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现状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5 共550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现状研究
  
  3.1 杨凌示范区概况
  
  3.1.1 区位
  
  杨凌示范区地处关中平原中西部,东京 108°,北纬 34.2°,总面积 135.08 ㎞2,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目前全区常住人口为 201172 人,东隔漆水河与武功县相望,西、北与扶风县毗邻,南以渭河为界与周至县相邻。杨凌老城区和示范区建成区、现建区共计 35 ㎞2.

  杨凌示范区位居全国宏观经济布局的一级发展轴上,系陕西传统的关中经济区,现代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关中城市带,是陕西省规划的“一线两带”乃至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凌经济带东距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市 86 ㎞,西距关中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宝鸡市 90 ㎞,其间由陇海铁路线,宝鸡-北京高铁线、高速公路和省级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杨凌示范区地质构造属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端,地貌类别为渭水冲积平原和河流阶地,底层表面为 Q3~Q4 黄土状粘土,具二级湿度,地基承载力大于 1.5 ㎏/㎡.杨凌南侧为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因此,区内自南向北分布着渭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等河谷地貌单元,构成了杨凌示范区北高南低,倾向渭河的地形大势。

  3.1.2 气候
  
  杨凌示范区位于西安和宝鸡之间,南望秦岭,北接三道塬,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热凉爽而多连阴雨、冬寒干燥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太阳辐射总量为 114.3kCal/㎝2,年平均气温摄氏 12.9℃,年平均降水 660 ㎜左右,湿润指数 0.64,绿化覆盖率 35.8﹪,空气质量优良等级天数多于 320d.

  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等,其中干旱是本区最严重的灾害天气。杨凌示范区的旅游适宜季节较长,为 3 月中旬~10 月下旬,气候灾难发生几率较小。

  3.1.3 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杨凌示范区以来自西伯利亚沙尘沉积而成的第四纪黄土为主,土壤深厚、肥沃,富含各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矿物质元素,示范区内土壤耕性良好,自然河流和渠道也比较丰富,灌溉方便,同样也十分适宜植物繁衍,属于优质宝贵的土地资源(杨乐 2012:11)。

  植物资源方面,杨凌作为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资源种类比较丰富。瓜果作物种类有:小麦、玉米、猕猴桃、苹果、葡萄、西瓜、棉花等;观赏及绿化种类有油松、马尾松、白皮松、雪松、云杉、青扦、枸骨、十大功劳、杜仲、海棠、水杉、樱花、鹅掌楸、银杏、三角枫、五角枫、腊梅、红梅、结香、刺楸、悬铃木、女贞、七叶树、臭椿、槐树、榆树、楸树、珊瑚树、栓皮栎、泡桐、青铜、梓树、垂柳、毛白杨、丁香、栾树、紫荆、棣棠、连翘、迎春、绣线菊等。

  水资源在杨凌示范区十分丰富,其平均储量达到 28.7 亿 ㎡(其中地表水占 98.26%,约 28.2 亿 ㎡;地下水资源占 1.18%,约 0.34 亿 ㎡),杨凌水资源大概分为自然水资源和人工水资源两大类。自然水资源以漆水河、小湋河和渭河为主,人工水资源是指渭惠渠和高干渠,即“三河两渠”.漆水河是渭河支流,地处关中中部偏西北,源于麟游县庙湾附近,全长 167 ㎞,流域面积 3835 ㎞2;小湋河发源于宝鸡市北部山区,也是渭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渭河是陕西境内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杨凌示范区南部边界;渭惠渠和高干渠是贯穿杨凌城区东西的灌溉渠,高干渠位于渭惠渠北部。

  3.1.4 经济
  
  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以来,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亲临视察指导工作,给予杨凌示范区极大地关系、支持和鼓舞。作为国家级示范区,杨凌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国家对农业产业的倾斜扶持政策。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以及《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批复>的意见》、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等,充分说明由国家层面的高层战略到省级层面的战略,再到杨凌示范区的指导战略,都对杨凌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极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截止 2012 年,杨凌示范区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完成生产总值 72.54 亿元,增长 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值 5.99 亿元,增长 6.9﹪;第二产业增值 39.5 亿元,增长 19.9﹪;第三产业增值 27.05 亿元,增长 9.7﹪)。可以看出,国家经济的整体良好发展环境和对杨凌示范区的倾斜政策对杨凌示范区的经济稳中增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再加上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政府对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大力改善,杨凌示范区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有其必然性。

  3.2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规划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下,在杨凌示范区全体市民的努力下,杨凌城区建设和城区绿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文献资料可知,截止 2012 年,杨凌城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 142.02hm2,绿化率为 27.73﹪,人均绿地面积 21.1m2.总体来说,城区园林绿化现状主要是以街道绿化最多,其次是高校、机关单位等单位附属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位列其后,还有很少量的防护绿地和苗圃用地(杨乐 2012:12~13)。从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建设的实施方面看,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如形式新颖的“双排行道树”是杨凌城区道路绿化的特色,杨凌建成区行人道路上均栽植了双排的行道树,不仅能够迅速增加绿化效果、形成绿化效果和盖度,也体现出了农科城的生态性和科学性。另外,近年来,“三河两渠”的改造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渭惠渠、高干渠城区段基本完成河道封盖(图 3-1)(图 3-2),小湋河河道生态景观改造也刚刚在2014 年上半年完成(图 3-3)(图 3-4),渭河、漆水河的生态景观建设正在进行。但是在近几年的生态景观建设中,也有些问题渐渐突出,比如许多绿地形式单调、功能单一、维护投入大,“重景观轻生态”、“唯景观而景观”和过分追求大树成荫效果的现象依然普遍,严重影响了城市和乡村的绿地系统的生态健康和系统服务,具体问题可归纳为以下 6 点。
  
  3.2.1 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体系尚未形成
  
  绿地生态系统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体系的建立体现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的生态服务系统是否健康健全的内容之一。杨凌示范区自建区以来,进行了多次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1997-2010)》、《杨凌示范区城乡规划(2009-2020)》、《杨凌示范区关中国大地园林化景观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2013)》等,但是能彻底贯彻下来的规划方案较少,多数规划方案形成了“规划规划,随便画画”的恶性循环,规划多以传统的静态规划为主,较少考虑到动态和可持续的规划方法,这种只注重结果而没有过程的蓝图式规划是造成规划内容于贯彻实施情况之间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形成了“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的尴尬局面,同时也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王富海和孙施文 2013)。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整体性、系统性、生态性、全面性的高度把握才能真正实现,目前现有的杨凌历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城市差距较大,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体系尚未形成,需要在理论创新、实践突破和政策贯彻方面多管齐下。

  3.2.2 城区公园绿地斑块分布不均衡
  
  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场所,也起着调节城市空气质量、连接城市道路和河流廊道构成绿色生态网络的重要作用。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公园的使用率是不一样的,除了规模大小、交通是否便利、城区人口密度等因素外,公园的环境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杨凌示范区公园总体数量较少,以渭惠路和陇海铁路线为界,南部为新城区,目前有杨凌树木园、杨凌水运公园两个大型公园,分布比较合理,而作为老城区的北部,仅有面积较小的杨凌公园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五台山东西侧绿地,加上老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公园绿地面积小于 10 ㎡/人。因此总体看来,杨凌示范区的公园绿地斑块分布极其不均衡,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公园数量多且面积大,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相反,随之造成了公园利用率分布不均,老城区的公园由于人口多,导致公园土壤压实度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的呼吸,另外,较多的人口在不同程度上也造成了公园植被受损,养护滞后等问题。

  3.2.3 城郊生态景观规划重视仍不足
  
  城郊地区是城市市区与城市农业区的交错地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灰色区域”,具有生态基础脆弱、环境污染严重、文化冲突明显、基础建设混乱等特征,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展的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唐剑 2010)。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郊区化是一个重要阶段。郊区化尽管可以促进产业和劳动力的合理布局,带动郊区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病”,对实现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一过程也带来了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滞后作用。我国城市郊区化与西方相比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低为基础的郊区化、被动郊区化、集聚发展阶段背景下的郊区化和政府积极干预的郊区化这四个明显特点(王亚军 2007:270)。

  杨凌示范区相比于我国大、中城市来说,城市化水平较低,但是仍有许多城市郊区问题逐渐显现。比如杨凌城区内部绿地系统缺少与郊区外的自然环境的有效渗透,城郊生态防护林与结合生产的林木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城区(包括城市建成区、城市郊区和农业用地)各类绿地之间在总体布局和内容上缺乏有效联系,无法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生态效应(牛萌 2010:46)。因此,杨凌城郊的生态景观规划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3.2.4 流域城乡生态水系网络不完善
  
  河流和干渠等水系是景观生态格局中重要的景观构成,是区域景观生态过程中重要的决定因素和景观动力机制,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也是人类生存与文明的重要依托,亦是大地景观中重要的绿色生态廊道和蓝色生态廊道。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污染,人类对河流生态系统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水系水位和植被覆盖下降、城市各类污染的排放、水资源的过量开采等,再加上对原有的自然河流进行渠化、人工化、裁弯取直等“野蛮”的工程改造方式,造成水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系统产生退化(王云才 2007:321~322)。

  杨凌示范区的生态水系网络属于中、小尺度层次的流域水系景观。杨凌示范区渭河段堤岸始建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1999 年到 2003 年,先后两次对渭河大地进行加高和加固,提高了防洪安全等级,但是由于渭河滩长期有挖沙等违法作业活动,导致河道河床变宽变浅,沙洲较多,并且水流分散,形成了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而河道区的植被多为人工绿化护坡和绿化带,内滩植被种类少、植物群落缺乏(魏景沙 2011:32~33)。杨凌示范区以北和以西分别有小湋河和漆水河,由于近些年环境的恶化和工业污水的排放,河水污浊难闻,河道变细变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过对小湋河的景观改造和生态修复工作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杨凌示范区另有两条干渠,市区内已进行渠顶封盖,上面进行绿化。尽管目前杨凌示范区“三河两渠”生态环境在不断好转,但是并没有形成全杨凌城区的水系生态网络,各个河道之间缺乏生态和景观联系。

  3.2.5 农村的村容村貌需进一步提升
  
  田园农庄与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升农村村容村貌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方明和邵爱云 2006:1)。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住宅、道路、医疗、给排水、防灾设施、生态建设等方面大为落后于城镇(蒋爱娟 2008:12)。

  杨凌示范区 20 多万的人口中,有半数为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目前杨凌区辖五泉、大寨、揉谷三个重点镇的建设,由于政府加大投入发展较快,像崔西沟村等村庄发展了以农家乐为主的观光旅游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村与村之间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部分村庄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村庄主街道栽植柿树为行道树,秋季硕果累累十分喜人。但是在杨凌农村地区仍有许多突出的问题,比如有些村庄进出只有主道路一条,另外村道路在设计时缺乏考虑雨水和生活污水排水问题,各种污水通过渗漏方式排掉,造成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第三,村庄街道绿化树种较单调,常见的为柿树、女贞和圆柏等,村子院落多用混凝土铺面,浪费了宝贵的绿化空间;最后,村庄生态建设十分滞后,太阳能、沼气、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率低,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用作禽畜饲料的利用不足。

  3.2.6 乡土植物资源利用程度远不够
  
  我国园林植物种类及资源十分丰富,可是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仍然处于野生状态而并未开发利用。关中地区南依秦岭,动植物资源尤其丰富,也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乡土树种,过去被誉为关中绿化“四大金刚”树种的臭椿、榆树、楸树和国槐,除了国槐普遍还在应用外,其他的应用甚少,而节水性能好的构树、刺槐、侧柏、皂角、苦楝、桑树等绿化、美化树种逐渐被淡忘,山茱萸、陕西卫矛、齿叶溲疏、栓皮栎、猬实等乡土树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应用(冯扬等 2013)。

  杨凌示范区的道路、公园、单位附属绿地和街旁绿地等绿地系统对乡土植物资源利用不够,没有完全发挥出杨凌作为农业示范区的科技优势和植物资源优势,并且在有些地区的实践上出现了“追大求洋”的现象。比如杨凌区东西向主街道之一的渭惠路,原本街道种植着已经成型、遮阴效果极好的栾树,但令人惋惜的是两年前全部将其换成了缓苗期长、遮阴效果差的银杏大树。另外,杨凌示范区除杨凌树木园的植物品种较多之外,其他公园的树种应用少,乔灌草搭配不够科学,未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和美学效果。因此,杨凌示范区在乡土植物资源的利用程度上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