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以生态理念为核心思想和指导,将生态规划融入到城乡空间规划建设中,将生态作为目标导向,通过改进和革新现有的城乡空间规划理论、方法、技术等,达到城乡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规划理论.该理论将城乡空间建设作为主体,结合物质空间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理念,强调将生态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现行的空间规划理论体系包括目标指向、思维逻辑、有效性检验等,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将生态理念贯穿在规划理论体系中,是规划理论的一个重要革新.
面对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生态建设迫在眉睫,该理论关注生态,尤其注重用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研究空间规划理论.该理论结合城乡空间中自然空间系统、物质空间系统、社会空间系统、经济要素等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具有较高的整体性和复合性.
2.2.2 区域景观规划理论
1969 年,I. L.迈克哈格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迈克哈格首次将传统风景园林的概念上升到现代区域规划的高度.区域景观规划理论将大地景观化纳入到人类生活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在一定的地域尺度下,突破行政辖区等束缚,片区合作,通过区域内大范围的统一规划设计,构建区域内部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可持续的人类聚居环境.
1996 年,P.L.路易斯教授出版了《以设计创造明天--面向可持续的区域设计方法步骤》一书,该书的主要议题为从环境和生态的角度研究区域尺度下的景观规划设计.作者认为区域景观规划是在某一空间尺度内,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以区域景观为依托,结合区域内生态景观特征,为达到有效利用区域内部有限资源,保护、整治区域生态环境的目标,运用各种景观生态设计手法和可持续模式,实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而进行的规划设计.区域景观规划理论要求,把城乡景观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为单位,打破行政界线,充分考虑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构建区域景观特色,打造现代城乡景观风貌,在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景观建设.
2.2.3 城乡融合设计理论
日本著名学者岸根卓郎于 1985 年提出"城乡融合设计"的理念.他试图通过建立一个超越城市与乡村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产生一个"与自然交融的社会",即"城乡融合的社会".岸根卓郎总结了以往规划建设中把城市和乡村分裂开来、各自为政的现象,吸取其中的教训,强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融合,提倡将农业和工业相协调的理念,并提出了"农工一体复合社会系统"与"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综合乡村的立体三维规划.他强调,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不能采取城市"侵入"乡村的模式,在传统的规划中,往往按照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设乡村、改造乡村,并没有将城市和乡村放在同等的位置考虑,在之后的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将城市和乡村看作一个整体,最终达到城乡融合;同时,他呼吁规划者应注意乡村的重要性,并指出乡村的最重要作用是保全生态系统,还有多种衍生作用,比如国土保全、水资源涵养、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曾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分析城乡关系,并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城市和乡村的辩证关系,认为在经济社会中,城乡关系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关系由对立关系发展到融合共生关系是趋势,也是必然的.并且,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市的不断"独立式"发展和空间扩张导致了城市与乡村的分裂和对立,它贯穿着整个文明发展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出,从城乡发展趋势来看,城乡的割裂和对立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同时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将城市和乡村放在平等的地位,缓解并消除城市和乡村的分裂、对立状态,实现城乡的互动共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2.3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理论研究
2.3.1 城乡空间的概念
纵观相关学术成果,城乡空间概念多被用于城市化、城乡关系、城乡规划等学术研究中,但其准确的概念和范围界定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提出,空间是一切场所的总和,是具有方向和质的特性和力动的场(field).空间是个复合的概念,既是物质存在、发生、发展的基础,又是对感知经验的抽象和归纳[17].日本学者岸根卓朗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对城乡空间的理解重在对"间"的认识.他认为"间"不是除去外在物质而独立的一种空虚,相反,却是由物质积极构成的一种"实存状态",是有意识、有目标的创造出来的"空间".城乡空间是包容于自然和丰裕空间中的人类定居圈[18].同济大学王振亮在其博士论文《城乡空间融合论》中,通过系统分析城乡关系演进趋势,从发展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空间是是城乡关系的城市化的物质表现,源于城乡关系概念,却又不完全同于城乡关系的概念,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城乡空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态性和时空性,因而更具有发展"[19].
重庆大学杨培峰在其博士论文《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将生态学与城乡规划理论相结合,认为城乡空间按地域、行政等可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都具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内部存在的结构关系的目标是寻求最适生态位,空间是单元各种生态关系的物质载体.认为城乡空间是城市与乡村建设所直接涉及的人类聚居场所,是侧重从城乡生态关系的动态演进特征出发,城乡互动的直接作用空间、城乡各种生态流向互动场所的总体概念表述[20].城乡空间不仅是与人类生境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载体,更是人类聚居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城乡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是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场所,并且是能量和资源的来源.城乡空间包含着人类聚居地的外在表象事物,包含着人类社会系统内在运行的机制,包含着城乡系统中蕴含的能源基础,包含着城乡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途径和方向.
本文认为,城乡空间是人类聚居区的载体和实存状态,是不同关系单元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横向来看,城乡空间不仅是纯粹的物质空间实体,还包括了自然、社会、经济、景观等空间要素(或空间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巨系统;从纵向来看,城乡空间是在构成单元的动态互动中不断改变和不断发展的,具有强大动力和生命力,是不断变化的关系网所构成的动态巨系统.复杂性是城乡空间的根本属性[21].
2.3.2 共生理论的界定
①经济学的共生理论
1)共生主义经济学原理经济学领域的共生主义理论始于 20 世纪后期,并在 21 世纪初快速发展.一些学者认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生产体系的各因素的存在和构成方式决定了社会生产的效率和收益.在此基础上,共生主义被应用到经济学领域中.共生主义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研究合作、研究合作的进化、研究合作的进化与商品关系的抽象发展,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多赢,最后实现共生的社会,和走向社会系统和组织的一体化.
2)赛局理论1944 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及约翰·冯·纽曼(John Von Neumann)两位教授提出了赛局理论(Game Theory).赛局理论把赛局分为零和赛局与非零和赛局.在零和赛局中,参赛者的利益成相反关系,比如拳击、网球、棋局等,一方成功则其对手就是失败.而在非零和赛局中,所有参赛者利益重叠,参赛者的关系是非零和关系,结果可能是参赛者都是成功或都是失败,它强调的是在讯息完整情况下,必须同时顾及他人利益,所有参赛者共同努力经营赛局,才能增加整体赛局价值,使每一参赛者获得最大利益,这就是双赢的合作赛局[22].
3)金融共生理论袁纯清学者尝试将共生理论引入经济金融研究,在其著作《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1998 年)以及《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2002 年)阐述了其论点.这两本著作,前者主要提出了三个论题,分别为:共生是生物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共生是自然状态,也是可塑状态;共生是生物识别机制,也是社会科学方法[23].
在此基础上,他将共生理论与经济问题结合研究,运用共生度、共生界面、共生模式,详尽分析了小型经济的产业和体制的共生关系.后者则将生物学共生理论的分析方法运用到城市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应用共生的理念,去理解金融学中的某些基本概念,详细叙述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地位,并对其制度的变迁进行研究,深入地分析和总结城市商业银行的形成、发展及存在问题,指出共生的金融模式应该是超越竞争之上的模式,是连续的模式,并且是对称互惠的模式,即使得每一个参与经济市场的经济体都能获得利益,最终到达促进金融市场整体的繁荣.其总体思路为:整合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源,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管理素质及创新品种等[24].
金融共生是指规模和性质各异的金融组织之间、金融组织与各种企业之间、金融组织与区域经济之间在同一共生环境中通过交互式作用实现和谐发展,达到包括金融组织在内的整个经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达到了区域金融生态平衡.
②社会学的共生理论
1)共生的理想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共生理论在日本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代表人物包括黑川纪章、井上达夫和尾关周二.尾关周二在总结和分析了黑川纪章及井上达夫共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应同时重视"共同的共生"和"共生的共同"概念,并将二者总结为"共生、共同的理念". "总之,至少可以说'共生'与'共同'是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的相互补充的理念.在因消极地强求同质化而使共同性关系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共生'成为积极的对抗理念;另一方面,在'共生'成为隐蔽赤裸裸的'生存竞争'的概念时,'共同'又成为对抗理念;二者以这样的形式相互补充是必要的.""人本来是在同质性与异质性的交织中生存的,因而必须以此为前提实现人性化.从这一点出发,我想在同时重视'共同的共生'理念和'共生的共同'理念这一意义上提倡'共生、共同的理念'.可以说,运用这种表述能够避免只是作为'共生的理念'('共生的思想')或者作为'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思想')加以片面解释的危险性"[25].这一理念强调同质性和异质性两者的互补与综合.一方面,在一味地强调同质使得共同关系减弱的情况下,共生成为了一种积极对抗的理念;另一方面,当两者间的共生从协作和良性竞争转化为生存竞争时,共同就成为了积极的对抗理念.
2)社会共生论在国内社会学领域中,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以《走向共生》一书为代表,首次在将共生理论利用到社会学中,而后于 2010 年出版了《社会共生论》.书中指出,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并以人人平等为前提,共生关系遍布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领域,亦存在于小区、社群和家庭等各个层面之中;同时还指出,共生关系是一种关于资源的交换关系,不论是直接交换还是共同分享,都是关于资源的权利和义务的交换[26].每一个人作为共生单元,都是共生系统的构成,并通过各种联系组成了共生网络,社会是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所构成.社会各个利益主体只有在合理的"度"之内相互合作,才能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共生.在社会有限的资源限制下,社会共生关系以综合资源为纽带,在各个主体平等的前提下,遵循广义等价交换原则,达到社会基本公平,使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社会主体之间存在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会发生演化和转变,将共生关系从原有的秩序转向新的秩序.
3)共生构建说学者李思强继承了中华易理,其著作《共生构建说》提出,"共生"意味着共生单位互相吸取、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生构建的目标是和谐与合作.该著作阐释了整体论与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也是社会发展的指导理论.书中详细阐述了世界共生的五项基本原理,分别是共生的相对原理、共生的和谐原理、共生共荣原理、共生的方向原理和共生统一原理[27].
4)文化共生论由苏国勋等所著的《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一书,从社会学视角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全球化在社会文化领域的表现及其后果,特别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互动,以及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互动角度上,研究了全球化在世界文明、自我认同和民族国家几个层面上存在的冲突和共生.主要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特征,主要包括: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全球性与地域性的对立统一;和而不同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文化自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确立文化自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8].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秉承着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源远流长,自成一家。传统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城市景观在继承和弘扬古典园林艺术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好的园林景观设计,...
3.6景点系统规划3.6.1民俗文化体验区整体布局以大汲店古戏楼和观音堂所在的村民活动中心为原点,向周边辐射。保留该区域内原有的景观,有寿园、耕园、真武台等多处场地,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场面,是揽胜怀古、休闲垂钓的佳地,使人心醉神驰...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旅游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多,主题游乐园作为近几年来发展颇为迅速的一种新兴的主题化游乐景观形式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尤其将游乐园与旅游地产相结合的旅游发展形式成为目...
结论植物作为大自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酒店环境中的恰当应用,能够很好美化酒店环境,同时能够然人们在室内更好的欣赏到大自然的环境,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同时,如果植物应用的不恰当也会给酒店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破坏了酒店的美好形象的同时,还给客人们带...
2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2.1基本概念2.1.1景观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用于描述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恢弘的景观,即景观一词最早反映的是一种城市景观[4].现在它是指大地及大地上除建筑以外的所有物体构成的综合体。它是人类不断发展...
第五章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思路。5.1绿化带与高速公路协调性。长而缓的曲线景观绿化带线形能自然地诱导视线,帮助驾驶员改变行车方向,给人以舒适的感觉。陕北沙漠高速往往穿越大尺度的地形,不变的公路景观设计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驾驶的感觉。在设...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乡村景观是一种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景观类型,记录着人们在不同阶段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程度,承载着不同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历史。因此,研究乡村景观显得非常重要。小楼镇是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中北部的地区,是一个...
本文主要探析西安市在目前阶段针对城市道路推行养护管理以及道路绿化的真实状况,进而给出有效展开城市道路绿化以及养护管理的具体举措。...
第一章综述1.1引言观赏果树的发展是调整我国果树产业构架,也是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1]。从宏观上来说,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生活、民族健康水平、人民文化修养、企业文化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象征。我国对于果树栽培及应用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时...
第五章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5.1装饰色彩在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每当我们睁开眼睛,便会看到色彩缤纷的世界,而它的先决条件便是在拥有光和一个健康的眼睛的情况下。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眼睛和大脑的视神经产生的刺激的结果,是一种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