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经历了深刻变革,巨大的城市化进程使曾经人类赖以生存的农田和自然景观变为生硬的建筑环境,工业化所产生的产品和污染物使地球上的动植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1962 年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一书打开了人类对全球生态问题关注的大门,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这次具有里程碑式的会议,宣告着人类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视,也昭示这人类需要对生态环境问题展开积极行动。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改造和新城市建设工程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展开。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我国规划人口在 420,000 以上的城市增加了四百七十五座,截止当前,我国城市数量共有六百五十三个。但是,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及其周边环境中的大气、土壤、地下水、草场、湿地、农田等污染日益加剧,雾霾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公民的身心健康,生态和环境灾害频繁增加,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到了要大力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明确了其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
早在 2010 年,时任陕西省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在视察杨凌示范区时提出了建设“四个杨凌”--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园林杨凌、富裕杨凌的要求。园林杨凌建设是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和富裕杨凌最终实现的环境保障,加快园林杨凌建设,有利于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也有利于推动示范区跨越发展。园林杨凌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部分,需要建设者利用风景园林学、生态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统筹方法,落实责任,多措并举,使杨凌成为先进发展理念的先行者、现代农业实用科技的传播者、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领先者、高校生产模式和高质量农民生活方式的创造者,这必须要实现整个杨凌示范区的生态景观优化体系构建。
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令世界瞩目的历史和文化沉淀,这些资源是进行景观建设的基础和生命之源泉,我们应该利用资源和文化优势指导我国的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生态景观优化体系,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城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的社会改革思想,而不是简单理解的“美如花园的城市”,这可从他在着作中的序言中验证:“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构成一个城市-乡村磁铁(图 1-1),以表明在这方面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英﹞埃比尼泽·霍华德 2010:1~18)。”在绿地规划方面,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中设置了林荫大道和中央公园,但更侧重的是一种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图 1-2)。勒·柯布西耶是公认的 20 世纪世界着名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师,对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之一表现在他的着作《明日之城市》一书中。
勒·柯布西耶主张通过对现存城市的内部改造达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他主张减少市中心的拥堵、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增加交通运输方式和增加城市植被绿化这四个原则。
他对城市绿地规划方面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将这些新的布局方案把植被绿化引入城市之中。先不讨论健康因素,仅就美学而言,我们必须承认,建筑物的几何元素和植被景观的生动元素,二者在城市景观中有充分结合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将树木带回城市,并创造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今那种令人压抑的甬道式街道的城市布局方案。……在新的城市中,目前占地 70﹪~80﹪的房屋面积将只占 5﹪的用地。其余 95﹪的用地将供大规模交通道路、停车场和公园等使用。林荫大道将是目前的 2 倍或 4 倍;实际上,摩天大楼下方的公园使得整个新城市变成了一座大型的公园(﹝法﹞勒·柯布西耶 2009:185~269)。”在如何应对新的城市发展问题方面,有趣的是,霍华德主张用建设新城市解决,而勒·柯布西耶则是在已有的城市范围之内寻求合理解决方案,尽管这两种思想都有其历史缺陷,如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因受到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空想社会主义城市影响而幻想色彩较浓(﹝英﹞托马斯·莫尔 1982:47~119),勒·柯布西耶在其理论方面也有强烈的机器美学意识和“人定胜天”等形而上学机械论的印记,但他们在城市规划史和对城市绿地规划理论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规划思想和理论体系已成为目前城乡规划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
美国在 19 和 20 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城市绿化运动(城市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州立公园运动等)等实践事件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无计划发展和欧洲移民在美国的大规模引入使城市环境问题变得严峻,以“乡村、自然式”景观为特征的城市公园建设席卷了 19 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成为美国历史上城市公园系统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纽约中央公园是其杰作,是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的作品,它令市民从疲惫不堪的大城市生活中解脱出来,对促进城市居民重返大自然的愿望有着象征意义,除此之外,布鲁克林希望公园和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亦是城市公园运动的代表作品。1935 年,美国建成公园路(Parkways),这条由波士顿到纽约道路在规划设计中尽量做到与景观环境相融合,不破坏周围景观的整体性和自然性,生态和景观兼顾开创了美国高效率公路的新时代。
20 世纪 50 年代后,全球环境问题开始显现,以生态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为基础的生态运动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McHarg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及其规划实践活动对规划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他在书中对其规划方法建立的论述了成为了后来的研究者们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城市绿地由曾经的单个公园、绿道、装饰绿化等逐渐向着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生态性、全面性,多学科交叉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
法国在二战结束后伊始,绿地系统规划经历了一段缓慢的发展时期,社会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到 1962 年绿色革命运动才呼之欲出,并对城市植被森林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发展进行了 20 年的规划,有效保护了整个巴黎地区的森林系统(杨鑫和张琦 2010a)。20 世纪 80 年代,法国的城市公园建设达到高潮,“多中心的巴黎地区”是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截止 90 年代末,巴黎共规划和建造了约 126 个新公园,同时规定了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半径,这时巴黎的环形绿带成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 年,当地又制定了“巴黎大区绿化计划”,建立了城乡结合的绿化网(图 1-3),将公园看做带动土地发展的工具,成为实施城市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形成了能够使城乡空间互补的区域绿色开放系统(杨鑫和张琦2010b)。英国和加拿大在绿地系统规划方面也有较为成功的实践。英国伦敦从 1977 年开始建设位于泰晤士河边到水晶公园长约 26.5 ㎞的“东南区绿链”,该绿链穿越了伦敦的四个区,联结了 300 多个绿地和开敞空间。莱驰沃斯是英国的一座小园林城市,市内的环形绿道在政府的支持和维护下不断发展,截止目前,环形绿道串联了诸如斯坦德伦农场、威力恩植物园等众多的公园、林地、池塘、农庄等可供市民游憩使用的开放空间,现在为中小城镇绿道规划的范例。加拿大渥太华面积达 200 多㎞2的半环形绿带是 1950 年由格力博在渥太华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由于城市人口和规模发展迅速,到 2005 年时城市新建区早已把原来建设的绿带包裹进去,但是它对城市的环境质量、游憩质量和景观价值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至今被许多大都会借鉴(李开然 2010)。
日本是亚洲地区较早开展绿地系统规划的发达国家之一。1976 年,日本建设省制定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且明确了规划的主要内容(雷芸 2003)。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日本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日益成熟,其中像系统性的思考方法、强化分析评价流程等均较有代表性。日本在 1994 年对《城市绿地保护法》进行修改后,将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制度化,首先是现状调查,目的是彻底掌握规划地现状,这是进行良好规划的前提;其次是现状分析与评价,主要从环境保护、游憩、防灾和景观塑造四个方面展开,这四个方面分析完成后进而综合叠加和归纳综合(戴菲和艾玉红 2010a);第三是目标设定,这是日本《城市绿地法》中规定的,内容包括基本理念和方针、规划范围、绿地愿景、规划目标和水平等;第四是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分布和总体规划布局;最后为实施策略,这也是日本《城市绿地法》中所强制规定的。总之,日本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至今形成了一个多维的体系,从宏观设计到微观的操作实施方面均有涵盖,较之亚洲其他国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成熟并具有可借鉴性(戴菲和艾玉红 2010b)。
(2)景观生态规划及优化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景观生态规划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的区别主要是其侧重点不同,景观规划注重中小尺度,生态规划则注重大尺度的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在关注区域生态特征的基础上以大中尺度的景观单元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标(肖笃宁等 2010:212~213)。
景观生态规划作为学术术语来自于前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学家的工作成果。
Ruzicka 和 Miklo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致力于景观生态学研究,并于 70 年代成立了景观生态研究所,他们长期将景观生态学思想运用在区域性地区规划和开发中,形成了较成熟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规划包括景观生态数据和景观利用最优化两个基本部分,前者是对非生物与生物成分进行调查评价,后者是将各空间单元与特定区域的要求和发展需要相比较,其基本要点就是对土地的各种要求,根据规划区域的生态实际能力来支持所设计的土地利用项目。
荷兰在景观生态规划方面也占有重要作用,这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大背景中体现出的,其景观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出 GEM 模型。该模型遵循系统分析的途径,与规划有关的方面均以图来表示,规划对象是物理系统,占据中心地位,其他分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关系以及行政系统。GEM 模型进行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功能描述、生态评价、生态相互作用分析和社会评价以及冲突分析,在规划的各阶段都以图形表达分析结果,直观性较强(肖笃宁等 2010:213)。
澳大利亚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的土地利用问题,比较突出的事新南威尔士州南海岸区域,当时这一地区正在从乡村向旅游胜地转变,农业用地日益减少,安静的休息区变得日益城市化,国家公园也开始扩大等现象,于是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组织从 1972 年开始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以期问题得到解决。最后,经过调查和研究,联邦科学和工业组织分两个阶段进行规划,首先是适宜性制图,将区域土地的用途分为农业、林业、旅游业、养蜂业、城市建设区、自然保存和废弃堆场等,根据具体的场地数据确定 8 种用途的“相容性”,第二步就是形成各种替代计划,产生优先的土地利用规划。
德国在景观生态规划方面也颇有建树。德国景观规划主要是由慕尼黑技术大学农学院的景观生态小组和 G.Olshowy 领导的自然保存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所来开展的。其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步骤可分为五个,即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影响敏感性、空间连锁和影响结构(肖笃宁等 2010:223~224)。
美国的景观生态规划实践比较有影响力的事马萨诸塞大学研究组对波士顿大城市区域的研究发展的 METLAND 模型,该模型主要是通过参数途径来进行土地评估。首先按对人类利用的价值、公害程度和对住宅建设的适宜性来确定每个土地单元的景观适宜程度,并对土地单元进行生态相容性评价和制图;其次,产生多个可替代方案;最后以完成三种不同的社区目标潜力来评价各种替代方案。
亚洲国家中,日本始终走在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和实践的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进行了三次国土规划工作,但其缺点是将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相分离,结果导致城市大量吸纳农村资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城市人口过多而乡村人口过少的现象,反而产生了反作用。针对以上情况,在 1985 年,由京都大学岸根卓郎教授提出了“自然-空间-人类系统”为核心的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该模型分为三阶段实施,首先明确目标,其次按功能、要素、位置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系统内容设计,保证系统目标优化,最后根据要素结构确定各要素的配置,形成“位置结构”.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在景观生态规划方面也有很多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世界环境的变化和突出问题,西方生态学家开始将预案研究作为规划与决策的一种工具运用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区域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实践中,试图调节环境保护和开发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进入 90 年代后,荷兰景观生态学家发展了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模型,使之成为反推式源研究的主要工具。总之,欧洲和美国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后,景观生态规划方法日趋成熟,体系建立逐渐成型,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功实施或正在实施。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据《周礼·考工记》记载,我国自周代起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城市,隋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均是享誉世界的大都市,古代城市虽有一定的园林绿化,如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两旁遍植槐树等,不过大多绿化则是为皇帝贵戚建立的离宫别苑,服务对象不是面对普通老百姓,植物的装饰性和文化性占据欣赏主流,也不可能有绿地系统或者生态规划的观念。但是,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仍然体现了朴素的生态学思想,风水学尽管含有不少的迷信成分,其思想内核有合理的成分,是古人在对自然界和自身不断认识中的一种总结和升华,也是一门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其中许多符合我国自然条件、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的科学内容对今天我们的生态建设仍具有有意义的借鉴(王敬华2001:24~25)。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之时才在新建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建设完整绿地系统的概念,理论方面主要是沿用苏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方法(牛萌 2010:4)。1956 年 3 月时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同志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我国人居环境,提出了“绿化祖国”号召,在全国乡村地带推进大地植树造林运动,1958 年 8 月,毛泽东主席在北戴河的会议上正式做出了“园林化”要求,同年 12 月 10 日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中以文件形式发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其内涵是:“规模、大小、形式多样化,但总体内容应以林木为主体,组成集色、香、花、果、山、水为一体的美景大花园。”这里所说的以林木为主体主要指在以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瓜果林等林木组成林园环境的前提下同时进行香化和美化。
概言之,“大地园林化”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和地域特色,也具有实际的发展意义,对以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其他相关理论的提出具有借鉴作用(赵纪军 2010)。
1984 年,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城市规划》发表了题目为《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文中钱老认为中国的园林与西方的 landscape、gardening 和horticulture 不同,是包含这三者的更高层次的园林艺术,园林也不仅仅是建筑和城市规划的附属品,并且探讨了园林和绿化的区别,对我国园林特有的艺术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家麒 2010)。在绿地系统方面,钱老建议我国大中城市绿化面积应占城市面积的一半以上,绿地与建筑镶嵌融合,而不是在大量城区中点缀公园绿地等宝贵思想(钱学森 1984)。1990 年,钱学森先生在给吴良镛写的信中首次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吴良镛认为“山水城市”的命题核心即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地关系,“山水”泛指自然环境,“城市”泛指人工环境,山水城市最终目的是建立人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卢伟民认为,山水城市是“可持续的城市”,也是具有人情味的城市,更是具有东方气质的城市(吴宇江 2010)。可以说,钱老“山水城市”的概念表明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和建设的关系源远流长、相得益彰,是一个融合着生态山水和人文情调的系统性城市绿地建设思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尺度上属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更大范围的是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务院于 1992 年颁布了《城市绿化条例》,标志着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开始步入正轨,同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级园林城市评选活动,明确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实施情况作为考核工作的标准之一。此后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到 2002 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出台,标志着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已经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并随着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显得愈发重要(王磐岩 2011:122)。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八种基本模式(星状、放射状、环状、反射环状、链状、楔状、指状和网状),我国从本国国情出发,根据实际的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统计的机制,按功能进行分类,形成了我国新时期特有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1 世纪,随着景观生态学、地理学、3S 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普及,我国绿地系统规划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时期,实践方面正如许多学者提出的要从包含村镇范围的更大的市域环境着手(杨宏波 2011:6),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从定性则逐渐向定量转变。江海燕等人(2010)发表的《国外城市绿地外部性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较全面介绍了国外评价绿地外部性经济价值的定量方法;冯娴慧(2010)的定量研究表明,城市绿地与风之间的环境效应的发挥是密切相关的,提出了城市绿地建设不能仅关注“绿地面积”和“绿量”指标,必须充分发挥绿地与风的综合环境效应解决城市雾霾污染、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刘金川等人(2010)以上海市杨浦公园为例,用数据推算法和实证定点法研究了大城市中区域性公园的服务范围;傅凡和罗鹏程(2010)借助波士顿“绿宝石项链”项目和大伦敦市规划重点探讨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可控廊道的“绿网”模式;胡明星(2010)基于 GIS 的网络分析功能,采用修正重力模型,将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进行可达性计算并得到可达性空间分布图,提出新的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方案的定量化评价和分析方法,同时可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者提供参考。
另外,从我国风景园林一级学报《中国园林》近几年的研究主题也可看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热度和方向,如 2010 年第 3 期以“城镇绿地生态构建与管控技术研究”为主题,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文章,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刘滨谊和王鹏 2010)、《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的若干思考》(张晓佳和瞿志2010)、《对中国城市公园绿地指标细化的一点设想》(雷芸 2010)、《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刘颂和刘滨谊 2010)。其他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题还有2010年第2期“风景园林与城乡一体化”,2010年第 10 期“绿心”,2013 年第 3 期的“绿色基础设施”等。
综上可见,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向着更大范围的区域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方向发展,城市绿道、公园体系、绿色基础设施、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市生态景观优化体系构建的研究热点。
(2)景观生态规划及优化相比国际上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和实践方面,我国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史十分短暂,到目前为止约有 35 年的时间,但是,我国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进展是迅速的,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总体上我国景观生态发展经历了理论摸索和研究实践两个阶段。
理论摸索阶段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末。黄锡畴(1981)和刘安国(1981)在《地理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是国内首次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文章。进入 90 年代,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才真正起步,肖笃宁(1990)发表的《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文章是我国学者参照美国学派研究方法开展景观格局研究的范例,之后的 10 年内,一大批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学者和学术成果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傅伯杰(1995)发表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王仰麟(1995)发表的《渭南地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王宪礼等(1997)发表的《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马克明等人(1998)发表的《景观多样性测度:格局多样性的亲和度分析》等;另外,许多专家学者也着述了个人或研究团队的专着或教材。20 世纪末,我国经济渐渐进入快速发展期,大地景观发生饿了剧烈变化,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区域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生态修复等工作大量出现,不仅为景观生态理论研究提供了土壤和平台,也催生了景观生态规划的快速成长(王云才 2007:19~20)。
21 世纪至今,我国的景观生态学进入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新阶段。理论方面,由以前照搬和模仿国外研究方法向着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变革发展。实践方面,多向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发展,朝着多学科发展,以大都市区域为研究对象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实践颇有成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云才、俞孔坚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王云才和郭焕成(2002)发表的《沟谷生态经济区的创意与景观规划设计--以北京市西部山区的规划实践为基础》一文提出了沟谷生态经济区发展模式;《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王云才和薛东前 2006)一文在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为对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格局-过程-界面、物种-通道-生境、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的三个层面以及各个特征的评价体系。俞孔坚在区域和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与实践方面贡献突出,2005 年,俞孔坚等人在《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论文中系统介绍了城市物质空间的“反规划”途径,具有独到见解;俞孔坚等人(2007)在《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一文中以山东港城东营市为例,在对待城市生态问题上提出依靠系统与综合途径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打破了以前片面的单一分析和工程途径;在《北京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俞孔坚等 2009)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北京市水文、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的系统分析后,提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的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总之,我国景观生态规划发展由理论介绍逐渐转变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由理论模仿逐渐转变为理论创新,由小区域庭院景观和公园人居景观逐渐向区域、市域或更大范围的大地景观生态规划转变,研究热点也由单一向多方面多学科发展,城乡结合部规划、流域与大地景观规划、旅游区规划、景观生态恢复、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均是今后研究的焦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理论基础来源于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采用系统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以整体性、生态性、艺术性、多样性等理念作为把握全文的总原则,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对杨凌区的生态景观优化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具体研究方法如下:第一,文献及政策研读。通过万方、中国知网、Science Direct 等数据库全面查阅大量基础中英文的献资料和优秀硕博士论文,经过长时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阅读,结合中央最新政策和杨凌示范区最新政策规划,了解该国内与国际在研究内容方面的渊源与进展,总结与研究内容相关的信息内容,使论文有史有据,翔实可信。
第二,实地调查调研。根据上一环节扎实可靠的工作内容,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围--杨凌示范区进行调查和调研,客观总结出当前杨凌示范区在生态景观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独特之处,并提出与全国其他先进地区的不足和见解。
第三,提出构建体系。在参考杨凌示范区以往的示范区规划文件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从河道、干渠、道路、公园、城市森林、新农村等方面进行论述,详细阐述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的构建方法。
1.4.2 技术路线【1】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秉承着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源远流长,自成一家。传统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城市景观在继承和弘扬古典园林艺术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好的园林景观设计,...
3.6景点系统规划3.6.1民俗文化体验区整体布局以大汲店古戏楼和观音堂所在的村民活动中心为原点,向周边辐射。保留该区域内原有的景观,有寿园、耕园、真武台等多处场地,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场面,是揽胜怀古、休闲垂钓的佳地,使人心醉神驰...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旅游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多,主题游乐园作为近几年来发展颇为迅速的一种新兴的主题化游乐景观形式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尤其将游乐园与旅游地产相结合的旅游发展形式成为目...
结论植物作为大自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酒店环境中的恰当应用,能够很好美化酒店环境,同时能够然人们在室内更好的欣赏到大自然的环境,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同时,如果植物应用的不恰当也会给酒店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破坏了酒店的美好形象的同时,还给客人们带...
2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2.1基本概念2.1.1景观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用于描述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恢弘的景观,即景观一词最早反映的是一种城市景观[4].现在它是指大地及大地上除建筑以外的所有物体构成的综合体。它是人类不断发展...
第五章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思路。5.1绿化带与高速公路协调性。长而缓的曲线景观绿化带线形能自然地诱导视线,帮助驾驶员改变行车方向,给人以舒适的感觉。陕北沙漠高速往往穿越大尺度的地形,不变的公路景观设计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驾驶的感觉。在设...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乡村景观是一种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景观类型,记录着人们在不同阶段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程度,承载着不同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历史。因此,研究乡村景观显得非常重要。小楼镇是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中北部的地区,是一个...
本文主要探析西安市在目前阶段针对城市道路推行养护管理以及道路绿化的真实状况,进而给出有效展开城市道路绿化以及养护管理的具体举措。...
第一章综述1.1引言观赏果树的发展是调整我国果树产业构架,也是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1]。从宏观上来说,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生活、民族健康水平、人民文化修养、企业文化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象征。我国对于果树栽培及应用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时...
第五章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5.1装饰色彩在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每当我们睁开眼睛,便会看到色彩缤纷的世界,而它的先决条件便是在拥有光和一个健康的眼睛的情况下。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眼睛和大脑的视神经产生的刺激的结果,是一种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