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护理硕士论文 >

职业紧张和生活质量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4 共503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职业紧张彳严然成为当前阻碍员工提高生活质量所面临的新的职业有害因素,职业紧张不仅会加重职业病的患病风险,而且还可以诱发疾病或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病几率,有研究发现80%的流行病与职业紧张有关[7].职业院校教师面临教学和管理的双重工作压力,加之快节奏生活的剌激,压力不能及时化解,长期累积可能导致职业紧张感。而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和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效果背后的职业状态和生活质量却较少提及。接下来就对国内外和职业紧张及生活质量相关的内容进行综述。

  1职业紧张

  1.1职业紧张的概念

  紧张的概念由Selye首次提出,他认为紧张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紧张是供需之间不平衡的主要体现,也就是当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客观要求之间发生不平衡时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果这种不平衡发生在工作环境下,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个人的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求,而从业者又不能完全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功能性紊乱,导致生理、心理和行为的改变,这就是职业紧张。

  1.2职业紧张的危害

  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职业紧张会使从业人员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受损,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有研究结果发现,当面临某些特殊的职业压力的影响时,一部分有遗传倾向的个体,往往比不具有遗传倾向的人更容易患某种或某些疾病[8];职业紧张还会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除此之外,他还可以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一系列的功能性紊乱。最新研究显示:胚胎停止发育也有可能与职业紧张密切相关[n].

  职业压力和心理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的结论已经证实并被大众所接受,比如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就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严苛的监督管理制度、闭塞的信息等紧张因素有关,除此之外,职业紧张还能引起个人行为的一系列改变,比如不积极工作,迟到早退,怠工扩工,吸烟酗酒,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范林波、李健等人在其发表的《高校教工职业紧张与睡眠时间的关系》中对云南省一所高校的教职工进行职业紧张测评,同时收集他们睡眠时间的资料,研究数据显示,该校教工的睡眠时间随着职业紧张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紧张状态越高减少的越明显;他们的另一篇文章《1244名高校教职工职业紧张与血压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职业紧张还和血压密切相关,女性教职工尤为明显,特别是在工作中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时,血压升高的更加明显他们还运用了中文版的付出-回报失衔问卷来研究高校教职工职业紧张与血脂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男性教职工中,随着职业紧张程度(付出/回报比值)的增大,其发生高脂血症的危险性也在逐渐增加,同处在低职业紧张程度的教工相比,中等职业紧张程度的教工发生高脂血症的危险性增加了 3.5倍,而处在高职业紧张程度下的教工发生高脂血症的危险性则增加了 4倍,但这种相关性在女性教职工中反而表现的不是很明显,随着工作环境中职业紧张程度的增加,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15],这些结果都和国外的研究相近[16-18].长期处在髙强度的职业紧张下,不仅生理和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还可能引起一系列组织行为问题,比如矿?工怠工、迟到早退、缺乏工作积极性等[19〕。过度的职业紧张对职工心理状态也有较大的影响,并可引发一系列不良行为效应和疾病症状。

  目前对于职业紧张的测量,国际上主要釆用OSI-R (occupational stressinventory-revised的简称,职业压力量表),该表是由Osipow教授「2°]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研制而成的,历经多次修订,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现今研究从业者职业心理健康方面较为系统和完善的一种测量工具。中国的研究人员也曾多次翻译和修订,并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职业压力研究。

  1.3高职教师职业紧张现状

  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上各个国家对教师职业紧张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中最早的研究出现在美国,当时,有研究者就发现:教师存在职业紧张,有近八成的教职工感觉存在职业紧张,其中三成以上感觉有比较严重的紧张和焦虑情况存在;而在英国,研究人员也发现,有20%-30%的教职工感觉有比较严重的职业紧张[21].目前,在中国针对各类型教师职业紧张研究均有所涉及-王羽佳[22]等人在《高校教师职业紧张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教师是存在职业紧张反应的,职业紧张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职业任务、人格特质和应变能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职业紧张现象和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学历、工龄等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普遍存在于高校教师中㈣。韩历丽等人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的职业紧张反应和他们的应对资源明显负相关,宋爱芬等人在2008年发表文章指出: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越长、学历层次越高,其职业紧张反应越明显,尤其是心理的和躯体的紧张反应也有研究指出:年轻教师的这种反应不及老教师,尤其是在“理性处事”等方面。

  高校教职工的压力水平也处在较高水平,有调查证实:高校教职工的总体压力处在较高水平,男教职工的总体压力水平明显高于女教职工,研究生(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教职工压力与大专(含以下)文化程度的教职工相比,职业压力显着增大。高校教职工压力偏高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社会方面因素、人际关系方面、学校的管理及制度、自我的身心素质、工作负荷程度等,甚至有时候还和学生有关[2?,职业压力长期累积,如果不能及时解除或缓解而形成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心力交瘁形成职业倦怠[w,从而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学效果。

  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高职院校才得以迅速发展,在各硬件设施飞速发展的同时,其教师也面临着亘古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不同于一般高校,他们接受的虽然是专科层次教育,但是入学时录取的分数普遍偏低,文化课成绩较差,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些都对高职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学校正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培养方式还在探索当中,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备、教师队伍储备不足,高职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进行教学科研,特别是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因此,高职教师的职业紧张应该是普遍存在的。

  纵观和职业紧张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发现,单独针对高职教师职业紧张的研究较少,陈植乔等人对广东省五所高职院校共350名高职教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教师的职业紧张反应属于中等水平,反应程度最高的是人际关系,其次为心理和业务,最后才是是躯体[28],他们的职业紧张程度还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性。

  2生活质量

  2.1生活质量的概念

  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最早对生活质量进行了研究,在那时是当做社会学指标来使用的。研究生活质量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40-1950年间主要关注人们生活的福利方面,1950-1960年间主要研究提高生活质量的对策,1970年至今主要研究社会指标。中国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使用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生活质量优劣的标尺。

  生活质量作为评价现代人生活进步的一种标志,既体现了人类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对于生活质量的定义,WHO (World Health Orgnization的简称,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是:处在不同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所关注的事情相关的一些生存状态的体验,这些体验和他们各自的标准、目标、期望密切相关。

  生活质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其生活水平高低的全面评价,包括情感、认知和反馈三个层面,也就是生活的幸福感觉、满意程度和参与社会三个方面。

  目前国内测量生活质量的工具,主要是SF-36 (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它主要采用国内制定的评分标准,对被调查者进行评分,调查对象的得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的生活质量状况越好。该问卷由36个项目组成,SF-36囊括了各个方面的健康观点,目前已经有多种不同语言的版本,其中文版本也历经反复修订并在国内广泛应用,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SF-36量表包括8个维度,它们分别是 GH (general health,-般健康状况)、PF (physical functioning,生理功能)、BP (bodily pain,躯体疼痛)、RP (rol-physical,生理职能)、SF(social functioning,社会职能)、RE (role-emotional,情感职能)、MH (mentalhealth,精神健康)以及VT (vitality,活力),其中每个维度又包括若干问题,总共35个条目;其中,前4个维度显示的是被测者的生理健康程度,后4个维度显示的是被测者的心理健康程度,这8个维度能够全面概括被测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代表被测者的健康状况,得分越高越好。

  2.2高职教师生活质量现状

  经济收入是判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是生活能够维持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影响教师的生活质量水平,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受到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作为工薪阶层,大部分教师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并且多数教师没有隐形收入,因此在地方经济收入结构中收入水平不算高,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对于工资及其福利待遇,30%以上的教师感觉不满意,主要集中在25-35岁之间,这些人主要是助理讲师和讲师职称,他们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还要承担婚姻家庭的重担,当前的工资收入满足不了他们的消费需求。

  有研究表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很容易产生职业紧张。谢娟等人将昆明市高职院校教师和本科院校教师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高职教师生活质量明显差于本科院校教师。郑伟等人在对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生活质量现状调查中指出:高职教师生活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物质条件、身心健康和工作发展[3“].

  3职业紧张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张荣通过对5所医学院校教师调查得出:生活质量与职业压力密切相关,同时指出压力越大,其生活质量越差,两者呈现明显地负相关[31].国内外许多的专家学者对职业紧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红云、张红梅等人对某精神病医院在职护士的职业紧张和生活质量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证明该院精神科护士的生活质量和职业紧张以及职业任务明显负相关,而应对资源则与其明显正相关[32].何坤霜、蒋兆强等人对从事保险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他们釆用整群抽取样本的方法,选取了某市的3家保险公司,又从这3家公司中随机抽取了 173人,这其中包括普通业务员、内勤主管、外勤等,采用OSI-R和SF-36对职业紧张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工作环境、业务紧张、任务不适、工作负荷明显地与职工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存在负相关性。
  
  而自我休养、保健等应对资源则对其有明显的正性影响。此项研究也说明:从事保险行业的工作人员其生活质量受到了多方面职业紧张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工作职责、环境、人际交往等[3”.朱伟、江青松等人同样采用OSI-R和SF-36这两个量表,用整群抽取的方法抽取了 5所医院,并从这5所医院中随机选取了 1630名医务工作者,包括各临床科室、药房、供应室等,来探讨职业紧张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体紧张程度、工作任务和人体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性,而应对资源则与其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该结论说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紧张程度越高,他的生活质量越差,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地负相关性;而适当地增加应对资源越,则能够适当地减轻职业紧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34].国内也有研究者对职业紧张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发现除了任务模糊一项外,职业任务、应对资源各子项在不同程度上对教师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起作用,而任务界限、社会支持在教师的生活质量综合效应方面起的作用较为明显陈玉香在《不同性质高校教师职业紧张与生活质量关系》一文中对辽宁省锦州市三所大学的教师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和职业紧张程度密切相关,持续不断的职业紧张可能使教师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t3?.

  各种探讨都显示职业紧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职业紧张以及它对从业人员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和职业紧张相关的防治方法,已经成为医学卫生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查阅文献资料过程中发现:目前针对高职教师职业紧张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探讨高职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教师职业压力与生活质量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缓解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制订相应的健康保护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护理硕士论文