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6051字

  教务处对各类型试题命制质量进行监控。第一,遵循规范流程,监控试题命题质量。单元检测试题杜绝使用成题,不定期对单元检测题的难度、试题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题量等方面进行调研,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科组,指导练习试题命制的适切性。在期中、期末考试等重要的阶段性测试要求使用双向细目表指导命题。在每次考试后组织教师和学生对试卷进行评价,将得到的分数加权后进行统计评定。第二,对考试成绩采用基于数据的科学有效的质量分析。学校在大型考试中采用网上阅卷系统,将全面翔实的数据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形成班级和学生个体的成绩分析报告,明确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和学的状态。第三,不断改进学生教学满意率测评。每学期期中考试后进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效果的测评,将测评结果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2.课程体系---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学校课程处组织专家、教师成立课程建设小组,遵循课程建设的环节与程序,开发与完善校本化课程体系,这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前提与保证。

  (1)课程目标。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具有良好习惯、认真态度,善于独立思考、和谐交往,富有优长智能、创造潜质,具有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的优秀学生。

  (2)课程内容。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目标-模组-层级”式课程结构体系,其核心特征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课标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把为培养学生某种专项素质的功能相近的课程群设定为一个模组;在层级上,分为基础水平、丰富水平和高级水平;在开发向度上分为主导性课程和补充性课程;在知识获取方式上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在课程内容联系上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在修习限制上分为必修、通选、任选和自修课程。

  (3)课程实施。首先,开发一批运行成熟的校本课程,包括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保证一定的数量,充分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其次,建立起各学科的课程图谱。在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已运行成熟的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和各学科根据学校总体课程规划,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课程图谱建设。第三,实施非高考学科模块选修教学。学校在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五个非高考学科教学中实施模块选修弹性教学实践,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4)课程评价。依托于学校课程管理数字平台,实行基于“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全息评价方法,通过对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模块结业或期考、特色加试等信息样本的采集,配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语,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进行学期总评,并赋予相应的学分。

  3.学生发展指导系统---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的保障

  学校以指导学生“追寻生命意义,做自觉、自主、自为的师大附中人”为核心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潜质的充分发挥,使学生获得步入下一阶段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成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建立学生发展指导系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立了“三级四途五维”学生发展指导系统。即通过“学校设计、专业指导、教师工作、家校合作”四种途径,按照“基础、发展和卓越”三个层级对学生进行五个维度的发展指导。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理想指导,指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第二,心理指导,指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和健康的全人格;第三,学业指导,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和实行合理的学习计划。第四,生活指导,包括行为指导、入学生活适应指导、卫生健康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等。第五,生涯规划指导,包括职业指导、升学指导等。

  (2)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为评价维度,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家长评定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评价结果通过等级及评语方式呈现并存入学生档案,毕业前根据每学期、每学年评价的结果做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总评。

  4.教师学术性成长系统---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的动力机制

  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目标与规划,确定教师队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自觉发展意识、高素质、高能力、能教能研、风格鲜明的学术型教师。通过教师学术性成长路径,建立校本教师分阶段培养目标,搭建各层次教师发展平台,构建以提升常规教学能力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为辅助,坚持自主发展,追求自我超越的“一体两翼”式教师发展模式。

  (1)构建科学的校本教师分阶段培养目标。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入门、胜任、成熟、骨干、专家”等五个阶段,并据此规划三个子工程,即把“入门教师”培养成为“胜任教师”的“青蓝工程”;把“成熟教师”培养成为“骨干教师”的“志远工程”;培养“专家型教师”的“卓越工程”.使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使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个性化、走向主动、走向自觉。

  (2)建立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通过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规划,围绕优效教学的核心,通过各学科主题教研、学校百花奖课堂教学研讨等大型活动,系统进行课堂观察和科学分析,建立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课堂评价标准,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3)提高教师反思意识和研究能力。依托青年教师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学术论坛等机构和活动,促进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提升教研能力;以“问题确立课题,经验凝练成果”为切入点,积极倡导微课题研究;建立起三级课题管理体制,鼓励教师发现、研究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浓郁的研究氛围。

  (4)为各发展阶段教师提供多种培训进修机会。为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度过专业发展的“磨合期”,实施岗前及在岗系列专题培训。为帮助成熟教师尽快度过专业发展的“平淡期”,与师范类高校合作,利用寒暑假举办现代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对于入职15年以上教师,为使他们尽快度过专业发展的“保守期”,推选骨干教师到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院兼课,开设学术专题讲座,担任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同时开展教师海外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促进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及专家型教师的培养。

  (5)实施多元评估方式,激励教师主动自觉发展。学校每一发展阶段的教师均制定了校本的评价标准,包括专业品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维度,涵盖常规教学、课例展示、校本课程、教学竞赛、教育科研、培训进修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参照该阶段的培养目标及评价标准,逐一比照,了解自己存在的优长和不足,明确当下的努力方向。教师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和意愿,来确定自己在当前优先发展的目标。

  三、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的反思

  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效、推广研究成果,以应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1.要研究如何在“大教学质量观”的指导下进行学校质量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单单取决于学校教学的质量,而且取决于包括科研、招生、升学指导、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后勤保障等一系列的学校工作,这些质量的高低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水平。这就是我们要树立的“大教学质量观”.在未来的质量管理研究中,要把着眼点放于质量体系中与教学相关的其他体系的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大的质量管理体系及保障体系。

  2.要研究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背景下更好地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环节管理,能够保证组织机构的规范化运行,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教师个性、束缚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如何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为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留出充分的空间,唤起并保持他们主动发展、自觉发展的意识,是本课题尚待解决的问题。

  3.要研究如何发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中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本研究在东北师大附中一校四部的实践中取得了切实的效果,但如何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适当改造,进行大面积推广,提升教育薄弱地区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应该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4.要更深入研究教学质量的评价,以适应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本研究在评价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还不够深入系统,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整合各环节,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体系,形成更为完备、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中学教育有责任有义务适应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研究仅仅是质量管理研究的一个开端,我们将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观,继续追求自觉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满足国家和人民对于基础教育日益提高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李桢,刘玉新。“三全”质量管理观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9(5):2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返回: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