校能培养和提供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基本需求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部分。但是,各高职院校所处的地域位置不同,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方式不一,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和条件也千差万别。因此,除了以上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共性目标之外,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满足学生与企业更高层次的需求,彰显各自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应该面向区域、服务经济,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行业的特点,以及校际差别、专业基础和特色,制定并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个性部分,从而切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实现学生高品质的就业。

  二、实施持续改进、全程控制的人才培养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强调对质量管理的全程控制和持续改进。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教学实施和就业创业指导。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这三个过程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设置过程的质量控制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规划专业;第二阶段是开设专业;第三阶段是评价专业;第四阶段调整专业。从专业调研、制定规划开始,到专业调整,再到结构提升,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动态调整、持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就是增加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贯彻专业面向地方、服务经济、对接产业的思想。

  首先,在规划专业阶段应通过调研,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跟踪产业发展状况,关注产业发展重点及趋势,特别是关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制定自己的专业规划。其次,在开设专业过程中,应根据行业对产业的需求,与产业配合,将专业深度融入产业链。再次,在评价专业时,应以行业对专业的认同、社会和企业对专业的评价作为专业生存、发展或淘汰的依据。最后,在调整阶段,应根据专业服务经济发展的原则,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对专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与地区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只有与地方经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依存和契合,才能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实现学生高品质的就业需求。例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围绕产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取消了5个老专业,新增设了3D打印技术、节能工程技术等12个新专业,形成了对接湖北电子信息、旅游文化、装备制造等28个产业共计73个专业的专业体系。该校2013年新设的3D打印专业的80名学生刚一招生,就被6家武汉高新技术企业预订一空。

  (二)教学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教学实施过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它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总体说来,大致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第二阶段是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第三阶段是教学质量的评价;第四阶段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是进行校企的深度融合、工学结合,发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作用,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阶段,主要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和设立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充分体现校企双主体共同培养的理念,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和实际岗位要求,充分体现职业化教育的特点。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苏果超市有限公司的“订单式”培养、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定制模式”,都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和趋势。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使课程和教材对接职业标准与岗位技能。二是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积极推行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案例化教学,将企业的实际任务、工作要求和真实案例引入实际教学中来,实现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的融合,并通过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实现学校的教学与企业实际零距离对接。三是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教、学、做的三位一体。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友嘉实业集团校企一体化合作开办的友嘉机电学院,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就将岗位和教学的知识点通过“学期项目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并在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通过“校中厂”--数控机床维修中心(华东地区4S店),以及“厂中校”--友嘉实业集团下属的友佳、友达、友华等友嘉实业集团各公司内建有8个“厂中校”来进行,实现企业的生产实际对教学的引领。

  在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环节,校企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对教学质量评价时,应积极推行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的第三方评价机制,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好不好,让企业说了算。二是应该根据工学结合的效果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订和调整,实现持续的改善。

  (三)就业创业指导过程的质量控制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直接面向就业,评价其质量最直接和公认的指标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更为明显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过程就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其质量控制的关键有两个方面:

  一是将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应该从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时,对职业认识、职业情感的培养开始;到开设专门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进行职业与创业规划;再到课堂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对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意志的全方位融入;最后到毕业实践环节时,对就业与创业的选择,始终将就业创业指导与专业、职业教育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实现学生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是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高低除了受到职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影响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受到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和是否具备创业精神的影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形式多样的校内创业项目、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方式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例如,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翔文工作室、Sweet饰品店等9个创业项目社团,开办包括“格格巫”格子铺、中旅城院旅行社等五家商铺的校内商业一条街,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能力;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通过“行走的课堂”,与百名温商面对面分享创业故事和经验,进行学生职业素养、创业精神的养成教育。

  三、构建全员参与、全要素投入的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既是全过程的管理,也是全员参与、全要素投入的管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一项涉及教学、管理、服务全方位的,需要人、财、物等多个要素全力支持和全体员工积极投入、互相协作的系统工程。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还应构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教学育人

  高职院校教学育人体系实施的关键是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是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树立全面质量的观念;其次是要加强教师的培训,突出“双师”素质的培养;再次是校企互聘,打造专兼职一体的教师队伍。二是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要通过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评教、评学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中来。三是教学软件、设施、设备、场所等的投入与建设。

  (二)管理育人

  高职院校管理育人体系实施的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制定从教学、科研、校企合作、学生工作到行政事务、财务管理、薪酬体系等在内的一整套完备而具体的规章制度,让每位员工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明确自己的位置,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对谁负责,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高效的组织机构。

  高效的组织机构应具备清晰的组织结构,明确的职责划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通行的是校、院、系或校、系、教研室的三级管理体系。在这三级管理体系中尤其应强调和突出中层管理,发挥其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中坚作用。同时,还可以将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区分开来,单独设立教学质量管理部分如质量控制办公室,成立校、院(系)二级教学督导组织,更好地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例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1997年就首创了“教学运行管理一条线,教学质量监控一条线”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包含目标管理、过程监控、信息反馈等环节且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闭环控制,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服务育人

  高职院校服务育人体系实施的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是树立服务的理念。应本着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校园环境建设、宿舍管理、食堂供应、安全保卫等各个方面提供全面的服务。二是坚持以育人为核心。要积极倡导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在服务过程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引导、熏陶、塑造和规范的隐性教育功能。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本着竭诚为学生服务的理论,成立了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为学生咨询、办事等提供便捷服务。

  [参考文献]

  [1]程宇,宋美霖。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变化趋势及分类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

  [2]刘咏梅。论我国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

  [3]赵秀红。访教育部职成司司长: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民生[N].中国教育报,2015-05-13.

  [4]李福兰,卜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办特色鲜明高职院校--访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伟[J].北京教育:高教,2014(1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返回: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