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环境学的共生理论
1)共生环境观台湾学者陈锦赐将共生理念应用到环境学,在其著作《论环境共生建筑之趋势》一文中,分别从空间、时间、人类行为、实质环境四个向度分析了环境共生,同时他在《以永续建筑观论共生环境营造》一文中论述了环境共生和共生环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环境共生基本上是自然生态体系的环境,人类为生存而顺应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生存、生活、生产方式,它存在着一种适应式的互动关系与机制法则.共生环境则是人为的一种生机环境,它基本上是人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以共生方式建构营造的生机环境,它必须通过一些法则来维系,如在此环境者必须保有无我利他心和我为人人的情怀等[29].
2)环境共生理念环境共生观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维之一,其基本观念在于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种有机体相处在一起的相互有利关系,以谋求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对自然资源破坏最小化的共生方式[30].
江南大学的林庆纬学者在其著作《环境共生理念在城市住区外部空间的运用》中,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和环境共生理念,并进一步提出了适合我国住区外部空间的规划原则和架构模式.学者李树华在其著作《共生、循环--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文中,提出了在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和建设的共生和循环式的发展思路,并阐述了共生型、循环型城市园林绿地环境建设的总体方针,以及城市园林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最后总结概括了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共生型、循环型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设计手法,并指出共生包括了自然共生、环境共生和地域共生三个层次,分别从保护自然、减小对环境的影响、重视地域的特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共生的层次.
④城市规划及建筑学的共生理论
1)共生思想与共生城市[31]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黑川纪章提出将共生思想应用到城市规划及建筑学.
他将佛教的"共处"与生物学中的"共栖"综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日语的"共生"概念,这一思想也是黑川纪章在进行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工作中的理论核心.黑川纪章认为 21 世纪是从机械原理时代迈向生命原理的时代,共生则是生命原理中最重要的原理.黑川纪章明确了共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承认"圣域",即承认不同的异质要素之间存在"圣域",并对此表示尊敬,同时"圣域"是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的,并不是无限制的蔓延,若"圣域"范围过大,共生关系存在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二是建立一中间领域,这是一种假设的、流动的领域,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也不是存在后就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多义性、多重性的特点,在自身不断变化的同时,具有诱发"圣域"发生突然变异的作用.例如城市中的道路、河流、公园等构成了城市的中间领域,起到了单体建筑跃然到城市的突然变异作用.同时黑川纪章还提出共生城市的构想,他把地球当做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地球上的资源和人类、城市以及相关的客观实体作为构成细胞或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活动等是生命体新陈代谢的循环系统.这是一种基于生命原理的城市观,是将新陈代谢、循环、信息、共生、生态学等多种概念相互包含、相互融合得出的一种新的理念和原理.他指出,城市之间最好的运行模式是互惠互利的共生系统.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包含了以下几点:(1)尽管有竞争和冲突,但共生关系可以从竞争中产生新的、创造性的合作关系;(2)共生强调了竞争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的积极态度;(3)共生强调了系统中任一方都不能独立达到的一种高水平关系;(4)共生强调在尊重各方的基础上,扩大发展各自的"圣域".其共生哲学基本内容为: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艺术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 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
2)城市共生论张旭在其博士论文《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研究将共生理论融入到城市系统中,对城市这一巨系统做了分析,提出城市系统包括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六个子系统,并指出城市系统共生的三要素,分别是城市系统共生单元(U)、城市系统共生模式(M)和城市系统共生环境(E)[32].作者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城市共生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是否按照互惠共生的模式和路径进行,并提出完善共生界面、生成共生能量、优化共生单元的创新建议.
3)区域共生论同济大学的朱俊成将共生理论运用到了区域合作研究领域,从共生角度对区域协作发展进行了探究,提出区域共生是以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为导向,以流、链、域、场为媒介,以自愿、有序、适度、平等、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推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其研究提出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机制和模式,以及多中心共生的空间结构战略[33].
⑤共生理论的界定共生理论的特点可概括为合作、理解、进化、自主等四个方面.
第一,合作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共生并不排除竞争,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不同的是共生不是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厮杀,而是单元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合作;不是共生单元自身性质和状态的丧失,而是继承和保留;不是共生单元的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竞争型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是一种通过竞争获得共同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竞争是通过共生单元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创新促进其竞争能力的提高.尽管共生包含了竞争和冲突,但它强调了从竞争中产生的新的、创造性的合作关系.
第二,共生强调了存在竞争的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
第三,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共生为共生单元提供理想的进化路径,这种进化路径使单元之间在相互激励中共同进化.共生强调了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方单个都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高水平关系.
第四,共生进化过程中,共生单元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共生进化过程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形成新的物质结构.共生是在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支背景下,共生单元寻求自己定位的一种途径,进化是共生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34].共生理论从多个视角出发,研究共生单元之间和内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目的是建立起相互作用多方的良性互动[35].在作用范围上,共生不仅包括系统内部的关系,还包括系统与系统、单元与单元以及系统与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在目标状态方面,共生并不只是维持共生单元共存的相互独立状态,而是通过共生单元之间的竞争、合作等关系达到共同发展的平衡状态,将原来对立、矛盾的关系转化为积极作用、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关系,从而达到共生、共荣、共赢的和谐目标.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人与自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个社会阶层等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它既受全球环境、国家政策、体制机制的影响,又受到区域自身发展条件、竞争力的制约.譬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干预,一些区域的资源无偿地提供给其他区域,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偏利共生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区域之间更多的是互惠共生关系,且在组织程度上更多是趋向于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
2.3.3 城乡空间景观的界定
"景观"一词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概念解释侧重点,就应用层面而言,景观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景观表示风景,指所见之物,并与园林联系密切,即"园林说",认为景观基本上就等同于园林,尤其对景观规划设计者而言.狭义的景观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软质景观,如植物、水体、阳光、风雨等,二是硬质景观,如建筑、铺地、栏杆、墙体等.前者通常是自然环境中的构成要素,后者主要包括人工构筑物,另外还包括山体等个别自然构成要素[36].广义的景观不但包含狭义的"景",还包含人的感知结果"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社会生活.广义的景观是空间的视觉总体和感知总体,主要包含了景观各要素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文化特征、人的视觉感受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等,包含了"环境"、"生活"、"意象"三个方面的内涵.
景观具有以下特征:是由不同空间单元组合而成,这些空间单元或性质相同或相近,或性质截然不同,但都是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在某一区域内有着明显的形态特征,并与地理实体有一定的功能联系,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聚居的生存载体;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本文城乡空间景观指的是广义的景观,包括城乡空间和物质构成的外在表现,人工和自然相交融的综合体,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小品设施、山体、河流等,还包括人在城乡环境中生活、生产过程的感受和评价.本文的景观规划设计涵盖了视觉景观、环境生态、人文景象三大方面的内容.
2.3.4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的界定
共生是自然生态法则,亦是人类生存法则.城乡空间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景观系统的构成和模式则影响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感官需求.
本文所讨论的城乡空间景观共生是指,城乡空间景观内部的一种健康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即:城乡内部各要素彼此之间互惠互利,城市带动乡村、乡村促进城市,景观和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在功能和结构组成上互相统一或耦合,在内部的资源、市场、环境、服务等方面协调发展,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和支撑,营造城乡空间景观这一巨系统内部的良好的共存、共生、共荣状态.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秉承着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源远流长,自成一家。传统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城市景观在继承和弘扬古典园林艺术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好的园林景观设计,...
3.6景点系统规划3.6.1民俗文化体验区整体布局以大汲店古戏楼和观音堂所在的村民活动中心为原点,向周边辐射。保留该区域内原有的景观,有寿园、耕园、真武台等多处场地,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场面,是揽胜怀古、休闲垂钓的佳地,使人心醉神驰...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旅游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多,主题游乐园作为近几年来发展颇为迅速的一种新兴的主题化游乐景观形式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尤其将游乐园与旅游地产相结合的旅游发展形式成为目...
结论植物作为大自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酒店环境中的恰当应用,能够很好美化酒店环境,同时能够然人们在室内更好的欣赏到大自然的环境,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同时,如果植物应用的不恰当也会给酒店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破坏了酒店的美好形象的同时,还给客人们带...
2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2.1基本概念2.1.1景观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用于描述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恢弘的景观,即景观一词最早反映的是一种城市景观[4].现在它是指大地及大地上除建筑以外的所有物体构成的综合体。它是人类不断发展...
第五章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思路。5.1绿化带与高速公路协调性。长而缓的曲线景观绿化带线形能自然地诱导视线,帮助驾驶员改变行车方向,给人以舒适的感觉。陕北沙漠高速往往穿越大尺度的地形,不变的公路景观设计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驾驶的感觉。在设...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乡村景观是一种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景观类型,记录着人们在不同阶段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程度,承载着不同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历史。因此,研究乡村景观显得非常重要。小楼镇是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中北部的地区,是一个...
本文主要探析西安市在目前阶段针对城市道路推行养护管理以及道路绿化的真实状况,进而给出有效展开城市道路绿化以及养护管理的具体举措。...
第一章综述1.1引言观赏果树的发展是调整我国果树产业构架,也是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1]。从宏观上来说,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生活、民族健康水平、人民文化修养、企业文化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象征。我国对于果树栽培及应用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时...
第五章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5.1装饰色彩在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每当我们睁开眼睛,便会看到色彩缤纷的世界,而它的先决条件便是在拥有光和一个健康的眼睛的情况下。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眼睛和大脑的视神经产生的刺激的结果,是一种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